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莲:“……”
“当然,有大国师在背后撑腰是一方面,我自然也有不得不去的理由。”惟明道,“你不是一直鼓励我当皇帝嘛,我要是没有点拿得出手的功绩,如何服众?皇帝又凭什么选我不选康王?”
“而且这件案子为什么由大理寺办而不是刑部来办,就是考虑到那位西海都督。海神祭典只是个引子,西海沿海各州府的海防和贪腐才是真正扎在皇帝喉头的鱼刺。现在不彻查清楚,日后迟早酿成大祸,到时候谁坐江山谁接烂摊子,说不定倒霉的还是我。”
惟明有个非常神奇的本事,天大的事情到了他嘴里都能给描述成小猫打架,迟莲心中因忧虑而生的一点急躁也终于被他抚平,点头道:“这样也好,只是殿下太辛苦了。”
惟明揶揄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莲花扑鼻香’嘛,我若不求上进混吃等死,只怕现在还在端王府里痴痴地等一个不会回头的人呢。”
迟莲:“……”
“看来殿下这会儿心情好,都开始念酸诗调戏人了。”此时船舱外传来响亮的号子声,是即将开船的信号,迟莲语气平板地道,“祝殿下此行马到成功,平安归来。臣先告退了。”
惟明忙道:“等等!”
迟莲:“嗯?”
“离别在即,好几个月见不到面,你用一句‘告退’就想把我打发了?”惟明意意思思地暗示道,“就没有更激烈一点的告别吗?”
迟莲简直被他磨得没脾气,凉凉地道:“怎么,还要我给殿下哭一场才算完?”
惟明对他这个木头脑袋无话可说,只好自己张开了手臂,道:“要抱一下。”
迟莲好好的一个神仙,被他的别出心裁惊得太阳穴青筋突突直跳:“殿下,这恐怕不太合适……”
惟明理直气壮:“我不是你最敬爱的苍泽帝君了吗?有什么不合适的,还是说你们天庭的规矩是连抱一下也不行?”
迟莲抱着手臂盯着他,面无表情,一字一顿地重复道:“有求于人的时候,才肯承认自己是帝君,一闹别扭发脾气,就口口声声说自己只是个凡人。”
惟明:“……”
他仍在执拗地伸着手。迟莲僵立了片刻,最后实在绷不住叹了口气,走过去微微俯身,将他整个人拥进了怀中。
惟明下巴抵着他的肩窝,眷恋地环抱住迟莲,好像要借这个动作把他的温度永远记在心里,用很小很小的气声说:“真不想让你走啊。”
迟莲眼底蓦地一热,心说真是造孽,然而终究不可太过放任沉湎,只能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低声道:“但愿殿下诸事顺遂,平平安安。请殿下切记,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去救你,殿下千万千万、要等等我。”
船身摇晃幅度越来越大,迟莲松开了手后退一步,道:“殿下多保重,臣告退了。”
惟明:“等等!”
迟莲:“又怎么了?”
惟明:“你能不能不要变成烟散掉,我看了心里难受,换个别的行吗?”
迟莲:“……”
他顶着一脑门“破事真多”的怨气走向房门:“那我……”
惟明:“就这么出去吗?接下来整条船的人都知道大国师从本王的房间走出去了。”
迟莲:“……”
最终他无路可走,只能选择从惟明卧室的一侧窗户翻了出去,身影消失在了粼粼水波之间。
惟明坐在小桌子旁边,翻开了迟莲精心准备的册子,心道很好,这样的事再多来几次,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让迟莲对他的清白负责了。
第31章 幻中身(六)
行途漫长, 足够惟明把那本册子和卷宗看上十个来回,还有余裕叫上随行官员过来一起探讨案情。
此案发生在今年七月十五。梁州旧俗,每年中元节时, 城中都要举办盛大的海神祭典。当地人认为人死后魂魄沉在海底, 只有中元这一天, 海神会大开鬼门,届时海底沉睡的亡人魂魄将乘着海浪归来, 接受生者的祭拜与供奉,直到天明方归去。
因此每年临近中元节,当地人以宗族为群, 提前精心扎好繁复华丽的花船。到中元正日, 各族先推着船于白日绕城游行, 到晚间时, 再将花船放入海中,连带着各类纸扎的祭品一同焚烧,祈求海神保佑来年风平浪静, 供奉祖先以保佑宗族兴旺发达。
然而今年中元节当夜,祭祀过海神之后,留在海滩上晚走的几个渔民忽然发现了一艘被风浪推到岸边搁浅的大船。他们出于好奇, 决定进入船舱内一探究竟,却发现这艘船上陈设凌乱, 犹如被人洗劫一空,然而船舱各处却诡异的空无一人, 既没有血迹, 也没有打斗痕迹。渔民们觉得奇怪, 又摸到了下层客舱, 这一次打开一看, 却彻底被吓了个魂飞魄散——里面满满当当地装着几十个人,每一个看上去都栩栩如生,但每一个都彻底死透了。整艘船上,竟然连一个活物都找不到。
