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好事,安稳了军心,我、李将军,还有朝廷都会感激你们的。为夫赞同还来不及呢。”时昭说道,“你们能有如此想法,而我们身在衙门的男人却没想到这些,实在令我等男子惭愧。要是还有什么需要的,夫郎尽管吩咐。”
艾叶笑道:“夫君已经帮了大忙了。”
“?”时昭不解。
艾叶笑道:“夫君忘啦,前几日我让你给我做了个粑锤。后面的粑锤我都是找人按照你做的模子做出来的。”
时昭这才想起前几日是有这么回事,当时他还以为艾叶只是做来自家用的,没想到是用来当模子的。
“夫君,你忙公务去吧。糯米都运到了,石臼和粑锤也洗好了,糯米饭已经蒸好下了臼开打。那些伙计已经开始打糍粑了,我们也要准备拧糍粑去。”艾叶道。
时昭没想到自己有被嫌弃的一天,不过看着夫郎忙来忙去的样子,他又觉得特别可爱和努力。本来想与夫郎商量过年的事,如今看来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
“那你们忙,等你们忙完了,今晚我请诸位主君和夫人吃饭,以表谢意。”时昭笑道。
“啊,那会不会太麻烦?”文心不好意思道。
邵媛菲端着装蜡油的铜盆路过,接话道:“有什么好麻烦的,今儿我们就让时大人破费一次。多难得的机会。”
说罢她又对时昭道:“做两菜就行,主食咱们今儿就吃糍粑。我是燕州人,还没吃过这西南年糕糍粑呢,今儿一定要先尝尝鲜。”
原来程典狱的夫人是燕州人,难怪性格那么泼辣。时昭笑笑:“没问题,听程夫人吩咐。那你们要不要把你们夫君也请来,尝尝这西南小吃?”
邵媛菲眼睛都瞪圆了:“是个好主意,我马上就让丫鬟回去传信。”
随后就扯着嗓子开始喊人。
文心听了,在一旁小声道:“那我一会也让人回去给夫君传话。”
器械局后院这片天地,今日是这群双儿女子的天下,没自己的用武之地。时昭离开之后,吩咐了厨房今晚请客之事,又回到自己的书房忙起公务。
明年春耕之前,他一定要督建好青州府境内全部的水利工事。
晚上,几个衙署的头头都被自家夫人、主君请了过来。时昭让仆从在器械局的院子里烧了一大堆篝火,一群衙署的大人、将军和他们的夫人、孩子,围着篝火,烤着糍粑就着酒菜,吃得兴高采烈。
席间说起自家夫郎、夫人这次的举动,言辞之间都是忍不住的夸赞。
气氛十分浓烈。
时昭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连深闺中的官宦家眷都能忧心国事,未来与鲜、狄两国那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岂有不赢之理!
经过这群年轻的夫人、主君们几天的忙碌,终于在小年夜那晚做好了足够七万大军所食的糍粑。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别提多满足。
“我从来还没做过这么有意义的事儿呢。”邵媛菲道,说着她拉了拉艾叶的衣袖,“以后还有这样有趣的事,可记得一定要叫上我。”
“还有我。”
“还有我。”
“对,还有我们。”
……各位夫人、主君纷纷表态。
“那是自然,少不得找你们出力。”艾叶笑道。
第二天,这些夫人主君们就安排了车辆把糍粑送去大军驻地。几十辆马车来来回回,足足两天时间才把糍粑全部运到军中。
后来时昭听说,兵士们在大年夜吃到家乡味道的糍粑,并且知道驻地这些糍粑的来历时,都忍不住潸然泪下。然后纷纷表态,他们虽然远离家乡,但信念并没有改变,一定会听从主将指挥,勇打胜仗!让远在西南的文将军放心,让朝廷放心!
于是,他们重回青州府的第一个春节就在浓浓的糍粑味道中过去了。
第132章 冬日之战
第二年翻了春, 北边的官道才刚解冻,往来的商队已经开始排队进城,陈茂的商队就是其中的一支。
那日时昭身着官服, 在城门处指挥器械局的兵士运输作兵器制作之需的木头。器械局的车队进城完毕,他正准备离开,被一个熟悉的声音叫住。
时昭回头一看,是陈茂坐在车里跟他打招呼。
时昭很诧异,别的商队来得早,那是人家离得近,水城离青州数千里远, 陈茂的商队是怎么赶这么早的。
揣着疑惑, 时昭让副官跟着车队先回了器械局, 他在城门口旁等着故友。
陈茂的车先进了城, 他指挥车夫把马车停在路边, 不遮挡后面入城的车。然后看着自家商队的车辆一一进城。
“想不到今年一进城, 就见到贤弟了。”陈茂靠在车旁笑呵呵地道。
“兄长今年怎么来得这么早?”时昭问道。
车夫把马车停稳后,杨正从车厢里探出头来跟时昭打招呼。
这夫夫俩还真是形影不离,时昭回应杨正道:“正哥也来了。孩子呢, 也跟着来了吗?”
