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七王爷是佛子还俗,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所以,他们猜测,会不会是七王爷的胞弟。
这风声大概是被有心之人利用了,居然有愈演愈烈的状态。
朝堂上也收到了风声,早朝上,就有大臣提起了这个问题。
这位大臣没有直接把晏承安拉出来说事情,只说了陛下可以考虑立太子的问题了。
但是却有其他的大臣,直接上奏陛下,可以请立晏承安为太子。
而且说得冠冕堂皇,说晏承安虽然是年纪最小的皇子,但这次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却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老皇帝哂笑一声,“朕还没有老眼昏花。”
民间的事情,他自然也有自己的眼线来给他汇报,如今有人将这件事情利用,把晏承安拉入了大众的视野里。
明显就是要把晏承安架在火上烤。
朝臣,皇子,都没有一个人是傻子的。
承安从前年纪小,他也刻意’宠‘了承安,那些人确实没怎么将承安放在心上。
这次,他让承安去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本就是有意将承安送入朝堂。
其他的皇子一般是十五岁才会送到朝堂上来历练一下,承安十三岁,不过只是提早了两年罢了。
算不得问题。
至于这些想要把承安架在火上烤的。
老皇帝只能说,让你们失望了,朕非但不会忌讳承安,还要顺势而为。
他看着底下的朝臣们的面容,轻嗤了一声。
“承安确实是聪慧,至于爱卿们提议将承安立为太子的事情,朕会着重考虑的。”
提出这个建议的,还有幕后操纵舆论的人,心底都是一沉。
没想到陛下真的动了这样的心思。
从前承安藏拙,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可事情都到这个地步了,他既然有心让承安走入朝臣的视野,那承安就必然不可能再藏拙。
否则,真到了那一日,承安要如何让服众?
老皇帝刚发话,底下的朝臣就有些坐不住了,特别是跟其他皇子党有关系的。
如今,所有的皇子都被派出去了,远离京城,若真有什么变动,这些皇子都未必能赶回来。
甚至,陛下是否会让他们回来,都是一个问题。
“陛下,臣以为,十三皇子殿下年岁还小了一些,如今这只办成了土地兼并这一件政务,其中,还有陛下的辅助。”
瞧,他急了,他急了。
又有人继续跟着说,“臣以为,若是真的要立太子,是否将十三殿下也送出去历练三年?”
“陛下,臣觉得,十三殿下确实年幼,还需要时间去证明小殿下的能力。”
这说来说去,能攻坚承安的地方,也就只剩一个年纪了。
这土地兼并的问题,如果交给其他皇子去办,未必能给出承安这么完美的解决方式。
当然了,老皇帝心里也清楚,水至清则无鱼。
这次虽然解决了绝大部分的问题,但肯定还有世家通过别的操作,把土地’隐藏‘了,没让他们查到。
这也不急,再给他们几年的时间,看他们能浪得起多少水花。
再说,把这事情交给其他皇子的话,这些皇子背后也不缺世家,皇子想要世家的支持,未必敢得罪他们。
但是承安便是不同,背后顶多有一个战国公,而战国公底下的庄子,都是为了将士,根本毫无藏私。
老皇帝优哉游哉地坐在龙椅上,看着他们互相争吵揭短。
说实话,自此皇子们都被派出去了,朝堂上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还挺新鲜的。
老皇帝也不催促,也不发怒。
祁秋年那小子有时候给他送两封信过来,都是让他这个老人家保重身体,顺便再汇报一下铁矿和煤矿的开采情况。
铁矿先不说,所有的都记录在册,伍锦发回来的报告和祁秋年的报告几乎是相差无几的。
就说这煤矿。
他从前是真没想到,这煤矿还能有这么大的用处。
用来炼铁,能让铁器更坚固耐用,这种事情都不说了。
就说那蜂窝煤。
听说北方已经走入了百姓家,价格很便宜,比烧柴火还划算。
几乎已经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
公里也已经用上蜂窝煤了。
在皇后的带领下,后宫的妃子们,围炉煮茶,这蜂窝煤比银丝炭耐烧,而且也没什么煤炭的味道,都开始用这蜂窝煤了。
就说他的御书房,批阅奏折的时候,旁边放一个小炉子,随时都能喝上热茶。
当然了,他作为皇帝,要热茶,自然是随时都有的。
只不过,如今是更方便了一些而已。
想到祁秋年,老皇帝嘴角都挂上了几分笑意。
祁秋年和晏云澈的事情,他反正是管不上了,不如成全。
再想想这次土地兼并的问题,老皇帝其实也注意到了其中可能有祁秋年的手笔。
不过这没关系。
祁秋年没有背景,和他儿子在一起了,支持他儿子的胞弟,完全属于情理之中。
所以,这解决土地兼并的功劳,还得分祁秋年一份。
又说边境军事演练的事情。
古往今来,可都没有国家搞过这样的事情。
兵不血刃,震慑周边小国,诶嘿,现在周边小国都在严防死守了。
是了,他们只敢防备,完全不敢轻举妄动,他们害怕那不知名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落到了他们的阵营里。
这一切,也都是有祁秋年的功劳。
老皇帝一边听朝臣们争论,一边琢磨着,找个合适的机会,把两人的赐婚圣旨给盖上玉玺了。
细数这些功劳,完全足够了。
朝臣们还在争吵。
如今基本上都扯着,把承安送出京城,去地方州府做太守。
这样的安排,对其他皇子才公平这一类的。
傅正卿这时候站了出来,“诸位同僚,你们可曾想过一个问题,其他的皇子殿下,在被派出去做太守之前,是不是都在朝堂上历练过?”
