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子,走两步试试看。”
李桂英知道顾建国脚大,这双皮鞋顾知朝压根就穿不了,而且她也知道自家老伴年轻时候看着别人穿皮鞋,是有羡慕过的。
现在他们都是半只脚踏进棺材的人了,顾建国能够穿上一次皮鞋,也算是圆了大半辈子的心愿了。
所以在看到顾知朝拿出皮鞋的时候,李桂英难得没有再说浪费,而是让顾建国穿上走两步。
“唉,我试试看……”
顾建国穿着皮鞋小心翼翼地在地上走了两步,他的脚上有一层厚厚的茧,对他而言,穿皮鞋还是穿布鞋,差别并不是很大。
不过,出于大半辈子第一次穿上皮鞋的心理,加上顾知朝孝心的加成,顾建国感觉自己的脚步要轻快几分。
“顾爷爷穿上真好看。”刘宏斌在一旁捧场。
顾建国是个非常沉默寡言的人,平日里不仅话少,表情也少,但是今天却忍不住接二连三地破防,脸上的笑意怎么压都压不住。
再将帽子给戴上,顾建国心里忍不住感慨,他现在也算是享受到儿孙福的人了。
顾建国只穿了一会,很快就将皮鞋给脱下来了,这鞋子他虽然收下了,但是显然他并不准备将这双鞋子当做日常用品。
“奶奶,这是给您的。”
顾知朝倒也没有顾建国,总归以后他会买更多好东西来孝敬老人的,东西多了,他们也就不会再像现在这样舍不得吃穿了。
很快,顾知朝拿出了给李桂英的礼物,是一双女士皮鞋还有一个小荷包。
李桂英对皮鞋没顾建国那么重的念想,她将鞋子给收了起来,准备家里女娃出嫁的时候,拿给对方当陪嫁。
虽然说李桂英重男轻女,但是她倒也不是完全不在意闺女。
村里每年溺死的女婴不少,但是顾家却没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哪怕是最艰难的六十年代,家里的几个女娃也都平安长大了。
除了给两位老人的礼物,顾家其他人也都有。
皮鞋这东西在农村太显眼,眼下还是77年,政策还不明朗,顾知朝给两位老人买皮鞋,村里人顶多就是说他孝顺,但如果给顾家每个人都买的话,那闲话必然会多。
顾家还要在上河村生活,顾知朝可不想要让他们招惹这些闲言碎语。
所以给顾家其他人的礼物价值没那么大,相对而言也要简单许多。
男人们要么是背包,水壶,手套之类的,女人们则是一些护肤品。
这些东西看着价值不高,但是都很难买,要不是这次刚好碰到了梁衡哲他们,顾知朝有钱有票都未必能够买到。
家里两个小孩顾知朝也都给带了礼物,房间里面的那些吃的,算是生活必需品,算不上是礼物。
俩小孩得到了一个用红色丝线绣着为人民服务的军绿色布包以及一顶红星儿童军帽。
这年头不爱红装爱“武装”。
军装成为了全国最流行的服饰,人们都以一身军装为荣。
这军绿色的布包和军帽可要比后世所谓的阿玛尼、爱马仕都要时髦。
“小叔!这是给我们的吗?!”
大人们得了礼物,心里就算高兴,面上也还能维持的住,但是顾小花和顾狗蛋这俩小孩看着顾知朝给他们的礼物,当下就高兴地穿戴上了。
要不是这会天色已经黑了,不然他们指不定现在就穿着跑出去和小伙伴们炫耀了。
“是,送给你们的新年礼物。”
顾知朝笑着摸了摸他们的发顶,这段时间没有再挨饿了,两人头上的毛发看着也没那么稀疏了。
第一百五十八章 理由
一家人得了礼物,都十分高兴。
李桂英原本还想要抱怨几句顾知朝浪费钱,但是看着大家这么高兴的模样,也难得没有扫兴,将到了嘴边的话给压了下去。
晚上,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围聚在一起吃了晚饭。
明天才是大年三十,按照往年的惯例,要等到明天晚上,顾家的餐桌才会丰富起来。
但是今年情况有些特殊。
一方面刘宏斌在顾家做客,另一方面顾知朝今年带回来了许多物资,家里物资充足。
所以即便不是大年三十,但是今天晚餐也是十分丰盛的。
甚至要比往年除夕都丰盛。
唯一让顾知朝感到有些可惜的是,这次因为事发突然,所以没能够带省城饭店的是菜回来给大家尝尝。
原本顾知朝和刘宏斌计划等到离开之前去省城饭店打包几个菜带回来,结果没想到在百货大楼遇到了梁衡哲他们,最后还被拉到了梁家去做客。
计划赶不上变化,两人也只能放弃购买食物的想法了。
不过两人倒也没有十分懊恼,总归以后还会有机会去省城,以后再带就可以了,不急在一时。
顾知朝和刘宏斌赶了一整天的路,身心都非常疲惫,晚餐稍稍休息消食后就早早地睡下了。
第二天一早,刘宏斌吃过早饭便启程回县城了。
刘家现在在为新年做准备,刘宏斌得回去帮忙。
顾家在农村,有冬闲,家里该忙活的这段时间早就已经弄好了,门窗该修补的修补了,窗帘也都贴上了。
因而今天大家都还比较悠闲,顾建国吃过早饭,拿着他的烟枪就出门去了,当然,他穿戴上了顾知朝送给他的皮鞋和帽子。
村里以前对于顾知朝可是有不少闲话的,不少人都笑话顾家将孙子当做孙女在养。
原主那一身细皮嫩肉,就是村里的小姑娘都没他那么娇嫩。
顾建国虽然一直都闷不吭声,但是不代表这些话他没听进去。
只是现在,他却是扬眉吐气了。
孙子养的娇贵又怎么了,你家孙子不娇贵,能给你送皮鞋和帽子戴吗?能拿到省城专家的工作和待遇吗?
