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天花烂坠的名号也不过沧海一粟,眨眼间被后浪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
无相寺,百年不倒,屹立江湖,其地位可见一斑。
江湖素有“北少林,南无相”一说,两大门派同宗同源,却大相庭径。
少林派务实,无相派务虚。
少林派讲究拳拳到肉,无相派讲究无中生有。
少林派重“苦”和“勤”,认为勤勉,吃苦,便能习得少林功夫的精髓。
而无相派重“悟”和“空”,唯有感悟,和放空,才能登顶无相绝学。
是以江湖中人人都有资格敲开少林寺的僧门,至于能不能经历考验求得真经另当别论;而无相寺,唯有僧人领道才能入门,闲杂人等连远观僧门的资格都没有。
元晦闻言,表情平静到近乎寡淡,他低头理了理袖口,风谈云清道了句“好”,仿佛不管是无相寺还是有相寺,都不过是处遮风避雨的僧庙,而他不过是位寻求佛门庇护的寻常香客。
两人从秋末冬初,走到寒冬腊月,在一个朔风飘飘雪满天的日子,抵达无相寺。
落雪倾城,如柳絮一般,无声无息。无相寺前一千零一个台阶堆满了厚厚的积雪。
元晦跟在和尚身后,亦步亦趋,留下一长串深浅不一的脚印,明明暗暗的,阴影的边缘闪着细碎的金色细芒。
两人到达石阶尽头。
和尚伸手,推开了厚重的僧门。
元晦定了定,抬眼看向前方。古老的寺庙掩映着冬雪,宛如浮云下的剪影,分外沉寂肃穆。
他目光微微一错,绕过寺顶勾心斗角的檐牙,落在后山隐约可见的塔楼上。
那里是无相寺的藏经阁,压着无数江湖人的武学梦。
他的眼底惊鸿照影般涌起一阵疾风骤雨,很快没入深不见底的眼眸里。
而后,元晦低头扫了扫衣衫下摆的落雪,面不改色地跟着和尚进了门。
第13章 转机
一盏青灯,一杯苦茶,几缕佛音袅袅,转眼五个春秋。
乍暖还寒的二月天,院中积雪还未化尽,几树红梅迫不及待地爬上了枝头。
微风乍起,花影浮动,暗香流转。
一个年轻的和尚踏着春光而来。他瞧着年纪不过双十,足下生风,步履匆匆,经过梅树时,宽大的僧袍不小心勾到枝头的一角,年轻的和尚不懂怜香惜玉,将袖袍一抽,摔了一地残花。
他沿着小道一路疾行,停在一处禅房外。见门扉虚掩,便干净利落地探进去半个身子,目光在屋里溜达了一圈,落在一个长身玉立的身影上。
那人立在书案前,手执画笔,俯身在笺纸上行云流水般勾画着什么。
他发如泼墨,眉眼温婉,两片薄唇色淡如水,沐浴着远处渺渺钟鼓声,出尘的仿若一朵圣洁的优钵罗。
绕是朝夕相处了近五年,年轻和尚还是冷不丁被晃了一下眼。
他正在进与退之间挣扎。从背后窥人不够光明,奈何他实在好奇。
每年二月初八,元晦师兄要作一幅画;六月十五要亲自去斋房下一碗长寿面。
有一年六月十五,他屁颠屁颠地跑去祝寿。元晦一言不发地将长寿面吃尽,不疾不徐道:“今日不是我的生辰。”
不是生辰,要大动干戈地煮一碗长寿面?
和尚寸草不生的头皮都快被百思不得其解六个字给愁出毛发了。
这个问题无解,那么下一个问题:元晦师兄每年二月初八将自己关在禅房到底画得什么?
和尚目光微微下移,心虚地在那画卷上匆匆扫了一眼,竟是个俊美公子。
元晦顿了顿,提笔在那画中公子的左颊轻轻点了一滴翰墨。和尚顿时有种错觉,仿佛窗外春色都黯淡了些许。
元晦在画中人身上流连了好一阵,直到墨迹干透,他将画纸从头卷到尾,小心翼翼地装入画筒,而后眼皮也不抬地对着门外道:“慧一师弟,看够了没有?”
慧一和尚被抓了个现形,有些尴尬地挠了挠光秃秃的后脑勺。他到底不怕这个师兄,索性大大方方的将下半个身子也挤进了门框。
慧一与元晦年纪差不了多少,比元晦早入寺两年,入寺后做了扫地僧,听了三年晨钟暮鼓,后师从无残大师,修行无相功。比起那些五年十年甚至半辈子当扫地僧,洗碗僧的无相寺弟子,慧一资质算得上中上乘。
但,要看与谁比。
若与元晦相比,不仅他,这一代无相寺弟子恐怕都要和愚笨沾边。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无相功包罗万象,却只有短短五式:以屈为伸,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天地归元。
元晦入寺一个月,拜入无残大师膝下,以几乎每年一式的速度在短短五年内参透了前四式。
这是个什么境界?
