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明允:“谢好,去叫刘婶准备晚饭。”
谢好应了一声,吉祥也跟着去了,谢澄安问了问萧明允复习的情况,萧明允问了问谢澄安今天医治了哪些病人。
晚风吹过,浓密的桂树叶哗啦啦的响,这棵桂花树是那年的中秋节,萧明允清缴三家村的野猪的时候,摘下来送给谢澄安的,谢澄安每次搬家都带着。
经过这些年的细心栽培,它已经从小树枝长成了一棵挺拔茂盛的小树,过几天开了花,他要做一些桂花糕。
乡试连着考三天,中途不能离开考场,吃食和被褥都得自备。
考试范围就是四书五经,题目有默写,给出下句填上句,给出上句填下句,不难但是题量很大,需要考生将四书五经全部熟练地背诵。
有释义,给出四书五经中的某几句,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或者是其中某个字的意思。
不难,但是题量也很大,就看考生平时勤不勤奋,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讲,基础不扎实的人别想蒙混过关。
有策论,题目的范围特别广泛,大部分是提出一些国计民生的问题,让考生写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比如官匪勾结,怎么解决?有些官员才不配位,如何妥善的解决?官员风气不正、上下串通、某地的旱灾、某地的雪灾等等、都是一些非常犀利的问题。
也可能是给出一件案子,模拟官府的公文写出合理的判文,包括上呈下达的公文,格式必须规范,不能有误。
可能是算术题,也可能是四书五经中的某一句,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针对历史上的某个人,某件事,怎么看?
比如某位杀父杀兄,却很贤明的皇帝,再比如崇尚法家思想,却二代而亡的王朝。
光是看着这些题目,有的考生就冷汗直冒,脖子上面凉嗖嗖的,觉得自己很快就要因为言论不当而被赐死了,每年都有因为过度紧张而昏厥,被抬出去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一定要写最正确的,而是要写当政者认为最妥当的,可是他们哪儿懂当政者的心思?
有的人会根据以往的政策作答,虽然不会一鸣惊人,但是至少在安全区,有的人愿意博一把,却不慎触了当政者的逆鳞。
有的时候,某道考题就是皇帝正在头疼的问题,他是真的想从考卷里面找到解决的办法,一沓沓泛泛而谈的考卷,不免让他失望。
不同的阅卷官也有不同的倾向,有的就很厌恶迎合时政的回答,有的就很喜欢,所以所谓的安全区也并非一直安全。
有的考生会打听当年的阅卷官是谁,分析他的品性与好恶,从而决定答案怎么写。
第四种题目是写诗,按照规定的韵脚写诗,通常只写一首。
以上四种题目,萧明允都不担心,他最担心的是时政,这里的时政,指的是当朝皇帝说过的话,有可能是默写,也有可能是解释。
皇帝语录?萧明允绞尽脑汁,也只能想到他曾经对赵升说:“朕让你去解决天花,是为了你好。”
还有他对赵昂说的:“朕真的是为了你好,才你去牢里待几天的。”
还有对他说过的:“先不赦免你爹爹和你哥哥的罪名啊,如果世界还在的话,你就参加一下科考,帮忙解决一下那几个小县城的顽疾。”
有什么可背诵的?它有哪门子的意义?硬吹是吧,光是想想,萧明允就想掀桌子。
不做了,还没开始考呢,萧明允就把这道题目放弃了,但是苏文景没有放弃,他特地带着鹿鸣书院总结出来的皇帝语录,来找萧明允了。
苏时景:“哎呦~,这不是谦谦君子文景兄吗,今儿个这是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快请快请。”
苏文景翻了个大大的白眼,说:“上一边恶心人去,你也不说帮我处理处理书院的事。”
苏时景:“书院不是有你嘛,大哥最疼我了,哪里舍得把我绑在家里?是不是?”
苏时景嘟着嘴,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引起苏文景一阵不适。
苏时景:“等这个月发了工钱,我给你买一块徽墨,还不行吗?”
苏文景:“我是来找萧明允的。”
苏时景:“他不在。”
苏文景:“你知不知道,他在九江府的文城县,开了一家分厂?”
苏时景:“知道啊。”
苏文景:“那你知不知道,他在兖州的陆乡县,也开了一家?”
苏时景:“知道啊。”
苏文景:“那你知不知道,他在徐州的东泰县,也开了一家?”
