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珏看着这篇悼文,眼角抽搐了好几下。
神色又有些复杂。
这王八蛋,终究还是有了一个好名声。
不过他很快调整好心态,跳过这篇称颂的史文,继续往下去查询。
孝宗继位,开创,乾淳之治!
奈何孝宗多疑。
北伐之后,武人兴盛,燕云之地,义军起乱。
孝宗,谨遵太宗之法。
想效仿太宗,杯酒以释兵权。
重整禁军。
甚逼忠良。
鄂王之死,孝宗难辞其咎。
虽无明论,但鄂王自刎,天下惜之,皆是以孝宗逼迫。
魂归故里,头回开封!天下嗟叹。
此后二十年,各地方兵马大权,解被削弱。
淳熙五十年,其更以吴氏家族,割地某乱之名,举兵进川!
蜀地岁平,但禁军死耗,近二十万余!
大宋兵马元气大伤,渐走前宋老路。
再后,大宋又历七帝,有贤有庸,有勤有怠。
至于景定元年,公元一千二百六十年,草原崛起,忽必烈自立为汗!
而宋帝理宗,怠政,更下诏立其弟赵与芮之子、先天不足的赵禥为太子。
景定五年,公元一千二百六十四,赵禥即位,是为度宗。
度宗更加荒淫昏庸,太子时就以好女色出名。即位后,沉溺于酒色。称贾似道为“师相”,加号平章军国重事,由宰相替他掌印。
贾似道聚集,大量善长骈俪文的土人,歌功颂德,粉饰升平,对财政困难和边防危机,都不准奏报。
大宋百年,国力亏损日久,此前中兴,百年已逝,草原吞金,屡犯燕云,大宋已然危在旦夕,贾似道却在西湖边的葛岭,建造“半闲堂”和“养乐圃”、多宝阁,搜刮财报,尽情享乐。
又著《蟋蟀经》,时人称他为“蟋蟀宰相”。 终日置朝政于不顾,人们说:“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
各级军政机构的官员土大夫们,不谈理财备战,不顾国家存亡,却苟且偷安,坐享富贵。 而物价高涨,民不聊生时,皇室、贵族却囤积大批粮食财物,恣意挥霍!
咸淳三年,草原大汗,忽必烈下令攻打,百年前。鄂王,岳飞,爬冰卧雪,呕心沥血,才收复的燕云十六州……
第470章 鄂州城上再挂岳字旗!背嵬军仍在,皆死尽耳
林珏此刻不自觉的握紧了拳头。
手背上,更是青筋鼓起。
咸淳三年,就是公元一千二百六十七年,是岳帅,收复燕云的,一百一十多年后。
林珏深呼吸了好几次。
才平静好心情,继续往下查阅。
草原兵马,攻打燕云时。
燕云诸民,对大宋朝廷,积怨已久。
自淳熙三十六年,北地之乱被平以后,大宋朝廷,对燕云一带,沿境,建立边城,但对燕云本地百姓,未予税减,虽大肆开采盐矿,但本地之名,活禄极低。
远不及江南。
派遣官吏,多贪恋敛财,豢养私军,欺男霸女。
虽有南民北调……
自淳熙朝后,至于咸丰。
北地百姓人日,尽减三成,燕云十六州,竟为此前半数,不及战乱之时。
草原兵马,自燕云之地进犯。
竟有燕云百姓,开城放军,守军,多望风而逃。
亦如当年,金军南下之景。
至咸淳五年,草原骑兵,南下一路,几近畅通。
百年前,岳家军,伤亡无数,才夺回的燕云十六州,于咸淳五年八月,尽失。
朝廷震撼!
而草原之兵,继续南下。
淳熙六年初,草原大军,进攻襄阳!
宋军利用汉水把物资送入城内,才能坚守城池。
守将吕文德及吕文焕坚守城池三载!
而朝中,贾似道,竟封锁所有消息,度宗对此,竟然不知。襄
阳、樊城被围三年后,度宗才有听闻。
咸淳九年,樊城失守,襄阳城破,吕文焕最终投降,襄阳之战结束。
襄、樊相继失陷,大宋朝野惊慌。
朝中,有臣上书,请度宗效仿高宗之法,弃开封南渡……
但贾似道,上书辩驳,言,大宋兵强马壮,尚有西南为后,定可一战!
度宗听任。
太府寺丞陈仲微上书劝贾似道“幡然改悟”,贾似道将陈仲微贬斥出朝!
