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穿越到安史之乱当医生(历史同人)——向晚鲤鱼疯

时间:2025-01-18 11:17:12  作者:向晚鲤鱼疯
  “我们是来向诸位辞行的。”裴溆开门见山道,“裴回已经提前打探过,最近燕兵的巡逻松懈了很多。叨扰多日,也该启程了。”
  说着,他拢起长袖,向里敬了一拳:“救命之恩,没齿不忘。”
  早猜到他们有动身的计划,李明夷倒不感意外。他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对方抬起的手臂上,被移植过腹部皮瓣的部位,看上去功能恢复得不错。
  他点点头:“你的手恢复得很好,日后再勤加锻炼,就能和正常人一样了。”
  裴溆转了转自己灵活如初的右手臂,看了眼身旁的裴回,又抬眸看向对面的李明夷,似乎还有别的话要说。
  李明夷疑惑地站在原地。
  “能否请先生借步片刻?”还是裴回从旁插了一句,“家主还有一事,想与先生单独谈谈。”
  听他说得如此郑重,李明夷转头简单交代两句,便向门外迈出步伐。
  “究竟是什么事?”
  离开病人房,他一边送两人出门,一边问出了刚才的疑问。
  “裴某在署中逗留数日,一直深佩诸位之仁心。”裴溆转过脸看着他,唇畔,浮起淡淡的微笑,“不过依某看,先生的医署,似乎不为盈利。”
  李明夷坦然颔首。
  他开医署,本就不是为了赚钱,亏损也在所难免。
  好在运气不错,偶尔也能碰到出资的善人,总算可以维持下去。
  “果真如此。”裴溆忽然停下步伐,神情也跟着认真起来,一双眼紧紧盯着眼前身披白衣的医署主人,半晌重新开口。
  “如果有一个地方,并无燕兵作祟,当地官府还愿意支持先生行医,先生可有意带着弟子迁去?”
  李明夷脚步顿住,看向对方。
  人情方面,他虽不算通,可对方的意思,他要听不出来,就是个傻子了。
  见他神情了然,裴溆微微而笑,继续补充道:“据我所知,渑池官医署现已无官医。不过李郎你大可放心,医署为民生根基之一,裴某可以官职作保,必会全力支持你开署行医。待做出一番业绩,便可呈报朝廷,任你为医博士。”
  一席话公私兼顾,可谓把请人的诚意给足了。
  万万没想到,这位正准备新官上任的县丞郎,还没正式赴职,就已经开始替当地百姓筹谋起来了。
  说话间,朗风细细掠过三人身侧,明锐的阳光从头顶树梢中漏下,地上的光点也跟着轻轻摇晃。
  李明夷微微眯缝起眼。
  迁去平定了叛乱的河南府,享受安稳的生活,同时还可以开立新的官府医署,出任里面的助教乃至博士,听起来的确是个不小的诱惑。
  若放在战乱爆发前,他或许会立刻答应。
  “多谢阁下好意,恕我不能答应。”
  裴溆与裴回对视一眼。
  “我知道李郎你是重诺之人,不愿背弃邺城百姓。”年轻的县丞,并不打算轻易放弃,仍打算动之以理,“但你有没有想过,邺城腹背受兵,难道安氏就打算如此坐以待毙?此地终将交火,若先生有个三长两短,岂不是国家的损失?以长远计,不若暂且避一避风头,待朝廷收复叛军,再回邺城也不迟。”
  听完这番称得上推心置腹的话,李明夷并没有立刻作答。
  实际上,对于邺城的形式,受过家族良好教育的裴溆判断得并不算武断。
  ——近日的燕兵,实在是安静过了头。
  军事行动受到极端天气影响的情况很多,若说前阵子因为雨季,叛军暂且蛰伏不出。那近几日的平静,便很是耐人寻味。
  在历史上并不算出名的燕皇安庆绪,李明夷对他的了解仅有洛阳时宫人的寥寥数语。但在他麾下的,可没有谁是是吃素的善茬。
  曾在河北为营的蔡希德,一度击败哥舒翰的崔乾佑,还有数名叫得出名号的骁勇燕将,都选择了跟随者这个看似不堪大用的主子。如今的安氏叛军虽然兵力有限,但仍不缺乏有远见的军事家。
  被夹在北地史思明部与复兴的唐军之间,腹背受敌的情况下,留给安氏朝廷的未来无非两种。
  选择一方势力,投去自己的忠诚,或者背水一战,打破眼下的僵局。
  然而,稳扎稳打从来不是燕铁骑的作风。平静之下,波涛隐然再度涌起。
  可以想见,被逼至穷途末路的狼子,已经舔舐完伤口,按着獠牙利爪,准备撕开新的战线。
  也因此,才暂时没有注意力抓捕裴溆这种小鱼小虾的唐官,更无暇向医署进行报复。
  见李明夷默然不语,裴回更是直言:“虎狼之子,绝非良邻,先生三思。”
  出乎他意料的,对方仍是摇摇头。
  “李郎……”
  “我答应过一个人。”李明夷轻轻放远了目光,眼神亦柔和起来,“一定要做最了不起的医生。”
  为穷人,为战乱波及的人,为想活下去的人行医。
  这是他承诺过卢小妹的事。
  况且,有一种超乎理性的强烈直觉告诉他,留在这里。
  终将找到自己的命运。
  裴溆仍有些不死心般:“先生真的决定了?”
