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唐妆浓[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历史同人)——江明空

时间:2021-11-30 09:41:56  作者:江明空
  一番话下来,很快稳定了军心。这位侍御史是个良才,头脑清晰。出了屯营,赶紧找皇城使关闭城门,严加防守,万万不能叫叛军入内城。这当口,重福的大军也赶到了。他在底下“深明大义”又说了一通,无奈屯营士兵早有预料,只顾着往下放箭,丝毫不理会他的策反。拿不到屯营的兵,重福只好临阵更改计划,强攻皇城。不料皇城此时大门紧闭,更是难啃。他心下焦急,命人火烧城门。还没点着柴草,洛州长史调的兵来了,从背后猛攻。这一下腹背受敌,彻底没辙,只有夺路而逃。很快,在军士的拉网式搜捕下,重福走投无路,投水自尽。
  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前前后后不过十几日,便落下帷幕。李旦下令,将重福尸体寸寸斩断,以示惩戒。他将废帝重茂发配到更远的边疆,派人羁押起来,两个最大的威胁便有了着落。看来这件事,也到此为止了。
  心腹大患已然解决,李旦又任用名臣姚宋,重振选官。一时间朝廷风清气正,时人以为有贞观永徽之风。
  大唐步入正轨了,他这样想。他儿子李隆基也是如此。
  他们都不曾想到,叛乱虽然很快平定,却像引燃了一根导火线。从前追随婉儿的学士门生,本就对李隆基杀人多有不满。她死后,看似个个默不作声,却都是忍耐着,维持爆发前的平静。重福打出“滥杀忠臣”的旗号,如同压上去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坐不住了,他们焦灼着,慢慢站起来了。
  以臣下微薄之力,对抗皇帝与太子,无异于以卵击石。这些人有默契似的,聚集在昭容别院之中——那是为婉儿停灵的地方,素白的绢带飘扬着,中央是樯木棺板,纹若槟榔,味若檀麝[R7] 。数月前,他们七嘴八舌又众口一词,喊着“昭容乃真国士”的所在,便是于此。
  皇家没有为婉儿正名,更未承认错杀的失误。最最要紧的一点,是未给诏葬的礼遇,连带着配套的卤簿、监临、赙赠、手力,全都一无所有。这种态度过分模糊了,似乎一半默认,婉儿就是该杀的逆臣。
  他们静静站在那里,累了就坐下等着,不吃不喝,请求太平公主为她主持公道。
  他们的诉求很多,除了礼葬,尤其是太子李隆基,一定要他出面罪己,担负起错杀忠臣的罪过。不为名不为权力,也非夤缘攀附,院中士人无畏的神情,与曾经毫无二致。太平站在这里,望着满院的人,初秋的太阳还有些许余威。他们静静看着她。
  我不是没想过全身而退,可惜,出不去了。
  记起遗信里的话语,她真真切切体会到彼时的心境。众人都在盼着婉儿做救世的王,正如现在要求自己做正义的审判官。出不去了。
  “诸位莫急,复位昭容与礼葬的事,我已与陛下说过,中书也批下了。朝廷承认上官昭容归心李唐——”
  “太子该出面请罪!”下边有人喊。
  “朝廷只复昭容,赙赠一点都无,怎能如此敷衍!”
  “分明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抹杀昭容的功劳!”
  太平做了个压下的手势,众人声音不自觉低下去,仰头望着她。她面色很冷,没有分毫慌乱,深吸一口气,缓缓道:“诸位的心境我明白,本殿向来敬慕昭容,又何尝不想如此。如今停灵不久,墓葬才修一半,时间还长。诸位请放心,我为她主持丧礼,该有的,都会争取来。”
  底下嘀咕一会儿,多数人还是不肯走。在他们眼中,太平是政变主谋,更是太子亲姑姑,要为自己遮丑的。如今这样说,不过想把他们搪塞过去罢了。士子们在院中静坐,轮番过来请愿,弄得她更吃睡不好。
  此时接到朝廷文书:有司已定,上官昭容于八月二十四日下葬洪渎原。
  她一个激灵,八月二十四日?也就剩七八天的时间,墓中的壁画都没弄好,墓志修订未完,更不要说定制的陶俑。她抓着文书直奔宫城,不说兴师问罪,至少得讨个说法。在前殿,无意撞见李隆基。那人双眼瞟了下她,看着那一袭花纹都无的素衣,轻轻哼了一声:“哟,守寡呢?”