是了,老皇帝这个端水大师,除了二皇子晏云景之外,其他皇子年满十五,都给了他们公平的机会,来朝堂上谋一个职位。
但承安不同了呀。
傅正卿直接把大臣们问哑声了。
要说把承安送出去做太守,到时候凭本事说话,才对其他皇子公平。
那么直接把承安送去做太守,是不是也不公平?承安确实是年纪小,从前可没有经受过朝堂上的历练。
没经过相应的历练,直接去做一个州府的太守,这不是为难人家小承安嘛?
老皇帝轻笑了一声,“傅首辅说得有理。”
他看着自己的臣子们,“既然要公平,我朕就给你们这个公平,来人,宣朕口谕,让十三皇子晏承安,明日开始来上朝,至于给小十三安排什么职位,内阁拟定一个章程出来,朕明日要看到结果。”
老皇帝声如洪钟,“这是你们要的公平,先让承安在朝堂上历练两年,之后再出去做太守吧。”
猛虎老了,他依旧是森林之王。
朝臣们后知后觉,他们似乎被陛下摆了一道。
陛下好像顺水推舟,竟然直接将十三皇子提前带入了朝堂。
至于两年后,十三皇子做太守的事情,怕也是不稳当的。
两年的时光,能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
老皇帝发了话,金口玉言,朝臣们也不敢再反驳。
毕竟这都是他们刚才’争吵‘出来的结果。
难道他们还能指着陛下说你摆了我们一道吗?
谁敢如此大逆不道?
这争吵的结果,就是晏承安第二天就穿上皇子的朝服来上早朝了。
晏承安大概是还没到发育期,身高大概只有一米五的样子,放在朝堂上,如同一个小豆丁似的。
不过,这十岁出头的孩子,眉目中已经脱离了稚气,隐隐有了沉稳的气息。
至于晏承安从哪个职位开始历练,昨天退朝之后,内阁商议了过后,定下了一个最合适的方案。
他们准备让晏承安在六部轮流当值。
傅正卿说完这个事情的时候,朝堂上又再次震惊了。
从前,其他皇子刚走入朝堂进行历练的时候,也多半跟自己的母妃的娘家有些许的关系。
毕竟是初出茅庐,政务上没有经验。
要是有自己的外祖父或者舅舅什么的亲戚带一下路,这条历练的路就会走得顺畅许多。
但现在,却是直接让晏承安直接去六部轮流当值。
这六部,指的是礼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
这六部,在整个操场上都有举足轻重的能力。
有的朝臣想要反对,却被老皇帝一锤定音。
“那此事就这么定下了,承安可有疑义?”
晏承安恭恭敬敬地抱拳,“父皇,儿臣没有任何异议,儿臣愿意为父皇分忧。”
老皇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还是小孩子的心思比较纯粹懂事。
于是,之后晏承安这小孩儿可就忙了。
白天去六部轮流当值。
六部中,自然也有其他皇子的人脉,没少悄悄给晏承安使绊子。
可晏承安硬是咬牙自己坚持,没有去找老皇帝帮忙,实在是不行了,才会给他祁哥和亲哥发个电报,让他祁哥帮他出出主意。
这些朝臣明里暗里的为难,老皇帝都看在眼里,不过他也没干预。
这是承安应该要经受的历练。
如果这历练一帆风顺,那就没有历练的意义了。
而且,一旦他立太子的诏书颁发下去,若是承安自己没有能力对抗朝臣和其他皇子的冲击,这位置也是坐不稳的。
有朝臣在背后说他偏心。
可他真的偏心了吗?
