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昭打着呵欠宽衣解带:“你不也在北方长大的么,怎的知道南方山里湿热湿热的?”
艾叶见了宽衣解带的时昭,红着脸别过眼去,不看时昭更衣:“以前牙房买了个双儿是南方人,听他说的。”
“哦。”时昭把脱下来的外衫挂在一旁的架子上,“那明日早点,咱们一早走,挖了兰草回来再做早膳。”
“好的。少爷明早见。”艾叶说完,逃也似的离开时昭的房间。
“这孩子现在怎么毛毛躁躁的。”
时昭嘀咕了一声,关了房门,今夜第三次准备上床睡觉。
艾叶很守信,第二日天刚微茫,他就早早的把时昭喊了起来。
要进山,两人都换了一身方便行走的短衫。
想着一会要是长着兰花草的地面比较硬,可能还得动手挖一下。但家里没有趁手的小农具,时昭和艾叶在家里转了转,只找到一把小镰刀。
那就它了,时昭把镰刀扔进背篓。艾叶抢先背起背篓,两人就出发了。
小镰刀还是以前留下来的,木柄已经有些腐朽,不太好使了,只能凑合用一下。
时昭想着等下回来给陈茂做柜子的时候,先把家里经久不用的农具检查一遍。铁器部分还能使的,自己就重新做一个木柄;铁器部分不能使了的就清掉,免得占地方。
屋后就是大山,倒是不费功夫。他们顺着一条蜿蜒的小路进了山,再往上就无路可走,但前些日子自家修葺房屋,砍了不少树木,倒是冯二他们和伐木的工匠临时踩出了一条小道。
时昭和艾叶就跟着那条小路走。
水城特有的兰草在从小在青州长大的他们眼中看着很是稀罕,但在这水城的山里是真的多。他们在林子里转没多久,就挖了一大篓。
这一篓应当够种出一条充满兰香的小路了吧?
时昭正想着,艾叶在一旁兴奋地大喊:“少爷,这里的兰草好多啊。难怪这兰草在水城卖得那么便宜。若是这花拉到青州府,那不定得卖多少钱呢。”
“想不到小叶儿还挺有营商头脑。以后要是有机会,咱们就把兰草拉到青州府贩卖。”时昭逗他。
提起青州府,不免想起父亲被人陷害一事。时昭不由捏紧了拳头,指甲掐进掌心的肉里也全然感觉不到痛,眼里迸发出幽暗的光芒。
艾叶不知时昭所想,只当少爷也赞同他的看法,兴奋地道:“好啊,好啊。等我们回青州府,我一定把水城的兰草贩到青州去卖。”
兴奋过后想起现实,艾叶仰头问:“少爷,咱们以后还会回青州府吗?”
看到艾叶望向自己,时昭柔和了神色,眼神却异常坚定:“回的。”
不管他最终能否为父报仇,青州府肯定还是会回去的。不说别的,父亲的坟墓还在那里。他总归是还要前往祭拜的。当然,杀父之仇决不可能不报……
收工回去时,艾叶还要背背篓,被时昭夺了过去,把小镰刀塞给他拿着:“走啰,回家。”
种菜他不如小叶儿,但拿重物还是比矮他一个头的小叶儿行多了。
不仅如此,时昭还很会想办法,走之前从林子里砍了一根手臂大小粗的树枝,去了细小枝丫,只保留了主干,用来当拐杖探路。
树干很长,从中间断开,他和艾叶一人一根。刚好。
上山不易下山难,有根拐杖,不容易出现收不住脚的情况,也减少了摔跤的可能。
第53章 开工
在山里忙活一早晨, 回去的时候有点晚了,时母已经起床并做好早膳等着他们了。
艾叶有些惭愧地上前给时母赔罪:“夫人,以后我会记得把饭做上再出去。”
时母眼神纠结地看了看他, 最后摆了摆手:“无妨,你也是出去做事。用膳吧。”
用过早膳,艾叶就自去种了兰花,死活不让时昭跟着去:“少爷不是说要静下心来学艺的吗?就这么点活,我很快就做好了。少爷你看书吧,要不给陈大夫做柜子也成。”
时昭觉得有理,也没非要跟着去。他回到书房, 先画了要给陈茂做的药柜图样, 然后搬了一根最大的木头, 在存放父亲留下的木工工具的房间隔壁, 缺了一面墙的通透廊坊开始忙碌起来。放置树木的通透廊房。
以后那个宽敞又通透的廊房就是时昭做木工的工作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时昭要真正做木工了, 必须先搭一个做木工活的台子,而不能像以前那样小打小闹,随便对付两下。
时昭先把那根挑出来的大圆木切了上下两端, 留下中间一大块厚实的木板做马板。
