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引他为知己、大学士与之莫逆,顾云秋还蹲在地上斗蛐蛐时,他就能连挑数名外番高手、以巧劲将蛮国战象掀翻在地。
更莫提他日后远赴西北,百战不屈,只带五百骑兵奇袭西戎军营,最后更直接灭了骚扰锦朝边境数十年的西戎。
……
顾云秋干巴巴嚼着嘴里的桂花糕:
这样出挑的真世子,也的确不是他这来路不明的民妇之子能随便干掉的。
干不好,说不定还会提前暴露。
没得被人看笑话不说,指不定下场比前世更惨。
而且,顾云秋真的想不通:
——李从舟到底为什么要突然不分青红皂白杀那么多人。
明明他已率兵干掉了锦朝的心腹大患西戎、又被宁王认回宁王府,明明他有大好的前途做当朝新贵、大权在握,他却忽然要发疯。
疯就算了,还是在他自己认祖归宗的庆典上发大疯。
顾云秋越想,越觉得后颈痛。
他深吸一口气、闭目摇头:
罢了。
他一个假世子,还是少管真世子的事。
——弄不好,头又要掉。
他好不容易重活一世,还是多花点心思在自己身上:
既然做不了真世子,或许他这一世可以利用未来十二年的时间,学着好好做个端方君子、别再成个纨绔给王爷王妃添堵。
想了这么多,也折腾了一会儿,顾云秋又觉得有些累了,也不知是刚重生体力不济,还是因为一个人吃了四块桂花糕、吃撑了的缘故……
总之,他有些犯困,趴在桌子上眼睛开开合合,意识朦胧中,他又想起一件要紧事:对,还有那个杂役。
前世以命护他的那个杂役。
也不知,他现在入府了没有……
○○○
顾云秋迷迷糊糊趴在案上,意识朦胧间又听见人声,眼睛睁开一线,瞧见一男一女先后走进来。
“真的刚回来就又要走啊?”是王妃的声音。
“是啊……”男人声音清越,却也无奈,“为着修葺上元殿之事,陛下着急嘛。”
这声音……
顾云秋努力撑了撑眼皮,眼前依旧雾蒙蒙一片,隐约见那男人走过来轻笑一声,然后他就被整个抱了起来。
脑袋枕在男人肩膀上,明明耳边靠着的是柔软潞丝,鼻尖嗅到的却是一股烟熏桃花的怪味。
——是宁王。
陶记糕点铺旁有家烧肉店,每个去排队的人身上都会沾上这股味儿。
宁王将顾云秋抱到床上,王妃跟过来,“让秋秋侧躺,嗯,对,再加个垫子,别压着屁|股。”
宁王依言动作,放下帘帐后,才低声问妻子,“还……肿着呢?”
“可不?又青又红又肿,哪有你这样狠心的爹?”
宁王神情懊悔,耷拉脑袋好一会儿,才扯扯媳妇袖子,“我也是气急了嘛……”
王妃横他一眼。
“我给秋秋买糕了啊……”宁王声音越来越小。
“哦,”王妃轻哼,“当爹的给儿子买好吃的不天经地义的?”
宁王挠挠头,不敢和老婆争。
王妃睨他一眼,接过披风替他系上,“春晚天寒,夜里跑马慢些。”
宁王拍拍妻子的手,笑着替她顺好鬓发,“走了,晚饭不用等我。”
王妃点点头,后退一步让开,目送他消失在夕阳金辉里。
……
宁王走后没多久,顾云秋就醒了,用过晚饭后,他便招来自己身边几个小厮,为首一个名叫顺哥,是王府二门管事的儿子。
顺哥平日出入王府方便,顾云秋前世就是看中这点,才留他在身边贴身伺候,算作宁心堂的一等仆役。
“我想……找个人,顺哥,王府上下的杂役你都熟么?”
“公子想找谁,姓甚名谁长什么样子?”顺哥笑着上前,“小的不说都知道,但都能打听着。”
顾云秋想了想,他只记得那杂役瘸腿又结巴,年纪比他大一两岁,口音听上去像来自西北,其他的便一概不知。
至于相貌……
那时候他终日惶惶,根本没注意杂役长相,后来记住的也只是十几年后的模样。
“就,”顾云秋挠头,“我们府上有没有个……瘸腿的结巴?”