承安经受的考验,难道不必派出去做太守更严苛吗?
天子脚下,别的不说,就说这么多大臣都盯着,稍微有一点儿错误,就会被无限放大。
相反,去做州府的太守,反而是天高皇帝远。
有时候,老皇帝都在怀疑自己这个小儿子能不能承受得住这样的压力。
平心而论,如果是他十几岁的时候,整天被这么多双眼睛盯着,还时不时被人刻意刁难,他估计得焦虑得连瞌睡都睡不着了。
但是到目前为止,承安看着却挺好,每日上朝,退朝后去六部报到,有问题也及时处理。
就是潇妃娘娘的状态不太好,头疾都发作了好几次,幸好有祁秋年之前留下的特效药。
其实这也不怪潇妃娘娘会焦虑,属实是他们从前其实没打算替承安争取那个位置的。
有句话说得好,流水的文臣,铁打的武将。
他们战家,虽然是陛下这一代才发展起来的,但实际上他们战家已经做了多年的武将了。
只要会打仗,武将是轻易动不得的。
如果说,她没有晏云澈这个儿子,没有晏云澈这个佛子还俗,必定会接手国师之位的皇子,她或许还会想着,替晏承安争取那个位置。
毕竟自古以来,武将都是最容易被帝王忌惮的存在,战家如今算得上是如日中天了。
即便是战家是陛下亲自提拔上来的,而战家的爵位,也是靠战国公老爷子和战云霄打下来的。
如今的陛下还信任他们,可是下一任帝王呢?
虽然,有晏云澈这个未来国师在上头顶着,被忌惮的这种情况或许会好一些。
不看僧面看佛面嘛。
只要晏云澈国师的位置稳当,只要他们战家不犯明显的错误,基本上是不会有人主动来动他们的。
但这不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
如今,陛下也有了这个心思,她这个当娘的,也不能给孩子拖后腿。
而且早在几年前,承安初显自己的聪慧时,便被皇后娘娘发现了端倪。
晏承安故意藏拙,也确实是为了保全战家,也是一个明智之举。
但皇后娘娘的角度便不一样。
她仅剩的儿子,是个痴傻的大儿童,虽然不是完全生活不能自理的傻子,但心智永远都如同几岁的幼童。
皇后娘娘就必须给自己的儿子做打算。
于是,那时候皇后娘娘便和潇妃娘娘有了一定的接触,久而久之,她们心里也有了些许的默契。
就是,如果承安有这个机会,如果这个机会能够得以实现,皇后娘娘的娘家,也就是傅正卿,他们会无条件地支持晏承安。
而作为交换的条件,便是晏承安必须护住晏云景一世的周全。
不至于等老皇帝和皇后都驾鹤西去之后,亲儿子被人忽视。
这样的默契已经有一些年头了。
只是从前都没搬到明面上来,毕竟那时候承安实在是太小了。
但如今便不同了,晏承安也已经走入了朝堂。
即便是佛系如潇妃娘娘,也不得不替自己的儿子稍微谋划一下了。
当然了,她也不是要做什么,只是想要让儿子在六部里能轻松一些。
晏承安得知此事,找到自己的母妃,“母妃,此事你们最好还是莫要插手,承安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经受得住父皇和朝臣们的考验,母妃也要相信儿子有这样的能力。”
潇妃娘娘叹息,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
“母妃只是担心你身子骨吃不消这么大的压力。”
晏承安倒是爽朗地笑了笑,“母妃不必担心,儿子与祁哥有特殊的联络方式,若是儿子有什么无法解决的难题,可以给祁哥送信儿过去。”
他祁哥的能力,还是得到了潇妃娘娘的认可的。
潇妃娘娘也没问这个特殊的联络方式是什么。
无论是晏云澈还是晏承安,或者是战止戈,他们都知晓电报机。
却即便是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曾透露过半分。
做人要讲良心,他们要对得起祁秋年的信任。
潇妃娘娘听自己的小儿子说完,又叹息了一声。
晏承安又连忙宽慰,“祁哥离开之前,也给儿子留了不少的资料,如今六部的政务,大多都能从这些资料中,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所以她们的刁难,对儿子来说并不算困难。”
189/236 首页 上一页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