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权经(GL百合)——崔九堂前

时间:2024-11-19 11:17:21  作者:崔九堂前
  “父亲…”小东郭眼中流下血泪来。
  老东郭道:“平日叫你寡言,你不听,非出去显摆,这回长记性了吧。”
  高封在门外侧耳听着,听到这里,忍不住踢门进去,一身凶煞气,早不复白日时恭恭谨谨的模样,喝道:“什么青龙腾蛇的?老先生最好话说清楚些,免得更受皮肉苦!”
  “哈哈哈哈…”东郭先生忍痛大笑,“当年先王将我免职,送出沣都,也从未对我有半分怠慢,更不消说这棍棒相加了,你当是为何?!”
  高封对上老者灼灼的目光,那目光仿佛有种能看穿一切的力量,看的高封立时如芒在背,渗出一身汗来。
  然而还不等他回避,老者又道:“你想知道的,我可以告诉你——辰龙巳蛇,一先一后,月相盈亏,一真一假,假为真影,真于假藏,真可变假,假可变真……”
  “什么乱七八糟的!”高封急了,伸手指了指奄奄一息的小东郭,“赶紧好好道来,不然汝子性命不保!”
  老者却一副释然的表情,不惧反笑:“别急嘛,还有最后一句——辰隐蛇现,指日而期,辰现蛇隐,千秋可待!”
  他话是对高封说的,目光却移到儿子身上,缓缓道:“这下可学会了吗……”
  他声音越来越微弱,最后垂下头去,家奴发觉不对劲,上前一查,已然断气!
  想来是方才一番严刑逼供,老者早就不堪折辱了。
  高封吓得往后一退,不敢再看,活生生的打死了个人,这娇生惯养的相门贵子哪见过这般残酷景象,他“哎呦”一声,掉头跑掉了。
 
 
第11章 朔望朝会
  朔望朝会
  每月朔望朝会,沣都城所有十七级以上的公卿大夫、文武将相都要天不亮就出门,于寅时正点奔赴王宫。
  他们不约而同的在王宫最外一道宫门——司马门——前下马、验身、点卯,随后垂首步行进入这座王庭,几百位大夫按照官阶高低分两列排开。
  每到这一日,王宫南侧的宫门会全部敞开,排队进入王宫的大夫身侧都跟着一个手提灯烛的王宫内侍,在黑暗中远远俯瞰,就像两条金色的长龙,缓缓向王庭里行进。
  他们依次穿过覆盎门、笃礼门、公车门、杜门、稚门、南内门……直到抵达王庭北阙的蕲年殿,站定,静候大朝会的开始。这是一群已过不惑之年的男男女女,身为高级卿大夫,能够参加大朝会,代表他们都是国家的行政要员。
  他们就在这样一片无聊的静默中各怀鬼胎,盘算着今日该怎样混过去,悄悄琢磨着相国又会有什么作为?会下达什么样的指示?会不会找自己的麻烦?
  可笑的是,他们早早站在这座刘姓的王宫里,却没有几个人会去想那个王座上的孩子会干什么。
  这时候天刚蒙蒙亮,钟鼓楼上忽然敲响晨钟,厚重铿锵的钟声回荡在所有人头顶,传播到偌大宫殿群的每个角落,旷久不绝,这表示卯时已到。
  紧接着,人们朝上望去,就见蕲年殿的十六道大门吱呀吱呀的缓缓洞开了。
  九卿及以上的大夫们才有资格在这时鱼贯进入大殿的内部,他们一级一级登上八十一级台阶,在殿门前摘下佩剑,脱下官靴,然后弯下腰,拢起袖,以礼制中所要求的最恭敬的姿态,小碎步趋行来到殿内的丹阶之下,依次排好。
  虽然以上动作颇为繁杂,但比起其他人还在外面受冻的处境,还是显得尊贵非凡。
  大殿空旷无比,内有三十六根雕龙嵌凤的柱子,丈余粗细,疏落排列,轻松容下这几十号人,大殿最深处是九级涂有彩漆的御阶,全铺着地毯,一段平台之后又是九级御阶,而后又是九阶,阶上便是王座。
  初升的阳光擦着地平线直射进蕲年殿来,刚好照在王座上,使王座看起来更加光芒四溢,凌然不可侵犯。
  而此时,高处的王座空空如也。
  大家又等了一会儿,日头慢慢移动,小半个时辰过去了,看起来王上今日又要旷朝了。旷朝也没什么,反正相国会主持一切的。
  正当大家这么想着的时候,只听一阵急促而清脆的环佩叮咚声在上方响起,这表示有什么人正在快步走来,而且是一位精力活跃的年轻人。
  配合着这玉佩碰撞的叮铃声,随之而起的是内侍长闻喜高亢有力的宣报:“王——上——到——”
  他这一声刚歇,殿门外左右站着的两个内侍又跟着齐声朝殿外群臣喊道:“王——上——到——”
  宣报的声音从殿内传到殿外,再从殿外传到内南门、稚门、公车门……就这样一路传下去,从王宫的最核心区域传到最偏远的一端,此起彼伏,半晌才停。
  接着,闻喜又唱诵道:“众臣听宣——跪!”