京湖制置使汪立信写信给贾似道说“天下之势,十去八九”,斥责倒行逆施,并献上二策。
贾似道大怒,随即将其罢免。
襄、樊失陷后,贾似道拒绝救亡建策,一意孤行。
德祐元年,公元,一千二百七十四年,元军攻下襄、樊后,忽必烈下诏二十万大军水陆并进。
七月,度宗得病驾崩。贾似道权倾朝野,拥立全后的四岁幼子赵显为帝。贾似道依然专朝政。
十二月,元军,水路进攻鄂州!
鄂州为曾经,岳家军驻地,奈何时过境迁!岳家军,早已不复存在……
只有城中少股兵马,仍保留百年前军制——是为,背嵬军,军中,仍打“岳”字旗!
鄂州早都统,程鹏飞,欲向元军投降。
背嵬军,统制,岳决,带兵战将!
于鄂州城头,挂“岳字旗”,悬,程鹏飞头颅。
誓带兵,与元军,决一死战,决不投降。
岳决,登城高呼……
“寒光照东海,杀气满乾坤。壮土击渊愤,尽忠报国恩。传继鄂王义,岳旗震九渊!虽死心犹在,魂归百世存。”
“鄂州城仍在,岳家军仍在,背嵬军仍在,守城杀贼!天日昭昭,皆死尽耳!”
随后……
岳决,带背嵬军,与城中兵马,与元军死战!
城中,百姓孩童,近满城皆兵。
三月后,城破。
城中兵卒,皆死尽,多死无全尸!
元军占鄂州后,留四万兵守鄂州,怕其起乱!
此后,大军,直指开封。一路之上,诸等地宋守将望风而降!
鄂州失守,群臣纷纷上疏,要贾似道亲自出兵抗元,贾似道被迫出兵。
同时,朝中也再次提议,带君南逃,可由开封,暂至临安。
贾似道点头应允。
德祐二年。公元一千二百七十五年……宋水军溃败。
大宋,尚且年幼的大宋皇帝恭帝,被带着,逃到临安。
贾似道乘船逃到扬州。
宋水陆军主力全部瓦解。
元军,攻占开封。
而后,又转兵南下,直指临安,试要南下擒龙。
开封被破十日后,元兵继续南侵,宋沿江制置大使、建康守臣赵溍逃跑,建康降元。
镇江、宁国、隆兴、江阴等地宋守臣弃城逃跑。
太平、和州、无为的守臣纷纷投降 ,仍有池州通判赵卯发同妻子自缢殉国,饶州知州唐震不屈而死 、原丞相江万里与儿子投水而死。
伯颜率大军逼近临安,临安守卫空虚。
谢太皇太后遂号召天下勤王。各地大批官员都在准备投降元朝,不予响应。
但仍有郢州守将张世杰 、江右安抚副使文天祥 、星南提刑使李芾率兵入援。
元兵将至临安,临安全城戒严。
朝中多数官吏,趁乱逃跑!
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元一千二百七十六年,元军攻占临安,俘五岁的大宋皇帝恭帝,大宋大势已去。
但是,大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不断逃亡至南方,赵昰在榕城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
但是,小朝廷内部斗争不断,景炎元年十一月,元军逼近榕城,十一月十五日,陈宜中、张世杰护送赵昰和赵昺乘船南逃,从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
景炎三年春,南宋朝廷抵达雷州。四月十五日,年仅十一岁的赵昰去世。
陆秀夫与众臣又在,洲梅尉拥戴赵昺为帝,改元祥兴。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在元军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迁往崖山。
元将领汉人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战斗,全线溃败,史称崖门海战。
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宋祥兴二年,,被俘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全军覆没,陆秀夫彻底绝望,在安抚幼主之后,将国玺绑在幼主身上,背着他跳海自尽。
而张世杰在崖山战败后本欲突围,却得知陆秀夫已背负幼主跳海自尽,自已也无力回天,最后因飓风翻船而溺死。
随着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至此四十多年与草原抗衡以失败告终。🗶Ꮣ
崖门海战极为惨烈,据估算,宋军在此役中阵亡十万,海上都是尸体。身在元营的文天祥亲自目睹惨状,作诗云:“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大宋国祚三百二十年有余。
有孝宗,引大宋中兴,鄂王,尽收失地,拿回燕云十六州,直捣黄龙,压得胡夷不敢南下牧马!
奈何兴衰往复!
崖山之后,再无大夏!
第471章 刻舟求剑里的寻剑人,春秋大梦,追逐幻影!
林珏此刻坐在电脑前面,有些恍惚……
他怔怔的看着电脑屏幕上,现实的,关于大宋那段历史的,最后一段资料!
