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殿下,我那本随笔有了新增的内容,您要不要看?”
  随笔里记录的都是各家八卦,有一些他记得的就直接和殿下分享了。不过各家八卦太多,总有他没记住的,这些就得翻看记录才能想起来。
  扶苏立刻伸手:
  “给孤看看。”
  新一册的《史菅随笔》奉上,扶苏先翻到了蒙毅篇。可惜,蒙毅家最近没什么八卦可供记载。
  接着又去翻别人的篇章。
  不得不说,篇幅最多的还得是王绾和李斯。
  王绾是因为去年已经致仕了,闲在家里没事干,就容易闹出动静来。李斯则是因为家里人多,还都和宗室沾亲带故,消息根本瞒不住。
  像李斯他长子李由娶的就是宗室女。
  始皇帝看重李斯,和他结亲时自然不会挑偏远的落魄宗室。所以李斯家中的儿媳、女婿之类的,全是和王室关系很近的亲戚。
  既然关系近,难免来往多些。有些人比较有脸面,家里人就经常能觐见太子,史官跟着太子吃了不少瓜。
  有时候太子没空搭理他们,就会派侍者过去应付。史官得到太子的准许,可以凑过去旁听。
  大部分事情扶苏都听过,少数他忘了问的,侍者见不是大事、殿下又忙,就干脆不说了。
  这会儿扶苏翻了一会儿,很快翻到了他没见过的新瓜。
  王绾那边多是怎么教育儿子、培养孙辈,想让儿孙赶超李家的故事。翻来覆去就那些,没什么好看的。
  李斯不同,他最近又和老妻闹矛盾了。
  起因是上回太子说李斯年纪大了,以后致仕正好给年轻人让位。李斯去找了始皇帝求安慰,始皇陛下表示太子虽然说话难听但很中肯,爱卿不要往心里去。
  李斯:???
  中肯在哪里?陛下你倒是说说中肯在哪里?
  这话跟直接说“你别生气,我儿子就是爱瞎说大实话”有什么区别?!
  反正李斯很郁闷,回家之后就跟老妻抱怨了此事。
  他认为陛下这是被太子带坏了,以前陛下遇到这样的事情都是说“爱卿不必多虑,朕绝对不会为了新人冷落爱卿”的。
  现在呢?
  现在陛下说话也和太子一样不中听了!
  李斯不由得怀念起当初那个会撒娇的王上来。
  如今大约也就太子能见到陛下撒娇了。
  李斯觉得自己的抱怨合情合理,虽然他作为臣子不应该抱怨这些。陛下说什么他就该受着,哪儿那么多小情绪。
  倘若老妻是用这点劝他的,他也就接受了。
  可并不是。
  李夫人听完的反应是:
  “这话有什么问题吗?太子没说错,陛下也没说错。你个老头子早该致仕了,正好你前不久不还念叨着没空和孙儿相处吗,致仕了空闲就多了。”
  李斯气得说不出话来。
  李夫人还道:
  “我听人说,一般君王不会任由一家里出好几个高官。你要是不退下来,咱们儿子就只能一直在郡守的位置上坐着,有没有这回事?”
  比起丈夫当丞相,那肯定是儿子当丞相更风光。李夫人其实不清楚儿子有没有封侯拜相的本事,可这不妨碍她做做梦。
  李斯:……
  李夫人完全没发现丈夫的气恼,也有可能是发现了但觉得无所谓。她儿子女儿都争气,不用给糟老头子面子。
  所以李夫人还在叨叨:
  “要我说你就是被陛下宠坏了,这点小事也值得你怄气这么久。还是说你接受不了自己年纪大了的事实,别人一提你就要气死?”
  李斯终于忍不住了:
  “你才年纪大了!”
  他虽然六十多了,但他老当益壮,还能为大秦奋斗十年!
  李夫人一句话扎心:
  “十年?那也得陛下肯再用你十年。说真的,我都怕你哪天猝死在相位上,连累陛下被人骂刻薄。”
  李斯气得七窍生烟,这次巡游愣是没让他夫人跟来。他想的是你不让我舒坦,那我也不让你高兴。
  然而李夫人已经出门玩过一次了,倒不是很想再来一趟。主要她现在可稀罕南嘉崽崽了,还挺舍不得和外孙分开的。
  所以李夫人开开心心地留在了咸阳,整日去二公子府上带孩子。李斯的目的没有达成,出行这么多天依然耷拉个脸。
  扶苏看完之后点评道:
  “原来李丞相是为这事生气呢。”
  接着又想起一件事:
  “李斯家里怎么搞得跟筛子似的,什么消息都能传得出来?这次又是谁说出去的,李斯自己知道消息泄露了吗?”
