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状元家的卷王小夫郎(穿越重生)——云依石

时间:2024-12-07 09:17:12  作者:云依石
  秋华年笑着让他们继续去玩。
  丙七和卫栎至今没有什么进展,卫栎被过去的经历伤得太深,很难有勇气开启一段感情,而丙七应该是想走润物细无声的路子。
  秋华年牵着杜云瑟的手,给他说最近的事。
  “前阵子辽州都指挥使给我送了帖子,因为你正忙着备考,我当时没告诉你。”
  杜云瑟问,“为了棉花?”
  “是,辽州此前不产棉,每到秋冬,都要花费人力物力去南边采购棉花,加上长途运输的损耗,以及各地官员的贪污,一千两银子还买不到三千斤棉花。”
  “都指挥使大人想把我手里的所有棉花包圆了。”
  “他是不是还想压价?”
  秋华年笑了一声,“你怎么知道的?”
  “武人大多性子直爽,不讲弯绕,都指挥使大人尤甚。”
  翻译一下,就是说这位大人向来“不要脸”。
  秋华年浅浅伸了个懒腰,“如今大批采购棉花的市价在一百五十文左右,都指挥使大人想以一百二十文的价格收购。”
  “其实我能理解,他这么压价,钱也落不进自己的口袋,只是想尽可能让边关将士们多穿些棉花罢了。”
  “华哥儿决定了?”
  “嗯,我们受边关将士保护,尽一份心是应该的。”
  “况且吴深还有宝义叔他们都在边关呢,将士们穿得暖和,战力提升,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好事。”
  杜云瑟侧头看着秋华年,目光中除了深情与柔软,还有许多其他东西。
  “所有人都会记得你的好的。”
  秋华年一笑,“我更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安归家,团团圆圆。”
  ……
  乡试放榜前夕,杜云瑟和秋华年再次去拜访了顾老大夫。
  顾老大夫头上戴了顶毛线帽子,正在和小孙女翻花绳玩,谁输了谁就背一遍药汤歌。
  看见他们进来,老顽童清咳一声,正襟危坐。
  秋华年把毛线的概念引入裕朝后,经过劳动人民的研究发展,毛线制品已经趋于成熟。
  不过顾老大夫头上的毛线帽子款式与现代大不相同,还是更符合古代风格与审美的。
  “上次老先生说新方子可以吃到秋天,如今已是秋收之后,请老先生看看需不需要再换方子。”
  顾老大夫伸手替秋华年把了脉。
  他微微点头道,“乡君的身体情况比上次更好了,如此将养下去,三五年后,可不再以此为患。”
  杜云瑟眉眼舒展开来。
  “请老先生再赐下药方吧。”
  “这是自然。”顾老大夫乐呵呵地在纸上一气挥就,让家人去前头药铺抓配药。
  两人交了钱,离开之前,顾老大夫突然意味深长地开口。
  “你们正是年轻时候,有些事情,现在可以做了。”
  秋华年愣了一下,明白过来后,脸腾地一下烧了起来。
  顾老大夫已经转头,继续和小孙女翻花绳去了。
  秋华年拉着杜云瑟的手,逃也似的离开了顾家宅子。
  ……
  第二日便是乡试放榜的日子,秋华年本想亲自去看,结果听说每届乡试放榜贡院门前都是人山人海,时常有人被踩伤。
  秋华年估摸了一下自己的小身板,遗憾选择放弃。
  想到那些榜下捉婿的传闻,他把杜云瑟也留了下来。
  杜云瑟对看榜没有很迫切,反正成绩已定,不过是早知道与晚知道一些罢了。
  最后他们只让金三出去看榜,记下前面的排名后回来禀报。
  秋华年昨夜没有睡好,感觉身上有些黏腻,索性让金婆子烧水洗了个澡。
  舒舒服服地泡了一个澡后,秋华年穿着里衣,披着衣裳出来,让人把躺椅搬到桂树下面,嗅着花香乘凉。
  杜云瑟拿着一块干布巾过来,细致地帮他擦干头发。
  温馨悠闲的气氛在小院里回荡。
  过了一阵子,金三还没回来,秋华年隐隐听见外面有敲锣打鼓的声音。
  “是不是报喜的官差?”
  “或许吧。”杜云瑟还在专心擦头发。
  九九都忍不住了,“哥哥们真是心大。”
  孟圆菱站起来,“不管了,我先去外面门口瞧瞧。”
  孟圆菱出去一小会儿,敲锣打鼓的声音便更大了,很快就踏入了一进院子。
  孟圆菱惊喜的声音穿过垂花门,传入所有人耳中。
  “来了!真的是来给我们报喜的!”
