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了一下午,玉米挂了大半上去,方晴起身活动活动肩膀,拿上两根玉米,进厨房煲汤。
玉米新鲜,园子里的红萝卜也能吃了,方晴割了些排骨,打算煲萝卜玉米排骨汤。
排骨洗净后先过热水煮一遍,煮出浮沫,也能去腥。
过水后,排骨冷水下锅,加两片生姜,再把玉米切块,也加进锅中,小火慢炖。水来后,再把萝卜切块,也加进去。
汤在里面慢慢熬着,方晴照旧在外头收拾玉米,等到差不多要回来时,方晴进灶房把汤盛出来,加了些盐,又撒了把葱花,端到堂屋里头。
汤色清澈,排骨炖的软烂,玉米和萝卜也都鲜嫩清甜。周其吃了口烙饼,又热热的喝了口汤,在这蒸腾的热气中,眉眼都柔和了几分。
方晴把面饼掰成小块,放进汤里泡着吃:“收完玉米,再过上个把月,就要开始收晚稻了。”
“是啊,这一个月可不得闲。”周其咬了口玉米,有些发愁,“这几天下午都在下雨,一直这样下去,稻子可长不好。”
方晴闻言,看了看窗外,天又阴了下来,过不了多久,又有下一场雨了。
晚饭过后,雨又淅淅沥沥落了下来,晚风一吹,平添几分凉意,忙了一天,两人都累的很,方晴周其早早洗漱完,便上床歇息了。
连续十多天,下午都会下一场雨,就在村里人都担心收成时,天又开始放晴了,中午时候的温度又高了起来。
这天下午,方晴拿着筐子去园子里拔姜,现在正是出嫩姜的时候,拔一筐子回来用盐上,能吃上个一年,到了年节,也能用来招待客人。
拔好一筐生姜,方晴打了盆水,把姜倒进盆里,掰成小块,仔细把泥沙洗干净。
生姜洗干净后,方晴又去拿了把扇子,用扇子的勺柄把姜皮刮掉。一筐姜也不少,掰成块后更多,光是刮皮就用了半个多时辰。
生姜全部去去皮后,方晴又过了好几遍水,把姜洗的干干净净。
弯着腰坐了这么久,方晴起身走动两下,进灶房拿了个凉薯,用水洗了洗,撕了皮,站在屋门口吃了起来。
剥皮后的凉薯白白嫩嫩,咬一口爽脆清甜,汁水也多,一个下去,方晴就精神多了,也不瞌睡了,在院子里溜达了几圈后,就端着洗好的姜进灶房去了。
想要盐姜腌的入味,还得把姜块切一切,让盐能更好渗进里头去。
方晴先把生姜切片,再切成粗丝,切完后装进盆里,再倒上足够的糖和盐,抓拌均匀,直到所有的姜丝都裹上糖和盐就行。
姜丝拌好后,方晴扒了几下,把姜丝铺平,又拿了个大些的盆罩住,搬到屋檐下等它腌制一晚上。
第二天一早,方晴洗完脸就先去看了看外头的姜。腌了一晚上,盆里腌出了许多水。方晴捏出一条姜丝尝了下,又喂了一口给周其,问道:“味道怎么样?”
周其嚼着姜,点点头回道:“入味了。”
方晴也觉得味道不错,又吃了两块后,让周其把姜丝捞出来,用簸箕装着,放在院子里晒着,自己进里边做饭去了。
前段时间的玉米到现在也都风干了,前两天磨了些玉米面,今早上就吃玉米饼子。
光吃饼子有些噎的慌,得配着米汤一起。先把米汤熬上,再舀两勺玉米面倒进盆里和面。倒热水把玉米面和匀。和好后,打进一个鸡蛋,搅和好后,放着醒发一会。醒发好后,用筷子搅和两下,把面糊上的泡搅散,方晴又切了些番薯叶加进去,接着等锅热后,锅面刷些油,舀起一勺面糊倒在锅上,一面煎好后,锅铲翻动,颠个面继续煎,等到两面都成金黄色,这玉米饼子就好了。
玉米饼子口感更细些,又磕了个蛋,加了些菜叶,吃起来口味比白面饼子更多些,再喝上一口热米汤,在这有些凉意的初秋可是舒服极了。
吃好早饭,周其便出门了,在过半个月就得秋收,这会子正是地里忙的时候。
周其出门没多久,刘雨便抱着衣裳来了。
“方晴叔,”刘雨进门喊道,“我给你送衣裳来了!”
