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茂兄,好久不见,你这一闭关可真是久啊。”宗泽小声在她身后道。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韩嘉彦苦笑了一下,道:“家中管教甚严。”
“确实,管教甚严。”宗泽本以为她此前说这句话只是推诿去白矾楼,如今深切体会到了确实是事实。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近来几位仁兄可好?我真羡慕你们能在汴京自在来往。”韩嘉彦问。
“尚可,但也颇为辛劳。我们结伴入太学,每日拜师请教策论,可并非一昧贪玩。”宗泽道,随即将这一月来的事捡重要的说了遍。@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说话间,队伍已然在内侍与夹道禁军的引导下,来到了皇宫右掖门处。
右掖门虽不及宣德门楼高耸壮观,却也门洞高深,需数人奋力推门才可开启,内里还有千斤闸,如若遇兵燹,则转动绞盘可落下闸门。
一入门内,一股沁凉的寒意透入肌骨,肃穆压抑的氛围将韩嘉彦笼罩。本还在小声议论的举子们,此时自然而然全部安静了下来,近乎屏住呼吸,开始沿着宫道入大内。
穿过右掖门,直行沿宫道向北,两侧朱墙青瓦的宫墙笔直向前延伸,右墙内乃天章、宝文等阁。左墙内则为中书、门下、枢密院、都堂四重叠院。左墙内的这个大院,实际正门当从宣德门而入,内有中书、门下、枢密院等重要的中央高部。其中还包括修史院、门下后省、中书后省。
后省官员,基本都是谏官、史官为主。主要为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起居郎、符宝郎及给事中。起居郎为史官,符宝郎掌御玺,亦划在后省。
一路向内行去,再遇一重宫门,此门唤作“右升龙门”,此处为宰执入朝下马处。入内,廊西为宣徽院、学士院所在,廊东则是文德殿重院。文德殿为常朝殿宇,不过因如今是太皇太后临朝,故而常朝安排于垂拱殿,还需往北,再入一层宫墙。
过文德殿后,可见一条宽阔的东西向大宫道横于眼前,这条宫道横通东西华门,过宫道再往北,便进入了后宫的范围之中。只不过这后宫也分前后,前宫为皇帝、太子的居所活动处,紫宸殿、皇仪殿、垂拱殿、集英殿皆在此处。故而近臣、皇亲以及特殊情况下,比如参与殿试的举子,也能进入前宫之中。
而真正的后苑禁中还在更深处,再无外男可入。
过东西大宫道,入宣佑门后,众举子便已然进入了集英殿的范围之内。远处汉白玉的高台之上,一座雄伟肃穆的大殿矗立,飞檐平伸,苍瓦朱栏。
拾阶而上,殿中廊下已然布置好诸多坐席,举子以号牌与集英殿中官照对入殿,对号入座。韩嘉彦顺着队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西廊下一根殿柱旁。坐下后她深呼吸了一下,只觉这殿内阴寒,比宫外清冷许多。
司殿内侍官已然将策论卷发至每一位考生的案头,笔墨纸砚也都是内廷备好的。待所有考生入场落座,卯正时分,四名覆考官入场,端坐于殿上。未见御驾亲临,便知本次一如以往,殿试不面君。
金钟奏响于殿中,脆耳回荡。主覆考官朗声道:
“时辰到,开卷。”
殿内随即想起了沙沙的启卷之声。韩嘉彦解开了殿试策问黄卷的束带,展开卷面,开始浏览策题:
【朕以眇躬,嗣承大统,思所以仰奉太母之六年慈训,无忝祖宗之盛烈,若涉渊冰,罔知攸辛未济,是用详延天下之士,咸造于庭,冀有所科闻,以辅不逮。
朕属当六圣之次席,造邦百年之休,寅畏以事上帝,哀矜以临兆民,而岁报重辟,至以千数,或既贷之,又相随以就死也。乃至寒燠僭差,水旱为渗,况敢望灾祥之迟至哉?
彼何修而臻兹,今何由而反是?朕甚恧焉。
夫舍乐成之业而事纷纷者,朕所不取也。端拱无为,游于岩廊者,朕所欣慕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此朕所恭闻也。然而贤鄙之未明,徭赋之未平,法令之屡更,戎羌之不诫,蛮徼之未清,颇欲革而正之,安得无扰而定也?】
这题目……韩嘉彦一读便知不同凡响,这并非是御试官假借官家名义出的题目,这应当就是官家亲自出的题。
官家……好强烈的改革之心,自揭伤疤,毫不讳言。一句“安得无扰而定也?”真是丝毫不掩饰求才若渴之心,令韩嘉彦一阵感动。
她研墨提笔,却久久不能成文。只因她陷入了踌躇两难的境地之中。长兄韩忠彦、半师苏子由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她亦刻苦受训一个月,完全知道自己该写甚么样的文章才能入得御试官的法眼,眼下堂上坐着的那四位,无一不是旧党成员,他们才是评定最后等级的关键人物。
然而……这策问题目,韩嘉彦仿佛能看到年轻的官家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时,他内心的渴求,能看到他满腔的抱负无处施展,唯有在策问题目之中,才能展露一丝锋芒。
她脑海里又不自主地回忆起了曾与温国长公主的短暂夜话,她也不止一次与自己提起她自幼与官家在禁中的生活。姊弟俩都是心怀高志之人,奈何被压抑至此,难得施展。
韩嘉彦也不禁跟着忧愤不已,心口似堵了块大石,不得舒怀。
思来想去,她忽而冷笑了一下。她何时变得如此畏手畏脚了?难不成这一个月真被规训得失了自我了吗?