  所有乡试中举之人,都会有官差亲自上门报喜。
  杜云瑟垂眸吻了吻手中绸缎般光滑的如墨青丝,挥袖转身。
  他走到垂花门前,报喜的官差们恰巧进来。
  一小队人有的拿锣,有的拿鼓,有的拿着唢呐,还在不停吹打。
  乐声停止后,为首之人上来打了个千。
  “恭喜杜举人!举人为元化二十二年辽州乡试解元,金榜题名,名列榜首!”
  “明日明凤台上举办鹿鸣宴,举人一定要来赴宴,好叫大家领略解元的风采!”
  报喜之人话音落下,院里所有人脸上都浮现出喜气洋洋的色彩。
  虽然他们都暗暗觉得杜云瑟一定能高高的中举,但亲耳听到,尘埃落定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秋华年从躺椅上站起来,笑着嘱咐金婆子。
  “把包好的红封拿出来,请官差们好好吃口茶。”
 
 
第93章 负心人
  金婆子应了一声,忙不迭跑回屋里,从柜中取出一个篮子,篮子里装着满满的红纸包的红封,每个里面都包了二钱的银角子。
  这是秋华年早就准备好的赏银,专等着出榜这一日发的。
  官差们一人得了一只红封,稍一掂量,便知份额不小,脸上笑意更甚。
  “茶便不吃了,这一片还有些中举的老爷,我们得赶着去报喜呢。”
  报喜的队伍分了区域,按名次由高到低上门,杜云瑟作为解元是第一个收到喜讯的。
  秋华年不留他们,让金婆子把人好好送出去。
  孟圆菱把之前买好的鞭炮找出来,春生在后面兴奋地蹦哒。
  “快!放炮仗!”
  秋华年索性把线香交给他,让金婆子好好看着。
  春生到大门口放下鞭炮,站得远远的伸长胳膊,点燃引信,立即丢了香,捂着耳朵跑回门内。
  他背后鞭炮炸裂,升起硝烟,噼里啪啦足足响了三百声,惊动了附近所有的街坊邻居。
  一州的解元出在附近,所有人都喜气洋洋,觉得蹭到了文曲星的才气。
  不多时候,陆续就有人家派人带着礼上门道贺了。
  杜云瑟中了解元,现在他们家可是全辽州最受人瞩目的地方,秋华年直接叫把大门打开,门槛去掉,敞敞亮亮地迎接所有来客。
  凡是来替主家上门道喜的下人,都给了红封包着的赏银。
  礼物凡是不太出格的,一并收下,由孟圆菱负责登记造册,记下人情日后好还。
  等金三终于满头大汗地看完了榜,挤回家里时,宅子已经迎来送往了无数波贺喜之人了。
  金三知道主家已经清楚了自己的名次,还是说了一大摞吉祥话。
  无论是他,还是金婆子与珊瑚,这会儿嘴角都快要咧到耳朵根上了。
  主家前途光明,仆役们也能获得好处,都是为奴的,也会分个三六九等。
  当初他们的前主家落罪被抄,一家人四处零散,被官牙带到千里之外售卖,一度以为人生无望。
  谁承想不过短短大半年时间,他们就成了解元家的仆役呢!
  杜公子这么年轻,就中了解元,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光是想想就让人心跳加速。
  金三说完想了一路的吉祥话,咂咂干燥的嘴,说起别人的名次。
  “这届乡试一共录了三十二位举人老爷,咱家公子是解元,那位祁雅志公子是亚元,清风书院本次有六人上榜,公子专门问的那几个人里,王引智公子上榜了,排在第三十二名。”
  亚元是乡试第二名,作为另一位被大众普遍看好的解元的有力竞争人选,祁雅志发挥的也很不错。
  秋华年记得,这一届辽州乡试共有一千余位秀才报名参加,最后只录取了三十二名,录取率还不足百分之三,真是严苛。
  清风书院能有六人中举,不愧辽州第一书院之名,今年的榜传出去,清风书院和其山长闵太康又要出名了。
  秋华年多问了一句,“郁闽呢?”
  杜云瑟眼睛微微动了一下。
  “郁公子未在榜上,我看榜的时候远远瞧见了他,不过他坐在马车上,我没看清楚。”
  “好了,你去前院帮金婆子一起收拾礼物吧,许多人家送了易碎的物件,小心一些。”
  金三离开后,秋华年笑着看向杜云瑟。
  “你刚刚是不是偷偷看我了,想什么呢,快老实交代。”
  “……华哥儿对郁闽很是关注?”