杨正微笑道:“来了,还在睡呢。孩子舍不得爹爹,还是一起来了。虽然路上辛苦点。”
“那是。”时昭道, “正哥你进车里吧,外面冷。晚点安顿好了, 去家里玩儿。”
“好呐,一准去。”杨正也没有客套, 说完就缩回车厢关了车门。
车里孩子还在睡觉, 一直开着门, 冷气进去会冷到孩子的。
看着杨正关了车门,时昭和陈茂又接上了先前的话。
陈茂笑道:“这批货是去年就和驻边大军谈好的,自然是要按时送来。我们刚过完春节,初二装车,初三就出发了。一路走过来,时间刚刚好。”
“什么东西这么急?” 时昭说着伸手撩开经过自己身旁的一辆马车的车棚。
“药材?”时昭疑惑道。
他搓了搓手中的药材,仔细看了几眼,都是些治疗刀伤、止血类的药材。
时昭把手中拿起的药放回去,赶车的伙计赶着车继续往前走。
陈茂笑道:“是啊。”
然后贴近时昭,低声道:“看来是要打了吧?也不知这一趟之后,要多久才能才能再来青州。”
一旦开战,夷人的军队是很可能蹿过边境的,青州府一带肯定是要管控的,这个还真不好说。
时昭也不能回答他,只是拍拍陈茂道:“辛苦了。”
尔后道:“安顿好了来家里吃饭,正哥也来了正好,让他和孩子去家中跟艾叶和念儿玩儿。”
陈茂道:“放心,他肯定等孩子醒了就去了。都不要你请。”
说罢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这一批木材接来之后,器械局又忙开了。好在时昭这近两年来已经把器械制作做了个流程,且日益完善,工匠们只要照做便是。他倒也不用日日盯着。
趁着春耕的这段时日,他还要去推广去年他针对青州府地广人稀、一马平川的环境制作的农具给百姓使用;然后再检查一遍去年修筑的水利工事,有没有受到冰冻的损害,有损害的,还得及时修补;最后就是去民间的田间地头巡视一遍,看看百姓在耕种有哪些切实需要,他再想办法逐一解决。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了下去,转眼就到了夏季。
情况还真如他所料,去年大水,今年大旱,这年的夏天真的闹了旱灾。不过幸得早有准备,他们去年未雨绸缪修建的水利工事这不就派上了大用场。
因着天气的炎热,雪山上今年的融雪量也比往年增加不少,融化的雪水顺着山涧的沟壑流下,在山脚就被引入他们去年修建好的沟渠。沟渠里水流丰富,基本能够满足沿线的农田灌溉和百姓生活所需。
所以,虽然这年夏日大旱,青州地界的农事却没受到什么影响。
但这样大旱的天气,对于逐水而居,又没有任何人工保障,全靠老天爷吃饭的夷人就没有这么好过了。
去年草原大雨,夷人过了一个肥美的夏日,牛羊增产,秋季来大月边境侵扰抢掠的次数都少了不少。而今年雨水稀少,草地远不如往年茂盛,他们的牛马羊群大批干渴死亡,内部各部落间也因抢夺水草而大打出手。
大月瞅准了机会,发动了对鲜、狄两国的战争。
面对南边强大且一向不和的邻居,鲜、狄两国的部落又联络了起来,与大月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
虽然准备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大月这次也算是有准备的战争。在战争之初取得了不小的胜利。
陆宝元在战斗中英勇善战,也立下了战功。时昭监督兵器运输,在大营中再见到他时,他已经是百夫长。
见到时昭,陆宝元高兴地指着自己的衣饰道:“时大人,你看,我现在是百夫长了。”
时昭衷心地祝贺:“恭喜恭喜。”
陆宝元道:“我想写封信给家里报平安,能请您帮我转交一下吗?”