  “太子,你别欺人太甚。”她咬牙切齿。
  我一让再让,默许你做了太子,你倒好,如今这样阴我。我告诉你李隆基,其他的事,我都可以退,只有这一点,我坚决不能让步。八月二十四日,你想让我怎么办?就这样草草埋下去?你让我拿什么去糊弄?
  “姑母,这一点,你就受不住了?”他挑挑眉,“还有更过分的呢。”
  我劝您啊,还是按照有司规定的日期,早日将上官昭容归葬了吧。否则呢,没有官员丧葬的仪仗事小,留给众人口实事大。拖得越久,他们就越能闹腾。到时候非说错杀了昭容,政变的罪过,也有姑母你一份。
  “自然有我一份。我疏忽大意,错看了你这狼子野心。他们要骂我,我便受着,不干你的事。”
  “姑母,此事早些了结,对你对我,还有你最爱的皇帝阿兄,都再好不过。您——好好想想。”
  “我不必想,”她侧身避开侄儿,“这件事,我绝不会退步。李隆基,你当我是什么人了?”
  “不不不,”太子连连摇头摆手,“我呢,不是这个意思。我是叫您,好好想想。”他加重了最后四个字,仿佛有什么不得了的内涵。
  “你想说什么?”太平皱眉,“你是在威胁我么?”
  他很无辜地耸肩,眨着眼看她。
  “姑母执意这样做,便是不喜欢我这个侄儿,偏要与我作对。那样的话,侄儿思来想去,也只有对不住您了。”他笑着说。
  “你到底想做什么!”她质问道。
  “也没什么。只是我想啊,两个月前,是本太子冲入宫中,浴血奋战,也不知姑母做了什么。现在处处制约我,还要本太子道个什么歉。我看,是姑母欺人太甚了。”
  姑母,不在二十四日下葬,礼部不会提供官员的仪仗。到时候,您就自己找人抬棺材吧。寒酸是寒酸了些,也未尝不可嘛。
  李隆基最后丢下一句话,转身走了。
  还有事情要办,她不多停留,几步走入内殿,与兄长李旦交涉起来。过程很不顺利,哥哥搪塞了几句,大概也以为多停灵一日,便多一日的风险,不如早早下葬算了。老放在那里,总让人想起重福的政变,以及自己与儿子上位的合法性。日子久了,再生出一场政变,实在不值当。
  太平红了眼眶:“阿兄——”
  你们不能再逼我了,你们不该再逼我了。就这一个愿望,一个最最微小的愿望,你们——
  “欸,你别哭,别哭。”李旦轻轻拍她的肩,“婉儿也想天下安宁的,为此不惜献出生命。我想啊,她若遇见这种状况,也会做一样的选择……”
  她甩开哥哥的手,血丝沾染的眼白,被泪珠放大成可怖的模样。
  “这一点,我绝不会妥协。礼部不给官员仪仗,我自己去准备。我不能让婉儿躺在没修好的墓室里。活着已经足够艰难,让她在地下也无法安眠,你忍得下心,我做不到。”
  说完转身就走。李旦唤了几声,全当作没听见。
  [R1]这是群友镇魂公主希望我写的梗,原文为:《小谪风月》这首歌里有句“可来世太远太晚太冷,为何不能是今生”。那天听的这一句,我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婉平,我觉得可以用一下。可以是婉给平留的绝笔里说要来世再在一起,然后平的心理活动。
  [R2]这里忍不住放三段官方下场磕CP!