  秋华年失笑,“好歹是位熟人,好奇问问他考得怎么样罢了。不过他居然没有上榜。”
  杜云瑟中肯地说,“郁闽长于文采,在时务策上略显稚嫩,应这一届乡试,本就勉强。就算中举也只会排在低位。”
  “他考前两月又离开书院,换了环境读书,未中举人在预料之中。”
  秋华年感慨,“多沉淀沉淀也好,做官还是要有实践能力更好。只是不知道郁氏会不会后悔。”
  他感慨了一句,就换了话题。
  “那位王引智也是清风书院的人?你专门问了他。”
  “他是乙字班的学子,年近三十,家境贫寒,去年刚中秀才,已无余力再专心读书,所以报考这届乡试放手一搏,若不中举,便退学回乡,开私塾谋生。”
  “乙字班啊,这可真厉害。”
  清风书院的班级是按学生水平划分的,许多甲字班的秀才都没中举,王引智一个乙字班的居然中了,谁听了不说一声励志。
  “这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置死地而后生了,每届乡试都有许多不同的情况,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杜云瑟解元的名声如风一样传遍了襄平府,祝经诚与祝经纬亲自上门道贺。
  苏信白身体不方便出不了门,但亲自挑了礼物,由祝经诚带过来。
  “解元,哈哈,我祝经纬竟能有一位解元朋友!去年端午跑去爱河边上看龙舟,真是看对了!”
  祝经诚看了他一眼,“你不好好读书,背着先生偷跑出去游玩,还能说得如此冠冕堂皇?”
  祝经纬赶紧认错,“大哥,您是我亲大哥,大好的日子别计较了。”
  祝经诚脸上浮现出笑意。
  “虽然逃学是你的错,但结识了云瑟与华年,确实该记你一功。”
  祝经诚最早费心结交杜云瑟,一方面是因为钦佩杜云瑟的才华,一方面也是为祝家提前投资有潜力的读书人。
  当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这投资见效的这么快,才一年多就投资出了一位解元。
  按杜云瑟的势头,估计再有半年,还能投资出位进士。
  甚至……探花、榜眼、状元。
  杜云瑟中了解元的消息传来后,祝家老爷子按捺不住,专门见了祝经诚,嘱咐他一定要好好经营与杜云瑟一家的关系。
  老爷子看得明白,这世道想要好好经商,背后一定要有官身依靠。
  如今这一辈,祝家得了苏仪的青眼,靠上了辽州左布政使。
  到了下一辈,或许靠的就是杜云瑟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祝家的礼备的极其讲究。
  兄弟二人先把他们自己备的礼拿了出来,背过所有人,又拿出了一个盒子。
  里面装着两张京城铺子和一张京郊庄子的地契。
  铺子一个是平房,一个是二层楼,面积都不小,处于繁华地带,庄子有六十亩地,算是中型庄子了。
  按京城的房价地价,这些东西少说也值三四千两银子。
  而且京城是一个朝代最繁华稳定的地方,除非家业败落到迫不得已,京城的铺子和庄子向来只买不卖,就算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
  这一份礼大到让秋华年震惊,难怪要背过所有人。
  祝经诚郑重地看着杜云瑟。
  “相识一年有余,云瑟应当已看清我的为人与祝家整体的行事作风。这一份礼是整个祝家送上的,还请云瑟收下。”
  这是明摆着要向杜云瑟投诚了。
  秋华年没有插话,这些官场上的门道,他全交由杜云瑟权衡。
  官与商本就是无法彻底分割的,商需要官作为依靠,官也需要商打通渠道,做许多不方便亲自插手的事情。
  只要不要官商勾结,谋取民利,残害百姓,其实不必对此过于排斥,完全不沾尘埃的清流,未必是位能办实事的能吏。
  杜云瑟伸手接下地契,与祝经诚对视。
  “我收下它们,是因为祝家下一任的话事人是你。”
  祝经诚笑道,“多谢云瑟信任抬举了。”
  祝家送的这些地契,不只价值高昂,也送到了实用处。
  有了它们,秋华年到京城无论是开秋记六陈铺子,还是研究农事,都有现成的地方了。
  这份诚意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挑不出毛病,杜云瑟接了,秋华年也就放心收了,他相信杜云瑟的判断。
  乡试放榜第二日,便是传统的鹿鸣宴。
  从京中来的翰林主考官们与其余考官一起,与新举子们举杯称贺。
  襄平府大街小巷,上至才子佳人,下至走夫贩卒,谈论的都是今年乡试榜上的新举人老爷们。
  杜云瑟年纪轻、容姿佳、名声出众、名列榜一,简直是个无可挑剔的六边形战士,吸引了最多的赞叹。
  有人挖出来如今襄平府最红火的铺子秋记六陈是新解元的夫郎开的,全都跑去凑热闹。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