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望解释,“我之前不能吃辛辣刺激的东西。”
魏云舒想起他们上辈子重逢时应望不好的身体,以及当时两人吃的粤菜馆,对方当时确实没吃重口味的东西。
想到这,魏云舒就问:“能吃吗?不能吃重新点一碗不放辣椒的,这个别吃了。”
“能吃。”隔着面碗里蒸腾起来的热气,应望眼睛里带着光,“我早就想吃这些东西了,现在有机会,当然得吃。”
魏云舒顿觉喉咙干涩,只得说:“喜欢就多吃点。”
应望脸上露出个笑来,嗯嗯应了声。
吃了面,又找店家装了一盐水瓶的水,两人才拿上东西赶紧离开。
照上辈子的行程,接下来他们会前往隔壁市,在那里他们安顿下来,然后他意外被父母找到……
而现在,应望不想去那个城市,他不想被父母找到,哪怕连踏足都不想踏足。
应望正琢磨着稍后怎么跟魏云舒商量换路线的事情,结果下一秒胳膊就被人拽住了,接着魏云舒的声音响起,“应望,你看那边。”
应望转头,等顺着魏云舒的视线看清内容之后,他双眼倏然瞪大。
第3章
那是一张寻人启事。
是的,在这个电视机尚未普及、纸质媒体风靡的年代,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
而应望反应之所以会那么大,则是因为那张刊登出来的照片他见过。
——那是被小树村那群畜生拐卖的姑娘之一。
应望克制住呼吸,低声问魏云舒:“怎么办?”
魏云舒同样低声回:“等我一下。”
说着,他走向那家小人书店,然后掏钱买下了那张报纸。
两人匆忙离开,找了个没人的地方才仔细阅读。
现在应望的记忆还有些混乱,上辈子的事情和这辈子前十几年的记忆相互混杂,有种一团乱麻的感觉。他从角落里拖出自己曾经偶然瞥见一眼的女人,不确定的说:“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她。”
魏云舒肯定回复:“是她。”
应望问:“她不是一直被关着不许出来吗?你见过?”
“她进村那天我看见了。”魏云舒环视四周,确保没人后才眯着眼说,“而且上辈子就是她的哥哥一锅端了那群畜生。”
应望瞪大眼,“一锅端?”
魏云舒颔首,“她叫董晓燕,她哥哥那个时候是退役军人,入了警局工作,然后为了寻找自己的妹妹,蛰伏许久才将这些人一网打尽。我记得当时这件事爆出来后闹的很大,涉及被拐卖的妇女儿童人数极多。”
应望说:“我听说过这事,但不知道破案人就是她哥哥。”
魏云舒敛下眼皮,“正常。”如果不是他有所参与,他也不知道。
应望仔细看这张报纸,发现竟然是这个县的上级市刊印的,也难怪会卖到这个小县城来。至于刊登报纸的人家,则是一个机械厂的副厂长,连联系方式都是写的机械厂。
应望呼吸急促,心脏狂跳,他忍不住提议,“我们去找他吧。”
应望想,每个被拐卖的人都是无辜的,上辈子他被限制出行无法做主,那他现在逃出来了,又恰好有机会能帮一把,怎么都得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何况上辈子他们一直不放弃寻找自己的女儿/妹妹,最后还侦破案件救了那么多人,那肯定是可以相信的。
魏云舒答应下来,“去。”
他早就在想该怎么解决那些畜生,原本是打算等安顿下来后慢慢找董家人,借力打力。没想到现在机会直接送上门来,连董家人的地址都标明了。既如此,那还犹豫什么?
两人谈妥,且不约而同的选择坐车。
原本应望是愿意冒着泄露行踪的风险坐车的,但魏云舒一句话打消了他所有顾虑——
“董家身份不低,这次如果他们能端了那群畜生,那我们的行踪暴不暴露也无所谓了。”
应望想,的确是这样。
但他又想起一个事,“你说,如果当时我们在县里直接坐车去市里举报,能不能直接端了他们?”
魏云舒一怔,随即道:“不能。”
应望疑惑,“为什么?”
