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一个夹缝求生皇帝自白(古代架空)——之谨

时间:2024-03-04 09:41:36  作者:之谨
  我有多少张嘴也说不清楚这其中的理由,又谈什么同他斗。
  而倘若果真如此,关键就是,他是如何知道曾煦在此?
  宋小哥不会背叛于我。
  曾煦还在,王恒川即便想翻脸,也不是时候。
  如此来看,只能是有行这里出了问题。
  这便十分明了:有行出身谢府,一度做了亲信,又被谢储指点建了自己的渠道。这其间,被插进一个内应并非难事。即便不是内应,收买人探听些消息,显然更有门路。
  但无论真相到底是哪一个,这条渠道显然已经废了。
  留着,只能徒增后患。
  有行听完沉默了一会儿点头称是,又问我:“陛下可还要去见明煦大师?”
  “当然要去。”我立刻回答。
  之外的一种可能,便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我很好奇,曾煦会给我怎样一个解释。
  说起来,曾煦对我同他们又有什么两样?不过是一个摆利益,一个谈理想。
  在来这儿之前,我从未发现真心竟然这样难得。
  这真是一个吃人的时代。
  我到皇寺时,曾煦已经在山门前等我。
  我慢慢踱到他面前,看着他面上的表情:“朕并未着人通传,明煦大师怎会在这儿等朕?”
  曾煦淡淡开口:“粗制滥造的网络小说里,当反派来骗主角去谋划对付他的盟友时,接下来的剧情,就是他的盟友发现了他们的阴谋,同主角反目。”
  我盯着他道:“明煦大师的意思是,这其实是谢储的离间计,是朕误解你了?”
  曾煦表情未变:“齐文裕,你应该知道,若我想同他合作,不必来套路你。谁来做这个皇帝对我而言本就不重要,只是因为皇帝是你,我才愿意为你谋划。”
  我也点头:“明煦大师不为凡俗欲望所累,朕当然知道。但俗世之外,却实在难说了。”
  曾煦似乎有些疑惑:“你说什么?”
  我定眼看他:“你我为什么会来此?”
  曾煦不语。
  我于是只能点头:“好吧,那换个问题——怎样才能回去?”
  曾煦这次答得很快:“我不知道。”
  我听得笑了:“明煦大师,朕不同你计较,你便当真以为朕好骗。”
  曾煦沉默一会儿,叹气道:“我从未骗你。不告诉你的,只不过是因为告诉你也没用,你知道了不过徒增烦恼。总归是回不去了,知道了原因又有什么用?”
  我望了他许久:“你并未信任过我,又凭什么让我相信你这种站不住脚的话。”
  曾煦并未回答,却垂头笑着叹道:“所谓信任,从来不是一方求,一方予。齐文裕,我曾想同你交心,但一直以来,都是你将我拒之于外。”
  他看向我:“到今日,我都只知道你叫齐文裕。你可曾想过告诉我,你本来是叫什么吗?”
  一七八
  我之后再想,可能确实是我对曾煦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他虽然有刻意引导我,但走到今日这个地步,到底是我自己选的。
  我与他,没有什么亏欠亦或者承诺,我只需要知道我与他有同样的目标便足够,其他的并没有什么所谓。
  谢储想引我去怀疑曾煦,我不该这样轻易这样就着了他的道。
  临走时曾煦递给我一封信,说是他着人探查齐氏太/祖起家消息。我打开一看,那上面写了个故事。说,齐太/祖与前朝皇室有血缘关系,其祖母是前朝郡主,祖父则是前朝探花。后来他祖父外放皖北做知州,曾官至一省府尹,齐家也算是富甲一方。
  当时天子沉迷修仙,尊道教为国教,武当为正统。却不知天子为何对佛教看不过眼,不仅下令封闭寺庙,致使众多和尚尼姑流离失所,还对接济他们的百姓施以重罚。所谓上行下效,民间因此方术占卜成风,服用金丹秘药也流行一时。此举非但未法自然,反倒是一派乌烟瘴气。
  齐太/祖在这种社会氛围中长大,读书时正逢科举改革,道教心法被列为考试科目。齐太/祖不忿于此,认为照此下去,国将不国。直到一次进京访亲时遇上暴雨,齐太/祖仓促间在一荒废庙宇中留宿,却遇见一个疯癫和尚,和尚说他是佛祖使者,生来便要济世安民,有十八罗汉转世会助他成事。此事之后,齐太/祖心中便有了计较,后来国力衰微之时鞑子趁机南下,齐太/祖投笔从戎,战功卓绝。其后笼络了一班人马成功起事,封赏众人时,果然有十八位亲信。