南宋祥兴二年,二月初六日晨,崖门海域风雨交加,元军发动总攻,宋军血战至黄昏,最终战败。太傅张世杰护杨太后突出重围,左丞相陆秀夫携少帝突围无望,遂杖剑驱妻子入海,并背负年仅九岁的少帝赵昺蹈海殉国。
大宋后宫及群臣也纷纷投海殉国,七日,“浮尸出于海十馀万人”。
杨太后闻赵昺死,赴海死,张世杰葬之于海滨,亦投海殉国。宋遂亡。
在那段历史记录的下面。
还有网友在评论区里留言。
“《春秋》之义,夷狄进于大夏,则大夏之。大夏而为夷狄,则夷狄之。”
“大夏始终都是大夏,大夏始终都是进步文明的代表,而大夏也根本不曾以种族、民族划分。崖山之役以后,大夏已经没有一个统治集团有能力又有意愿全盘接手华夏文明,并加以发扬光大,因此大夏正朔已断。 “崖山之后,已无大夏” 大约此意吧。”
“元军的屠城,杀掉北方百分之八十的汉人,精英殆尽。明朝只算诈了下尸,可惜当年汉人的精气神全没了!”
“我们没什麽值得自豪的了,只愿有生之年可以凭吊崖山,以慰不孝之罪!”
“崖山是大夏一个值得回忆的地方,另外一个地方是鄂州,大夏人都应该认识它。”
林珏看着那些评论,忽然想……
自已当时在上一个历史副本,淳熙二十三年的时候。
是不是应该再努力,再坚持一点。
把关于,草原地带的崛起,都告诉岳飞。
那样的话,岳帅,没准就会重拾战心,甚至重新披甲,也不是不可能。
这样,是否就能避免百年后的,神州沉沦……崖山之后,再无大夏。
林珏坐在电脑前,喟然一叹。
他回想起,自已之前在培训基地时,查寻到的,元朝历史。
那绝对是大夏土地上,人民,活得最黑暗的一段时光。
草原人的来到,直接杀死了一半的大夏人,剩下的另一半为他们种地,做工,提供奢侈品。处于种族隔离的藩篱之下,成为蒙元帝国治下最下等的一类人!
帝国的统治阶层虽然文化低落,然而依然极端鄙视和仇恨这些文明高于他们的人群,他们始终拒绝汉化,在九十五年的统治中,基本上没有接受汉文化,帝国上层的官方语言显然不是汉语。
他们三心二意的短期恢复过大夏人操练的很熟稔的科举考试,然而这种技巧复杂的运作对帝国而言还是太复杂了,而且帝国上层内部对于大量接受汉族大夏人进入朝廷的前景显然是恐惧的,所以后来又取消了这种大夏式的文官选拔制度。
元帝国对数量众多的大夏人始终是持怀疑,排斥的态度,除了提供粮食和其它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所必须的生活用品以及提供赋税。
似乎蒙元帝国的蒙古统治者无法发现汉人的其它价值,而且热爱自由的大夏人的反抗也是此起彼伏,所以草原人抑止不住喜欢杀人的野蛮本性,定期屠戮大夏人。
在海边,蒙元军队把一队队百姓定期扔到海里喂鱼!
在内陆地区,蒙元在各个路日设卡,盘查百姓,发现所谓"赵,张,王,李"四大姓汉人就拖到一边杀了。
这种酷政只是在担心激起更大民变的情况下才被取消。
这方面的不良记录可以一直追溯到蒙元开国时,就有草原大汉,提出杀光汉人的对策,只是在汉化的契丹人耶律楚才的委婉劝说下才停止这个动议。
而耶律楚才只能使用这样的理由:试问杀光所有的大夏人,谁来为我们种地?我们向谁收税?
曾经创建过,最辉煌文化,让五胡惊惧,视为上朝的汉王朝……怎么就沦落到了那种地步!
草原人两手空空来到大夏,将大夏人民作为他们的电池,寄生在大夏土地,最后大夏人复国成功,草原人最后两手空空回到草原故地。
他们身入宝山而什麽也没有得到,这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只是因为处于游牧奴隶社会阶段的大元统治阶层文化太低落,加上他们建立的是世界性的帝国,治下不但有蒙元帝国,还有其它的如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等等……
他们的地域超出了大夏的范畴,所以草原人不局限于大夏一个地域,他们与草原故地的联系特别紧密,他们定期回到草原,无法切断与草原的脐带,不可能化身为大夏人!
260/264 首页 上一页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