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三国]香草门庭(三国同人)——青山见晓

时间:2024-10-17 20:33:43  作者:青山见晓
  然而,年过四旬的荀攸,都能自称老夫了。
  况且,郭廷尉既然不帮忙,堂兄未免太辛苦。
  想想从年初的政变到后来出征,还有他不能理事的好几个月,稳定朝堂、安抚百姓、调度粮草、处理蝗灾、招募兵勇、号令百官,随着朝廷控制范围的扩张,事情是越来越多,即使有尚书台有六部尚书协助,但关键皆决于一人,称日理万机,绝非虚言。
  荀彧点了点头,这次却无言语,尚书台虽掌官吏,他却一直谨慎,凡涉州郡及九卿,都只出建议,荀攸这个御史中丞,自然也属此列。
  荀柔望向堂兄正襟危坐的样子,也不知说什么好。
  明明同里长大,工作、信念也并无太大分歧,也都与人友善,不知如何,荀彧与荀攸,就硬是关系亲近不起来。
  总觉得,小时候是有点子恩怨在身,如夺糕之仇,骗糖之恨……
  他也不是没仗着年纪小,直接问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堂兄闭口不谈,拉他学习,溺死在知识的海洋,忘记自己的问题,公达非常平静、非常耐心的一言不发注视着他,直到他主动更换话题。
  所以,这一直是他心里一个迷。
  也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解开。
  ……
  太学设于长安城南,西汉时扩建到几千间屋的规模,但在王莽之乱后,为赤眉军所毁,只剩断壁残垣,辟雍与明堂皆被烧毁。
  迁都长安过后,太学算是第二批修缮的建筑。
  不过出于节省民力,最开始也就是和百姓修缮民房一样,将一般屋舍修一修能住人、存储简牍文章。
  至于授课,博士们也只能学孔夫子,在树下搭坛。
  他至太学讲历史革新时,也还简陋得很。
  眼下,已完全变了样子。
  墙垣之外,先是大片垄畦整齐的土地,沿墙边立塾舍,有几个衣着短褐,头上却戴帻巾的老少,站在田边说话。
  得到消息的荀悦,亲自大门前迎接,荀柔招呼他上车,轺车不如厢车宽敞,三兄弟挨挨挤挤还是坐下了。
  进了太学大门,景象与上次所见的简陋大不相同,道路纵横,屋舍俨然,桑榆成阵,书声朗朗。
  荀悦指向远处南墙,表示学习骑、射的校场在另一边,又指向东,那面墙外有一片杏林,蔡邕的书台建在那边。
  接着,又为他介绍了太学这半年主持数次公开辩论的成果。
  荀柔才知道这件事,大为称道,又不免嗔怪堂兄没将之写进信里,让他共襄盛举。
  再之后,他也少不了见了些得知消息前来拜见的博士学生,做出礼贤下士之风,关心询问近况。
  荀悦又向他介绍了一名博士。
  名曰马均,虽以经学为博士,却善制工匠巧技,改良了上方局织绫机,以提高效率一倍。
  年轻的马博士有些口吃,荀柔许久没碰物理学,听他断断续续介绍,只剩不明觉厉。
  但科研成果必须嘉奖,钱帛之外,当有爵禄,待审定后再行授与。
  到此之时,一切都很完美,直到孔融突然起身离席,来到荀柔面前,问责今年新印的《尚书》,中有两篇是古文尚书中的伪作,让荀太尉必须给一个说法,否则
  “孔融明日便当拂衣遁去,不食朝禄矣。”
  作者有话要说:
  失踪已久的一句话小剧场:
  荀彧:吾弟纯情善良、乖巧可爱。
  荀柔对曰:阿兄说得对!对对对!
  看三国志时,看到荀令君对曹孟德简直滤镜那么厚,十分不爽,但写文,写到令君对含光滤镜也十分厚实,就好爽。
 
 
第294章 再议太学
  “皆是古人所述,何来有假?”亦有一个白发的博士发声反驳,“仲秋经辩,孔君并未全胜。”
  “还请太傅裁夺!”孔文举不与辩言,向荀柔长揖一礼。
  几个青年儒生跟随其起身,俨然要与夫子共进退。
  荀柔久不读诗书了,忽而听见这些,有点迷糊。
  白花花的发顶长冠,忽然直楞楞就对着他了。
  不过没几息,对面的意思就整理清楚,孔融称他“太傅”,自然是提醒他“天子师”这个身份,而他们所争论的,自然不是两篇文章,而是儒家古文、今文两派正统。
  就,很烦。
  “如此,明岁上方所再刊印《尚书》,就抽掉这两篇。”
  多少事做不完,搁这儿玩“微言大义”,再拿两篇古人写的文章找他麻烦。
  荀柔神情冷漠平淡,刚刚获得胜利的孔融,固然没什么成就感,还添了点惶恐,被判输的古文派博士更一脸茫然荀家,荀太傅不是古文派吗?
