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始皇觉得不要紧,他本来就是拿来哄儿子的,心意到了就行。
  扶苏收到后果然很惊喜,根本舍不得拿出来用。
  毕竟古代还没有氢氧化钠溶液制作叶脉书签的方法,原始的纸张压制出来的会更脆弱些。
  纸张发明才十年,肤施这边就有人拿来玩出花了。可见新发明能激发出更多思潮,光看这冰山一角,便能预见大秦日后繁荣昌盛的未来。
  始皇成功把寿命的问题绕了过去。
  这次的事给他提了个醒,以后不能再在儿子跟前提相关话题了。扶苏很怕父亲再次离开他,提多了怕会郁结于心。
  这种事情唯有等九年之后,父亲当真渡过了死劫,扶苏才能释怀。在此之前,许诺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在肤施县和蒙恬商谈完河套的相关事宜之后,车架再次启程,继续往北走。下一站是九原郡的治所九原县。
  九原郡如今的太守是杨端和,其女杨明舒在边境抵御戎人。杨端和自己坐镇县府,轻易不会出战,把表现的机会让给女儿。
  他儿子一开始也在九原这边,不过被姐姐的表现打击得有点狠。后来始皇陛下体恤这些军二代们,体贴地把人调去韩信手底下当小将了。
  也不指望他们能捞多少战功,就是跟着韩小将军学一学。既然是因为能力不足才沮丧的,那就努力学习进步吧。
  学得怎么样不好说,毕竟韩信这家伙写战报只写他觉得该写的内容。
  韩信又不知道陛下调小将过来给他帮忙,其实是送来学习的。他以为就是普通的下属呢,完全没往那里想过,也没关注过小将们的近况。
  反正打仗的时候,大家的表现都还行。
  杨端和见到陛下之后试探着问了一下儿子的事,想看看陛下对自家崽子印象如何。
  虽然韩信没关注那些,当爹的杨端和还是着力打听了一番。他感觉儿子跟着学到了不少,就是不知陛下对这个学习成果可还满意。
  然而杨端和哪里想得到韩信没领会君上的意思,只单纯地提了谁谁谁战场斩获了多少。始皇看这个也看不出来孩子是否进步,杨端和找他聊儿子属实找错了人。
  面对心腹大将的试探,始皇也不能说他日理万机不知道小孩那头的情况。
  所以陛下只好不动声色地颔首,说了句绝不会出错的万金油回答:
  “虎父无犬子,将军何须多虑?”
  说了,又好像没说。
  反正小孩没犯过错,还立了点军功。哪怕表现得不如他爹亮眼,至少是有收获的,也不能算是堕了祖上威名。
  杨端和摸不准陛下的意思,但想想应该不是心有不满,便放下心来。
  他转而提议道:
  “陛下既来了边塞,可要去登一登长城?”
  来都来了,不去长城上看看多可惜。古人也讲究去名山大川打卡,换成奇观长城也是一样的。
  站在长城上远眺塞外,确实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体验。
  始皇果然心动:
  “九原郡似乎离边塞还远了些?”
  如果要去登长城的话,还得再往边境走一走。驰道就修道九原,剩下的都是普通官道,走是能走,就是会颠簸许多。
  杨端和也想到了这件事。
  他们平时都是策马来往的,骑马的话感受不怎么感受得到路面是否平顺。实际上像水泥地那种过于平坦的路还会让马儿打滑,骑马对地形的要求没那么高。
  杨端和总不能建议陛下骑马过去。
  从这边骑马去边塞,快马加鞭确实也要不了太久,但那实在折腾人。在边塞骑马和在都城的校场里骑马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不是养尊处优的陛下能受得了的。
  更何况陛下一路从上郡至此,马车走得慢,如今已经彻底进入盛夏了。天气炎热,大热的天骑马那不是等着中暑吗?
  在外多年险些忘了谨言慎行了,方才就不该随口乱提长城之事。
  杨端和心下有些懊恼。
  始皇帝一向宠武将,主动替他解围:
  “也罢,不过是一点颠簸而已,朕还受得住。想来边塞的官道也不至于无人修缮,马车还是能过的。”
  始皇是说了句玩笑话,但杨端和好像没有领会到。
  数年不见,杨将军还没见识过恢复记忆后被儿子带得越发活泼的陛下。以前陛下可不会和他们开玩笑,一听这话头还以为陛下意有所指呢。
  杨端和迅速头脑风暴,确定了边郡官道虽然因为来往多是骑马的缘故不怎么需要马车通行,可为了运粮也是认真修缮过的。
  他长松一口气:
  “陛下放心,官道尚算平整。”
  始皇:……
  上一次开玩笑没开成功,把人给吓着了,还是接见刚从百越回来的尉缭那次。没想到几年过去,居然又来了一次。
  始皇帝略有些郁闷,回去便与爱子提及此事。
  “朕以前真的这么严肃吗?”