时昭笑道:“当然。”
“那你等我一下。”说罢陆宝元一溜烟没了影。
时昭看着陆宝元渐渐远去的背影笑了。
很快,陆宝元就拿了一封书信回来,看来是早就写好了的。时昭收下书信揣进怀里:“放心,我一定带到。要是有了回信,我也一早给你送来。”
陆宝元开心地道:“谢谢时大人,谢谢时大人。”
旁边的军士羡慕不已,陆宝元道:“你们的书信将军也会安排人送回家中的。”
“但是没有你的快啊。”众军士叹道。
陆宝元嘿嘿地傻笑起来。
时间渐渐入了秋,大月边境一带百姓种植的庄稼开始成熟。
而经过夏季惨败,鲜、狄两国损失了不少的牲畜和人口,并且因为大月的的攻击,他们需要不断的迁移躲避,人口和牲畜很多都没能在夏季□□受孕,不管是人口还是牲畜,来年数量都会大减,势力必然大减。
但那都不是最当紧的。当下最紧要的是口粮,如果他们不能凑齐过冬的口粮,很多人和牲畜都会死在这个冬天。
没有人愿意坐以待毙,随着秋季的到来,鲜、狄两国的首领把目光移向了青州边境一带的农田。
那里田间地头金灿灿的粮食,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过冬口粮。
边境大军统帅李颉自然也是知道这个道理的。站在帅帐当中,他双眉紧蹙,对着手下的将领道:“我们没能在夏天彻底打掉夷人的势力,他们必然在秋季反扑。随后的冬天怎么过,明年的仗怎么打,就要看我们能不能保住这批地里的粮食。”
“如果被他们抢了粮,等他们缓过劲来来,战争的时间必然会拖延,就会陷入一种胶着状态,必定是我大月边民的不幸,是我大月的不幸。”
“现在我们怎么办?”有将领问。
“跟青州府府衙联系,让他们赶紧派人协同百姓抢收,我们如果有空闲的兵力,也可以适当派人帮忙抢收。”李颉道,“一定要争取在粮食成熟的第一时间抢收完毕。夷人肯定不会放弃这个唯一的机会,我边境大军必须做好随时应对来犯之敌的准备,与夷人打好这场秋收仗!”
“是!”帅帐中传来坚毅的声音。
这场秋收的仗打得很辛苦,每天都有伤亡传来;尽管如此,因为对方也是拼命而战,所以,也难免有粮食被抢走的情况。
虽然夷人的军队时不时越境,但因为前线伤亡惨重,青州府并没有停掉往来的商队。而是要求经营粮食及药材类的商队,继续给青州城供给物资。
包括陈茂的商队,也在其中。这些商队,络绎不绝的把各种药材和粮食送到青州府,再由青州府组织府兵运到前线。
时昭也从军中得到消息,陆宝元在秋收抢收战中又立了大功,升了校尉。
冬天是大月兵士最不擅长作战的季节,也是城外无物可守的季节。
在冬日来临之前,边境守将李颉和青州府府衙一众官员商议:“冬天不利于我军作战,大军要撤入城中,不能留百姓在城外等死。”
众人一番商议,尽管有反对之声,最后青州知府李炜既还是下令,将城外百姓迁至青州城内。
城外百姓迁入城后,青州守将李颉也下令大军撤进了青州府,并下令加固了青州城防,应对这个严酷的冬日。
因为他知道,这个冬日,他们很可能没有援军。
冬天对夷人来说也是难熬的日子,但他们常年生活在那样的环境,对寒冷的适应性远比大月兵士要好,在冬天作战的灵活度也比大月兵士要强。加上他们过冬的口粮匮乏,不得不尽力一搏。
于是,在三九天最冷的日子,鲜、狄两国联军切断了青州府通往其他州府的联系,对青州府发动了猛烈的攻势。
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就看谁能活到最后。
因为忙着为大军运输药材的缘故,陈茂一家今年在入冬之前没能及时离开青州,也被留在了青州这座孤城之中。
杨正抱着孩子对陈茂说害怕,陈茂考虑再三,向时昭求助:“我们能不能住到你府上去?然后我们把房子腾出来,给城外撤进来的百姓住?”
城外撤进青州城内的百姓达上万之众,给他们寻找落脚的地方,州府也是费劲了心思。
接到陈茂的求助,时昭眼前一亮,这是个好主意。
他毫不犹豫地给陈茂答应了陈茂的请求,并向州府建议:“各官宦人家可以接纳一些原本居住城内,与官府有往来的商贾居住;让商贾把它们的宅子腾出来,供给撤入城中的百姓居住。”
“这样一来,都是熟悉的商贾,官员自身的安全不会受到威胁;商贾也乐于住到官家宅院,因为安全有保障;他们的房舍一般都比较宽敞,入城的百姓虽然挤了点,也也有了落脚之地。总比在冰天雪地里搭棚子来得强吧?”
说着时昭展示了自己接纳陈茂一家的信息。
李炜既觉得是个好办法,况且又有了时昭带头,当即拍板采纳。他先站出来宣布接纳了一些商贾之家的名册,然后让青州府大小官员去动员城中其余有头有脸的商贾,让他们住到自己家中,然后在这个冬天把房子让出来,供给入城的百姓居住。
对于造成的商贾负担,衙门可以打欠条,日后冲抵各类税收。
94/100 首页 上一页 92 93 94 95 96 9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