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2

召唤玩家,重建大魏(穿越重生)——西枫

时间:2022-04-27 10:19:35  作者:西枫
  打开盒盖,只见其中红绸包裹着一方印玺,印玺温润苍翠,为蓝田玉刻,上方盘有五龙,贵重且气势不凡。
  姜舒方才正是瞧见这玉雕五龙,才感到愕然惊骇,心中生出猜测,又不敢十分肯定。
  直到此刻,他拿起玉玺,看到上面“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八个篆字,才终于认定,谢闲给他的正是本该藏于衡川宫城的传国玉玺。
  其实天子的玉玺有很多,每一枚都有其各自的用途,但唯独这传国玉玺是特别的。
  它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正统和皇权天授,唯有获得此枚玉玺之人才是名正言顺的帝王。
  突如其来收到这么个“惊喜”,姜舒没有多少高兴的情绪,只觉得此事事关重大,必须找幕僚团好生商议。
  于是当即便命人去请来秦商、张子房等人,将此事告知了他们。
  谁知大伙在听完之后,都是一副喜眉笑脸的模样。
  张子房更是直截了当地说道:“这是好事啊!邢桑在南地建立了胡人政权,放眼天下,唯有主公可与之匹敌,中原动荡已久,人心思归一统,主公此时于北地建立汉人政权,正是众望所归。
  “如今时机成熟,即便没有玉玺,我也要劝主公称王,而今有了这枚玉玺,那就更是名正言顺了,纵使主公登基称帝,也无人敢置喙什么。”
  连一向保守的秦商也道:“谢太傅为前朝尚书令,亦是谢氏家主,其意志不仅代表着以他为首一派的前朝官员,更代表着南地的士族高门,今日他送这国玺予主公,便意味着南地士族承认主公之功绩才略,盼望主公可早日终结战乱,安定天下。”
  刘汕点头赞成:“秦从事所言有理,群臣不可以无主,万几不可以无统,此时称王,乃上承天意、下顺民心也。”
  姜舒讶异,他怎么也没想到,本是开会商议谢闲送他国玺的用意的,结果现在竟变成了属下联合劝他称王?
  这会否太过突然了一些?
  或许是未同家人亲属商量的缘故,也或许是因为谢愔、步惊云及其所率大军不在郇州,姜舒总觉得不怎安稳。
  见他不言声,张子房又再度劝道道:“主公,称王一事,宜早不宜迟,迟则生变啊。”
  面对众人殷切的目光,姜舒认真考虑起来。
  他想,他之所以感到不安,是因为这份责任太大,一旦称王,自己便再无退路,必须承担起立国安邦、匡扶天下的重任。
  届时,他所要治理的将不再是一州之地,所要管理的也不再是一州百姓,而是四海九州、万里河山,他得对全天下的黎民百姓负责!
  身为人主,站在峰顶,稍有差错,后果将不堪设想。
  思及此处,心中很难不产生惶恐畏怯。
  但除此之外,姜舒亦感到胸膛热潮涌起,他孜孜筹备奋斗已久的抱负终于到了实现的时候。
  事已至此,他早已选择了这条道路,又何来什么退路可言?
  能做的唯有不计得失、一往无前而已。
  安静片晌后,姜舒稍稍闭了下眼,再睁眼便已坚定决心。
  他缓缓起身,目光沉着地看向众人道:“好,那便择吉日,对外称王。”
 
 
第二百一十八章 
  周墨尚不知他送来的东西将给局势带来多大的改变,离开正堂后,他便被官府一名职吏带去了图书馆。
  密阳图书馆是五天前才正式对外开放的。
  因是新图书馆,许多方面都尚未做到成熟的水平,对外的宣传也不够广泛,尽管如此,听闻图书馆一楼是免费开放的,仍有不少的城内居民前来参观,其中尤以玩家数量居多。
  对玩家而言,图书馆建筑内部环境古雅清幽,外部还有小型的园林和购买文具纪念品的店铺,绝对是个拍照打卡、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周墨虽已来到密阳两日,关于图书馆的传闻也听了不少,但却是第一次进入图书馆内部。
  初入馆园大门,瞧见周围熙攘来去的穿着朴素布衣的平民身影,他着实有些惊讶。
  在他看来,纵使这座书馆面向任何人开放,如寻常百姓,大字不识一个的,应当也不会来此。
  尔后很快,他便明白了这些百姓为何前来。
  在挂有“密阳图书馆”匾额的主建筑旁有两座六角楼阁,左侧楼阁正对他们的一侧开着一家食铺,所卖的似乎是可以拿在手上吃的小食,很受过路年轻人的喜爱。
  右侧楼阁正对他们的则是一家饮品铺子,店门前排着长队。
  饮品店左右还分别开着两家铺子,同样卖的是吃食,周墨隐约瞧见门外飘着的旗子上印有“甜品·糕点”和“葫芦便当”的字迹,空气中弥漫着淡淡食物的香气。
  在密阳住了两日,周墨早已知晓这座城市的餐饮有多发达,却没想到连图书馆的馆园内都有如此多的食肆。
  他一方面觉得这样的设计方便,一方面又觉得这番烟火气实在有辱书馆这样的清静地,一时不知该作何表情。
  带他前来的吏员名为黄颂,见周墨时不时望向两侧的楼阁,便贴心询问道:“郎君可要去买些吃食?这有家卖关东煮的铺子味道很是不错,隔壁士馆的先生和学生们都时常过来。”
