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我靠群友努力当皇帝(GL百合)——瑟嫣

时间:2024-12-25 14:21:20  作者:瑟嫣
  “那现任的辽东巡抚和孙承宗一样,都是不好相与的。为什么大明皇帝不安排好大喜功,喜说大话的袁崇焕担任辽东巡抚。如果是袁崇焕担任辽东巡抚,我就有信心说服他将粮食卖给我部落。”说话的是喀喇沁部的塔布囊(驸马)束不地,超级信心满满。
  的确,历史上袁崇焕就是在自家粮草都不太够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将大量粮草卖给科尔沁、喀喇沁等部,企图说服蒙古牵制后金。
  单从这点来看,袁崇焕就该杀。
  不管什么理由,在灾荒年间,百姓都要以草根树皮充饥的情况下,向科尔沁(蒙古部)卖粮,还特么有脸上疏请求崇祯皇帝卖粮,在崇祯皇帝明确拒绝,并说此举有资敌之疑的情况下,依然擅自做主将粮草转卖给蒙古。
  要知道那个时候,蒙古的科尔沁、喀喇沁等部已经和后金结盟,资助科尔沁、喀喇沁等部就等于资助后金
  袁崇焕不听,就是不听崇祯皇帝话,最后嘿,关宁防线取得大吉后,袁崇焕直接被关起来处以极刑,当时袁崇焕被凌迟后,百姓们竟然争先恐后的吃他的肉,别说百姓被当权者蒙蔽的话。
  反正如果游健是老百姓,当知道自己吃不饱穿不暖只能吃草根树皮活命的情况下,居然有人将救命的粮食卖给敌人,那也会生吞活咽了那人。
  后世的电影电视剧倒是将袁崇焕塑造成了忠君爱国的名将,但还是那句话,袁崇焕这个人很富有争议。反正游健成了崇祯皇帝后,是不敢也不会重用袁崇焕的。
 
 
第39章 Chapter 039冰雹(1)……
  蒙古各部落的人吵吵嚷嚷,吵得人头疼,但头疼的人,却不敢让他们闭嘴。
  头疼的人是皇太极,他搞不明白,怎么大明皇帝各有各的奇葩,现在的这位却奇葩到感觉忒正常。
  有心求饶,甚至递了求和的国书,大明皇帝却置之不理。
  按照他们对大明皇帝以往的了解,这个时候,难道不应该欢欣雀跃的同意蒙古各部落的归顺,然后大张旗鼓的给蒙古各部落‘免费’送粮草,帮助蒙古各部落度过酷寒严冬,为什么现任的大明皇帝就无视蒙古各部落所面临的苦难
  这简直太不合理了!
  越琢磨越讨论,蒙古各部落来的王爷,心就越慌,到最后干脆将目光投向科尔沁部。
  科尔沁部可是最早和后金签订盟约,甚至皇太极的大福晋,都是出身科尔沁的贵女,不像他们
  苦哈哈的过日子,本来和大明的关系说不上亲密,但绝对不差,说是倒向后金,会有好日子过,结果现在可好,西伯利亚寒流来袭又加上遭遇百年难得一见的干旱天气,导致整个草原水源日益减少,草场枯萎,牛羊无食,导致大批量死亡。
  而牧民,有牛羊的尸体在,暂时性不会出现什么损害,但那也是暂时性的,随着气候越来越寒冷,不到10月,塞外北地便会被白雪覆盖。
  到那个时候,才真正是游牧民族的噩梦。
  现在是死了几个人,但都是老人。本身老人就不好过冬,哪怕未来,一到寒冬来临,也总会有老人去世。
  就连现如今的京师,每逢寒冬腊月不死几个老头,都是正常的。有时候还不一定死几个老头,而是
  总之除科尔沁、喀喇沁部外,其他蒙古部落,觉得自己未来太难过了。大明又不接受他们的示好,不像科尔沁、喀喇沁部,还有后金可以依靠。
  “到底该怎么办,尽早罗列出章程来。”
  “是走还是留,总要说个子丑寅卯吧。”
  “就是。咱们聚在一块儿可不容易,换做以往,这时候早就整个部落一起搬迁了。”
  “那不是因为气候不好嘛!”
