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贺兰定的未来宏图,阿鹤心如鼓点,蜜色的脸庞上染上了激动的红晕。
“而这一步之后。”贺兰定点点关洛地区,心道,等自己打通了大魏的外.围圈,大魏也已经完蛋了吧。
切实感受到大魏就要完蛋的不仅仅是贺兰定,身在洛阳的阿昭更加深有体会。
时间进入孝昌二年的正月,各地战报不断进洛阳。
安州石离、穴城、斛盐三城戍兵哗变造反,叛兵聚众两万之多。
六镇降户葛荣率六镇流民于定州左城造反,改年号为鲁兴,定州危急。
西部敕勒斛律洛阳反于桑乾西,响应费也头牧子。
眺望神州,遍地烽火,全然没有一个好消息。
“朕要御驾亲征!”突然觉醒男子气概的皇帝元诩叫嚣着要亲自带兵北征。
然而,没有人会将他的话当真,只做儿戏,“区区贼子,何须劳累陛下万金之躯。”
安抚好“叛逆期”的皇帝,众大臣聚集碰头,商讨着派什么人去平叛。
“广阳王可为!”有人推举曾经在朔州平叛成功的元渊再度带兵去平叛。
如今是中书令的元渊连忙推辞,“万万不可!”自己的大仇敌元徽坐镇朝堂,自己领兵在外,这不是找死吗?
私下,元渊呈请胡太后,“倘若陛下使元徽出朝至外州任职,臣则无内有之患。”可惜,胡太后舍不得元徽。
兜兜转转,众大臣将目光落在了阿昭的身上,“贺侍中之兄用兵如神,收复徐州,何不令其北上平叛。”
阿昭心中冷笑,阿兄好不容易拿下徐州,还未能吞下消化。如今又调他北上平叛,那岂不是要把刚到手的徐州吐出来?
然而,不等阿昭找个理由拒绝此事。胡太后突然张口,“倒是将他给忘了!”
胡太后目光灼灼地看向阿昭,“阿昭之兄可托大任。”
“喏。”阿昭只能接下此事,暗中多给阿兄多谋算些粮草辎重。
身在徐州的贺兰定正琢磨着用什么借口拿下安州——徐州的生产工坊即将建成,就等着敕勒川的羊毛下锅了。
结果朝廷一道指令如瞌睡送枕头——送到了心坎上。
“北讨大都督?”打完南边又让自己打北边去了。
“师父要离开徐州?”阿鹤大惊。如今徐州遍地开花搞土地革命,动荡之下可离不开贺兰定这根定海神针。
贺兰定摆摆手,让阿鹤等人莫要着急,“自然不需要我去的。”一个安州,让斛律金领兵过去便成了。
“只是分兵去打安州,六镇守备就空虚了。”贺兰定挠头琢磨着。
就在这时,于谨和郑令修到访。
于谨负责军制改革的整体框架搭建,郑令修则带着贺兰小学馆的一众毕业生负责人事档案整理、编制登记,以及士兵们的思想建设和指导——其实主要就是多聊天,及时发现、摸清士兵们的思想情绪,以便及时作出正确的疏导。
聊着聊着就发现问题了。
郑令修道,“不少士兵思乡心切。”十四万降民绝大部分都是普通老百姓,造反也是因为饿得活不下去了。如今不打仗了,也吃饱肚子了,就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们了。
“六镇战火,他们惦记着家里人的安危。”郑令修觉得要及时疏导士兵们的这种情绪,不然会影响整体士气。
“如此正好。”贺兰定将朝廷征令递给两人,“要去打安州,六镇兵力不足,正好送一部分降民北归。”
“等打完安州,他们可驻扎北境一年,方便归家探望。”贺兰定交代郑令修,“告诉士兵们,等拿下安州,打通新商道。他们可以将家人接来徐州,也可以趁着护送商队的机会回家探亲。”
第二百零一章
大魏战火纷飞, 盗匪四起,便是世家豪族也难以安稳立足于世——甚至更加危险。这样的情况下,无数世家豪族举家南迁, 前往政治相对清明, 世道相对安稳的南梁。
然而, 并非所有的世家豪族都有强有力的家族府兵能够护送他们穿越火线抵达淮河之南, 拖家带口、携带辎重的他们就是流寇、叛军眼中的大肥羊。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如此世情之下,必达雇佣军应运而生——以前运货,现在送人。
除了护送世家豪族南下梁国避难, 必达货运还会护送一些平民百姓去往徐州, 仅仅收取极其低廉的一点护送费。
整个大魏卷进了战争的血色漩涡之中, 唯有徐州成了一抹亮眼存在,简直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去徐州,在那儿,没有仗打。”
“去徐州, 在那儿,人人有田种。”
“去徐州, 在那儿, 男女老少都能凭借自己的手养活自己。”
“去徐州,就能活下去!”