魏云舒说:“我曾经给他们写过举报信,但始终没有下文。”
应望哑然。
他不愿去想,这里面究竟是多深的水。
两人带着东西直接前往车站,可惜此时天色已晚,今天已经没车了,只能等明天的。车站并不是个安全的地方,至少如果找人一定不会落下这里。因此两人只得再离开,然后找了个没人住的破房子将就一晚。
翌日早,两人用身份证买票,坐上了前往市里的车。
这年头的车是真的破,路也不行,一路颠簸摇晃,临近中午才到市汽车站。
市里的房屋依旧低矮,但却比县城要热闹许多,像筒子楼上还有各种涂鸦,映着高低错落的各种自建房,像极了一张老旧的照片。
不过正事当前,两人皆无心欣赏,他们直奔报纸上的地址。
经过这一路,应望已经知道魏云舒上辈子见过董晓燕的父亲董振中,即便十几二十年过去,但再看见那张脸应该也能认出来。所以两人没有直接进厂找人,何况有门卫守着也进不去。他俩选择在钢铁厂侧前方的饭店坐下,一边留意出行的人,一边吃个饭。
据饭店的人说,中午钢铁厂就下班了。
果不其然,等这顿饭将将吃好,钢铁厂里就有工人出来。
很快,魏云舒站起身走了出去,直奔其中一个中年男人。
应望只能看见魏云舒拦住了对方,然后将报纸递给他,两人不知道说了什么,随后一同离开了。
应望心下担忧,赶紧拿上东西追了上去。不过他不敢靠的太近,即便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这是个好人,但却不敢说百分百,他得给他们留条后路。
就这么担忧了一路,在应望等的早已心急如焚之时,那个中年男人才终于独自一人走了。
应望站在巷子口没动。
魏云舒转身倒回来,应望立刻焦声问:“怎么样?”
“他是董振中。”魏云舒说:“我已经将地址给他了,他会安排人去。”
应望问:“他这么轻易就相信你了?”
魏云舒:“我给他看了我的身份证,还详细说了村里的情况。”
应望:“难怪。”
这就说得通了。魏云舒身份证上的地址就是小树村,他现在就相当于实名举报,再加上他拿着寻人启事找上门,不求财也不求权,董振中没有理由不相信。
不过应望还是担心,“你说,他有那么大的能量办成这件事吗?”
魏云舒见应望实在担心,沉默片刻,到底还是透露了些许消息,“董振中是转职军人,他的儿子如今也在当兵,不论是军中的人脉还是钢铁厂的人脉,他的能量都绝对不小。何况我已经跟他说了那边可能存在勾结,以他的谨慎说不定还能顺藤摸瓜,揪出藏匿其中的一伙人。”
到此,应望方才大舒口气,松懈下来后,才察觉到自己的腿都站麻了。
魏云舒扶了他一把,“你在饭店里等着就好了。”
“我不放心。”应望又想起一件事,“他应该要一段时间去处理这个事情吧?那我们这段时间……”
魏云舒早打算好了,“在这里找个地方落脚,等后续情况。”
应望抿抿唇,“等结果出来,还走吗?”
之前他们并没有商议好逃离的目的地是哪里,只想着先赶紧跑,跑的越远越好。可如果董振中能完美处理那群人贩子,他们身份的潜在威胁就没了,那这里是不是最终目的地?
魏云舒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你不想留在这里?”
应望迎着他探究的目光,沉默片刻,才说:“这里离那个市太近了。”
魏云舒立刻懂了。
应家就是这个省的,而当初他们分开就是在隔壁市,虽然不是现在这个城市,可却属于同一个省份,加上应家还有点身份,那谁也无法保证他们会不会找到这个城市来,然后强制带走应望。
“不会留太久的。”良久,魏云舒说:“我不会让你第二次被他们带走。”
第4章
既然决定在白云市暂作停留,那当务之急就是得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尤其拔除那群人贩子的时间得以月打底,那之后的几十天他们也不可能天天睡大街。
得租个房子才行。
其实董振中是想给他们安排的,毕竟他们是关键人证。但魏云舒不愿和这件事有太多牵扯,就怕万一事情做不成反倒将他们暴露在眼皮子底下,那以后的日子就难过了。
消息可以慢慢等,可保护好自己也是必须的。
所以这房子得自己租。
而自改革开放后,国内物价一直在不断上涨,尤其今年还在轰轰烈烈的闹价格闯关,物价简直飞升。加上白云市还没出现商品房,这一代生的又多,房子方面就显得紧巴巴,找个房子住不仅困难,价格也不低。