方晴听见声音,从屋里出来,手上还拿着个石榴,笑着说道:“快进来,我还想着待会去你家一趟!”
两人进到堂屋,方晴给倒了杯茶,又开了石榴放在桌上:“今儿刚摘下来的,正想着待会送些到你家去。”
“真甜,就是老得吐籽。”刘雨拿过一瓣,剥了两粒塞进嘴里。
“对了,”刘雨吃着,突然想起来自己是来送衣裳的,“晴叔,你和周其叔的衣裳都做好了,我娘让我送过来,你看看合不合身。”
方晴打开衣服看了看,笑道:“很合身,多谢刘婶了。”说着,起身拿了个钱袋放进刘雨手里,“你替我把钱给婶子吧。”
刘雨也知道,每回他娘和方晴叔因着做衣裳给钱这回事,能拉扯个好几回,比唱大戏的还精彩。不过,虽是这么说,但每次最后都是晴叔技高一筹。因此,刘雨想了想,还是收下了。
见他老老实实收下钱,方晴满意地点点头,问道:“我这会子正要去挖着地皮菜,你去不去?”
“想去,”刘雨猛的抬头,然后又像是想到了什么一样,又蔫了,“娘让我送完衣裳回家帮忙,去不了。”
看他一脸失落的样子,方晴安慰道:“没事,这回去不了,下回叔带你上山摘柿子去!”
刘雨也只是一时有些低落,听方晴这么一说,又开心起来:“那我就等下次再去了,晴叔,我先回了!”说罢,转身要走。
“等等,你再拿几个石榴回去!”方晴叫住他,往他怀里塞了几个石榴。
刘雨走后,方晴也背着背篓出门。如今已是秋季,山上有些树叶悄悄转黄飘落,一脚踩上,发出咔嚓咔嚓的细碎响声。
前段时间连着十几天都下了雨,山上的地皮菜都长了出来。地皮菜颜色样子都很像黑木耳,只是都长在地上,得蹲在地上扒开遮挡的草叶才能找到。
方晴蹲在地上摘了半篓,又在回去的路上看见了几个炸开的八月瓜。
八月瓜八月成熟,熟后果子会炸开来,露出里面的果实,方晴把看见的八月瓜都摘了,手上拿着一个,边吃边下山。
一回到家,方晴就着手洗地皮菜虽好吃,却难洗。方晴先是用水把地皮菜泡发,泡了约摸一盏茶的功夫后,用清水先洗一遍,接着再用淘米水泡一会,最后再用清水洗净。
这么一番功夫下来,也到了该弄饭的时间。方晴先把饭蒸上,把地皮菜和鸡蛋一起炒了,又炖了个南瓜,炒了把莴苣叶。
地皮菜滑嫩爽口,入口即化,鸡蛋也软嫩,一顿饭下来,这道菜被吃的一点不剩。
收拾过后,周其坐在堂屋的凳子上歇息一会,这是一天里难得的歇息时间。方晴拿了几个八月瓜过来,两人慢慢吃着说些小话。
屋外阳光正好,院子里的生姜晒出阵阵香味,有只狸花猫从院墙上跳进来,卧在院子里,没过多久,便晒着太阳打起了盹,发出舒服的呼噜声。
作者有话要说:
第15章 豆花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就要秋收,方晴和周其早出晚归一个月,方才把稻谷全部晒干、舂好。等到缴完粮税、卖完粮食,剩下的就是留着过冬的粮食。
傍晚,天还没全黑,方晴周其坐在堂屋吃晚饭。
方晴扒了口饭,说道:“忙了这么久,明天终于能歇歇了。”
周其点了点头,看着方晴说道:“这段时间你都消瘦了不少,过两天我们去山上看看有没有什么野兔野鸡能猎,也能打来补补身子。”
“秋日里头兔子多,又肥,倒是比夏天好逮。”方晴脸红了红,转开视线,说道:“过两日再上山吧,明日想做些豆腐乳,平日里也能吃来下粥。”
“那明日可要去多买些豆腐回来?”