苏时景:……
苏文景:“知道哪里不对了吗?青州的博崖县也开了一家,只不过,厂子还在建设当中。”
苏时景皱着脸,往椅子上一靠,这个萧明允该不会是疯了吧。
苏文景:“是不是应该找他谈一谈?”
苏时景:“应该。”
还有十天就是乡试了,萧明允正在按部就班地复习。
谢合却突然跑了过来,说:“东家,鹿鸣书院的大公子和二公子,想要见您。”
萧明允抬头看了看,却不见院子里面有人,“快去请,以后就直接带他们进来。”
谢合:“诶!”
萧明允收拾好书桌,连忙去了客房。
萧明允:“师哥!时景!来就来吧,还送什么拜帖,假正经。”
苏时景:“这是澄安的宅子,又不是你的宅子,我们冒然登门,当然得问一问方不方便。”
萧明允给了苏时景一个大大的白眼,每次见面都要搭着他家澄安的肩膀。
每年都要他家澄安给他做上几十罐咸菜,千层底做的腮帮子,现在讲究上了?
苏文景把皇帝语录递给萧明允,然后和苏时景都是一脸沉重。
萧明允随便翻了两页,说:“真的要看啊?这些话是他说的吗?这明明是先贤说过的话。”
苏时景:“是不是他说的不重要,反正考题就是从这里面出的。”
苏文景:“你慢慢看,我们有事要跟你说。”
看了看苏文景,又看了看苏时景,萧明允试探道:“铺子让人砸了?”
苏时景:“哎呀不是,是你开分厂的事,你给他们的工钱已经够高了,产品卖出去以后,还要给他们分红?”
萧明允:“啊。”
苏时景:“我知道你是好心,可是我粗略地算了一下,你厂里的那些工人,他们的年收入已经远远地超过农民了。”
萧明允:“啊。”
苏时景:“别啊了,一家两家没什么影响,可是这样的厂子开得多了,就变得很危险了。”
苏文景:“当做工的收入,远远地高于种田的收入,百姓就会选择做工,而荒废田地。”
“粮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你不会不知道,就算有再便利的产品,有再多的银子,如果没有人愿意种田,没有足够的粮食,那么最先活不下去的,还是寻常百姓。”
萧明允:“我知道。”
苏时景:“我听说,已经有地主对你的厂子不满了,他们只是一些小地主,你当然可以应付,可是那些亲王呢?”
“那些王公贵族,哪个没有几万亩田地?他们也是靠着租赁田地,来保证自己的地位和收入的。”
“一旦触及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对付你,他们可不会因为,你是想让百姓们多赚钱,就对你手下留情。”
“真的出了什么事,你那些工人能站出来为你说话吗?不站出来还好,你顶多就是伤心一阵子,关了厂子赔上些银钱。”
“他们要是真的站出来,麻烦才更大了,到时候,他们告你一个招募私兵、动摇国本什么的,你就别想翻身了!”
苏文景:“我知道你是体恤底层的百姓,可是社会的变革,不是你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这个温饱全靠人力的时代,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粮食可供食用,掌权者必须把大量的农民固定在田地上,所以他们重农,抑商。
不能让太多的人从事手工业,户籍管理制度也非常的严格,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农民的流动性。
苏时景急得撸起了袖子:“你还笑,知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萧明允笑,是因为他们是真的在为他考虑,也是因为,自从家里遭了罪,便很少有人能够跟他谈论这些问题了。
萧明允:“师哥是担心,百姓们会因为做工的收入更高,而放弃种田,从而动摇到国本?”
苏文景:“是。”
萧明允:“所以,我打算抬高粮食的价格。”
苏时景从皱着眉头,变成了皱着整张脸,他摸了摸萧明允的额头,又摸了摸自己的。
苏时景:“不烧啊,怎么开始说胡话了?谢合!赶紧去叫你家少郎君!让他看看你东家吃错什么药了。”
第150章 世界上最难实现的愿望
谢合当然没有去找谢澄安了,今天轮到他守门,把客人带进来以后他就回去了,苏时景是说给萧明允听的。
萧明允说要抬高粮食的价格,是,粮食的价格上涨,农民的收入自然就会随之上涨,他们也就不会放弃种田而去做工了。
可是穷人不光农村有,县城里和府城里也有很多穷苦人家,他们没有田地,只能购买粮食。
日子本来就很艰难了,再提高粮食的价格,那这些人还活不活了?