慧一花了五年,还没能完全习得第一式。
两人资质可谓是云泥之差。慧一并不妄自菲薄。毕竟百年一无相,五十年一无残,十年一元晦。
两人年纪相仿,元晦又从来和颜悦色,慧一便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问个明白:“师兄,画中那人是谁?”
元晦心道:“我若告诉你是心上人,只怕你这五年苦修的平心静气要功亏一篑。”
面上,他只是淡淡一笑,轻巧地转了话题:“你来这里作什么?”
慧一一拍脑门,“啊!差点忘了!师父托我来捎句话,让你不必等他,收拾好随身物品,直接去藏经阁就行。”
他滴溜溜翻转了两圈宛如墨丸的眼珠,“对了,师父还说,祝你早日出关,修成正果。”
无相功前四式需先人指路,最后一式则需移步藏经阁闭关,靠自身的修为与慧根“悟”出其中奥妙。
当进入最后一层,人将与天地万物同息同状,随心所欲,风月草木皆为我用。
然而大多数人都只能遗憾的止步于前四式,永远定格在这一步之遥。
倘若一个武功,反复专研,千锤百炼可以习得精髓,尚可以赌一把,豁出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而无相功,单单讲究一个“悟”字。脑子开窍,躺着就能元神出窍。脑子不开窍,把手脚都练残了也无济于事。
元晦正一丝不苟地叠放随身衣物,闻言直起身子,问道:“无残大师那边是出了什么事吗?”
元晦口中的无残大师就是那日在破庙与他因一声木鱼声结缘的和尚。和尚带他云游四方,领他入门,又倾囊相授无相功,这么些年元晦非但没有改口喊他一句师父,还被破例允许带发修行。
倒不是元晦仗着一身宠爱有恃无恐,他在入寺第一天就对和尚挑明了:“大师,我心有妄念,受他所累,孤苦难耐。然而他是我的劫,也是我的缘,我想追求平静,却不会割舍这段尘缘。”
慧摇摇头,“今日寺中来了一位稀客,说是师父的故人。师父要与那位客人叙旧,便差我过来告知一声。”
元晦随手抽出一件外衣,披在身上,“我这一走不知何时能见,需得亲自道个别。”
说完他人影一闪,一阵风似地飘出了禅房。
两人禅房相隔不远,不过半盏茶的距离。也不知是这里风水格外好些,还是和尚佛法无边,院中的几株梅花竟已开得七七八八了,粉白相间,深浅不一,甚是喜人。
元晦方才走得疾,没有留意到自己院中那零零散散几点梅花,此时一看,才知春在枝头已十分。
他凑近嗅了一口,花香清浅,沁人心脾。
春山的那片梅林,此时应该花开正茂吧?
他想得入神,被身后突然响起的扑腾声一惊,回头看去,是只喜鹊刚收了翅膀,停落枝头。
喜上眉梢,元晦心里默念了一句,是个好兆头。
他向前走了几步,袖口猛得收紧。低头看去,袖袍几缕丝线不知何时缠上了梅枝。他于是退了回去,细心的卸了枝头的丝线,才朝着禅房走去。
门外,依稀可以听到屋内两人低语。
元晦正犹豫要不要伸手敲门,从里屋传来和尚的声音:“进来。”
元晦对和尚这出神入化的耳力早就习以为常,他低头理了理衣襟,推门而入。
屋内两人席地而坐,中间隔了一低矮的茶几,茶几上架着一顶风炉,炉上茶壶水汽氤氲,一股苦茶气扑面而来。
元晦轻轻皱了皱眉。
这浓郁的茶气下隐隐压着一丝气味,那是一股医人身上独有的药香,他在春山镇跟在墨玉笙屁股后面足足闻了两年。
医人成天在药草中打滚,经年累月,身上便沾了那么一股药味,挥之不去。
当然,这气味是苦是香仁者见仁,反正元晦爱死了这股味道,对他而言就是香味。
元晦心头微微一动,忍不住抬头,多看了那人几眼。
那人一副深居简出的高人模样,一头银丝垂腰,想来已过知天命之年。
他安静的坐着,偶然抬手喝一口苦茶,周身散发的气质遗世独立,竟丝毫不输对面缥缈出尘的无残高僧。
元晦不动声色的将视线收回,对着和尚道:“大师,我专程来道个别。”
风炉上的茶壶突突翻滚起鱼目似的白珠,元晦见两人面前的茶水已经凉透,便挽起袖子,俯身提起茶壶,给二人满茶。
那老者将袖口微微一拢,伸出只手,碰了碰茶杯边缘,朝着元晦点点头。
元晦回了个礼,低头时,目光撞在老者拇指戴的玉扳指上。
乍眼一看,未见特别之处。然而细细看去,碧玉清透的玉身下,翠绿浮絮竟在游走,无休无止,宛若蛟龙。
元晦瞳孔微缩,气息陡然乱了起来。
五年前,墨宅,他在慕容羽手上看到过一枚近乎一样的玉扳指。
他一失神,不慎将茶水洒落,还险些碰倒了客人的茶杯。他欲盖弥彰的捻起袖子,作势去擦桌上的水渍,被和尚从身侧一把叫住。
元晦沉默地与和尚对视了一眼,心知和尚给他留足了面子,此时识相,就应当立即走人。
他将茶壶重新架回到风炉上,下一刻,却直直看向那须发老者,“前辈可认识慕容羽?”