此案先报到刑部,由刑部派官员亲自前往梁州问案。然而刑部官员在当地整整查了两个月,最后呈报的结案文书中竟然没有查出死因,还说死者身份未查清,张贴告示也无人认领,推测他们有可能是海盗,是在海上劫掠造孽太多,引起海神降罪,所以在中元节把他们的魂魄一起收走了。
这份卷宗由刑部转到大理寺,最后被搁在了惟明的案头,令端王殿下沉默了足足一盏茶的工夫。
所以说他这回千里迢迢地跑到梁州查案,并非全出于那些拉拉扯扯的小心思,也是考虑到这个离谱的海神案如果放着不管,恐怕就真的要石沉大海、变成一桩糊涂冤案了。
跟着他出门办案的官员,一个出自大理寺,是他已经很熟悉的下属大理寺丞贺观,这位在迟莲的册子上足足占了正反两页纸,并不是因为他本人格外出挑,而是他的祖父是不久前才刚刚致仕的左相贺茂义;另一位沈云山则出自御史台——好巧不巧,正是御史中丞秦慎的学生。
两人都是青年俊彦,比惟明年纪稍长,对他这个王爷恭敬有加却不谄媚奉承,惟明有时候能感觉出他们看向自己的眼光里不约而同地带着点审视的意味。至于个中缘由也不难理解,无非是奉了长辈尊师之命,来考察他究竟是不是一根足够坚固、值得托付的树枝。
数日之后,船行近岸,进入梁州地界。
梁州长史赵廷英亲自出城相迎,恭敬地将端王一行接进了梁州刺史府,当晚又召集梁州大小官员,设宴置酒为钦差接风,席间宾主尽欢,其乐融融,接待得十分周到,不管是场面还是礼数上,都挑不出任何差错。
连惟明心里都有一点纳罕:按理说梁州一地都是康王的势力,就算惟明以皇子兼钦差的身份到来,他毕竟只是刚见用不久,前程尚未可知,按照人之常情,就算是为了讨好康王,梁州官吏也应该对他们冷淡些,而不是热情洋溢得像饱受冤屈的老百姓终于等来了青天。
然而他不挑理,赵廷英却还要先自罚三杯,当着所有人的面,他向惟明深深一揖,恳切地解释道:“今日都督未能到场,实在怠慢了殿下。近来乔州海寇又有蠢蠢欲动之势,方都督亲自带兵到前线布防,军情不容拖延,是以不能前来迎驾。都督命下官等尽心侍奉殿下,待他清剿海寇,得胜而还,必定亲自来向殿下谢罪。”
大周西面临海,依海而建的各州府农渔工商百业兴旺,是一块繁荣富饶却引人垂涎的肥肉,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异族与海盗们向它伸手。每年夏秋时节,海盗尤为猖獗,各地或由驻军把守,或组织民兵抵抗,虽时有成效,却都不长久,终究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海盗之患,沿海生民更因此而陷于水火之中。
乾圣帝对此颇为头疼,整个朝廷为此吵翻了天,斟酌许久,最终在五年前任用名将方天宠为梁州刺史,负责梁州海防军务,盖因梁州海岸线长而曲折,物阜民丰,同时易攻难守,历来是遭受海盗劫掠最严重的一城。
方天宠原本是神武大将军卫辰吾的部下,卫辰吾病逝后,他先是在北境主持过一段时间的军务,后来转调梁州,便尽心训练水军,扩充兵员,整顿防务,几年下来,竟颇见成效,接连取得几场大胜。乾圣帝总算是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在朝臣举荐下,又为他加西海都督,命他总督陈州、梁州、乔州三地海防事务。
这样一位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连乾圣帝都得给他三分好脸色,何况惟明。他摆了摆手,也不在意,随和地道:“方都督在前线冲锋杀敌,为国尽忠,何罪之有?本王合该敬他才是。待都督大胜,少不得还要借赵长史的好酒,为他好好庆功。”
赵廷英见他如此上道,态度越发和顺殷勤。待酒过三巡,众人都带了三四分醉意,惟明将酒杯一撂,貌似有点上头,懒洋洋地问道:“赵长史,来给本王讲讲,你们这个海神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赵廷英恍惚着醉眼,愁眉苦脸地叹气:“殿下明鉴,下官活了四十年,真是头一次见到如此惊世骇俗之事,说出来只怕殿下都觉得是下官酒后胡言……可这事千真万确,就发生在所有人眼皮子底下!”
惟明道:“你且说来听听。”
赵廷英倾身凑近惟明些许,神神叨叨地低声道:“殿下,你相信这世上有妖怪吗?”
惟明:“……”
他干笑两声,明显是一个字都不相信的样子,嘴上却道:“赵大人继续,妖怪怎么了?”