乱世之中,一句“去徐州”成了许多深陷炼狱的老百姓们最后的一丝希望和救赎。
必达货运行与贺兰定合作已久,以前是帮贺兰部落运货,如今是帮徐州送人。
贺兰定一点不嫌人少, 徐州有着广袤的土地, 人口却很稀少, 大片肥沃的土地空置长满了荒草, 看着就让人肉疼。
而且这些拖家带口逃亡来徐州的老百姓和一无所有的流民可不同,他们起码带着锅碗瓢盆、破被一卷、些许干粮。安置这些百姓,让他们扎根徐州,可比之前在怀朔收容安置流民来得容易多了。
贺兰定在徐州风风火火搞生产建设的时候,阿昭在洛阳为徐州之事舌战群儒。
“天下之大,焉有如此之理!”贺兰定在徐州均分土地让这些“大地主”们感到了恐慌。
“均分田地非是今日创新。”阿昭直接回怼,“难不成冯太后做得,胡太后做不得?”
胡太后并未临朝,但那位挑刺的大臣依旧吓得噤声闭嘴,原本还想说此一时非彼一时,国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冯太后时期的均田改革增强了中央集权,如今地方自己搞分地,那是动摇了中央朝堂的权威。
谁知阿昭根本不和他细细辩论,只简单粗暴一句:你是觉得胡太后不如先时的冯太后?立马堵得人哑口无言。
“可是他把士兵落户为平民,这总不对了吧!”浩浩荡荡的军制改革是藏不住的,十四万六镇降户既当兵又当民,不是乱了规矩吗?——兵民无界,日后徐州岂不是全民皆兵?
“哪里有士兵了?”阿昭吊着眼角厉声问,“前两年朝堂不就下了诏令,六镇府兵皆免为民。不都是平民?”
“不能因为人家评叛有功,就要将有功之民列入军籍吧!”
“这位大臣恐记忆不佳,头部有疾。”阿昭说罢广袖一挥招来吏部尚书,交代,“那位王大人身体有恙,可乞骸骨。”身体不好就早点退休回家。
“诺。”
这事儿一闹,谁也不敢对徐州之事指手画脚了——别好处没捞到,反而把自己给赔了进去。
混乱的朝会结束,阿昭脑仁抽疼,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后宫。尚未步入宫殿,嬉笑之声便传进耳中。
“今日是何人陪伴陛下?”阿昭问内行官。
“是郑大人。”
郑俨,胡太后目前的“真爱”,近日夜夜宿于宫中。
阿昭揉揉眉头,轻声道,“进去通传一声。”今日朝会提到了冯太后,还是自己先行在胡太后跟前透个底为好,免得被人到那位面前添油加醋的说了。
女人总是讨厌被人比较,尤其另一位真的很强的时候。
不多时,屋内歇了响动,内行官请阿昭入内。
“阿昭过来哪里需要通报。”胡太后披头散发斜倚在胡床上——五年的监禁生涯磨砺去了她所有的雄心壮志。
“礼不可废。”阿昭欠身行礼。
“好孩子,近些说话。”胡太后招手让阿昭坐到床边的小塌上,“可是那些大臣又闹腾你了。”
阿昭将朝会上的事情一一到来,“一时不忿提了文明太皇太后。”冯太后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后人对认可度可见一斑。
提起冯太后,胡太后果然黑了脸,面皮紧绷,咬牙道,“要不是冯家的好女儿,文帝也不至于早亡!”这又是另一桩皇家秘史了。
阿昭跪地,道,“其实他们的本意是攻讦阿兄,是臣不对,一时激愤说了那样的话。”
“阿昭又没说错!”胡太后可不觉得自己不如冯太后。
阿昭赶紧打住关于冯太后的话题,指头抹抹眼角并不存在的眼泪,哀声道,“阿兄有什么可忌惮攻讦的呢?”
“阿兄连个传承衣钵之人都没有,难不成还能造反?!”阿昭继续道,“贺兰家总共就剩下三个人了,阿兄立志献身佛祖,臣一直陪伴陛下左右,还有个弟弟,是个不争气的,如今在草原放羊,至今也没有媳妇。”
“咱们兄妹三人,身生死百事消,有什么可忌惮的。”
胡太后听了觉得就是这个理。全天下人都会造反,就贺兰家不会!
“再有。”阿昭再接再厉继续道,“如今国库空虚,各地刺史都递了折子,说是因着战火,田地荒废,收成不佳,交不上赋税。”
“唯有阿兄来信,让我与太后不要着急,等他把徐州整治妥当,必然送粮入京。”说到这儿,阿昭声音拔高,“他们对朝堂不忠不孝,还不见得旁人一心报国吗?!”
