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他这一句号召性的呼吁,身后的百官纷纷一同拜倒下来,齐声大呼:“望王上以龙体为重!”
大家都劝她多休息,那她就休息吧,总比在窒息中被逼死好。之后的朝会进程像白开水一样无聊,刘枢过不久就提前匆匆走掉了,反正详细的内容大夫们会自己讨论清楚的。
她先去了后山的猎场,把郎将官符韬叫来陪自己练了一阵子射箭和马术,感觉心情好些了,那股子不快也消散了一点。
趁着这个空挡,符韬向刘枢汇报了这段时间父亲武安侯抵御允方的军情,并提到不久后便会班师回朝。
“这可太好了,寡人很久没有见过武安侯了。”刘枢说着又拉满手中的檀弓,瞄准百步开外的靶子。
符韬在她身后的位置默默的看着,他发现几个月不见,王上似乎长大了一些,不再是全无心事的小女孩了。
有一种慢慢成熟的感觉从女孩身上散发出来,那并不是一种身体上的茁壮成长,而是心智渐开表现出来的气质。
每一个成年人曾经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刚及弱冠的符韬更是再清楚不过。就在刘枢拉弓瞄准的那一瞬间,他察觉到这张稚嫩如孩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凛然的英气,眉宇之间也透露出一股胜券在握的威严。
刘枢在骑射方面的确胜券在握,只要她愿意学,她在任何方面都是个好学生,她瞄准靶子,撒手,箭羽离弦,倏然而去,正中靶心!
“恭喜王上,王上好准头!”符韬在马上抱拳行军礼,向她称贺。
后面的闻喜也跟着弓腰赞美,“王上弓马娴熟,百步穿杨!”
远处也传来随行卫尉们闹哄哄的喝彩声。
刘枢像没听见一样,扭头就把檀弓丢给跟着的侍卫。
对于这类场面上的夸赞,她已然无动于衷,听过太多次,甚至到了自动滤过的程度了。
她翻下马来问符韬:“子冲,你刚才说的这些军情,武安侯已在奏本中上书言明了,为什么又谴你再说一遍呢?”
她一下马,符韬和其他侍卫也赶紧跟着下马来,按礼制,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绝不可以比王上还高出一截的。所以一时间呼呼啦啦,猎场上的所有人都下了马。
符韬回道:“这个……小臣也不知道,只是临走前家父这样嘱咐了,臣便照办了,兴许是家父不放心,为了保险,叫小臣再罗嗦一遍。”
不放心?能有什么不放心的?
刘枢没有深想这些问题,她摇了摇头,又活动活动肩膀,在兵器架上抽出一柄木剑,“再陪寡人练一会儿剑术吧。”
“喏!”
刘枢还记得,在几年以前,每当自己心情郁闷的时候,都去找王祖母解闷,王祖母总是知道很多道理。她还可以去长秋殿找母后玩,母后虽然对国政的事情一点也不懂得,又体弱多病,但也总能叫她开心起来,母后会温柔的抚摸她的脸颊,并在礼制允许的情况下蹲下来轻轻抱她,但那也是次数很少很少的情况。
是啊,做汉国的王,想要被母亲抱一抱都是处处受限的、很奢侈的事情。
她还记得,王祖母和母后总是不约而同的反复提醒自己一句话:
“王上要多和子冲郎官玩儿。”
哪怕是她们生命垂危的一刻,也这么说。
为什么呢,为什么非要和子冲玩?她不懂。她们也从不告诉她复杂的原因。
在这个王庭里令她不懂的事实在太多了,关于儿时的记忆也一点一点从她脑子里淡忘,甚至母后的样貌也在记忆中模糊了。
现在,每到心情烦闷的时候,她没有人可以说话,也没有人可以安慰她,她只能来到猎场挥汗如雨。
几场比试下来,刘枢觉得很累了,才尽兴道:“行了,寡人玩的差不多了,回宣室殿吧。”
众人应一声“诺”,侍卫长便指挥着王庭卫尉让出道路。
闻喜也同时弯腰道一声“唯”,赶紧安排王辇前来接驾。
“王上回宣室殿!”一声宣过,刘枢登上步辇,四下里便响起一片“唯唯喏喏”之声,靶场上扬起一溜车辇驶过的尘土……
第13章 风雨将至
风雨将至
高傒已经在宣室殿的中殿等候多时了,除了太师归婴,他是唯一不用在殿外阶下等候觐见的大夫。
等汉王回来了,他恭恭敬敬的跪坐在下首汇报道:“今日朝会的奏事,已经都在这里了,请允许愚臣呈给王上过目。”
刘枢才方坐定,闻喜将一大托盘的竹简放在她面前的几案上,小山似的尖尖一堆。
刚从外面跑马回来的刘枢哪有心思认真阅读这些繁杂的奏疏,她每个都只略微扫过几眼,就在末* 尾画上一个“敕”字,代表看过了。反正她现在还没有亲政,不用自己去写长长的批语,那些都是顾命大臣们的事。
相国在下方谦卑的出声:“还有一事,老臣念着王上的十五岁诞辰将至,也该准备盛大的典礼了。”
刘枢道:“及笄之礼吗?那不是还有近一年才到?这么早就要筹备吗?寡人认为倒不用太过铺张,侍讲大夫们都讲,圣人以勤俭为本,一切从简即可。”
相国笑道:“王上仁厚,天下之幸。可王上的及笄之礼有关国本,若不隆重举办,便没有汉家王威了,黔首会轻视王廷的。”
“可是寡人听说,百姓对寡人有些怨言呢。”刘枢一面在手底下画敕,一面道:“都传言寡人铺张浪费,不似人君。”
高傒往前膝行两步,赶紧说:“哪有的事!此为不实传言,王上不必挂怀,蒸蒸庶民,谁敢乱议王庭呢?敢问王上是从哪里听来这惑众的妖言?”