随后又用了此前自家山里砍来的一根碗口粗细、形状不好、疙瘩较多,做不得木器的树木做木马。
先把那根树木锯成四截,用榫卯结构两两交叉, 彼此切合,做成稳固的X形木架, 并在在两根木头榫卯交集处用墨线画出一个四方形的形状,将其掏空。
随后按照掏空的形状, 又另用两根较小, 比做好的X形状单根木架长度稍长的木头, 一头按照架子掏空的小孔做成方形凸起,插入木架掏空的方形小孔;另一端则削扁一处,便于平稳放在地上。
这样,一个完整的木马便做好了。
木马是用来架马板的,要两个。时昭按照原来的方法又复制了一个。
做好两个木马,时昭将两个木马间隔好马板长度的距离,将先前做好的那块马板架在木马上。木马的两个尾巴,也就是落地的那个支撑相对而摆。
马板架好后,再用刨子将木板表面刨得平整光滑,这个过程中尽量不削弱木板厚度。马板表面光滑后 ,时昭将两枚铁制马口钳钉钉在马板朝前一头。
做木工活的工作台便搭好了。
万事具备,接下来就可以在这木工台上开始各种木器的制作。当然,第一件做的是给陈茂的药柜。
在做药柜这几日,时昭顺手把家里的农具检查了下,分门别类的摆放好。然后把该修的修好,该扔的扔掉。
这是时昭第一次做这种大型家具,但他也没有摸索太久。三日之后,给陈茂的药柜就做好了。
过两日就是下元节,时昭想在过节前进城把药柜给陈茂送去,这样可以把过节祭拜的物品备下,不用单独另跑一趟。顺便去城里转转看看自己接下来做哪方面的木工营生。
临出门前,时昭去堂屋问在做女红的母亲:“娘,孩儿今日去县城给朋友送做好的药柜,眼看也要过下元节了,过节的物品今日也一并买了。您有没有什么需要孩儿买的?”
时母停下手,想了想:“买点布料回来吧。”
时昭看了看母亲面前桌子上的布料:“此前买了许多,娘都绣完了吗?娘不要太辛苦,赚钱养家是儿子的事。”
时母放下手里的针线,望着儿子道:“没有。此前那些绣花我得空再做,你给我买点做小孩衣服的布料回来,我先给未来的孙子孙女做点小衣服。”
“啊?”时昭一下就听愣了。昨儿夜里母亲的谈话才让他摸不着头脑,他还想着是不是夜晚母亲太思念父亲的缘故。可今儿还早着呢,母亲这是怎么了。
“反正左右无事,不如先来做做。又放不坏。”时母道。
时昭哭笑不得:“娘,娶妻的时间都还早着呢,这事不急的。您要是不想做女红就抄抄经,写写字,不用把自己弄得这么辛苦。”
时母看着儿子:“我就想给未来的孙子做做衣服。你每日看着,也心里有个数。”
时昭不明白母亲怎么突然对他娶妻生子的事这么上心,,母亲的话是肯定要听的。他忙道:“母亲想做便做,孩儿今日便给母亲把布料买回来。不过娘要注意身子,不可太过操劳。”
“放心吧,娘还要抱孙子呢,不会糟践自己的。”时母道。
母亲这样一说,时昭又放心了一点。只要母亲好好的,做衣服就做衣服吧,就像母亲说的那样,衣服又放不坏。
“那好。除了布料,母亲还要买点什么吗?马上要过下元节了,除了过节祭拜要用到的东西母亲自己有什么需要的吗?” 时昭又问。
他不明白自己要有什么数,觉得母亲这段时间跟自己说话总是意有所指,好像哪里不太对劲。但他又不敢多问,免得母亲伤心。
“旁的没有。娘只要你记着答应娘的话,守孝期满,娶妻生子,让娘抱上大孙子。”时母道。
“好,好,孩儿记着呢。”时昭不明白母亲怎么突然就对他尚未娶妻生子一事如此耿耿于怀,但只要母亲高兴,又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事,他也没有必要违背母亲的心愿,自然是顺着母亲的话说。
时母见儿子孝顺,心情好了不少:“快去快回,注意安全。”
“好的,娘在家也留意着点。”时昭嘱咐道。
虽然他不担心青州府的仇人这么快又寻上门,但现在只有母亲了,他一定要牢记父亲的话,把母亲照顾好。
马车不走正门,时昭把马车从后门赶到前门路上,唤艾叶一起把做好的药柜抬到马车上。上车后,时昭跟母亲挥手道别:“娘,记得插门。”
随后吆喝了一声:“驾——”马拉着车往县城方向走去。
车上只有两个人时,艾叶从来不坐在车厢里,他和时昭并肩坐在车辕上。没有时母的管束,艾叶的话比平时多了许多。
“少爷,咱们给陈大夫送了柜子,就去买香烛吗?”