“就是这个理!”胡太后也生气了,拉着阿昭的手道,“阿昭你尽管去做,你的身后站的是朕!”
阿昭心里松了一口气,心道这一关算是过了。谁知,提溜着的心还未全放心,就听胡太后道,“阿昭的胞弟还未娶妻?皇甫家有个……”
不等胡太后说完,阿昭忙道,“陛下您有所不知…”说到这儿,阿昭扭捏一下,低声道,“我与阿弟虽是一母同胞,可我貌似阿母,阿弟却像阿爹。”
反正阿暄如今大胡子一把,野人一般,将俊秀的面孔遮得七七八八。
胡太后拉纤保媒的心思顿时浇灭——长得丑的可不能说给娘家姑娘们。
“唉,你们家三孩子都不容易啊。”胡太后看向阿昭的眼神充满了慈爱。
在胡太后跟前备了案,阿昭便大刀阔斧行动起来,直接昭告天下褒奖贺兰定在徐州的所作所为是为国为民之举,号召各州郡积极学习响应徐州做法。
收到诏令的各州郡直接将诏书当柴火棍烧了——他们又不是疯了,均分田地和自掘祖坟有什么差别。
作为曾经的利益既得者,其他州郡的长官是绝不会在自己的地盘上搞土地均分的。
可是,有既得利益者,就有在土地兼并中的受害者,这些受害者中还有不少寒门——他们是识字的,也听得懂国家政令。
阿昭一纸褒奖令如春风吹拂过荒原给无数人带来了生的希望。
第一个反了的是徐州隔壁的兖州。
这次领头造反的却是个文秀士人,打出的旗号不是反大魏,而是为国家清除地方虫豸——朝庭都下令恢复旧制、维护均田制,你地方官接令后却置之不理,这不是无视国家法度,与朝堂政令背道而驰吗?这样的地方官要来何用?杀了给朝堂省薪水!
本来贺兰定对兖州民变没怎么在意,只下令在彭城的侯景和在北边的贺拔岳加强守备,防止兖州乱军趁机涌入徐州,扰乱了徐州的安稳。
谁知,叛军没来,叛军头子主动来了。
来者名为吴应,兖州济阴郡人。祖上也是出过名人的——太子四友之一的吴质,曹丕跟前的红人。
然而,世事无常,曾经钟鸣鼎食的吴家日渐没落。到了吴应这一辈,家中只剩下茅屋三间、薄田两口、小鸡三两只。
尽管家境中落,但是吴应的读书学习却没有落下,能书会写。
然而,吴家早已滑落世家秩序之外,即便吴应自认一身本事,也无法出仕,连个小小县令都捞不着。顶多做个县令身旁的刀笔小吏。
祖上吴质是太子之友,轮到自己竟沦为小小县令的狗腿子。吴应心有不甘,却有无法挣脱体制之下的无奈宿命。直到.....
直到贺兰定盘踞徐州,大搞土地所有权收归共有,使用权均分百姓。一直在兖州郁郁不得志的吴应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重振吴家的机会来了!
吴应纠集了几个和自己差不多境遇的刀笔吏,对着府兵衙役一通输出:“凭什么刺史郡守县太爷能有七八个小妾姨太,咱们这些实际做事,治理地方,维护百姓的却连肚子都填不饱?”
“要是徐州刺史大人来做咱们的刺史就好了。”一个念头升起就如葫芦浮水,再也按不下去了。
一个平白无奇的日子,兖州戍兵哗变,在吴应的带领下冲进刺史府,杀了刺史,抢了粮仓,夺了兵器库。
这支有兵有粮有领导者的队伍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整个兖州,半月之内接连攻下平阳、任城等城。
打着打着,领头者吴应察觉出不对来——攻城容易,治理难。而且等朝廷反应过来一定会派兵来剿,到时候自己就真成反贼了。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吴应不愧是读书人,脑子转得很快——与其让朝廷来平叛,不如自己主动投降,说不定还能混个一官半职回来。
“投谁都不如投徐州贺兰。”众人达成一致意见——兖州投了旁人,不过是换个顶头上司来继续压榨自己,不如投了徐州贺兰定,那是个好人。
“而且徐州刺史朝中有人,有他在,朝廷应该不会追究咱们责任的。”
于是乎,兖州叛军将兖州的盘子掀翻后,来徐州找贺兰定接盘了。
【作者有话说】
贺兰定:我能怎么办?谁叫我是个不会拒绝的老好人呢!
第二百零二章
贺兰定的地盘又扩大了, 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了兖州。至于朝廷方面会不会有意见,贺兰定相信阿昭会帮他解决问题的。
148/164 首页 上一页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