  扶苏自然是不认的:
  “父亲哪里严肃了?父亲待我一直很温柔的。”
  史官欲言又止。
  陛下待您确实温柔,可您也说了那是待您,亲儿子和臣子能一样吗?
  蒙毅默默地把茶杯推到史官跟前,提醒他这次记得不要乱说话。合格的史官就该在君上聊天的时候保持缄默,免得一句话说错又成为被集火的目标。
  史官:谢谢,你人还怪好的!
  和蒙卿一起干活就是舒服,同僚不仅不嫉妒他活少,还会不计前嫌地帮助他。
  他真是命好才能遇到蒙毅,不知道等以后他儿子继承他的官位后,能不能也有个蒙毅这样的好搭档?
  史官认真想了想。
  应该是有的吧,毕竟下一位帝王秘书好像是蒙毅他儿子蒙安。蒙安是个好小伙,听说和蒙毅很是相像。
  好!他儿子命也不错!完美!
  史官赶紧也给蒙毅倒了杯茶水,算是替他儿子未来可能会得罪蒙安的事情向蒙卿赔罪了。
  感谢现在大秦人才不够,所以虽然明面上废除了官位世袭的制度,实际上有些特殊的职位暂时还是由父子相承。
  譬如起居郎,家学渊源真的很重要,反正也不是什么重要位置,影响不大。比起那些,起居郎的忠心和有眼色才是第一位的。
  又譬如郎中令,这个就纯粹是考虑到忠诚和才能了。再没有比蒙家更让君上放心的家族了,实在是蒙家家风好,蒙安自己也争气。
  蒙毅被史官的殷勤搞得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
  蒙毅用眼神询问:史兄你还好吧?
  史官:?再说一遍,不许叫我史兄!
  作者有话要说:
  史官:可恶啊!我祖上为什么选史当姓氏?!
 
 
第127章 登长城
  始皇的车架在九原县停留了几日便直接朝着长城而去,途中道路确实还算平整。
  运粮时为了减少粮食消耗,道路自然是越好走越好的。本来人力运粮就比较耗费粮食,路再难走一点耗费的只会更多。
  沿途车队还遇见了一支送粮的小队。
  得益于这些年大秦牛羊马骡的数量大量增加,以前多是靠人力推车运输的粮队,如今也能大范围用上骡马了。
  畜力运输不仅效率高,速度也更快一些。空出来的人手可以专门警戒周围流窜的匪徒,降低军粮被劫掠的风险。
  不过边关这边的匪徒还是比较少的,军队就在附近驻扎,会隔三差五剿个匪。
  边郡本来就相对苦寒一些,没什么好抢的。有追求的山匪都往富饶的地方去了,剩下那些也都是和匈奴一样不挑的,有的抢就不错了。
  杨端和很有想法。
  他认为寻常新兵直接上战场或许会露怯,哪怕大秦的律法能致使庶民对军功热切追捧,也不敢做了逃兵牵连全家。但生理反应是控制不住的,第一次上战场就是容易畏惧不前。
  既然如此,不如把新兵派去剿匪。九原郡的匪徒不够用,就往隔壁郡也派一派。
  先秦时期的匪徒还是挺穷凶极恶的,可以尽可能地磨砺新兵。又因为这些匪徒穷苦没什么兵器的缘故,对正规军队来说对付起来没什么危险。
  见过血之后,再上战场就好得多,剿匪回来还能给他们足够的时间适应。不像直接上战场,杀了人心态崩了,连调整的时间都没有。
  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于是纷纷效仿。
  但这种操作有一个问题。
  扶苏无奈地说道:
  “只在自己郡内剿匪也便罢了,边军往内地的郡跑,这算怎么回事?”
  一个搞不好,这就是守边将领图谋不轨的证据。之前就有御史弹劾过,奈何始皇帝陛下就是宠武将,任你叽叽歪歪也不动摇。
  边郡守将未必不知道这么做不好,换个帝王肯定一个个都老老实实安安分分的。
  可这不是始皇帝在位吗?陛下不会计较这些小事,所以他们一个两个胆子大得很。
  剿匪也是有军功的,有军功为什么不赚呢。人家自己郡的郡兵不干实事,那就别怪他们抢功劳了。
  杨端和到底是个稳重的人,一开始没有嚣张到往别郡派兵“帮忙”剿匪,还是桓齮先动的手。大家观望了一下,发现陛下果然没有意见,纷纷效仿。
  扶苏劝父亲还是得管一管:
  “长此以往,边郡和内郡要生龃龉的。”
  内郡的郡尉自己想不想要这个剿匪的功劳是一回事,你跑来抢就是不对的。
  他们这些将军也不是每个都和人家说好了再出兵,像羌瘣,根本没和人家说过,直接就派人过去了。
  第一个弹劾他们的还不是朝中的御史,毕竟御史也没手眼通天到知道那么遥远的边郡细节。是那个被抢了功劳的郡尉先给他们郡的郡监打了小报告,郡监再千里迢迢上折子告状。
  然后朝中御史就知道了,一打听,好家伙,这么多人跟着学,便开始频繁弹劾这群不安分的武将。
  始皇帝原先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
  臣子之间有点小矛盾很正常,相邻的两郡间也本就容易产生摩擦。御史那边就更正常了,什么小事都爱上纲上线拎出来说。
  但爱子既然劝了,始皇也愿意听一听。
  他沉吟片刻:
  “这个历练新兵的法子确实可行,正好郡中的士兵也不怎么顶用,不如改一改。”
  因为六国故地没有彻底归心的缘故,大秦各郡其实都有驻兵,由郡尉统辖。遇到叛乱时,郡尉和太守就可以立刻领兵平叛,十分方便。
  按理来说这些士兵日常除了操练,没有叛乱时也该找点正经事做才对。正好辖内有匪徒,剿匪还有军功拿,为什么都不干呢?