  “你还知道是气候不好啊!出去瞧瞧,寒风呼啸,我都怀疑下一刻会下冰坨子。”
  “不用怀疑了。”先前出去一趟又回来的某王爷,面无表情的道。“已经在开始下冰坨子了。”
  吵吵嚷嚷的诸位蒙古王爷们顿时安静了。下一刻,有一个算一个都往外面跑。
  的确,帐篷外边已经开始下起了冰雹。一开始很小,也就绿豆大小,随着雨滴落下,还没接近地面就融化了。
  可当所有在帐篷里谈论事儿的诸位蒙古王爷们,包括皇太极在内出了帐篷后,直接落拳头大小的冰雹。
  这样的威力,直接砸得人生疼,在场不少人都被冰雹砸得鼻青脸肿。并且帐篷也纷纷遭殃,有的甚至被砸出硕大的窟窿眼儿。
  如此惨样儿,哪能继续将会议开下去,直接抱头鼠窜。
  可惜这一幕,并不能传回大明,不然游健准会哈哈哈,然后胃口大开连干三碗饭。
  可惜不知道。辽东那边其实也下冰雹了,但是呢,冰雹主要‘打击’范围是塞外科尔沁草原一带,辽东的确也下冰雹了,但是数量很少,卢象升和张瑞川还甚有心情,打着油纸伞,登上城墙望远。
  心情十分的不错,还有预言性的道。“这样的天气,只怕后金会不战而退。”
  张瑞川:“我倒觉得他们会更加努力攻打关宁防线。”
  卢象升:“是有这样的可能。但张指挥同知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塞外环境恶劣,后金百姓又大多以放牧为生,他们不会耕种,时常逐水而居。如今辽东这边气候变化莫测,难道塞外的气候就能比辽东这边好。”
  “只会更差,更加恶劣。”卢象升又道。“这是可以利用的点。我敢保证利用好这点,定然能让后金再次一败涂地,不说未来十年二十年,最起码五年内,后金不敢再犯我大明边关。”
  张瑞川不觉而厉,论计谋还是文人出生的武将会玩,他一个只粗粗认识几个字的大老粗,就不掺和玩计谋了。
  真要硬玩,到时候就不知道是计谋玩他,还是他玩计谋了。
  总之张瑞川很佩服卢象升,并且认为有卢象升在,只怕后金有生之年,都难以突破关宁防线。
  就将军务全权交给卢象升负责,他这位监军,实际上就起到了卢象升工作,他在一旁摇旗呐喊‘666’的作用。
  “得给万岁爷去信,让他知晓辽东气候变化。”
  张瑞川感叹,他的这位万岁爷,可是很善于脑补的,焉知知晓辽东8月份就开始下冰雹后,不会脑补出塞外的蒙古和后金,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中。
  “还有,对了,上回飞龙送去,万岁爷很高兴,不如这回就抓几个蒙古人,给万岁爷送去?”
  卢象升:“你是在问我意见?”
  张瑞川:“不然呢,我不问你意见,私下去做总归不好!”
  “免了吧。”卢象升想想又道。“蒙古人反复无常,无非必要,还是不要让蒙古人踏足京城。”哪怕作为俘虏。
  “行,我知道了。”
  张瑞川依然心情很好,‘陪’着卢象升在城墙上吹了一会儿风,就回去做事情。
  卢象升也是如此,作为辽东巡抚兼蓟辽督师,卢象升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像今儿去城墙‘登高望远’,已经算是偷得半日闲。
  回去之后,卢象升先是忙碌军务,之后又去查看屯田情况。关宁防线的辽东守军,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军户出生。
  一入军户,那就是世世代代都是军户,一般很少往外招兵,都是内部男丁直接入伍。
  不过还是那句话,边关嘛,从努尔哈赤开始,再到皇太极都时不时的骚扰,连年征战,本就人少的边关人烟就越发的稀少。只能年年招兵,年年扩军,到现在,关宁防线的守关将士总共数量为50万。
  看着数量不错,但却是分散的。
  其中最为出名的几支队伍,就有毛文龙所建的东江军队,人数多的时候,达到了15万人次。
  如今经过精裁,又去掉吃空饷的名头,人数也控制在10万左右。都是精兵,且为将者不怂,东江军称得上能征善战的精兵。
  另外山海关、连山关等重要关卡,都设有守军数万,锦州城、宁远城、凤凰城等守城,同样驻军数万。
  如今卢象升和张瑞川待在宁远(兴城),遥控关宁防线,并同时加紧开垦田野。
  卢象升走马上任的时候带的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红薯还有土豆,都差不多能收获了,和往年需要向朝廷索要粮草相比,今年辽东地界儿完全能做到自给自足。
  特别是玉米,产量达到了每亩3000斤的地步。还有红薯和土豆,分别是3700斤左右,4000斤左右。
  辽东的气候超级适合高产粮食的生长,土地肥沃,第一年收成如此,实际上已经是伺候得不怎么精心的缘故。
  不过这也不怪当地种田的老把式,主要玉米、土豆之类的,虽说已经传入华夏,但是并没有普及。
  就连红薯,也是沿海一带人种植并食用。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便是来源此。
  卢象升得知丰收后,那叫一个喜悦,还特意抽出时间,带着张瑞川亲自参与了收割。
  张瑞川还是很能干的,起码经常砍人如切瓜的他,拿着镰刀收割粮食,动作十分的迅速,就一会儿的功夫,就收割了好多玉米。
  “玉黍的做法,卢大人知道否?”
  卢象升摇头,却道:“做法暂时不知道,但我知晓保存方法。”
  “万岁爷应该知晓!”张瑞川想了想道。“我抽空写封信询问一下万岁爷。”
  卢象升:“可!”