殿试不黜落进士,大胆写了便是,就算定了第五等又如何?娘亲的事,她还有别的手段能查,今次她若是不抒怀,何以对得起娘亲早年间的教诲?何以对得起自己这些年于民间的所见所闻?
更何况,官家亲政是迟早的事,今日即便不入御试官之眼,只要能让官家注意到她,以后亦不是没有机会再入大内。
于是不再犹豫,微微一构思,便将许多年来早已成熟于胸的洞见觉察,提笔纸上。她越写越快,越写越兴奋,文字愈发激昂澎湃,草稿之上龙飞凤舞,竟是无意间成了一篇绝佳的行草。
一篇策对洋洋洒洒一千余字,直至落笔,韩嘉彦才恍惚间回过神来,幸而只是草稿,她又耐心仔细认真誊抄了一遍于试卷之上,这才长出一口气。
殿试没有提前交卷一说,考生即便作答完毕,亦只能老老实实等待于原处。不过考试时间比较短,卯正开考,午正便结束了。等到了时间,所有考生都必须停笔,统一收卷。
期间如若需要出恭,会有两名内侍陪同前往集英殿侧的净房。这么短的时间,韩嘉彦倒不需要方便,她也不能在宫中冒任何暴露身份的风险。
试后,宫中会赐宴,所有人于位子上用完御膳,再在宫中内侍的引导之下,于西华门出宫。直至出宫,韩嘉彦终于长出一口气。
她回首遥望身后的重重宫城,丹楹刻桷、峻宇雕墙,心头仿佛忽而卸下了一块大石,一时空乏恍惚,不知其味。她人生前二十年为之奋斗的一件大事,此时终于告一段落。接下来她究竟能登上何等次第,又是否还能再入庙堂,已然不是她能决定之事。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她的命运流向,将从此刻彻底转变。
第三十三章
近日大比殿试,集英殿人手匮乏,王奎身为寄班小底,也被抽调来集英殿帮忙。
他负责在殿试结束后,将考生留下的稿纸全部收走,交给学士院统一焚烧处理。这件事由他和另外一位集英殿殿直负责。
他儿时读过五年书,识文断字,参与殿试当值时,他就无比羡慕那些考生能够入殿策对。收稿纸时,他总不自禁地放慢动作,去欣赏稿纸上的文字。有些语句他不一定能读懂,但他对书法有着极强的热情。
大多数的考生稿纸之上都涂涂改改,且字写得也不一定认真,这无疑影响到了书法的水平。可当他看到某位考生桌案上留下的稿纸时,他震惊了。
这是一篇一气呵成的行草墨宝,最令人震惊的是,竟无一字涂改。王奎捧着这篇稿纸,蹙着眉头仔细研读,即便有些字他不能识全,可并不影响他将全文通读一遍。
这篇策对文采斐然,并不在于用了多么高妙艰涩的语句,也不在于用了多么冷僻难辩的典故,而在于气势磅礴,字字如刀,切中时弊,且给出了极为简洁有力的解决方案。
整个解决方案一气呵成,浑然天成,步步环扣,着实是太过漂亮了。
“王奎!磨磨蹭蹭作甚,快点,一会儿洒扫班就要来干活了。”集英殿殿直见他傻站在大殿西边一处立柱旁的桌案前,出声催促道。
“是,马上来!”