  史官幸灾乐祸:
  “这可怪不了别人,他和夫人吵架,夫人还觉得委屈呢。她就是说了几句大实话,也没说什么过分的。”
  因而后续儿女们问起母亲为何又与父亲闹矛盾了,李夫人就自觉没什么不能说的,全给秃噜出去了。
  她只是告诉了自家儿女,自家儿女为了替父母缓和关系,少不得要和亲近之人商量如何解决。
  一件事情知道的人多了,那就很难再瞒住。
  李姻的婢女进宫来替小公孙领新式玩具的时候,就随口说了两句自家主子最近在烦心什么。
  史官一听里头肯定有故事,就特意去打听了一下。最后靠着史夫人的强大关系网,成功搞明白了前因后果。
  关于这件事,史官有个疑惑。
  他悄悄问太子殿下:
  “李丞相的长子真的是因为丞相不肯从朝中退下来,所以才只能做到郡守怎么都升不上去的吗?”
  虽然史官自己就是朝臣,但他们世袭的史官和其他臣子有壁,走的并不是同一条晋升路,他也不太懂朝中的权力制衡。
  史官觉得李夫人说得挺有道理的。
  扶苏无语地看了他一眼:
  “你说呢?”
  李氏和王氏一门双侯的时候,他们见父亲眨过眼吗?区区一个李由,用得着父亲亲自打压?
  史官恍然:
  “所以李斯要是真因为这个提前致仕给儿子让道,他们李家岂不是亏大了?”
  扶苏摇头:
  “放心,李斯没那么傻。”
  要不是李夫人后头说了那么多扎心的话,李斯当时就会给夫人解释明白里头的道理。
  李斯在朝中,李家才不会没落。他要是真致仕了,日后如何就不好说了,毕竟李由的能力只能算是中上。
  作者有话要说:
  太子:First blood!
  始皇:Double kill!
  李夫人:Triple kill!
  李姻:Quadra kill!
  还差一个Penta kill就能五杀封神了()
  要不把史官的记录算进去吧
  惨李斯惨
 
 
第126章 大冤种蒙家
  李由的才能虽然不如李斯那么妖孽,但胜在忠心。上一世叛军嚣张的时候,他还曾经领兵破敌,威震一方。
  历史上李由对战吴广等叛军时战果不错,最后栽在了项羽手里。
  扶苏在位时项羽根本没机会打到关中隔壁的三川郡来,所以并无败绩。除却面对项羽这等绝世猛将时难以抵挡之外,打个寻常将领还是绰绰有余的。
  扶苏就想着,李斯知不知道他儿子比起文官,武将方面的才能更胜一筹?
  李斯知不知道不清楚,反正李夫人肯定是不知道的。不然她的做梦方向可能就不是儿子当丞相,而是儿子当大将军了。
  太子殿下和史官在背地里看李斯笑话的时候,李丞相本人正在代替始皇帝陛下巡视周围的县治。
  太子说了,李丞相既然随行,那就得干点正事。王驾中有蒙郎中令帮忙处理政务,那李丞相不如替陛下去周围微服私访,看看有没有别的什么问题吧。
  可怜李斯一把老骨头,还要四处奔波。
  但有什么办法呢,太子发话了,他就得照做。其他人还羡慕李斯可以到处跑呢,整日待在马车里骨头都要坐散架了。
  本来李斯有点不想动弹的,迎着众人羡慕的目光,立刻又支棱了起来。
  这是太子殿下看重他的表现啊!