  众大夫跟着呼啦啦跪下一片。
  “拜!”
  众大夫一起叩拜下去,额头和手掌都贴在地砖上。
  “再拜!”
  众大夫直起身,再一起叩下去。
  “再拜!”
  众大夫再次叩拜,统共是拜了三次,并山呼王号,“吾王万寿无疆!”
  “兴——”
  众大夫站起来,两手垂在身侧,准备开始今天的朝会。
  以上“一跪三拜”重复三次,即为“三跪九叩”大礼。
  在汉国,只有已经死去的祖先和当世在位的王上可以接受这种规格的礼仪。“三跪九叩”大礼也通常只在冬至大朝会和特大节日庆典时用到,平时则不必如此隆重繁琐。许多年逾花甲的老臣完成这项礼节都累得够呛。
  闻喜唱完三遍,就退后几步,静静呆着。这时,车府令郎将官符韬捧着汉王佩剑从侧面走进来,只见这位少年将军双手捧着一柄三尺长剑,弯腰垂首,将王剑高举过头,一路走进来,将王剑稳稳放在王座前方的御案上,随后退下。另有太史令捧着一封装有国印的乌木匣子也放在御案前。
  由于当今王上尚未成年,按制不可佩剑,也不掌印,所以每次朝会王剑和国印都要像这样由专门的官员护送上殿。
  一切准备停当,天光已大亮,照汉例,汉王——也就是当今的刘枢——要先发表一番例行讲话,然后轮到各位卿大夫汇报国事。至于她讲话的内容,大体是些泛泛的假大空的勉励之词,自然也不需要她现想,都是提前由宫廷司正写好放在案前的,照着念就行了。
  刘枢坐直身子,按常规先为众大夫赐了座,大夫们按顺序坐在早已准备好的软垫上。随后只见王座上的女孩垂眸瞟了一眼案前的朝会词,开始发言:
  “汉之先后,受命不殆,四方攸同,奄有固土,祖王维辟,累世讫存,人主世牧其民,在治与德,先王之恩,以勖寡人,尔诸近臣,立于陛侧,沿及微功,慎戒不虞……” (改编自《尚书》)
  她稍显稚嫩却又颇具威严的声音回荡在大殿里,不紧不慢的道出这段标准公文制式的开场白,坐在下面首席的相国高傒听着听着,却微微眯起了眼,因为这段开场白虽然讲的很好,但根本不是司正写好的内容,是她在自由发挥!
  高傒敏锐的朝上瞟了一眼,显然,他不太满意。
  讲完以后,刘枢无聊的看了一圈下面死气沉沉的大夫们,道:“寡人听闻五漉城瘟疫四起,黔首罹难,农事不举,寡人痛心已极,诸卿为之奈何?”
  这一句倒是符合计划内的提问,高傒松了口气,想来方才小汉王没有照本宣科,也许是因为嫌弃司正拟的言辞老旧而已。小孩子嘛,总是叛逆罢了,不足为虑。
  高傒起身说道:“回王上,五漉之地,处汉国之鄙,与郑国相临,概病疫自郑国山民传来,臣以为谴附近翼城及霍城善医者及能匠造者驰援即可,另免五漉城课税一年,徭役一季,调粟米二千石济之,更显王恩浩荡,眷念子民之意。如本奏……”[注:鄙,边境]
  他分条缕析的说完,然后呈上一卷竹简,闻喜走下台阶来接了,再送上去放在御案上慢慢展开,这奏疏上已经详详细细的写好了这件事情的应对方法和人员安排。
  高傒重新坐下,根本没等上面说什么,他在殿中目光扫视一圈,问:“不知列位大夫以为如何?”
  话音一落,几个大夫忙起身呼应他,有的说“相国所言极是!”
  有的道“此举恰如其分!”
  有的言“此策一出,五漉之疫,必顷刻而愈!”
  大家一阵附和后,高傒露出一抹松弛而满意的微笑,与往常流程一样,事情大概就这样定下来了吧。
  刘枢觉得有点儿无聊,自从三岁听政以来,这样的场面她少说也见过千百次了,鞠躬尽瘁的相国大夫总是把一切都替她打理的明明白白:
  发言稿是提前拟好的;朝会讨论的问题也是提前敲定好的;任何政事的解决方案也都完完整整的记录在奏本当中。
  她只是这个流程中最不用费力的一环,只需要轻轻点个头就行了,然后还能收获一波英明神武的赞誉。
  往常刘枢是非常乐得清闲的,十四五岁的年纪,有大把时间用来玩乐,斗鸡走狗、田猎嬉戏,甚至不必次次参加每月的大朝会,她这个国君做的简直不能再轻松,有什么事都统统扔给相国顶着,岂不美哉?