“这是……归……啊没什么。”刘枢下意识就想隐瞒是归灿对她讲的这些情况,虽然她也不明白为什么要隐瞒,但直觉指引她还是不说实话比较好。
“相国无需多问,寡人随便猜测而已。这及笄之礼的事,相国看着办就好。”
高傒笑了笑,不用那孩子张嘴,他也能猜出来这些话是由哪些人传到她耳朵里的。
在旁人看不见的暗处,高傒的表情变得冷酷,归氏啊归氏,看来你们的嫡长子很心急嘛。
他朝上拜了一拜,又恢复笑容,“王上放心,圣诞之事由老臣全权掌理,定不负您的厚望。”正准备离开,却听刘枢道:“相国大夫,寡人也有一件事要告诉你。”
“愚臣谨听王命。”
刘枢道:“寡人从今日起,不想再学习关于礼制的课业了,相国没有异议吧?”
高傒心头浮起一阵狐疑,不知道高座上的小女孩意欲何为,嘴上却满口答应:“这……王上想做的,臣自然没有异议。”
“那就好。“刘枢高兴的笑笑,心想相国还是好说话的。
高傒又试探道:“王上是否觉得进学太累了,需要精简条目?”
“是啊,乏味无聊的很呐。”刘枢搁下笔,道:“寡人就知道,相国是最体贴寡人,所以才先和你说一声。那就劳烦你去向太师解释此事吧,寡人可不想听到太师的絮叨。”
高傒微微一笑,正要答应下来,却听刘枢继续道:“至于原本学习礼制课业的时辰,换成学习律令司法就好了。”
“什么?!”高傒几不可察的皱了皱眉,“王上为何突然想学律法?”
这句略显急迫的问话中夹杂着一丝咄咄逼人,刘枢一愣,顿了一瞬才道:
“刚才相国不是还在说寡人及笄之礼的事情?依汉国传统,君王无论男女,只要成年便可以考虑亲政,侍讲大夫们都说……天下哪有即将亲政却还不明本国律法的君王呢?”
她歪头想了想,又道:“只不过啊,寡人前几日想找几位精通律法的大夫来问话,廷尉那里却一直抽不出人来,真是麻烦呢。”
高傒这算是听明白了,心中暗笑,侍讲大夫们都说?怕不是只有归灿会这样说吧!
他的语气恢复了平常,甚至带了点苦口婆心的意味:“王上,依臣之愚见,放眼天下,律法都是低贱的刀笔吏和讼狱之官才需要熟悉的事情,圣贤有言,‘刑法酷吏,不得已而用之,非明主所执’。王上贵为一国之君,怎么能屈尊去研习这等鄙陋的学问呢?老臣竟不知是哪位侍讲大夫居心叵测,意欲玷污王上,要教王上这种东西!”
“啊……这……”刘枢被高傒一通说的不知所措,“那按相国所言,为王者该学什么呢?”
高傒不假思索:“王者所学,当然该是汉国之基石——礼法。古语云,‘礼教有定,四时称美,无为而治,海晏河清。’”
刘枢拧着眉头听了半天,一时找不出反驳的理由,这确实是她十几年来受到的教育,没有漏洞,但是她心底却一直不大认可。
她又有点厌烦了,说道:“可汉国礼制,寡人早已烂熟于心,何必再学?”
她刚一出口,便知道自己落了下乘。果不其然,高傒回道:“礼法浩瀚,学者哪有止尽呢?”