赵廷英“啪”地一拍大腿,震声道:“海神案根本就不是寻常凶徒所为,而是妖怪吃人啊!”
惟明:“……你有什么证据?”
“就是因为没有证据——根本就找不到证据!”赵廷英道,“就算是海盗杀人,还有个红刀子进白刀子出,只要是人做的事总会留下痕迹,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可是死的那些人身上没有痕迹,算上从县里借的十个仵作,翻来覆去验了整整三天!连头发丝和脚趾甲都没有放过,验到尸体都臭了,还是没弄清楚这些人是怎么死的。”
“身份呢,找不到死因总能找到身份吧?”惟明问,“一群大活人失踪,不可能不引起注意。”
“谁说不是呢。”赵廷英叹道,“三个画工昼夜赶工,绘出人像满城张贴,挨家挨户地询问消息,大海捞针也就是这么个捞法了,可愣是一个也没有问出来。”
惟明道:“那么那艘幽灵船呢?船上总有些痕迹可以追溯。”
赵廷英喝了口酒压惊,心有余悸地道:“出了这么邪门的事,下官如何敢耽搁,立刻派人快马传信给都督大人,请他老人家调兵围住了那艘鬼船,任何闲杂人等不得靠近。”
“哦?”惟明拈着酒杯,却没有入口,仿佛只是藉由这个动作在思考,嘴角玩味地一翘,“报给了方都督?”
赵廷英赔笑道:“殿下明鉴,方都督总揽三州海防,兼领着梁州刺史一职,正是梁州城的父母官,治下出了这等大事,又怎能不立即报给他老人家知晓呢?”
“赵长史考虑得没错,”惟明赞成道,“方都督虽是刺史,想必忙于军务,梁州城一应事务都是由长史代理,这些年想必十分辛苦吧?”
赵廷英忙恭谦地道:“为国分忧,岂敢言苦。”
惟明道:“那些发现鬼船的渔民现在何处?明日有空,刚好和他们聊聊。”
赵廷英这次却没有立刻接上他的话,脸上凝出一个十分难看的苦笑。
惟明直觉不妙:“怎么了?”
“殿下,那些人……恐怕不好见了,”他苦哈哈地道,“全部溺水身亡,无一幸免。”
惟明悚然一惊:“都死了?为什么刑部传上来的卷宗上没有提过这事?”
赵廷英道:“那些人自从上了鬼船后,神智就不大清醒,每天不是对着天顶自言自语,就是疯了一样大喊有鬼,刑部大人问案时他们已经连人都认不得了,稀里糊涂的也说不出什么来。九月十三那天下大雨,有人说看见他们往海边去了,好不容易等到雨停,他们家人再去找时,就只找到了浮在海里的尸体。”
很难形容惟明此刻是什么心情,就犹如被一整颗鹅卵石噎住,吐不出、嚼不烂又咽不下去。赵廷英觑着他的脸色,小心翼翼又略带试探地劝道:“殿下,真的不是下官不用心,凭空捏造些神神鬼鬼的说辞来给自己推脱。这个案子实在是太蹊跷了,根本不像是人力所能为。连衙役们都不敢查下去了,住在海边的哪个不信鬼神,万一真是妖怪作祟呢?”
“嗯,”惟明点点头,善解人意地道,“我知道,这案子确实透着一股不对劲。”
赵廷英听他如此说,霎时眉头一松,结果紧接着就听惟明继续道:“不过没关系,本王之前就是修仙的。”
他垂眸看向手中酒杯,带着一点冷冷的笑意,不疾不徐地而不容置疑地说:“捉鬼驱邪这种事,我最擅长了。”
第32章 幻中身(七)
酒宴结束后, 赵廷英领着一众官员告退,惟明一行则下榻在方天宠专门为他们腾出来的刺史府。待沐浴后,惟明坐在灯下, 细细过了一遍今夜宴会上同赵廷英的对话, 总觉得自己忽略了点什么, 正思索时,归珩在外面轻轻敲了两下门, 提醒道:“殿下,夜已深了,您该睡了。”
惟明奇道:“你今天怎么如此体贴, 难道是出门在外就会变得懂事吗?”
归珩:“……”
他翻了一个老大的白眼, 阴阳怪气地道:“殿下何必明知故问, 您要是不睡也行, 回头有些人要是闻起来,我就说殿下出门在外,日日因为思念他而辗转反侧, 长夜漫漫,孤枕难眠……”
惟明被他叨叨的头大,只好起身准备熄灯就寝, 随口道:“知道了知道了,反正你们神仙不用睡, 我等凡人就……”
他的话音戛然而止。归珩等了半天没等到下文,刹那间一万种不祥的念头齐齐掠过脑海, 心说别是被妖怪抓走了, 伸手就要去推门:“殿下!”
24/58 首页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