  “日后,两版《尚书》一并刊行,价钱相等,世人愿买哪版自行选择。”荀柔继续。
  “大汉包容并蓄,愿使百士皆尽其智,农为耕,工为器,儒为礼,法作律,不辞众庶,方明其德,非大逆不道之语,皆无禁忌。”
  “汉家之法,向以霸王道杂之,所为民之殷富,国之强盛而已,岂为争一家之言。诸君勉之。”
  这番话一出,博士诸生都不敢再安坐,就席而拜,众声群呼,“谨受教。”
  ……
  “今日之事,皆我管理教导无方。”
  清场过后,荀悦当即下拜请罪。
  “兄长与我言笑吧?”荀柔此时已疲惫,还是强打起精神,自案后向前伸手,又向荀彧递眼神,“你我兄弟之间,何至于此?。”
  “况且,孔文举的性情嘛,我一向也有耳闻,如何怪得阿兄。”他望着荀彧将荀悦扶起身来,一边道。
  脾气当场发作了,这会儿提起这人,他可谓是心平气和。
  可不是嘛,孔融今日即使真的走了,一点影响不到什么。
  怕他?
  孔子在现在,可不是后来的至圣先师“衍圣公”,他家祖宗还荀子呢,孟子也不是没有后代,黄帝轩辕氏,大夏的费氏、辛氏、杞氏,还有公孙氏、司马氏,史氏、宗氏,这些姓氏,有的位列朝班,有的门第衰落,但后代也还在,周公的姬姓也还有后代呢,一个“孔”真没有那么值钱。
  至于要论文化水平,郑玄、蔡邕、还有兄长荀悦,哪一个学问也不强于孔融这杠精。
  不过话说回来,孔融突然冒头,也确实显露出一点问题。
  “今文、古文派,如今还相争得激烈?”荀柔在案上支起胳膊,托着腮,问大堂兄。
  他家自然是古文派,他小时候也没少为亲爹摇旗呐喊,但随着地位提高,眼界也放宽,他越发感到儒家的局限性。
  古文派还好,这一派研究的是文本,讲究的是考据,偏向语言学、古文字学、历史学,思想也是从先贤汲取后,自己加以思考发散。
  有点不贴近民生,但毕竟是学者,从整体角度说,对于本国文化保护和传承绝对是积极作用。
  今文就烦了,言必“子曰”,讲究“微言大义”,把孔子等儒家先人的原话,按自己希望曲解,再借先圣身份来压人,而且不像古文派环保,特别有参政热情。
  这一套发展到后来,就是科举考试里神奇的截搭题,随便东西凑半句不相干的话,都能敷衍出一篇文章。
  还有就是向方才孔融用一个称呼“太傅”,耍这种小机灵。
  全凭一张口舌,想要压人……他一个手握数万兵马的太尉,他犯得着么?
  “自西汉董氏以来,天子多重今儒,本朝又好谶纬,必寻于章句,上有所好,下则甚已,”荀悦解释道,“阿弟主持朝政以来,已多扭转,然这一二年间,山东之士西来,其地士林风气如此,还当缓缓教化之。”
  “我观太学之中,这类儒生似乎不少?”跪坐累了,此时又没有外人,荀柔换了盘腿姿势。
  今儒最能寻章摘句,曲解文意,自然在东汉大行其道。
  但今天看,人数似乎也太多了。
  “其仕途不如前朝,故多愿留太学中,也算能进益文学书法,抄写典籍以助家用,故而贫寒士子皆称含光之德。”荀悦回答。
  太学贯彻当初荀柔的改制,虽有米粮将学生养着,但也不是让他们吃白饭。
  荀柔明白了。
  不管学律法、学农学、学兵法,都实用,好找工作,就是古文派,也能做文吏,写公文,今文儒志大才疏,被卡升职渠道,只好留在学校混口饭吃,一年一年的,人就越堆越多。
  “不能如此下去,这今文儒岂不在太学之中,势力越积越大?”他以指叩案,“必须将这些人分散,尤其是年轻士子,再学得一身腐儒怎好,还浪费国家粮秣。”
  本国农耕文化的纯朴浩然正气,就是给这群咬文嚼字的腐儒消磨光的。
  想想后来科举可笑的截搭题,两个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各取一半,硬凑一起,就要做出一篇文章,看着和本朝这今文派,完全一脉相承。
  方才当着众人一碗水端平都还不行,非得将这群儒生打散不可。
  “……如今,太学还是以百家分科吧?”