“家里豆子够多,不如自己来做,还能煮些豆浆来喝。”
既是想要自己做豆腐,自是要提前准备要用上的东西。吃过饭后,方晴进粮仓装了足量的黄豆,放在水里浸泡了一晚上。
第二日,难得家里没什么农活,不用急着起床,两人睡到天大亮才起。
早上热了昨儿剩下的杂粮馒头,就着小菜吃了一顿。吃过早饭,方晴进灶房看了看昨天晚上的泡上的黄豆。
泡了一晚上,黄豆涨大了些,皮看起来也薄了许多,方晴把水给倒了,把黄豆搬到前院。
周其已经把家里的石磨给搬了出来,好生清洗了一番。
方晴把黄豆倒入石磨上头的小孔中,又加了些水进去,周其便推着石磨开始磨浆。
磨黄豆时,要一边磨一边加水,还是得两人一起才好做些。
随着石磨的不停转动,下边的出口也缓缓流出乳白色的豆汁。推石磨费力气,黄豆磨完一大半,方晴停了下来,和周其换了换,磨完了剩下的豆子。
黄豆磨完后,剩下的豆渣可是喂牲畜的好东西,周其用了个桶把豆渣留了下来。磨好的豆汁提进灶房,要进行过滤熬煮。
方晴在锅上绑上了一块大纱布,把豆汁从纱布上倒下去,把豆汁中的豆渣过滤出去,这样待会煮出来的豆浆喝起来口感也更细腻些。
豆汁从纱布上缓缓渗到锅里。周其把纱布揭下来,放在一边,拎起一桶水慢慢往锅里倒。
方晴在一旁盯着,看着差不多了,他出声道:“行了其哥,水够了。”
接下来就是烧火,把豆汁煮开。生豆汁煮开后就是豆浆了,这会已经能喝了,周其舀出两碗来,方晴又分别加了些糖,两人一人喝了一碗。
自家磨的豆浆用料实在,喝起来味道香醇,口感顺滑,两人喝完又盛了些出来,留着待会喝。
锅中剩下的豆浆,方晴打算全部点成豆腐。他端来一小碗卤水,边用锅铲搅拌,边慢慢将卤水倒进豆浆中。倒完之后,静静等待一会,豆浆便会慢慢凝出和玉米粒一样大小的豆腐粒。等待豆浆凝成豆花的样子时,便可以把豆花舀出,倒进铺有纱布的木盒里,包好,用重物压在上头,把多余的水挤压出去。
忙活一个上午,豆腐终于马上就能做好。木盒里,多余的水顺着纱布边缘一滴一滴渗落,只需等待一个时辰左右,豆腐便能成型。
做完这些,已是晌午,两人略坐了坐,就开始做午食。
刚刚的豆花,方晴留了一些下来,正好今儿中午做来吃。
先备好佐料,起锅烧油,下一把花生米,炸酥脆后捞出来,拍碎,锅中剩下的热油,浇在倒在碗中的辣椒面中,再摘一把香菜,切碎,蒜头切成蒜末,再从菜坛中夹出几片泡菜,把所有佐料和豆花一起拌匀,这豆花就做好了。
豆花豆香味浓,口感绵密,配上酥脆的花生,浓香的辣油,酸香的腌菜以及味道独特的香菜,一口下去,唇齿留香。
吃过豆花,方晴又懒懒地坐在凳子上,端着一碗豆浆慢慢喝。
收拾过碗筷,又歇了歇,方晴走到木盒前看了看,自言自语道:“过了这么久了,差不多压好了。”
周其也跟着过来,听到后便道:“既是压好了,我就把东西搬开了。”
方晴点头后,周其就着手把上头压着的重物搬开。揭开纱布,里头的豆腐已经完全成型了,压成了一整块大大的白豆腐。
方晴用手戳了戳,觉得压的刚好。做豆腐乳得用稍微老些的豆腐,太嫩的可不好做。