而且,提高粮价这种事,不是他们坐在这里说一说就能够实现的。
萧明允微微一笑,表示事情都在掌握之中,他说:“你们有没有听说,京城正在修建粮仓?”
苏时景:“听说了,粮仓也是你建的?”
苏时景只是在打趣萧明允,他向来不想跟朝廷扯上关系,却没想到真的有萧明允的介入。
粮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提到粮食,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员,就都很紧张,因为粮食不容易保存。
萧明允偷看过近五十年来户部的账目,还有各州府、各村县的记录。
大庆在丰年的粮食产量非常可观,一个丰年所产的粮食,可供大庆三年所需,各地官员也非常重视粮食的储备。
可是保存得再好,粮食还是会因为发潮、发霉、生虫、泡水、着火等等,损失一大部分。
甚至有的时候,火着起来,水淹过来,上一年的存粮就全没了。
就算没有发生任何意外,粮食就好端端的放在那里,可是时间一久,也不能食用了。
假设连续五年都是丰年,那么当年的粮食都吃不完,储备粮就更没有用武之地了,收上来的时候还带着麦香,放上两年就只能倒了。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接下来是五个荒年,之前的储备粮因为不能食用,已经倒了。
或者因为着火、泡水等等意外,损失了很多,最后一个丰年的粮食,又支撑不住持续的荒年,那么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饥荒。
如果丰年的存粮可以永久地不变质,那么它们就可以一直保存着,存上几十年,几百年,每个丰年都存。
这样一来,大庆的粮食储备,便足以应对持续性的荒年,各地可能会爆发的雪灾、洪灾、蝗灾、旱灾、等等,就都不用担心粮食问题了。
萧明允计划修建的粮仓,不仅可以防止粮食发霉,还可以避免泡水和着火等等意外。
他把各种防御法术,融合成了一个综合性的防御法阵,已经练习了很多遍,保证粮仓一完工,立刻就能投入使用。
他不仅要储存粮食,还要储存新鲜的瓜果蔬菜,蛋类和肉类。
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此举对果农和养殖户的影响,也可以参照对农民的影响。
丰年粮食的产量高,那么价格就低,农民们虽然不用担心吃饭这个头等大事了,但其实他们的日子也没有好过到哪儿去。
荒年粮食的产量低,那么价格就高,可是除去税收,再留下自己家吃的,能卖出去的粮食根本没多少。
大部分利润都在粮商的手里,所以最终,农民们也没有赚到多少钱。
如果由官府来控制粮价,在丰年也以正常的价格收购粮食。
那么农民才能真正的做到多劳多得,才能真的趁着丰年,积攒一些财富。
在荒年,官府也以正常的价格出售粮食,这样就不会增加百姓们的生存压力。
对官府来说,这么做没有任何损失,收上来的粮食永久保鲜,也不会有意外的损耗。
只要把粮仓一次性修建好,那么官府并不比现在多投入什么,还能保证整个大庆永久的粮食安全。
苏时景靠在椅子上,单手抵着下巴,念叨着:“永久保鲜……”
苏文景却更沉重了,说:“你实话告诉我们,这么做对你的身体到底有没有损伤?”
“上天不会平白无故的,突然就给你一个超能力,是要用什么东西做交换吗?”
关于这一点,萧明允说谎都说成习惯了,他的脸一点也不红:“我没有超能力,就是学了一些小把戏,会画几张符。”
苏时景哼了一嗓子,说:“别装了,你真的以为我们看不出来?”
萧明允放弃抵抗,原地投降道:“师哥放心吧,已经损伤过了,这是它,”萧明允指了指上面,“给我的补偿。”
苏文景:“真的?”
萧明允:“真的。”
苏时景突然坐直了,还往前探了探身子,他两眼冒着绿光,说:“原来你也看话本。”
他发现了萧明允身上的异常,是正常的,可是苏文景这个大忙人人是怎么知道的?
苏文景:“咳,快吃菜。”他夹了一口,却放在盘子里面没有吃。
他们是上午来找萧明允的,萧明允留他们在家里吃午饭。
结果刘婶把饭菜送过来已经半个钟了,他们也没有心思吃。
苏文景:“保证粮食安全,是官府应该为国家和百姓做的,可是这怎么提高农民的收入?”
149/184 首页 上一页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