  李明轻轻地颔首。
  相处这些时日,知他性情中的强硬,裴溆本也没抱太大的希望。真正听到拒绝的话,却更对其生出一种己所不及的敬佩。
  他遗憾地叹了口气:“看来,裴某只能亏欠阁下了。”
  李明夷倒正好想起另一桩事。
  “我的确有一件要紧的事,想拜托二位。”
  裴回赶紧道:“先生但说无妨,只要是某能做到的,别说一件,就是十件,上刀山下油锅,某也在所不辞。”
  “不用那么麻烦。”李明夷却道,“只需劳烦捎带一物。”
  说了句稍等,便向里屋快步迈去步伐。再折回时,他的手里已经多了一封装好的书信。
  在主仆二人疑惑的目光中,他将写好多时的书信递了过去:“邺城为叛军所据,书信往来不便,有劳阁下,替我将这封信带去南边。”
  “这倒不难,我可托驿站传递。”裴溆答应得倒是痛快,“只是到底送去哪里?还需有个确切地方,以便邮差寻人。”
  “江西,蒙山。具体的位置不太清楚,不过人应当不难找。”
  李明夷抬眸南望,唇角微微展开:“寄给当地一位有着蓝色皮肤,叫做度永的人。”
  “蓝皮人?”裴溆显然有所听闻,眼神稍显讶异,“先生是打算……”
  “请他们帮忙,打造一些手术器械。”
  李明夷早有这个想法。
  根据出土的文物记载,唐朝已经有形制像样的柳叶刀产出。以度永等人的经验水平,只要提供图纸,手术剪、持针器、手术刀之类的简单器械都可以被打造出来。
  届时,即便没有完全现代工艺的手术器械,也有足够的工具供学生们完成一些基础的手术了。
  “我明白了。”裴溆向他承诺,“一定替你带到。”
  收下书信,裴氏主仆二人重新辞别众人,踏上了南下的路。
  医署里头,整日的忙碌之后,终于迎来了惬意的傍晚。天还没黑,后院里已升起了高高的炊烟,面食的香味透过几重院落,钻进暮色下的习习凉风中。
  从病人房中走出,李明夷收起挂在脖子上的听诊器,踩着夕阳的余晖向后院走去。
  后院里是难得的热闹,吃饭的嘴一多,就不能像以前一样潦草对付。阿去和马和很有主见地安排生徒们轮流做饭,打扫家务。一来二去的,两拨人倒很快熟络起来。
  李明夷洗过手,和生徒们一道吃饭。
  众人一道,简单的馒头稀饭也吃得有味。难得的闲暇时光,少不得谈起今日一番天地,尤其是由阿去转述的那场手术,更令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有谁羡慕地叹了句:“什么时候才能再有手术啊?我也真想亲眼看看。”
  “师弟。”立刻有人向他使了个眼色,“李郎自有安排。”
  李明夷倒并未露出被冒犯的神情。
  他放下碗筷,看向方才出声的生徒:“你很想做手术?”
  对方有些紧张地直起背脊,见他并没有生气或严肃的意味,才点点头:“当然,学生赶来这里,便是为了学习李郎的手术。”
  提到手术二字,年轻人的眼睛中微微放着光芒。
  年轻的学生,想要接触刚刚了解的新技术,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李明夷没有急于回复刚才那个问题,而是继续追问:“你学习手术是为了什么?”
  对方毫不犹豫:“当然是为了治病救人了。”
  “倘若无人需要施救呢?”