人嘛,多多少少都有些虚荣心。
而对于顾建国他们这些老辈的人而言,他们最在意的就是子孙孝顺有出息。
如今顾知朝有出息了,还不忘孝顺家里长辈,关心家里人,顾建国当然得出去走一遭,炫耀炫耀了。
顾知朝倒是不知道顾建国出去炫耀的小心思,他早上醒来,在家里逛了一圈,发现没有需要他干活的地方,便回到房间准备写资料。
这次回来,顾知朝将打字机也带过来了。
顾知朝目前手头上的任务还挺多的,除了刘宏斌的那些书籍资料,还有要给吴波和梁嘉耀的资料。
除此之外,给几个小孩讲的童话故事,也得要安排上。
童话故事倒是不着急,每天写点,慢慢来就好了,前面的两份资料顾知朝想要在高考之前落实下来。
为了完成目标,现在顾知朝也只能抓紧时间了。
顾小花和顾狗蛋忙完了李桂英交代的活计,就钻到顾知朝的房间里来玩了。
顾知朝这房间现在已经成为了他们俩人的秘密基地,无论顾知朝在不在,只要他们有空就会过来。
“小叔,这是什么啊?”
顾小花好奇地看着顾知朝手中的打字机,忍不住问道。
“这是打字机。”
顾知朝笑了笑,给她简单解释了一番,“你看按了按键,字迹就会在这里出现了。”
顾小花听的一知半解,她不识字,打字机打出来的文字对于她而言和看天书没什么区别。
“小花,狗蛋,等过了年,你们也就要六岁了。”
顾知朝看着两人,开始规划着要让他们上学启蒙的事宜。
不止顾小花和顾狗蛋,另外家里的其他人也得要安排上学的事宜。
原本顾知朝是准备等明年恢复高考的政策落实下来,然后再和顾家人提起读书的事宜。
但是这次刘宏斌和顾家人说起了顾知朝的事情,更新了顾家人对顾知朝的认识。
顾知朝在顾家的地位急剧上升,也有用了更多的话语权,所以顾知朝认为可以提前将这件事情提上日程。
顾家属于四世同堂。
孙子辈最大的是大房的顾利民,今年25岁,也就是顾狗蛋的爹。
往下是顾利群23岁,顾刚22岁,顾涛19岁,顾知朝16岁。
顾小娟和顾玲两个女娃同岁,都是15岁。
十几二十岁的年纪,正是读书奋斗的好时机。
尤其,恢复高考后,难度逐渐提升,大家早点读书,高考的难度也能降低一些。
只是这些原因顾知朝却不能说出来。
因此,要说服大家去念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一方面,去念书势必会耽误地了的农活,减少赚取工分的机会。
尤其,这些男娃基本都是顾家的主要劳动力,都去读书了,顾家的口粮收入肯定会锐减。
另一方面,读书还要花钱。
小学、初中、高中一路念下来,光是一个人的花费对于一个农村家庭而言就不小了,更何况是要供这么多人念书。
顾家念书难,归根到底还是缺钱。
不过这对于顾知朝而言,倒不是一个难题。
顾知朝决定在顾家设置一个教育基金,只要是顾家人,都可以从基金里面支取念书的费用,由他来出这笔费用。
当然了,即便是顾知朝出了学费,一旦让家里这么多人去上学,顾家收入还是会受到很大影响的。
如果顾知朝想不出合适的理由,顾建国和李桂英是不会同意的。
顾知朝一边打着资料,一边慢慢思索着说服顾建国和李桂英的理由。
大年三十,因为顾知朝带回来的物资,所以顾家今年的年夜饭格外的丰盛。
因为打倒封建迷信,所以现在也不兴祭祖那一套。
饭菜端上桌,顾建国说了几句勉励的话,大家就开始动筷子吃饭了。
今天李桂英也没有掌勺给大家分食物,而是让大家敞开了肚子吃。
吃了饭,一家人围聚在堂屋里,一块守岁。
“爷爷,奶奶,我有点事情想要和大家商量商量。”
顾知朝看了一眼众人,认为这是个说话的好时机,主动提起了这个话题。
“乖孙,什么事?”