“结巴还瘸……?”顺哥摇摇头,否定道:“没有,府上用人精挑细选,即便是杂役,也不容许缺胳膊少腿。”
“这样……”
见他情绪低落,顺哥又补充道:“或许在外庄?许是田庄管事招的,改明儿小的给您问问去。”
顾云秋这才想起来,自己忘记告诉顺哥杂役今年可能才十几岁,断不可能被放到田庄上。
那庄子在京郊五十里,每日要挑水垦田、劈柴放牛,干的都是脏活累活不说,还不得随意出入,早些年累死打死人都是常事。
顾云秋犹豫片刻,选择暂将此事搁置——
顺哥说的没错,王府仆役拣择甚严、癃疾残病皆不用。
说话结巴可能还好,但若是王府杂役又能留在宁心堂,他那腿……
顾云秋脸色微沉:多半是在府内才瘸的。
宁王夫妻没有苛待下人的习惯,但王府仆役分三六九等,私下里也会打架斗殴、互相算计,为着星点小利,还曾弄伤过人命。
“罢了,”顾云秋摇摇头,“许是我记错了。”
几个小厮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小主子找他们进来到底要做什么。
最后还是顺哥先开口,“那公子,我们先下去了?”
没能第一时间找到杂役,顾云秋心里有些失望,但是吩咐道:“明日寅时三刻我要早起,你们记着叫我。”
寅时三刻?!
小厮们一听就瞪直了眼睛,顺哥更绷不住啊了一声。
“我要好好读书,”顾云秋补充道,“记着无论如何一定一定要叫醒我!”
说完这些,顾云秋终于松了口气,洗漱完就安心上床睡了。
……
翌日寅时,天还未亮。
顾云秋陷在柔软的被子里,顺哥叫了他三回,他都不太想起。
实在被叫得恼了,他又拉高被子蒙住脑袋想翻身,结果一动就扭着脖子,让后颈连着右肩的一大片都钝痛起来。
顾云秋嘶了一声,却还不想睁眼。
结果下一瞬,朦胧意识中就出现了一双寒似冰的眼睛。
“!!!”
顾云秋一下就醒了。
不等顺哥再喊,他利落地翻身下地,蹬上鞋就朝书案扑去——
他要读书,他要写字。
他要洗心革面,他要做个好人!
春日清晨薄雾冥冥,顾云秋急急抓起笔、摊开纸就写。
他二十岁的人,写百篇大字又有何难?
结果在笔架上挑了只兼毫笔后,顾云秋才发现他人小手上又无力,根本没法在纸上好好写字:
不是握不稳笔写得歪歪扭扭,就是下笔太重将宣纸戳穿。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千字文》的开篇。
头里天地二字,直接叫他写成了:
一大土也。
“……”顾云秋看着外面已经大亮的天,咬咬牙:
算了,去习武——
用过早饭,顾云秋休息了一会儿,就换了身轻便衣裳到院中射箭。
他的弓是特制的,弦没用生牛筋和马鬃,而是换成了较软的苎麻丝,说白了就是孩儿弓,家大人做出来给小孩玩的。
顾云秋一本正经搭箭,在心里默念弓术要诀“五平三靠”:
手脚、肘肩持平,耳听弦、箭靠嘴、弦靠胸。
姿势看起来很像那么一回事,但羽箭嗡地一声飞出去,还未中靶,就远远听得嗷地一声——
顾云秋被吓了一跳,其他几个小厮慌忙上前,没多一会儿竟从草靶后的树丛中搀出一个顺哥。
而顺哥的屁|股上,好巧不巧正扎着一支羽箭。
“……”顾云秋傻了。
第004章
顺哥被抬走后,顾云秋又独自练了一会儿,不单射箭,还拿着小木剑比划了几下。
这般努力刻苦的结果就是——
晚饭,顾云秋是被人背过去的。
他双腿肌肉酸痛,稍微一动就痉挛,根本走不稳。
王妃倒是听说了他射中小厮的事迹,大约是顾云秋从前闯祸太多,她心里也没当一回事,直到顾云秋被背进来,她才有些惊讶地起身:
“这怎么了,也伤着了?”