老者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元晦的胸口极速起伏了几下,翻涌的气血自他心口一路蹿上喉头,藏在宽大僧袍下的十指,竟微微发起抖来。
半晌,他压着嗓子问道:“前辈……可认识墨玉笙?”
第14章 下山
老者依旧一言不发,慢吞吞地饮了一口茶水。
元晦知道自己失态至此,不滚不行了。他匆匆道了一声“打扰”,佝身退出了禅房。
半柱香后,禅门被人从里面推开。
和尚心疼地盯着禅院几乎快被薅秃顶的梅花枝,万年如泥塑的脸上,破天荒浮现几丝苦涩。
草木何罪之有,要遭此一劫?
他不敢再耽搁,当下喊道:“元晦,进屋。”
元晦正在草间来回踱步,刚冒头的青草被踩踏了一片。他一只手无意识地拨弄着枝头梅花,闻言,小跑上前,跟着和尚进了屋。
他辣手摧花的这半炷香功夫,脑子也没闲着,将蛛丝马迹一串,已将老者的身份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他向两人行了个礼,单刀直入:“前辈可是神农谷谷主姜悦卿?”
姜悦卿正在悠然品茶,闻言一顿,饶有兴致地抬头看向面前这年轻人。
这些年他白龙鱼服,行走江湖,鲜少被人认出真身。无残跟他提起过元晦,如此看来,他的确是少有的聪慧。
元晦顿了顿,斟词酌句道:“墨玉笙和姜灵芸小姐,二位过得可好?”
元晦从小过目不忘过耳成诵,那日在墨宅他听墨玉笙与慕容羽两人调侃便记下了“姜灵芸”这个名字。
只是他这番话,心机颇深,很难不让人捕风捉影,浮想联翩。
果然,姜悦卿闻言,一改先前的缄默不言,问道:“玉笙是你何人?”
元晦道:“他是我师父。”
姜悦卿从未听墨玉笙提起,但这不是重点。
他脸色微沉,“那混小子还跟你说了些什么?”
元晦面不改色道:“他说姜灵芸小姐对他有云树之思。”
这话倒不是瞎编烂造,只是元晦巧妙地从慕容羽那移花接木到墨玉笙口中。
他在心底道:“子游,对不住了。姜前辈口风太紧,我只得出此下策。”
以姜悦卿对墨玉笙的了解,这种骚包又欠揍的话十有八九出自他之口。
他气极反笑,骂道:“混小子,枉我救他一命,居然在外糟蹋小女名声。”
元晦敏锐地捕捉到“救他一命”四个字,只觉耳畔一声轰鸣,炸得他双耳嗡嗡作响。
他定定,艰难地喘了几口气,问道:“他……出了什么事?”
姜悦卿:“你需得亲自问他。”
元晦身影晃了晃,手肘抵着墙根,广袖下的五指攒成了拳头,青的发紫。
“他现在,人在何处?”
姜悦卿:“我不清楚。”
元晦记不清自己是怎样支着两根棉花似的双腿,走回禅房的。
慧一正在书桌旁静坐,见元晦进屋,起身自顾自道:“师兄,怎么去了那么久,让我一顿好等。师父命我送你到藏金阁,我可不敢怠慢。”
元晦此刻正魂不守舍,全然没有在意慧一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他满脑子都是姜悦卿的那句“我救他一命”,还有五年前慕容羽的那句“自个儿的身子悠着点,别糟蹋过了头。”
他如此聪慧,几乎立刻就理清了头绪。墨玉笙的难言之隐,指的是他身上的隐疾。这隐疾非但棘手,还很有可能是不治之症,否则墨玉笙不会轻易抛下他,一个人去赴诊。
元晦垂手坐在床边,表情似喜非喜似泣非泣。
一会儿想,他终究是疼我的;一会儿想,我怎么这么傻?
想来世间没有天衣无缝的隐瞒,只有不够入微的体察。
墨玉笙身子不好,早就有迹可循。在春山镇的那两年,墨玉笙每月十七要去羽庄取些名不见经传的药材独自上沈老爷家看诊。
9/72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