  小生徒张了张嘴,又闭上了。
  “世上再无受疾苦之人,便是为医者所最想看到的事。”回答的,却是方才出声制止的生徒。
  他目光深长,似有思忖:“没有手术,是因为无受伤重病之人,这本是好事。你我修习医术,事关性命,断不能生出追逐功利之心。”
  说罢,他严肃了神情,向这位不太熟悉、却令人钦佩的师长深一颔首:“学生受教。”
  这幅老成的神态,倒真有几分他们大师兄的影子。
  想起谢望,李明夷环顾一周,才发现少了一人。
  “谢师兄已经用过饭了。”不待他问,已有人主动回答,“他托我们转告郎君,林师兄的情况已经稳妥,官医署中事杂,他明晨便启程回陈留。”
  谢望来得果断,走得却如此匆忙。
  仿佛在逃避什么似的。
  李明夷并未,也不打算主动去提起那个话题。
  某种意义上,他比任何人都可以理解谢望。他们都同样,只有亲眼见证的事物,才可能改变自身的想法。
  “我知道了。”
  ……
  吃过晚饭,诸人各自散去。
  一夜宁静。
  次日,一声惊呼划破清晨的寂静。
  “着,着火了——!”
  李明夷一个激灵起身,隐约嗅到什么,连鞋子也来不及趿拉,提起正睡得香甜的马和,一个箭步冲到门口。
  “……怎么回事?”正沉浸在梦乡中的马和,扯了扯被他揪紧的衣领,瞪着迷茫的眼睛环顾一周。
  “哪个兔崽子发梦话?这不好端端的……”
  他的声音忽然卡住不动,视线也凝固在某个方向。
  与此同时,闻声而起的众人,也都陆续钻出房门。看到眼前的景象,所有人纷纷怔在原地——
  一束浓烟,正从远方升起。热浪推着浓烈的烟尘,很快将整个天际遮得乌黑。
 
 
第134章 烧伤
  浓烈的尘烟布在天际,将才刚亮起一线的天光遮去大半。枯焦的味道,顺着吹刮的河风弥散而来,似乎也暗示着发生在不远之处的一场火情。
  “这是……天火?”
  被惊醒的生徒们齐齐跑出房间,站在石阶上,举着手掌远眺彼方。
  李明夷和马和对视一眼,脸上的神情逐渐凝重。
  且不说昨夜并没有雷鸣,刚刚经历降水充沛的雨季,潮湿的林木也不是那么容易烧起来的。
  这场毫无征兆的大火,比起天灾,倒更像人祸。
  “不好。”仿佛被这个联想点醒一般,马和猛地一拍脑门,脱口而出,“这是狼烟。”
  “狼烟?”一旁的阿去扭过头,似乎也想起什么,“我听村里的老人说过,狼粪烧出的烟笔直冲天,不会被风吹斜,所以打仗的时候才烧狼烟。”
  他往外转了转眼珠,目光中透着些许疑惑。
  这弥天的烟尘,怎么看都不像传闻中的狼烟啊。
  “非也非也。”马和摆一摆袖子,朝着好奇看向他的众人说道,“古人所云狼烟,乃是说戒备狼子之信号。那边地的狼烟,一昼夜间便行二千里,连着成百上千的烽烟台,若真用狼粪去烧,得多少只狼才够用的?”
  这一发问,果然把对方问住了。
  少年眼神愈发不解:“那你又为什么断定这就是狼烟?”
  “很简单,真正的狼烟,多是加了蒿艾一类容易烧出烟尘的植物,或是直接焚烧湿木,便能造出遮天大烟,叫人远远就能看见。”马和向外抬抬下巴,语气越发急促,“今月刚落了雨,又不到烧稻草的时候,这火来得绝不寻常。你们瞧见了,有烟而不见火,必是懂行的人在报信。”
  说到此处,他匆匆转过身,踏步便往房门里走去。
  阿去正听得起劲:“你做什么?”
  “还能做什么?”马和毫无犹豫地踏进门槛里,扬声道,“这里要打起来了,咱们得赶紧收拾东西……”
  趁早跑啊!
  话还没说完,抛在身后的袖子便被一股力气稳稳抓住。
  不祥的预感浮上心头,马和脚下一顿,幽怨地回过头去。
  果然撞见一双冷静无波的眼眸。
  “李郎。”他讪讪一笑,小心地扯了扯袖子,试图拉动这头犟驴,“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此地不宜久留,咱们权且先避一避。”
  说着,他用力抬了抬眉,向外递出一个求援的眼神。
  年轻的生徒们显然没接到这份暗示,只是彼此不安地互看一眼。终有人上前一步,沉声问道:“先生以为呢?”
  “没必要逃。”李明夷松开手,向后转去目光,“战场不会在这里,至少,不是现在。”
  马和往前踉跄两步,呆在原地。
  “你怎么知道……”
  “叛军久踞邺城,自然不必向本地乡民大张旗鼓地出兵。”李明夷不徐不疾地回答,“若是唐军前来征讨,就更不会悄无声息地行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