  主要还是剿匪的收益太低了。
  匪徒藏在大山之中,要找到他们并不容易。费尽心思找到了,也就那么几个。击杀后军功没多少,赏金一分,每个人到手就一点点。
  所以虽然有些郡尉很有责任感,会带着兵四处剿匪,大部分郡尉还是懒得折腾的。
  不仅郡尉懒得折腾,有些士兵也懒得折腾。他们觉得天天在军营里操练操练就能吃饱饭挺好的,为什么要吃力不讨好地去剿灭匪徒?
  很多士兵并不是就近服兵役的,他们的家乡离他们服役的地方有些远。若是为了家乡,或许就肯出力了。
  那么让士兵就近服役可不可行呢?
  不是有个说法,士兵在守卫自己家乡的时候,会更加卖力吗?
  确实,很多乡间自发组成的民兵有时候战斗力比尸位素餐的正规军还强。但也要考虑到一个问题,在家乡附近参军有好处必然也有坏处。
  其一,家乡就在附近,倘若有谁意志不坚定特别想家,偷偷溜回去会很方便。到时候你要怎么分辨他到底是真的逃兵,还是单纯只为了回去看一眼?
  按照秦朝律法,大概率就是直接当成逃兵处理了。因为他的一时冲动,全家都要获罪。
  其二,一旦叛军在郡内出现,很有可能就近挟持当地庶民作为人质。
  为了保护家人,士兵确实会勇往直前。可一旦家人被敌方抓住,恐怕他们也会极快地倒戈向敌军。
  本来就近征兵,征来的就是六国旧民。结果本国的贵族起兵造反了,说不定都不用强行抓人,父老乡亲直接就跟着贵族一起反叛了。
  敌军头领是故国的贵族,敌军士兵都是自家亲友,那还打什么?
  所以不仅不能让这些庶民就近服役,还得送远一些才行。像楚地这样不太安分的地区,郡尉手底下的基本都是老秦人。
  说实在的,老秦人大多不缺地。家中总有长辈在灭六国时立过军功,剿匪的那点功劳太少了,根本看不上。
  倘若剿匪轻松一些也就罢了,偏偏匪徒很难找。
  边军为什么不嫌弃匪徒难找呢?
  主要还是因为边境的匈奴更难找。
  匈奴时常隐匿在大漠和草原之中,要追踪他们的行迹并不容易。然而边军作战时是不会一直固守不出的,击溃匈奴之后难免要追击逃兵。
  如果连藏在山林里的匪徒都找不到,那还指望什么找匈奴?在山林里寻人总比在漠原里寻人简单。
  边军守将甚至把这个列为了一则训练项目,是实打实冲着练兵去的。
  始皇沉吟片刻说道:
  “既如此,日后征来的新兵不如直接交给特定的军中部门进行训练。”
  其实大秦以前也有新兵的训练部门。
  年轻男丁到达一定年岁之后,第一次服兵役就是去本地的新兵营。这次过去是训练为主,大概率不会直接上战场杀敌。
  经过一两年的训练,服役时间结束,就放归家中去了。等到下一次服兵役时,才会作为老兵派往前线。
  老兵的服役时间也有限,超过一定次数就不会再征他们去服役,除非遇到了士兵人手不足的情况。
  可是计划很好,总是赶不上变化的。
  大秦一直到灭六国为止,消耗了大量人口。毕竟灭六国之前,大秦也没闲着,隔三差五就发动对外战争。
  到后期都开始在三晋故地征兵攻打楚国了,可见确实缺人。
  因此新兵的训练时间就难免缩短一些,稍微训一训,直接派往前线。甚至人手不足时,干脆就不训了。
  反正上了战场也能磨练人。
  到了天下一统后,之前因为战乱导致的混乱现状还是没有得到改善。大秦需要改革的地方太多了,有些不是那么重要的部分便被延后处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