  在幼小的刘枢心里,相国那么厉害,一定能替她处理好任何事的,不愧是先父王信得过的顾命大夫,她还能有什么不放心的。
  可是不知为什么,在今天的大朝会里,刘枢却感觉到了一丝厌烦,说不出是什么具体的情绪,也道不明是因何而起,就是一种令她心生不悦的厌烦。有那么一瞬,她甚至觉得,这个累世几十代祖传给她的国家,是不是有她没她都行?
  她正神游着,突然一个低沉有力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相国之策,臣不以为然。”
  哎?这谁在唱反调?
  所有人顺着声音来源看去,只见太师归婴站了起来。
 
 
第12章 争执
  争执
  太师归婴站了起来,他的话语中充满忧虑:
  “禀王上,此次五漉瘟疫,蔓延极快,甚或有西渐之势,若不阻止,恐危及沣都,应即刻下令府兵把守五漉城门,禁闭三月,遣医正前往探查根底,肃清水源,焚灭禽畜,抑制恶疾蔓延。”
  他说完一大统,也环顾一圈,道:“诸公以为如何?”
  同样也有几个大夫站起来支持他,但显然没有相国那边的多。
  高傒假装笑了笑,好脾气的道:“太师严重了吧,小小瘟疫,何须派兵把守,又何劳烦沣都医正前往?王宫医正专为王上看疾问诊,哪能派之乡野,以损王威!”
  “相国此言不妥。”归婴寸步不让:“若只是小小瘟疫,又何须拿到大朝会上来说?此事非同小可。况且,王者当爱民如子,子民遭祸,王上痛心不及,何来嫌恶?”
  他随即快速朝上拜了一拜,问:“王上以为如何?”
  “嗯……这……”刘枢突然被点名,还有点发懵,一时理不清关节所在。这件事情她并没有从头到尾的跟进,被这么突然一问,她哪知道谁对谁错?孰轻孰重?
  但是在她为数不多的听政岁月里,她知道有两个基本的规律:一,只有非常重要的事,才会放到每月大朝会上来讨论;二,在大朝会上,极少有人会和相国唱反调,就算有,也只有太师而已。
  她眨巴几下眼睛,按照自己朴素的内心判断,下意识朝归婴点点头,道:“寡人以为……太师之言有理。”
  谁料她话音刚落,就听相国断喝一声:“王上!!”
  这一声音调不高,却蕴藏不可置喙的气势,震的刘枢在座位上一个哆嗦,直接愣在当场。
  距离太远,刘枢看不清高傒脸上细微的表情,只是那一声断喝之后,大殿里霎时寂静无声,众人皆屏息闭口,气氛一瞬而至冰点。
  高傒面色不动,在众目睽睽中缓缓站起来,一字一句的开口:“王上,请您三思。”
  他每一个咬字都仿佛有股威慑的意味。
  在这么紧张的场面里,本应该专心致志,可刘枢看着高傒,只觉得后背发毛,她从没见过这样的高傒。
  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在面对权势滔天的五十多岁的权臣的时候,显得是那么单薄。
  她本该回话的,但是她一个字都说不出口,她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了另一件事,就像人在越紧张的关键时刻,越容易脑海中闪过一些鸡毛蒜皮的回忆一样:她模糊的记起三岁那年自己第一次参与大朝会听政的情景……
  那一次,年迈的王祖母病重在床,柔弱的母后又从不管事,小小的她被相国牵着小手,稳稳的送上了王座。她模模糊糊记得,相国的身躯像石头一样强硬,粗糙的手掌磨得她很不舒服。
  高傒牵着她一步一步登上只有国君才能涉足的最高王座,叫她在宽大的王座上坐好,他则站在王座之侧,下面是群臣的跪拜山呼。
  这便是刘枢第一次参加大朝会的经历。
  在刘枢的记忆里,相国总是一副好说话的样子,无论自己在王座上怎样乱动乱跑都没有关系。但不知为何,她经常在相国恭顺的微笑中感到一丝莫名其妙的不寒而栗,只不过以她幼小的经验还没法判断这到底是什么。
  在偌大的王庭里,没有人对她的好脾气是带有温度的,所有人都冷冷冰冰,木木呆呆,她又从哪里去做对比判断呢?
  记忆到此为止,刘枢回过神来。她皱了皱眉,在此刻的朝会氛围中,她觉得不太舒服,坐在最高处的她竟然有一种被逼到窒息的憋闷感,她有点喘不过气,她想走了。
  最后,她说:“寡人……有些乏了,这件事诸卿从长计议吧。”
  她想逃,她不想思考任何事,她也有资格拒绝这些事,不是吗?
  听到这一句话,高傒的嘴角又一次勾起了满意的笑,而几步开外的太师则发出一声失望的低叹。
  高傒立刻匍匐下来,以百般关心的语气道:“臣等愚昧昏聩,办事不利,令王上忧心了!望王上以龙体为重,万不必为这些小事操劳。”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