  周墨不习惯在外用餐,况且还是在这人流杂沓的地方。
  他摇了摇头道:“莫耽误工夫,先做正事吧。”
  黄颂看他挂着一副不苟言笑的脸孔,也就未多劝什么,随即带他踏上了主馆台阶,走进了图书馆的正门。
  相比外边的暑热难耐,建筑内部则要幽静清凉许多。
  图书馆一层宽广寂静,被一道道书架分隔为多个区域。
  望见那高高的书架上摆满的整齐的线装书籍,周墨不禁诧然。
  在他的观念里,纸本书还都是卷轴形式的,这般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的书十分罕见,他只在去年偶然地从商人手中买到过一本密阳传来的书册,价格颇为昂贵,没想到这图书馆里竟都是这般装订的线装书。
  他快步走到一个书架前,随手抽出一本书籍翻开,发现是刻印的《孝经》,印刷的字体清爽整洁,翻页阅读起来既舒适又方便。
  合起书本,周墨才旁边一排都是一模一样的《孝经》,下方标注了售价,五十钱一部,这个价格对有钱人而言不贵,对平民而言却也不便宜。
  黄颂介绍道:“书局人员有限,通常只挑选受众最广的书籍制作活字本,一次印上几百本,上架出售,受众相对狭窄的,则是制作精抄本放在阅览区,仅供借阅而不售卖。”
  周墨了解地点了点头,略有不舍地将手里的《孝经》放了回去。
  这架上的书籍虽内容相对常见,比不上秘书省所藏的那些典籍珍贵稀少,但不得不承认,在一个爱书之人眼中,这个地方于他而言可谓是天堂。
  哪怕只是穿行在这摆满书籍的书架间,什么也不做,心里便会源源不断地涌起满足感。
  周墨忍不住绕着成排的书架闲逛起来,时而抽出一本翻看其中的内容。
  他发觉馆内还给书籍做了经史子集的区分,分类十分细致,另有专门放置报纸期刊的书架,查找起来很是清晰,心里对此地的评价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目前馆内的书籍还是量少了些。
  走了没多久,后边的书架便空了,一旁竖着“求书籍捐赠”的牌子,令人感到遗憾。
  再往里走,则是阅览区。
  阅览区都靠着窗,午后的阳光透过格子玻璃窗洒在木制的桌椅和地板上,给人以宁静舒适之感。
  周墨瞧见有不少文士聚集在阅览区,大都在奋笔疾书地写着什么,便问:“他们是在写什么?”
  “穿白色校服的是郡学学生,他们来此基本是为了找个安静地方做功课,其余的约莫是在抄书吧。”黄颂笑着解答道,“一些架上未有出售的书籍,客人若想拥有,便只能自己手抄了。”
  周墨恍然:“原来如此。”
  走到窗旁向外看了看风景,周墨心道馆内环境确实不错,装潢素雅,陈设齐整,不仅拥有这般明洁透亮的玻璃窗,桌椅也都舒适易安。
  倘若他家住附近,估计也愿意时常到这儿来打发时间。
  从阅览区出来后,黄颂带着他走内部员工通道上二楼,途中介绍道:“图书馆主馆按楼层分三个区域,一层为普通书籍区和阅览区,是唯一对民众开放的区域;
  “二层是我们密阳书局和馆内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室,楼下所见的书籍都诞生于此;
  “三层乃专藏特藏区,也就是您所要去参观的藏书区,里边所藏有古籍善本、文献、舆图、工程图、地方志等,需要有官府批准才可进入……”
  周墨此来的主要目的是参观藏书室环境,故尽管他对线装书的制作很感兴趣,黄颂却没有带他去二楼的工作区域,而是直接上了三层。
  沿着木制的楼梯到楼顶,看到的是两扇上锁的木门,上方挂有匾额,写有“藏书室”三字。
  门旁还有个小隔间,里边坐着一位看守房门的老者。
  老者戴着鼻夹式的单边眼镜,正低着头,神情专注地将一卷竹简上的文字缮写在纸页上。
  黄颂走到隔间的窗台前,向老者说明了来意,并给他出示了官府的批文。
  老者闻言,暂时放下了手头工作,拿出一本册子让他们登记名字。
  待走完登记流程,老者便收回册子,慢吞吞地起身,拿着钥匙出来开门。
  直到他走出隔间,周墨与其面对面相视,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是认识这位老者的。
  对方名为李衷,为兴郡本地士族出身,在周墨还是秘书郎时,当时的秘书监正是这位李先生。
  彼时由于是上下级关系,周墨与其私下交流不多,不过老者确实教导了他颇多关于藏书管理分类的知识,对方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尤其留给了他深刻的影响。
  只可惜,在移都之时,李衷因年事已高,未能跟着南迁。
  周墨本以为这位前辈早已退休安享晚年,没想到对方在这个年纪,竟还会接受图书馆的聘请,独自一人在此默默地管理藏书。
  不知为何,周墨心中涌起一股感动的情绪。
  他态度恭敬地向李衷行礼,表明了自己身份。
  听到他的声音,李衷这才认出他的脸来。
  难得见到曾经共事的后辈,老者露出一丝欣慰笑意,缓缓道:“迁都时一别已四年有余,未曾想你我还能在密阳再见,尔今日来此,可有何要务?”