  我看完之后,沉默了许久。
  我先是觉得老套:这故事不过又是一套“大楚兴,陈胜王”。再一想,这好像还有个“黄袍加身”的戏码。
  只不过赵匡胤是演的,齐太/祖这个,好像是真的。
  这“十八罗汉”里,有十位都是所谓的累世勋贵,至少在前朝时就已经是赫赫名门,其余的若非一方富户,便是有独门功夫的武林人士。
  名门譬如王氏,武林人士,就如陆氏。
  奇怪在于,齐太/祖是从军队中打拼出来的,最后封赏的主角却是一干名门。再看后来朝中重文抑武,虽然也算是走了宋朝的老路,但其中的逻辑却显然大不相同。
  直到这时,我才大概明白曾煦说的那句“得位不正”是个怎样的意思。但明白之后,我又有些茫然。
  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如今困扰我的是后起之秀的谢氏,是我亲封的安国公。
  谢储突然回京,谢岭撑着病体见我,亦或者如今,谢储另辟蹊径,用曾煦来威胁我。都无非是要我表态,要我承认,我与谢氏的关系,扯不断、理不清。
  当然。
  我与谢氏确实扯不断,理不清。
  但这样的关系,可以是同谢氏中的谢储,也可以是别人。
  我告诉有行:“传旨下去。”
  “宣谢礼谢大人进宫见朕。”
 
 
第70章 70
  ==
  一七九
  我很难不承认一件事。
  那就是,许多时候,面对我解决不了的问题,冲动,是我能做出来的唯一反应。
  所以直到谢礼到了我面前行过礼坐下,我都还在一种后知后觉的无措之中。
  这时叫谢礼来,有什么用吗?
  难道我还能指望他为了我同谢储做对,给谢氏掘墓吗?
  皇帝当久了,人果然是会发昏的。
  可又所幸我是个皇帝,不必向他人解释我每一个行为。有行上了茶后便退下,临走前叫走了所有人,还贴心地关了门,留我同谢礼相对无言。
  我望了望窗外渐沉的夕照,忽然有了种奇妙的恍然。
  所以——在我冲动下了那道旨意之后,有行在想什么?
  我稍微一想就有些发懵,只剩下社死的感觉。我僵在椅子上说不出话,就听见谢礼忽然开口:“不知陛下叫臣来,是所为何事?”
  我悄悄呼了口气,抬头看向他:“谢大人,近来可好?”
  谢礼也正看我,却过了一会儿才笑道:“大将军是臣的远房表叔,臣无须服重孝,但也因此闲在家中,自然过得不错。”
  我莫名想起丧礼上谢储那张灰白的脸,而后才意识到谢礼话中有话。我咽了咽口水,斟酌着用词,假装责备他:“照朕所知,大将军对谢大人不薄。于公于私,你这话都薄凉了。”
  就见谢礼起身朝我行了一礼:“陛下所言极是,是臣孟浪了。”
  但他说完却并没有坐回去,反而一步步朝我走来。我盯着他看向我的眼睛,直到与我近在咫尺。
  他在我耳边俯下身:“可臣说的这些话,才是陛下想听的,不是吗?”
  我的心猛地一跳,但随后便又恢复成一派麻木之感。我偏了偏头,同他对视:“谢大人这般人才,若是埋没了,岂不可惜?”
  谢礼抬起身朝我笑:“臣还以为转运使回来了,便再没有臣留下的余地了。”
  也难怪他多想。这几天我被惊喜冲昏了头脑,以为谢氏要倒了,就也没再理他。稍微算算,距离我上次同他单独见面,三四个月是有了。
  我心里有点虚,面上却没有表情:“朕可有说过什么?你自己胡乱揣测,倒怪到朕头上来。”
  谢礼脸上终于现出些迟疑的模样。
  我于是乘胜追击:“近来事务颇多,朕忙得分身乏术,你又不是不知。怎么就变成冷落你?朕今日好容易得了空叫你,不过说了一句,倒引来你这么多句。”
  说着我站起身,装作生气地拍了下桌子:“难得有空相会,你就只想着讨伐朕,是吗?”
  演到最后,我甚至被自己恶心了一下。
  但等到谢礼凑过来拉我的手时,我终于能在心里松了口气。
  “陛下乃是天下第一人,臣不过小小一个翰林院编修,怎敢妄图陛下偏爱?”他与我靠得极近,说话时叹出的呼气沾在我颈侧,“唉,我怎敢奢望……怎敢……”
  我回握住他的手,朝他苦涩一笑:“你要说的,朕都知道。谢卿,朕虽是皇帝,与你的处境,又有什么区别?”