“嗯,送了柜子再去买香烛和冥纸,然后咱就去买点新谷子磨的糯米粉,等到下元节的时候做团子。”时昭道。
“好啊,到时我来做。”艾叶道,“少爷,水城做的团子和青州一样吗?要是不一样,我们按照青州的做法做,还是按照水城的做法做?”
下元节大宁王朝都有做糯米团子祭祀先祖的习俗,只是各地做法略有不同。
艾叶跟着时昭从青州一路南下,也见证了一路上各地不同的饮食,水城和青州的饮食风俗更是差异明显。故而才有此一问。
时昭想了想:“我们已经回到水城了,还是入乡随俗,按照水城的风俗做。”
“嗯,也对。”艾叶偏着脑袋点了点头道,“不过我不知道水城这边下元节团子的做法,得找人问问。嗯,找谁问呢?”
艾叶沉思着,忽然兴奋起来:“少爷,我们去找小荷吧,他是本地人,他娘父肯定知道怎么做。说不定还能跟我们讲讲水城这边特有的习俗。”
这小孩是想去找人玩了,时昭也不点破,笑道:“好啊,看看哪天有时间,我们去找小荷问糯米团子的做法。”
“好哎,少爷太好了。”艾叶高兴得不得了,“少爷,除了糯米粉,我们还买别的吗?”。
“祭祀总要隆重些才好,各种糖食果品都买一些。”时昭说完补充道,“还有花生和些猪肉,也要买一些。”
“爹爹生前喜欢吃水城的小粒花生,祭拜的时候放点花生。以前这种花生在青州府难得,都是水城族人托驿使运过去的。现在我们回来了,这东西又不缺,自然不能少。”
说起水城的特产小粒花生,时昭不免回想起父亲在世时的情景。
那会老家族人为了讨好父亲,每年不同时节都会从老家选上上好的水城特产寄给父亲,想从他那里得到银钱布施家乡。
谁曾想父亲去世后,自己拿回家产都颇费了一番周折。要不是自己会些武功,当时又有冯二他们助阵,这家产拿不拿的回来还两说。其中滋味真是难以言表。
“好的,我记下了。”艾叶不知道时昭心里所想,但见少爷想起老爷,想必是有些伤感,他便乖巧应道。
路程不远,两人边走边聊,没一会就到了县城。
时昭往来县城多次,守城的官兵发现他的确没有私下外出的心思,也就不再让他们换令牌了。
进了城,时昭先把药柜给陈茂送去。
陈杨医馆和药铺都开着,但陈茂和杨正都不在。店里的掌柜说东家出门走货了,来回一趟大概要半个月左右。但临走时有交代,要是时昭到来一定要好好招待。
时昭想起陈茂上次与自己说,最近有一趟到湖州的生意,想来是去湖州了。自己到把这事给忘了。
不过他就是送个柜子来,人不在也不要紧。时昭说明来意,医馆的掌柜赶忙招呼医馆药童和药铺的伙计把柜子抬下来,邀请时昭去店里坐坐。
陈茂不在,也没有进店的必要。时昭婉拒了医馆掌柜的招待,把柜子送到就与艾叶离开了陈杨医馆,往集市而去。
两人先买了祭祀用的香烛、冥纸一应物品,才又买了做团子的糯米粉。在农品集市专门买了时昭此前提到时父生前喜欢的水城小粒花生。
农品集市很是热闹,有不少水果、坚果、蜜饯一类的吃食、零嘴售卖,路过的小孩都忍不住嘴馋,扒拉着大人要买。
时昭本人是很少吃零嘴的,水果到是会吃一些。水果有益健康,母亲也爱吃,时昭买了好些水果,和祭祀要的一众糖食果品,分了好几次才搬回车上。
买蜜饯的时候,小贩称好自己需要的量后,时昭让小贩用糖纸将每种都去一些出来,用糖纸包好。
“客官是要先尝尝呢?”小贩问。
时昭笑了笑:“先给小孩子尝尝味。”
小贩给他另用糖纸每样包了一些,还送了一点时昭没买的种类:“客观买得多,这几种是我送客观品尝的,觉得好下次再来。”
“好。多谢店家。”时昭爽快地接受了小贩的好意。
小贩把盛出来的蜜饯用糖纸包好,再用麻绳绑了起来递给时昭。时昭转手递给身旁的艾叶:“尝尝。但甜食一次不要吃太多。”
艾叶高兴地接过装着蜜饯的纸袋:“谢谢少爷。可是祖先都还没吃呢,先被我吃了。”
高兴之余又有点不好意思。
时昭忍不住笑:“有祖先吃的,这份是给你的。”
一旁的小贩听着他们的对话,惊讶地道:“原以为你们是兄弟呢,想不到竟然是主仆。”
说罢不由啧啧惊叹:“从来没见过对下人这么好的主人了。”
有人夸奖时昭,艾叶非常开心,比夸自己还要开心,忍不住得意地道:“我家少爷是天下最好的少爷。”
37/100 首页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