王奎猛然间回过神来,思来想去,实在不忍将这稿纸就这样烧却,于是大着胆子将这稿纸仔细叠好,收入袖中。然后匆忙收拾了剩余的稿纸,追上了不远处那位殿直。
……
殿试阅卷将在十日之内完成,三月十日考试结束后,将于三月二十日定下最终的等第。接下来几日,将会安排唱名。
唱名开始于太宗时期,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
皇帝亲自宣布殿试及第者的姓名,显出对延揽人才的无比重视。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后临轩唱名成为定制。
只不过后来,皇帝只象征性地唱出前三名的名字,故而殿试头三名荣耀登极,冠以状元、榜眼、探花的特殊名号。
状元,“状”泛指所有向官府投纳名状报考的举子,“元”指的是头名魁首,状元二字合称,便指的是所有举子之中的魁首。榜眼之名,来源于进士榜的格式,仅次于状元的二、三名,在榜单上写于状元名字下方的左右两侧,故而称为“榜眼”。而探花,指的是考生之中的头几名,一般一甲剩余的两名,以及二甲的头几名,都可称为“探花”。
只是在后来漫长的科举之中,由于误解讹传,逐渐范围缩小至代指前三名。@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实则,一甲并不止这三名,一甲无定额,而以前三人为贵。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成绩最差者,便被排入第五甲,在后面的官场仕途之中,要比其余考得好的考生起点低得多。
约莫三月十八日,当阅卷进入尾声时,年轻的官家赵煦驾临锁院之中的学士院,要求亲自浏览试卷。
这本不很符合历年陈规,但皇帝有权如此行事,即便太皇太后也无法置喙。
他一入学士院便不走了,坐于学士院单独辟出的文房之中,一份一份地翻阅已经糊名誊录的试卷。绝大部分的试卷已然定等,且有朱笔批注定等的理由。
官家翻阅完定了第一等的卷子,无奈地叹了口气。字句行文确实无可挑剔,标标准准的欧阳文风,但策对办法之守成无变,令他顿觉失望。
难道这就是满朝文武认可的第一等的才华?他不死心地继续翻阅,可从一甲看到三甲,全是近乎一模一样的守成之言,看得他无比烦闷憋屈,面色惨白。
三年前那场大比,官家年纪还轻,懂得太少,难以插手科举。
三年来他也与举子们一样,夙兴夜寐,日日苦读,希望自己能早日担纲朝政。
今次可以说是他头一回能够参与到大比的选拔之中,亲眼见识四海举子的才华。可他看到的,却是一派暮气沉沉的景象,守成固然重要,可若不革新,国朝的未来在何处?
我大宋之弊,究竟谁能来佐我革除?想到此处,他胸口一阵气血翻涌,不禁剧烈咳嗽起来。
“官家……您歇歇吧,您午膳还没用呢。”随于一旁的入内内侍省都知苻杨轻声提醒道。
“不用,朕没胃口。”
“那您……至少把药喝了……”苻杨再劝道。
“唉……取来吧。”赵煦蹙着眉头,无奈道。
苻杨连忙命人将热好的汤药端了上来,赵煦硬着头皮一口饮下,苦涩冲脑,苻杨连忙递上蜜饯,赵煦却推开,任由苦涩在胸腹口腔中蔓延。
如今举目四望,无一人可用,这境况之苦,与他此时饮下的药,真是“相得益彰”。
还剩下第四甲、第五甲和未定等的卷子,他也要一翻到底。一份、两份……终于他眼前一亮,看到了一篇雄文,笔力浑厚,用词用语虽然差了几分讲究,但胜在针砭时弊,尤其是对边事,有着十分犀利独到的见解。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再一看等第,竟然定了第五甲!理由是妄言边事,无知应对。
一股无名之火冒了上来,官家抿唇,紧紧压抑着情绪。心中默念八字箴言:不可冒进,忍让谦逊。
他将卷子挑出搁在一旁,深吸一口气,继续翻阅。
翻完了第五甲,除了这篇雄文,他又看到了两篇支持革新的策对,只是行文差了几个档次,被排入第五甲,确实也有道理。不过这让官家的心里好受了点,举子之中,还是有人想要革新的。
接下来便是未定等的卷子,不多,只有两篇。据说,御试官们为了这两篇文,始终争执不下,有人认为要打入第五甲,有人认为当取状元榜首,意见分歧极大。
这两篇文,观点截然相反,一个是秉持革新之见,一个却例数新法所有弊病,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两篇文甚至被传入了都堂,在宰执们之间传阅。
关于后者,御试官们的意见分歧主要在于这篇文对先帝的不敬之处,当然这篇文没有犯讳,可是对新法如此露骨地批驳,还是科举场上的头一遭。争论主要在于该不该入一甲,但可入二甲以上则是共识。
而关于前者,意见分歧真是一个天,一个地了。旧党朝臣一边倒地批驳,恨不能将这试卷焚烧泄愤。而持重的老臣们,却按住了愤怒的旧党,认为此考生才华横溢,不该埋没。虽然政见不同,可也不该压抑人才。
宰执之中,尚书右仆射刘挚读来,微微摇首。
已经拔擢尚书右丞的苏辙读来,感慨万千,爱才之心顿生。
知枢密院事韩忠彦却不喜,叱为一派胡言。
中书侍郎苏颂读来,半喜半忧。
尚书左仆射吕大防不露声色,一言不发。
中书舍人知制诰李清臣极度欣赏,大为赞叹。
签书枢密院事王岩叟直言此子太过狂傲,不知天高地厚,当打入第五甲。
官家今次来阅卷,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看到这份试卷。如今可算是让他找到了,他一气读下来,只觉酣畅淋漓,字字珠玑。犹如酷暑大热的天里喝了一碗透凉的清茶一般,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彻透肌骨清,妙绝通仙灵。
27/200 首页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