方晴拿起刀,把豆腐切成小块,接着把豆腐晾干,干后把豆腐块整齐的码在铺了稻草的圆簸箕上,最后在圆簸箕上再盖上一层稻草,把簸箕放到阴凉处,等待豆腐自然发酵霉化。
豆腐自然发酵,便不用人再做什么了,方晴拉着周其去后院摘丝瓜。
虽说两人都是在家,但周其平时都得忙农活,方晴要打理家中里里外外的事,两人除去一日三餐,也就只有晚上能多待一会,现下地里没什么活,难得能一天到晚待在一起,两人自是做什么事都想黏糊着一起去。
后院里的丝瓜长到现在已经老到不能吃了,方晴特地留了几个大的,想多取几个丝瓜络。
丝瓜经过暴晒已经很干了,一捏外皮就发出咔嚓的声响,外壳也随之开裂,方晴把剩下的七八个丝瓜全部摘下来,和周其一起抱回前院。
丝瓜外壳晒的很是干脆,周其拿起个木棍挨个敲了敲,把外壳都敲碎,接着和方晴一起坐着把丝瓜外壳剥干净。
周其拿着一个丝瓜络问道:“今年怎么留了这么多丝瓜,若是用来刷锅洗碗两三个就够用了。”
“发现它还有别的用处,”方晴从屋内拿了把剪子出来,“就多留了几个,做来试试看。”
方晴竖着剪开丝瓜络,去掉内瓤,用手反方向完了完,把丝瓜络压平整,接着又进灶房比划了一下自家蒸笼的大小,剪出了两片大小相同的丝瓜络。
“其哥,你帮我把这两片缝一缝,缝成一块。”方晴把手中的丝瓜片递给周其。
周其进屋拿了针线出来,对着光穿好线,把两片丝瓜络片合在一起,给方晴比划了一下:“就是把这外圈缝起来,连成一块?”
见他点头,周其便动手缝起来,先在中间缝上几圈,再把边缘缝好。缝完后,周其还拿起剪子修了修边,把多余的丝瓜络剪了去。
“我去试试看!”方晴接过缝好的垫子,迫不及待跑进灶房,周其也跟着走进去。
“大小正合适,”方晴把丝瓜垫放进蒸笼,“平日里蒸馒头之类的,用这个垫着正好。”
周其也点头,笑道:“缝了两层,比纱布还厚实些,看着就好用。”
“这还是上回刘婶告诉我的,”方晴把丝瓜垫放好,“不然,这丝瓜瓤我还是只会用来刷锅呢!”
试过蒸笼垫子合适,方晴又剥了一个剪开来留着刷锅洗碗,便把剩下的丝瓜瓤都收起来,留着以后再用。
放好丝瓜瓤,时间还早,周其想着去方晴原来的老屋子里看看,如今那里没人住,后院的菜地却还空着,周其想着能不能在后院里头种些菜。
方晴想了想,觉得这主意不错:“前几个月地里都有事,我一个人也忙不过来,现下你也在家,那头的屋子里正好可以种些菜,熟了之后拿去镇上卖,也是一笔进项。”
周其提起这件事也是有这个念头,既是都同意,两人当即便拿了些种子,拿上锄头,出门去了。
自方晴的娘过世后,方晴便搬去了周其家住,到如今方晴也有一年多没回老屋了。屋子没人住,就显得更加荒凉老旧,看着屋子里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陈设,方晴又想起了自己和娘相依为命的日子,一时心情有些低落。
10/25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