  我早该意识到,我对谢礼,是有战略上的认知错误的。
  谢礼再懂什么权力争斗如今也不过十八岁,放在后世上高中的年纪,正是激素水平剧烈波动的时候,极容易上头。我现在比他大上几岁,即便有个活了好几十年的衰老灵魂都经常压不住情感冲动,更何况他了。
  诚如兵法所云:攻心为上。
  还是老祖宗不会骗我。
  谢礼当晚没有回去,我和他睡在一块儿,却什么也没有做,反而像对寻常兄弟一样彻夜长谈。我们默契地避开了诸如谢氏、大将军这些敏感的问题,只讲当年分别后的经历。
  我于是才知道,我在宫里不好过,谢礼回了会稽,一样并不容易。
  长在这种人家,生来便有出人头地的责任,更何况他是会稽谢本家一脉的嫡长,便更要出类拔萃。只是自谢岭开始,接连两代旁系子孙超过了本家,谢礼这一代的旁系子弟便也都蠢蠢欲动,他还在京城时还能同我们这些皇子一道玩耍,回了会稽之后,便再没有放松的时候。
  “我起先将他们当兄弟,但他们却处处以压过我为乐,一言一行皆被盯着挑刺,让先生长辈责罚于我。”谢礼说话时眉头紧皱,似乎十分不愿回忆那些过去,“我越努力却越被针对。后来我鲜少再去书斋,充作纨绔整日游荡,这才有了喘息的余地。”
  我没有说话,只把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忽然明白为何谢氏讲堂的夫子对他是那样的态度。
  “上京会试,族中确有打点。但乡试之前我同祖父说,若是我能考得头名,那他便听我一回。”他认真看着我,“陛下,谢礼上京,便是为您而来。谢氏的将来,从不在谢相、大将军,而在于您。”
  如果我是个传统意义上的皇帝,谢礼这番表白之后,势必会成为我夺权路上的得力助手,事成之后的左膀右臂。
  只可惜,我不是。
  我能理解他们背后无数人的利益,也知道这是这个世界运转的规矩。但我既然已经活在这儿,走到这样的地步,那我想做的事,也没有人可以阻拦。
  我告诉谢礼,近来京中官员考核渐至尾声,届时会有许多空档。我打算让他到刑部替我理清关系,之后,最快年后调任大理寺。
  京中派系各自抱团,个个击溃只会打草惊蛇,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杀鸡儆猴,而能下手对付他们的地方,便是当初齐文初遇刺后的三司会审。
  当时谢岭一干人为防夜长梦多,判决下得十分仓促,势必有许多错漏。这错漏不追查则已,一旦翻案,许多人便都要牵涉其中。所以这件事只能徐徐图之,而后等待时机,一举擒获。
  却是不成功,便成仁。
  谢礼问我:“陛下此举乃是兵行险招,如何保证将他们一举拿下?”
  我道:“此事关键,在于陆宁。”
  曾煦曾说,谢修安排的一系列事,本就是为了颠覆世家,陆宁正是其中一环。
  我试探过陆宁,他并没有表态,但我无论怎样规划,缺了他和他掌控的兵权,便如何也都不能成功。
  改天换地时总会有人会死,相对应的,势必有人来做杀人的事。曾煦知道这件事,是因为他走的便是亡命之徒的起事路子,动辄生死。那谢修呢?他生在太平日子,本会是个玩弄权术的顶层文臣,却放弃原本光明坦途跑去参军,手握兵权,再次参与到权力之中,又是为了什么?
  甚至他死了,还有一个似乎与他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陆宁在。
  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我不敢认为谢修的目的如此简单,但我想,我会有筹码让陆宁来帮我。
  那或许是谢修计划好的,也或许,是我本来就能给的。
  我把谢礼的调令写好压在案头,可没等我把它发出去,他辞官的奏本却送到了我案上。我将奏本的内容读了一遍,便知道它不是出自谢礼之手。
  是谢储。
  一瞬间我有些茫然:我还什么都没有做,谢储却知道了。
  他是……怎么知道的?
  我下意识想去思考,但很快便放弃了。
  再多思考,不如直接去问他。
  我放下手中奏本,朝有行道:“请安国公进宫见朕。”
  一八零
  谢储封了国公后便一直未授实职,他这次进宫,是我第一次见他穿紫袍的模样。
  确实好看,衬得人面如冠玉。比起我身上这套晃眼的颜色,我果然还是更喜欢那一套。
  我静静看着谢储朝我行礼,他起身之后我便率先开口:“谢翰林辞官一事,不知安国公是否知情?”
  谢储垂头朝我拱手道:“臣知情。”
  “谢翰林做过朕的伴读,同朕关系亲厚,是难得的人才,朕正欲重用他,怎会在此时辞官?”我把奏本摔在案上,“安国公,蒙骗朕也要有个限度。”
  谢储依旧没有抬头:“谢氏子弟未有靠媚上为官,请陛下成全。”
  我一时间竟没听懂:“你说什么?”
  谢储这时终于站直身看向我:“此事乃是臣的家事,请陛下成全。”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