  李斯顿时干劲满满,当即就带人出发了。
  始皇询问儿子为什么折腾老丞相。
  扶苏的回答是:
  “他整日耷拉个脸谁见了都觉得难受,不如让他出去散散心。正好他一个老人家,旁人见到了也不会起防备心,还能跟庶民套套近乎。”
  是的,太子殿下不认为自己是在折腾李斯。他分明是为李斯好,见李斯闷闷不乐,特意创造机会让他出门散步。
  始皇想起李斯临走前斗志昂扬的模样,到底没说什么。
  给老丞相找点事做也好,免得郁郁寡欢又生起病来。
  车队就这么慢悠悠晃到了肤施县。
  肤施是上郡的治所,位处后世陕西榆林的绥德县。后来肤施的县名被隔壁抢去了,所以之后的肤施县不在绥德,反而在延安主城区那里。
  虽然蒙恬许久没回肤施理政,导致郡中事务都是县令在代理。但整个上郡依然井井有条,并未出乱子。
  扶苏陪父亲巡视完肤施县的情况之后,便笑说等蒙恬调去别地,这县令就可直升太守了。
  始皇瞥他一眼:
  “本就准备让他担任太守的,只不过因蒙恬大军在此,所以他有实无名。”
  扶苏了然。
  蒙恬若是担个太守的名头,做什么事都便捷许多。所以哪怕真正负责太守事务的不是他,这个职位也得落到他头上。
  就像是李信担了个北地郡太守的名头,你还真指望他去理政吗?李将军打仗还行,处理这些也不是不行,就是大约会一个头两个大,效率极其低下。
  蒙恬虽不至于如此,可刚打下来的河套地区还需要蒙恬亲自组织建设工作。即便这个地区并入的是北地郡,奈何李信搞不定,只能蒙恬来做。
  扶苏便道:
  “上郡如今已不是边郡,倒不如给他们挪个位置。”
  反正都是个担名头,蒙恬在上郡担太守之名和去北地郡担太守之名没什么区别。北地郡才是蒙将军如今常驻的地区,换个北地太守总比依旧担任上郡太守方便些。
  如今河套等地名义上归北地郡管辖,结果负责理政的副手一直在和蒙恬配合。
  李信这小子整日领着兵沿还没修好的长城跑马,吓唬试图流窜回来的小股匈奴人和某些想来占便宜的戎人。明明他才是北地太守,结果浪得飞起。
  换扶苏是蒙恬的话,他肯定得有意见。
  蒙家兄弟也是倒霉,哥哥身边有个万事不管整日开心跑马的李信,弟弟身边有个整日偷懒和太子聊天吃瓜的史官。
  蒙家家教真是不错,这都没嫉妒到质壁分离。
  说起来,蒙恬他儿子蒙英身边还有个不靠谱的韩信呢……
  扶苏开始反思自己了。
  总是欺负老实人好像不太好?
  始皇眼里闪过一丝笑意:
  “太子还数漏了一个人。”
  扶苏歪头。
  始皇提醒道:
  “蒙毅的长子蒙安如今已在太孙身边侍奉了。”
  之前祖父和父亲都在都城,太孙跟着两位长辈,自然用不着小秘书。
  现在长辈离京了,已经十四岁的太孙勉强算个大人。
  他爹说这个年纪的太孙完全可以开始独当一面,于是这次的监国不再是冯相为主、太孙当个吉祥物,而是太孙学着拿主意。
  桥松感觉压力山大,他向祖父申请多派几个人协助他。本意是想找冯相那样有经验的老臣,结果他祖父的想法和他不太一样。
  始皇帝认为,自家太子身体不好需要多休养,且太子上一世辛苦了那么久,是该好好休息。因而以后的重担得压在太孙身上,让他为父亲多多分忧。
  既如此,不如提前给太孙组建属臣。
  倒不是那种忠心于太孙的属臣,和后头朝代的东宫属臣不同。而是给太孙安排一整套处理政务的助理秘书,算作大秦的备用班底。
  主班底还是跟随始皇和太子的,备用班底用于监国。人选从年轻一代的人才里挑,最好是信得过的心腹。
  蒙毅的长子蒙安自然入选了。
  除却蒙安之外,不少官二代都在其中。还有官学和学宫中新毕业的部分顶尖苗子,人员组成比较复杂。
  这些人先在太孙身边历练着,等以后始皇身边的臣子有人致仕,就可以从里头挑人出来填补。
  为此,始皇帝调整了郎中令下属部门的人员构成,将他们都归入蒙毅麾下。
  在这个机构历练过的人,要是等不到补帝王秘书的缺,也可以去其他部门任职。反正都是天子近臣,比一般人更容易往上爬,遇到合适的职位空缺也方便抢占先机。
  冯去疾的孙子瞄上的就是这个位置,结果因为年岁不够,没能混进去,十分扼腕。
  现如今大秦的人才有三条做官路子。
  一是参与官学举办的考核,考核通过者可派往地方。二是参与咸阳举办的考核,这部分人可以留在咸阳谋个差事。
  三就是过于优秀的那一拨,不需要经历考核。他们或是长安学子,或是官学学子,平日里表现优异,直接上报给君王,可以任职议郎。
  官二代有额外的渠道,就是经由长辈向君上推荐,直接任官。
  不过这只是暂时给群臣的优待,待到再过个十来年,所有人都得走考核的路子。
  现在是因为大秦缺人,才允许官二代直接入职。这两年新到入学年岁的二代们已经进入咸阳官学进学了,以后得和所有人一起考核上岗。
  扶苏前不久就在着手规范这个考核的相关制度。
  比如规定学宫和官学里排名前多少的可以参加咸阳的考核,剩下的只能参加普适性考核。后者考出来就得去地方当县治乃至乡亭的小官小吏,晋升速度就明显不如在都城咸阳了。
  咸阳官学的教育条件肯定是最好的,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不过咸阳官学不会只收咸阳学子,天下学子表现优异者都可以凭本事考进来。
  教育只能说做到尽量公平。
  调整郎中令旗下人员的事情扶苏没插手,因而他快忘了蒙安如今在桥松身边当小秘书的事情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