  虽说张瑞川动不动就给远在京城的游健写信这点,有点儿一言难尽,但是吧,无疑是个好办法。
  游健还真就知晓玉米的做法,甚至红薯、土豆也知晓。
  而且巧了,信件快马加鞭被送来京城,由专人递给游健的时候,游健正欲生欲死的准备亲自动手抄写玉米红薯土豆这三种高产农作物的栽培以及制作方法。
  没办法,王者那个沙比,*先是给他直接发U盘,然后又给他发打印的资料。
  他在古代啊,打印什么的就不说了,关键还是简体字。
  这样直接拿出来,不得做死了他是个文盲的事实。
  不,应该说比文盲还不如,文盲好歹写不出来字,他倒是能写字,却都是缺胳膊少腿儿的字。
  游健只能辛苦自己,加班加点的开始抄录玉米红薯土豆三种高产农作物的栽培以及制作方法。
  首先抄录的就是玉米。
  官方叫法是玉黍,红薯的话,还是红薯,民间俗称地瓜。至于土豆,民间学名洋芋,据说是因为感觉和芋头差不多,所以有了这样的名字。
  游健详详细细的抄写栽培技术,顺便还多写了几个他所知道的玉米红薯土豆的做法。
  其中玉米记载的最为详细,毕竟玉米从某种程度来讲,可以制作成细粮。
  比如说玉米面,再比如可以用来熬粥的大渣子。
  游健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抄写,也是巧了,刚刚抄写完毕,就收到了张瑞川的来信。
  游健:“”
  “王小伴儿。”游健懒洋洋的将自己抄写完毕的资料递给王承恩。“抄录几份,整理成册,让人快马加鞭送去辽东。”
  王承恩赶紧接过,也没有诚惶诚恐,只是下一刻就陷入空前的忙碌中。
  当然并不只是王承恩一个人抄写,还有被‘抓了壮丁’的曹化淳以及其他会写字,且写得挺好的小太监,一起抄写。
  大概三日后,就抄录出来50份左右,全部整理成册,然后就快马加鞭的给辽东那边送去。
  张瑞川收到后,对着卢象升就开始炫。“看看这笔迹,再看看这流畅的线条,一看就知道是曹公公亲笔所写。”
  卢象升:“玉黍如何食用?”
  张瑞川将书册递给卢象升依然难掩高兴,“呐,自己看。”
  卢象升开始翻阅。
  第一页到第十页,写的都是玉黍的栽种以及制作手法。
  首先排第一的,就是将玉黍晒干磨成粉,像小麦粉一样,可制作成馒头、包子来使用,也可烙饼。
  第二则是碾碎成颗粒,煮粥的时候放入。
 
 
第40章 Chapter 040冰雹(2)……
  第三,则是青玉米,可在玉米完全成熟之前,摘青玉米清水煮,又可以剥粒清炒或放鸡蛋一起炒。
  第四:为了方便储存,也为了更好的留种, 第三种食用方式,建议少吃或适量吃。
  第五
  11页到25页,记录的则是红薯的栽培,茎块做种,掐红薯藤插杆同样可以栽种红薯。
  另外红薯种子可保留可不保留,也备注了。
  至于有关的红薯做法。
  制作甜羹,制作红薯粉,将红薯切块和大米一起煮粥等食用方法,都一一记录下来。
  透一句题外话,游健用毛笔抄录得手疼。
  最后第25页到40页,则是土豆的栽培以及食用制作法
  这个就不一一阐述了,反正土豆在后世都是又当菜又当饭,做法多种多样儿。
  游健这边,土豆收获后,他就吩咐御厨准备了土豆大餐。什么烤土豆,油炸土豆,土豆肉丝,土豆饼等等,游健尝了一次鲜,后续就没有再吃,而是打算留作种,准备来年再种。
  ——快叫爸爸:秋天快过完,即将寒冬,我说你给我搞的玉米种子什么时候给我?记住了,不要被药水浸泡过,已经丧失繁衍下一代能力的玉米种子。
  ——王者:@快叫爸爸,稍微等等,我现在被姓厉的那条疯狗夺命拦截。
  ——快叫爸爸:又是被误以为隔壁老王的一天?
  ——王者:知道就别说出来兄弟!
  ——林琳:有啥子,我还每天生活在极品的包围中呢!
  ——下夏雨:你未婚夫家的人,又来找你的麻烦了?
  ——林琳:我未婚夫家人死得只剩下他和兄长留下的一双儿女,沈甜甜一家子不过是远房亲戚,还没资格来找我的麻烦。
  ——天道他捡来的儿子:@林琳,那你烦恼啥,总不可能是你那未婚夫找到你,想让你帮忙照顾侄儿侄女吧!
  ——下夏雨:天崽,你真相了哦。我记得《穿越七零:霸道军总娇宠锦鲤妻》这本书,女主沈甜甜的远方小叔,之所以找过来,就是因为他即将奔赴战场,想将侄儿侄女托付给@林琳照料。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