背顾云秋的是宁心堂的一个护卫,他笑着将来龙去脉讲了讲,轻轻将顾云秋放到加了软垫的凳子上。
王妃听完,看着顾云秋神色复杂,刚欲开口,外面就来人通传王爷回府。
宁王风尘仆仆,今日朝会还是在议上元殿修葺之事:
上元殿原是宫中一个道观,后来除了供奉道家天师外,还奉了许多诸先王的神主,前朝几位出家的老太妃也住在里头。
今岁开春,上元殿的主事道长就报了大梁腐朽、屋顶瓦漏,但那时胶州地震,朝廷的银粮物资都拨了去、暂无盈余,这么一拖就拖到了四月里。
更不巧的是,三月京中刮大风,不止宫中、整个京城的琉璃瓦都吃紧。而京郊烧瓦的几座窑子还不慎走水,闹出很大一场瓦荒。
工部好容易从江南急调了一批,偏那运货的船又不幸触礁、翻在了青州湾。
朝廷当然还是能往其他州郡上买取、调运,但雨季将至,那些瓦片就算运到了也赶不出工期,上元殿这事就这么一直被搁置。
宫中倒是还有许多空置的殿宇,能先将在上元殿中的老太妃们挪出,但——上元殿内的众多先王神主却并不好搬,一动又要牵扯祭祀。
天子祭祀非小事,要礼部和堕星台商议,要算天时、备牲器,一来二去又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就修房顶这么一件小事,却因种种机缘巧合闹成这样。
皇帝着急上火,在今日朝会上发了好大一通脾气,更将宁王几个近臣留下又商量半日。
宁王将外披递予小厮,坐到顾云秋左手,他没注意看王妃,只偷偷观察儿子:小孩面色红润、大眼睛扑闪,接触到他视线,还脆生生叫了声父王。
——这是不生气了。
宁王暗松口气,结果一抬头就对上妻子愤怒的眼神。
“瞧你干的好事!”
宁王被凶得一愣,“我……我干什么了?”
王妃眯起眼,将顾云秋今日所作所为都告诉他,然后筷子一动、插了颗菜圆子到顾云秋的小碟子里,“看你把孩子吓成什么样子?!”
宁王撇撇嘴,顺手也夹了一筷子他带回来的卤肉给顾云秋,“读书习武这不……挺好的事。”
“再好也要循序渐进!他伤都还没好!院里的小厮说他寅时就起了,怎么?你还准备叫孩子给你考个状元回来不成?!”
“我哪有?”宁王大声喊冤。
他们吵归吵,顾云秋的盘子碗碟倒没闲着,当爹娘的唇枪舌剑,倒默契十足将桌上最鲜香、最好吃的都堆到他面前。
顾云秋看看他们,弯起眼睛抱着小碗,就那么笑着扒饭——
一顿饭吃得火药味十足,但也和乐融融。
饭后用茶果时,王妃才想起来关心丈夫,“陛下还在烦上元殿的事?”
宁王点点头,无奈一叹。
顾云秋在旁听着,心中倒转出个主意——
修葺上元殿这事,前世后来闹了很大一场风波。
瓦片最终从泰州镜县运了过来,但工匠们搭上架子没多久就降了场雨,原本的腐朽的主梁没来得及换就塌了,还伤着人。
修修停停折腾了半个多月竣工后,入夏一场大雨,上元殿内又发起大水,冲垮了供奉在殿内的天师神像不说,还弄坏好几块神主牌。
而皇帝派人彻查,才发现是工期太赶,工匠忙里出错,竟遗漏了两袋砂浆灰泥在上元殿的排水口。
最后这事还是远在西南的襄平侯出资,亲自派人置购了瓦片运抵京城,这才在秋日里,最终将上元殿给修缮完毕。
顾云秋想了想,朝廷目前的困局是建料不足和工期太急。
户部有资金、工部有匠人,但京中窑厂无瓦、各地有瓦却远水救不了近火。
想到前世襄平侯都能去置购,顾云秋看着宁王,忽然开口道:“阿爹,既然窑厂和宫中都没有瓦,为何不试试向老百姓借?”
“借?”
“上个月城里刮大风,家家户户都在修房子,”顾云秋说得很认真,“修房子就需购置屋瓦腰檐,算上损耗,大家买瓦都不是定数,总会多出几片。”
“我们可以派士兵拿着钱,去城内各家各府以及商铺,问他们先借了瓦片来用,等一个月后朝廷调的琉璃瓦到了,再如数还给他们。”
宁王一愣,细想片刻后,又笑着摇摇头,“这办法虽好,但……朝中没那么多官兵,就算有,调集了官兵上门,许要被御史弹劾。”
“再者,修葺上元殿算皇室内务,若用官兵,难免被民间议论,说我们是与民争利、说皇家表面是借、实则明抢。”
“那就不用官兵,”顾云秋还有办法,“请人竖一块牌子到街市上,在上面写‘凡借瓦二十片给钱一百,愿者限两日内携瓦片至匠作处’。”
匠作处是工部专司皇室制造的一个小衙门,衙口就在西城门。
3/26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