  李明《唐昭容上官氏墓志-笺释》::开元以前的唐代墓志,一般是不署撰、书者姓名的,此篇墓志文无撰文者信息,符合时代特征,并不是出于刻意的安排。按照唐代墓志撰写的惯例,撰文者大多会在序文末尾对出资制作墓志的请托人(一般是志主的子女或家庭重要成员)点名奉承一番,以昭显后者的孝友或慷慨。《唐昭容上官氏墓志》也不能免俗,即便文面上的请托人是当时的睿宗皇帝。但是特殊的情况出现了——志文明言:“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撰文者在这里毫不掩饰太平公主痛惜上官氏之死的感情,很显然是特意交代。我们不妨尝试分析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的关系。首先,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年龄相仿,“太平公主者,高宗少女也。以则天所生,特承恩宠。初,永隆年降驸马薛绍。”设若永隆年(681年)降驸马薛绍时年十六,则太平公主应生于麟德二年(665年)前后,正与生于麟德元年(664年)上官昭容年龄相仿。其次,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同在宫中长大,具备频繁接触的条件。再次,上官昭容曾与武氏过从甚密,而太平公主的第二任驸马武攸暨正是武氏家族成员。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有私交和相同政见是完全有可能的。
  结合《墓志》“词旨绸缪”的描述,不难想象,上官昭容的安葬,太平公主有游说睿宗的莫大之功。而实际上上官昭容葬礼的资助者正是当时踌躇满志的太平公主。
  唐代有碑志之序、铭分别请人撰写的先例。《上官昭容氏碑铭》篇题注“齐公叙不录”,铭文亦提到“或穆齐公,叙其明德”,可见该碑序文由齐国公崔日用所撰。仇鹿鸣在《上官婉儿之死及平反》一文中认为“崔日用在唐隆政变中立下大功,因获封齐国公,其于景云元年七月入相,但仅月余便因与薛稷不合而遭罢相,寻出为扬州长史,历婺、汴二州刺史,兖州都督,荆州长史。因而景云二年七月,崔日用并不在长安,自不可能为上官婉儿神道碑作序。”“神道碑与墓志应作于同时”其说甚是。然而我们认为,在景云至先天年间,对于上官昭容不存在“平反”的问题,实际情况是:唐睿宗在太平公主的游说下给了上官昭容肯定的评价,而唐玄宗即位后并不认可。
  仇鹿鸣《上官婉儿墓志及其透露的史实》:后来李隆基因一时无法扳倒太平公主,不得不暂作退让,礼葬上官婉儿。墓志长七十三厘米,宽七十五厘米,是初唐三品官员墓志常见的规格,其最初可能还是按婕妤三品的身份来安排葬事的。从制度规定而言,赙赠与遣使吊祭皆当出自诏命,如《通典》规定诸职事官薨卒,文武一品赙物二百段,粟二百石,以下按品级递减。五百匹之巨,远远超过礼制。
  仇鹿鸣《碑传与史传-上官婉儿的生平与形象》:并于景云元年八月将其礼葬。但从志文的书写及葬事的安排中,仍可看出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互相角力的痕迹。如前所述,志文中虽凸显上官婉儿忠于中宗、反对韦后的一面,但并未叙及其草遗诏引相王辅政之事,故上官婉儿虽是前朝忠臣,但无功于新帝,对其评价仍有所保留,进而限制了葬礼的规格。墓志通篇称其为婕妤,文中虽已记礼葬赠官,但未言赠何官,仅于志盖上篆题为“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可知上官婉儿昭容赠官下达得较迟,故已不及在志文中体现,仅书于盖。墓志长七十三厘米,宽七十五厘米,这是初唐三品官员墓志常见的规格,则其最初大约还是按婕妤三品的身份来安排葬事的。志文虽云“圣慈轸悼,爰造制命,礼葬赠官”,朝廷虽然名义上给予了诏葬的待遇,但与之配套的卤簿、监临、赙赠、手力诸事一无所载,而仅记“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足可窥见朝廷与太平公主在礼葬上官婉儿一事态度上的冷热不均。
  [R3]“子欲养而亲不在”哈哈哈哈我这小妈文□□用得不错!