魏云舒现在身上拢共不足四十块钱,两人根本住不起好房子。最后,花了一天多的时间,两人在城南租了两间房。
房子是老旧的木房子,并非水泥砖房。地段也不怎么好,位于城南最古老的区域,周围住的要么是没钱修新房搬走的本地人,要么是来自更穷更僻壤之地的打工租客。总之就两个字——穷、乱。
当然,也不是没有好处。首先就是面积大,像他们这每个月十五块的房租,租其它地段稍好些的水泥房就只能租个逼仄的单间,而租这里却能租两间,这样一来可活动的区域就大了许多,也不必时时事事都在卧室里完成。
何况这“乱”是相对的,反正应望和魏云舒是两个大小伙子,倒也没人敢轻易上来欺负。
房东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她儿子媳妇都死了,只能和孙子孙女相依为命。因为生活过的拮据,听说有人要租房,这才将家里的房子隔了一半出来外租。
老太太姓张,应望喊她张奶奶。而她孙子叫刘青,今年十岁;她孙女叫刘芳,今年七岁。
在应望看来,两个孩子都极懂事,他们搬进来的时候,兄妹俩一人给他们搬了条长凳进来。
刘青整个人干瘦干瘦的,显得一双眼尤其大,“我奶说你们屋里没坐的,这两个长凳给你们用。”
这屋里只有一张床及一个小柜子,其余什么都没有,两条长凳的确有用。
应望收下了,笑着说:“谢谢你们。”
刘青瞬间脸色涨红,干巴巴的回了句“不客气”就跑了。
刘芳也害羞的追了出去。
应望失笑,但很快又望着一贫如洗的屋子发愁。如今满打满算,他们两人的家当就只有二十三块钱、一把刀、一个小锅、几身破衣服、半盒火柴、四个红薯及半斤米。
床也只有一张,甚至连铺盖都没有。
应望问:“今晚怎么睡?”
魏云舒说:“床只有一张,一起睡床,我再去问问张奶奶有没有茅草之类的拿来铺底下,不行就用破衣服将就将就,之后买了被褥就好。”
在小树村,魏云舒的日子比应望要好过许多,毕竟在段家人看来,这是自己亲生的儿子,以后要给他们段家传宗接代的,可不能苛责虐待了。而应望呢?他只是个拐来的小孩,不是许家亲生的,他们有了亲生的孩子,哪里还在乎应望这个外人?柴房猪圈那才是他的归宿!
因此,睡硬板床应望是不怕的,条件至少比在小树村在野外好。他之所以会问这么一句,还是因为只有一张床。
但现在看来,魏云舒是不介意他们两个人一块睡的。
应望也答应下来,没再说什么。
魏云舒将两条长凳靠墙放,才又说:“我现在就去问问。”
应望应了声。
魏云舒出去后,应望将干净的衣服收拾放进柜子里,脏的就暂时用袋子装好,打算之后洗洗。红薯米刀锅这些就放到一边,晚点的时候再去用张奶奶的厨房做饭。
——租房的时候就说好的,他们一日两餐可以借用她的厨房。当然,油盐酱醋糖柴火这些得自备。
想到此处,应望再次感叹他们缺的东西是真的多。
可想要补全这些缺的东西,首先就得有钱,而钱从哪里来?
那剩下的二十三块钱,已经是最后的家底了。
得想想办法,不能再坐吃山空。
就在应望思索自己能做点什么挣钱的时候,魏云舒已经抱着一捆干稻草进来了,应望立刻回神,“真的有?”
魏云舒回答说:“张奶奶之前存的。”
应望上前帮忙,“这下好了,至少晚上不会硌的浑身难受了。”
魏云舒应了声。
一边铺稻草,应望一边跟魏云舒商量,“现在我们缺的东西太多了,等会儿我想出去转转,看能不能找到点挣钱路子。”
魏云舒没反对,“一起去。”
应望:“好。”
两人迅速将床铺好,然后挂上锁出了门。
应望上辈子没来过白云市,之前又忙着租房子,也实在无心欣赏。如今安顿下来,他仔细打量周围才发现白云市的人真不算少,从巷子里出来的一路都是人家户,非常的热闹。
再往外还有自发形成的菜市场,有周边离得近的村民挑菜来卖、也有像张奶奶家那种院子大自己种菜吃不完来卖菜补贴家用的,应季的时蔬、野菜、鸡蛋、河鲜、编筐、麻绳、鞋底等等,种类不少,但吃食居多。
此外周围还有小卖部、供销社、卫生所之类的,国营私营杂乱,而这种现象还得维持好几年。
继续往市中心方向走,则有一家罐头厂,隔壁就是南幼和南小。这所幼儿园及小学原本是为了解决罐头厂的工人子女读书问题而修建的,但随着这几年的发展,在南幼、南小读书的也不仅仅是罐头厂里的工人子女。
2/7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