刘枢盯着下方的高傒,心里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默默盘算了一阵,道:“寡人明白了,那不用找人来王宫里教学了。廷尉乃我九卿之一,掌管全国司法之事,寡人亲自去请教他好了。”
高傒没料到她竟这么执着,于是摆出一副诚惶诚恐的表情道:“臣惶恐!王上怎么会想到屈尊去臣子们办公的地方求教呢?为王者须时时保持君威才是啊,那不是您该去的地方。”
刘枢一笑,这下轮到她引经据典了:“圣人有云,‘礼贤下士,君王之道,握发吐哺,天下归心。’寡人礼贤下士,这难道不也是符合圣王言行吗?”
高傒一时无话可答,只得伏首叩头道:“王上圣明。老臣也是爱护王上,怕王上心累,恐辜负先王托孤之命。”
高傒的额头贴在冰凉的青石板上,心头升起了一股深深的警觉,看起来,这个在王座上嬉闹打滚的孩子,似乎真的要长大了。这可就难办了。
刘枢可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无所谓的挥挥手,叫他起来,“不早了,相国快回去吧,午膳后寡人还要休憩呢,晚间还要去进学。”
提到进学,她又叹了口气,“只是不知,为何这几日昭阳殿都不见明辉大夫呢?”
高傒直起身来,随口应道:“归灿大夫资历尚浅,还需磨练,这段时日便没有安排他来授课了。”
“哦。”刘枢点点头,突然又纳闷道:“咦?奉常司的授课安排,本是太师管辖的事,相国为何插手?”
高傒心头一惊,大意了。
不过他面上还是那副慈爱的模样,慢慢道:“老臣得到王上与百官同僚的信任,总理百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大小诸事,自然要一一察看,尤其是与王上有关的事,老臣更不敢不谨慎啊。”
刘枢听了随便点点头,就命他下去了。
直到高傒彻底退出宣室殿的外门,时刻守候在刘枢身边但却宛如透明人一般的闻喜才猫着腰上前问道:“王上与相国大夫讲谈这么许久,早该饿了吧?可要奴传宰人呈上午膳呢?”
“是啊是啊,寡人快饿死了。”刘枢伸了个懒腰,侧眼瞥见那山堆一样的竹简还有一大半没有批完,就连连叹气道:“可是这么多奏疏还没有画完敕呢,要不,闻喜你帮寡人画了吧。”
一向百依百顺如老妈子的闻喜却仿佛受到了什么惊吓,扑通一声跪下了,磕头道:“王上,这万万不可啊!越俎代庖,奴罪当死!”
“嗐,寡人不告诉别人不就完了吗?赦你无罪。”刘枢不在意的道。
闻喜却更加警觉的环顾一圈,明明这殿里没几个人,他却像已经看见了一群人一般,伏首道:“奴愚钝,只知道凡事只要做过,总有人知晓的。”
刘枢没有听出这话里的意味,就说:“寡人想做的事,别人知晓了又能怎么样呢?”
闻喜却不说话。
“你若不乐意啊,不做便是,寡人找别人就好了嘛。”她随手指了指闻喜旁边的宦官,“你,叫什么名字?”
那侍者立马近前几步,一个跪趴,声音都激动到颤抖:“奴……奴叫白乙丙,进宫三年,原先在石室扫除,近来才被调来宣室殿,近前服侍,愿为王上效犬马之劳!”
他罗里吧嗦说这么一堆,刘枢好笑的瞧着他,居高临下,“看着面生啊……原来是新来的呀?”
还不待白乙丙再回话,闻喜忽然反手一掌掴在他脸上,“啪”的一声打出五根红指印,喝道:
“王上面前,如此不知礼数!批阅奏疏也是你敢效劳的吗?”随即又朝刘枢拜道:“王上,新人不懂规矩,请您责罚。”
这倒让刘枢意外,她从没见过闻喜这般怒形于色,再去瞧白乙丙,此刻正捂着脸颊,看起来疼的要命,泫然欲泣的模样,让她觉得更好笑,她就咯咯笑出了声,不在意的摆摆手,道:
“你走吧,脸伤养好了再来宣室,别叫寡人看见,太难看啦。”
白乙丙忍痛爬起来退下。
没有人对刘枢这样的判决有什么意见,她也完全没有意识到是自己先引出这一桩事的。在汉王宫,在这些琐无用的事上,汉王的意思就代表着绝对的“正确”。如果事情有错,那一定不是国君的错,这是刘枢从出生起就受到的环境熏陶,已然成为一种可怕的默认。
是与非,黑与白,好与坏,在这里都不再有界限。
* * *
月末,相国府邸。
“她竟叫你替她画敕?不错!真是不错!如此甚好。”
昏暗的烛光映衬着高傒额前深刻的皱纹和满意的笑容,这个月末的夜里,他又见到了例行公事向自己汇报情况的白乙丙。
还是那个时间,还是那间书房。
白乙丙被那一巴掌打的半边脸肿的老高,表情欲哭无泪,“相国大夫,奴白白被闻喜那厮一顿痛打,更错过了与王上亲近的机会,怎么就不错了?”
9/90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