  “儒、法、道、农、名、阴阳,医家,皆有其传,皇甫老将军虽非兵家传人,却通《尉缭》、《孙子》,唯墨家在秦后失了踪迹,马君虽有才能,却非墨者,其传失矣。”荀悦有些惋惜。
  “还是儒家势众吧。”
  荀悦微微犹豫一瞬,点头称是。
  “我有个办法,现在太学各家贤人也有许多,日后不分诸子百家,也不分学派,只分科!”荀柔想着后世大学建制道
  “还请详解。”荀悦困惑皱起眉。
  荀柔提了口气,正抬起手要解释,望着离自己五步外的两个堂兄,无奈一笑,“还请二位兄长进前些。”
  大兄与文若同坐一席,自是亲密,和他可离得远。
  “其实简单,君子六艺么,也并非是儒家才有礼、乐、书、术,阴阳、儒与道,皆习《易》,法家与名家皆学明辩,儒、道皆有乐……各家之艺,并非无关,日后以此分别科类,学生自选,不囿于家门。”
  “日后也不称儒生、道士,只有天文生、乐士、礼仪生、律法生,如此无家门之争,学生也可尽心学问。”
  荀柔笑道,“就以今日之事论,辩《尚书》文本,日后就是文献学生事,与别的研习礼仪、雅乐诸生,就不相干了。”
  蛋黄都给你搅散。
  “至于孔文举,可选做文学博士,或礼仪博士,他两科尚可。”
  做文学博士,《尚书》两篇,无论真伪,都是古人作文,应当保存,若作礼仪博士,《尚书》研究就和他没关系。
  “啊,还有明辩科,却也可以。”活杠精啊。
  啧,果然被文若瞪了。
  荀柔双手抱臂,往案上一趴,等待大堂兄的决定。
  荀悦陷入一时恍惚,为堂弟的手笔震惊,良久才回过神来。
  “若有学生不只想习一科?”
  “自然好,但需通习一科,方能再择。”
  “彧以为可,”荀彧表示赞同,“太学非寻常庠序,乃天下文宗,诸生亦非寻常士子,乃天下美玉,因党争坏之,的确可惜。”
  “……嗯,”荀悦也盘起腿来,仔细思索后,觉得可行,当即拍席道,“或可一试,新岁立后,我与诸博士商议,使其各举其才,以为科别。”
  别看孔夫子重乐,儒家博士也有五音不全的呢。
  “辛苦大兄!”荀柔立即从案上起来。
  自己只是动动嘴,大堂兄却要忙了。
  “这有什么,”荀悦兴致却很高,“含光这个计策,很精妙呢!若是能行,则澄清天下风气,使贤才各尽其智,而非将光阴空耗于党争,我当努力做成!只可惜,日后渭水盛会就没有了。”
  他扼腕道。
  “也不必取消,”荀柔立即道,“可允许各科士子,自己举行典礼,或是演奏音乐,或是农学新论,或是讲解律法,或讲解文法,与民同乐,开民之智,亦非与先前辩经一般?”
  都有大学了,社团、社会活动统统安排上。
  “好好。”荀悦连连点头称许,“正该如此。”
  这时,仆役进来询问何时用膳。
  荀柔抬头一望窗外,天色竟已暗下来。
  “如何?含光、文若,可愿尝尝我这里的饮食?”荀悦一笑,“若嫌弃简陋,就当未听过这一言。”
  “岂敢。”荀彧展颜一揖,“彧正当谢兄长赐饭。”
  “我也正好奇呢!”荀柔立即道,他这会儿也不觉疲倦了。
  “必不令含光失望。”荀悦得意一笑。
  “先前有人赠我一支好羊蹄,一直吊在厨中未用,今日就使膳夫细庖去骨,以盘盛来。我再让人将镬釜搬到屋中,以今日厨中所做腊鱼羹盛满,下设一小炉。我们自煮自食,岂不自在?文若、含光,太学中膳夫所作这腊鱼羹,滋味鲜香,非同一般,你们一定要品鉴品鉴!”
  这就是东汉版粥底火锅啊!
  荀柔为大兄创意点赞。
  荀悦又命人送来澄酿与柑橘。
  “酒乃自家酿的,柑橘则藏于太学冰窖里,听说,含光现在不能饮酒?就尝些柑橘吧。”
  这顿火锅吃得宾主尽欢,但饭毕时候也晚了。
  太学在城外,虽说尚书令和太尉都能叫开城门,但这一路漆黑,马车未必安全。
  荀悦便问二人是否留宿,荀彧还在犹豫,荀柔已一口答应,又来劝说。
  “明日一定早起,必不耽误兄长应卯!”他信誓旦旦保证。
  荀彧……还能说什么,只能点头。
  从未迟到的荀令君,居然迟到,并自罚一金的事,实在让朝廷上下震撼了五天。
  五天后,新岁朝贺,朝廷再颁新政,重定武官与名爵等级。
  顿时上下哗然。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