李桂英对顾知朝最为重视,听见顾知朝这么说,立刻询问道。
其他人的目光也都聚集在了顾知朝的身上。
“爷,奶,我觉得明年有必要让大家去念书。”
顾知朝倒也不是拐弯抹角的性子,直接开门见山提出了读书的事情。
“念书?”
众人一头雾水,不解地看着顾知朝。
“怎么好端端地想着要让大家去念书了?”
顾建国皱眉,问出了大家的疑惑。
“都是地里刨食的,念那么多书干什么?”
李桂英撇了撇嘴,不甚在意地说道。
在她看来,不是每个人都有念书的天分的,整个顾家也就只有顾知朝才是读书的料子。
“念书当然是有用的。就像是记分员的工作,如果涛哥不是刚好念了初中,他就是想顶这个工作也没这个资格。”
顾知朝已经想好了理由,看着顾建国说道:“爷爷,以后如果还有这样的机会,但是工作岗位如果需要初中或者高中文凭,我就是想要安排自家人,也没法子啊。”
直接说让大家参加高考,这肯定是不成的。
所以顾知朝转变了方向,从顾涛顶替记分员工作的事情入手。
顾知朝知道顾建国不想要让顾家一辈子都在地里刨食,农民太辛苦了,如果有的选择,他当然希望儿孙能够进城吃商品粮。
只是以前没什么机会,而现在顾知朝的话,让顾建国看到了一丝希望。
不求顾家所有子孙都能上城里,但哪怕是多出那么一两个去城里吃商品粮的,顾建国都是乐意的!
听着顾知朝的话,不止顾建国动了心思,顾家上下都忍不住动了心思。
刘宏斌的话还历历在目。
顾知朝明年就会上大学,而且他还被省城专家给看上了,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将来,只要顾知朝愿意,给家里人安排几个城里工作,还是轻而易举的。
只是,顾知朝将问题也摆在他们面前了。
连一个记分员的工作都需要初中文凭,更遑论是城里的工作呢!
就算顾知朝想给他们安排工作,他们自己没文凭没能力够不上这份工作,那也没法子啊!
“都去念书了,地里的活谁来干?!工分谁来赚?!”
李桂英倒是没其他人想的那么多,她掌管家里的财政大权,家里的年轻劳动力都跑出去念书了,需要花销没收入,她这个当家的自然不会乐意了。
“奶奶,读书的钱不从家里出。”
顾知朝拿出了三百块钱放在了桌上,“这三百块钱,我准备作为家里的教育基金,凡是顾家人读书的钱,都从这里面出。”
让顾知朝直接拿出钱财去补贴各房,顾知朝是不会做的。
升米恩,斗米仇。
一直给钱给东西,只会将顾家人养成只会伸手的米虫。
甚至将来有一天,顾知朝如果不给东西了,他们反倒会产生怨恨的情绪。
第一百五十九章 说服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顾家人自己成长起来,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处境。
而眼下这个时代,读书是最直接改变他们命运的方式。
让顾知朝直接给顾家送三百块钱,顾知朝做不到他。
但是让他拿出三百块钱作为各房读书的教育基金,顾知朝还是很乐意的。
“三百块钱,教育基金……”
顾家众人震惊地看着顾知朝放在桌上的三百块钱。
他们虽然不太明白基金这个专业名词的含义,但是却也知道这钱是顾知朝拿出来给大家念书用的。
这可是七十年代的三百块,顾家一年都未必能够攒出这笔钱。
结果现在顾知朝就这么拿出来了,而且是为了让大家念书。
众人现在会感到震惊也是很正常的。
“知朝,家里读书怎么能用你的钱!”
李桂英一看顾知朝掏钱,也顾不上讨论读不读书的问题,当即将钱给收起来,塞到了顾知朝的手里。
102/188 首页 上一页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