  周墨点头,坦诚地回答道:“有一批藏书,某自衡川护送而来,欲捐与图书馆。”
  听闻藏书来自衡川,老者似明白什么,摸着胡子感慨了一句“善哉”,旋即便用钥匙打开了藏书室的大门。
  三楼室内极为静谧,虽也有安装玻璃窗,但都拉了窗帘,环境相对密闭,且因室内面积深广,又摆满书架,光线极为黯淡。
  藏书室内禁点火烛,为方便参观,李衷拉开了些许背阴处的窗帷,令自然光能够透进室内稍许。
  借着偏暗的光线,周墨走近一个架子旁,发现这里的藏书都被放置在纸板与锦布制成的函套内,卷轴、简牍也都套有大小合适的锦袋,架上还放有防治虫害的香料,保存得十分仔细。
  其实在知晓李衷是藏书室的管理人时,周墨就已对图书馆的藏书环境有了底。
  有曾任秘书监的前辈在此,那些典籍定然能受到最好的照料。
  而此时经过亲身的实地考察,他更是彻底安下心来。
  相比起巽阳宫城内无人管理的秘府,自然是这座图书馆的藏书室更令人放心。
  从藏书室出来后,周墨便做下决定,要将自己从衡川带来的藏书都捐到这里。
  同时,或许是受前辈感召,他亦生出了要入图书馆工作的念头。
  这一想法在他从黄颂口中得知,两座报社的工作室就设在馆园的另一座建筑内时达到了顶峰。
  周墨一向喜欢看报纸,且很是欣赏一位临川先生在报上发表的观点见解,他知晓临川先生正是文学报的主编,因而愈发想要留在图书馆工作,希望能借机结识这位精神好友。
  怀着这股心思,待走出图书馆时,周墨便将自己的意愿告知给了黄颂。
  黄颂来之前就得了上级暗示,最好能将这位人才留在密阳工作,眼下自然是一口答应,表示会将他的想法报呈给使君。
  于是半月后,随着前朝秘书丞空降成为密阳图书馆的副馆长,图书馆接收了一箱又一箱的珍贵藏书,二楼书局的工作人员一下子变得无比繁忙起来。
  但如此重要的事件,除图书馆的员工外,却并无什么人在意,只因有更大的事件占据了人们的视线焦点。
 
 
第二百一十九章 
  七月下旬,刺史姜殊在郇州自立为王,封号为魏。
  此事公告天下后,青州、雍州、沂州刺史,及东州慕容鲜卑部族先后发声向魏王效忠。
  其后不久,江州、黄州、交州、沧州刺史、淮州各郡郡守等亦纷纷归顺北地政权,至此,混乱已久的局面终于得以改变,呈现出清晰的势力分界线。
  除羯人所建的楚国政权和元右所占的西北两州以外,天下百姓一心同归,再次臣服于“魏王”治下,而此“魏”与前朝国号却已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政权。
  之所以选定封号为“魏”,姜舒是没有办法。
  毕竟游戏的名称就是《模拟大魏》,他既已称王,今后总有一天会称帝,若改国号为其他,游戏的名字便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了。
  他是别无选择,而寻常百姓知晓他选定这一封号,反倒觉得魏王实乃赤胆忠肝之人,他自立并非是自身具有谋权篡位之心,只奈何前朝已亡,为对抗羯人建立的胡族政权,方决定站出来抗起重任。
  这一点在当初西南王号召天下勤王,最终只有姜殊派出郇州军出动救援也可以佐证。
  不得不说此举对民心的归附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
  远在南地的那些刺史,如沧州刺史高康出身高门,身怀强大的实权,军事实力亦不容小觑,他会如此轻易地选择归附北地政权,除了顺应大势,与姜殊欲重建“魏国”这一点,多少也有些关系。
  姜舒自然知晓舆情的重要性,故在一开始商议决定封号之时,尹云影提出可用卧龙阁推动民间舆论传播的建言,他便予以了肯定。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