  [R4]被割头发的妻管严裴巽。
  [R5]崔日知,崔日用的哥哥。崔日用是个叛徒,在唐隆政变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他哥哥倒挺有骨气。
  [R6]大书法家李邕。
  [R7]这两句是《红楼梦》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卫”里的,脂批“樯者,舟具也。所谓人生若泛舟而已,宁不可叹?”。婉儿棺椁尽毁,现在是不可能知道棺材用的什么木头了,我借红楼所写一用。
 
 
第145章 葬吾心(3)
  怎么都没想到的是,仅仅三四日后[R1] ,她收到了延州豆卢家来信:小女儿万泉县主亡于馆舍,说是急病暴毙。她不太信,毕竟外婆杨夫人活了九十多岁,母亲也到了八十二岁上才仙逝,家族中就没几个短命病死的女人[R2] 。
  仔细一想,女儿的丈夫任延、丹二州[R3] 刺史,都是京畿地区,距离不过数百里。快马加鞭,一日就能往来的地方,手里还握着地方的军队。她若要与太子作对,这是最有力的外援。这小子大概是先下手了。他从小没了妈,是豆卢贵妃养大的,关系亲近的很。用这个筹码,让豆卢家转而支持自己,不是全无可能。
  也许女儿的死,就是这家人献给他的投诚礼物。是在说,他们要站在太子这边了。[R4]
  这种想法惊得她汗毛倒竖,一遍遍安慰自己,也许不是这样,大概是想多了。但在这个关键点上,女儿的离奇死亡,不得不让她心惊。如今她什么也没有了,朝中没有亲信,禁军没有将领,儿子崇简远离她,唯一有些势力的女儿,也香消玉殒。没有亲人,也没有爱人。回到公主府,只能看见两鬓斑白的武攸暨,自顾自低着头发呆。
  “我听说……县主不是病亡。就像曾经章怀太子贤的属下[R5] 一样,太子被废以后,天后没有追究他,放这人回家了。刚到家门口,父亲一刀刺入咽喉,伯父一刀插入腹中,他流着血倒在地上,最后堂哥一刀斩下他的头颅,把脑袋和尸身扔在大街,任野狗啃食。这叫划清界限,大义灭亲。”
  传言蠕虫似的钻进她的耳朵,太平全身战栗着,恶心地快要呕出来。
  “葬了吧……”她强撑着身子,双眼一黑,险些倒在地上,“你们不是要早日下葬么?那就下葬啊——”干呕着,喉咙有一丝腥甜。
  二十四日,洪渎原的天空,一如既往地晴朗。她已没了表情,麻木地跟随在礼部送葬队伍后边。那些守在昭容院中的门生,默默跟在队伍后边。看她的眼神,多了几分敌意。是啊,她又食言了,答应好的事,又食言了。她辜负了众人的期望,亲手将爱人草草埋葬。
  好像灵魂崩解了一般,仰头看着那些云,也纷纷支离破碎。[R6] 她倒下了,身心俱疲。
  九月,下了一场大雨,狂风怒吼,电闪雷鸣。天空的呜咽很喑哑,总是在一瞬间爆发出来。小女儿去世以后,灵柩送来长安。儿女们都赶过来吊祭,公主府乌乌泱泱的人,让她觉得厌烦。心已经痛到麻木了,脑袋也浑浑噩噩。
  扶柩回京的豆卢家,带着数十奴仆。她瞧着面相忠厚老实的,随意拉了一个人,问他:“你告诉我,县主究竟是怎么死的?”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