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穿越到安史之乱当医生(历史同人)——向晚鲤鱼疯

时间:2025-01-18 11:17:12  作者:向晚鲤鱼疯
  “上次还欠你十两,加上这次的十两,算是你的报酬。”
  马和的双眼都要被银子亮瞎了。
  一旁的小哑巴也张着嘴,眼睛瞪得老大。
  可就在马和伸手去取的时候,对方又果断地收回手,把银子裹了起来。
  马和的嘴角颤了颤:“……李郎,你莫不是逗马某玩呢?”
  “我没有骗你。”李明夷正经地道,“不过,你要先帮我制备出更多的阴气,我才能把报酬给你。”
  马和的技术他并不存疑,但此人跑路的速度李明夷更深有体会。
  邺城没有了官医署,他要行医,需要自己聘任一个帮手。
  被这股目光良久地注视,马和的脚步也像被粘住了一般,在原地呆了片刻,终于点了点头。
  “我答应你便是。不过……”
  马和揉了揉肚子,理所当然地看着自己的新东家:“你要我做事,总不能饿死我吧?”
  既然要使用对方的专利成果,这点要求实在不算过分。李明夷带着一大一小两人折回街上,趁店家打烊前买了几个胡饼、一碗热汤,坐在街边分着吃。
  “这孩子是?”见小哑巴一路跟着,马和不禁有些好奇。
  小哑巴没有再说话,咽下嘴里的胡饼,用手指向两人比了比远方一条街道,又做了个睡觉的手势。
  见两人表情了然,他对李明夷挥了挥手作别,又一路小跑着回去了。
  看着小哑巴吃饱喝足后蹦蹦跳跳的背影,这一路沉重的心情似乎也跟着轻松下来。
  李明夷这才回答:“他刚刚被鱼刺卡喉,我帮他取了出来,所以他来道谢。”
  马和大口大口嚼着胡饼,闻言颇感叹地道:“我若有你这样的手艺,不知能发多少财了。”
  这身医术不用来图财,真是可惜,太可惜了。
  正当马和悄悄嘀咕之时,吃完胡饼的李明夷站起身来,左右环顾。
  经过一千多年的变迁,他不确定如今的邺城主城和现代的城区是否还重叠。但从周边的山貌看,医院的地址应该更靠近郊外。
  此事一时半会还没有眉目,他擦了擦手,看向马和:“请问马兄现在所住何处?”
  现下已经天黑,再想租赁房屋也不可能,只能先借马和的住所一夜。
  听他这样问,马和当即会意,满足地拍了拍肚子,热情道:“李郎跟我来便是。”
  跟着马和走出城门,路过城郊的村庄,一路都没有停步的意思。终于,到了一处冷森森的山坡脚下,马和才放慢了脚步。
  一座宽敞的寺庙样建筑伫立在二人身前。
  庙前大门洞开,草木荒芜。房屋的轮廓融入漆黑的夜幕,里面灯火俱灭,看起来无人居住。
  李明夷抬头看去——
  一张悲田养病坊的牌匾还歪歪斜斜挂在梁上。
  几滴溅在上面的暗沉血迹,似乎已经揭示出其过往的遭遇。视线最上方,是一座佛塔的尖顶。夜风一吹,挂着上面的一排铃铛响起,幽咽地回荡在山野间,仿佛是埋葬在此的魂灵借此恫吓陌生来客。
  “就是这儿了。”马和像主人一般大摇大摆走了进去,顺手也招呼起身后的李明夷,“你别看这里破破烂烂的,收拾收拾可是个好住处。”
  李明夷也跟着跨进门,目光上下扫视。
  这座养病坊内部的结构和陈留那里差不多,分成几个小院给不同病人居住。而今人去院空,倒让马和这个外乡人钻了空子。
  李明夷思量一下,便觉得异常:“这里没有本地人来住?”
  “听说是背后的山里有一种妖物,浑身靛蓝,吃人饮血。所以本地的居民夜间都不敢前来。”马和大剌剌往地上的席面上一趟,摇摇头道,“妖物?马某只见过人杀人,可没见过妖杀人。”
  还挺唯物主义。
  李明夷也不相信这些民间传言,左右环顾,萌生了另一个想法。
  “我想把这里改建成临时医署。”
  闻言,马和豁然起身。
  李明夷的表情告诉他这不是玩笑。
  养病坊本来就是为穷人就医所设置,建筑结构相对一般民居更加科学,且有足够的场地分出不同病区,防止病人之间交叉感染。如果可以原地利用废弃的养病坊,就能省下一大笔租金。
  二百两银子说少不少,但用在治疗上,可能几个病人就花完了,必须处处节俭。
  “邺城现在已经没有官医署,也没有养病坊,百姓看病一定很困难。”李明夷远望着漆黑的城区,一股迟来的乡情在心中慢慢涌动。
  “所以,我想建立一个临时的医署,直到官府重建官医署。”
  既然他已经来到了这里,寻找他的未来。
  那在得到答案之前,为什么不做些什么呢?
  马和怔怔地看着眼前这人,花了一刻才消化对方说出的话,忽然从地上跳起来。
  “李郎果然是骗我的。”
  这哪里是要阴气,分明是拉他上贼船嘛!
  “你制备的阴气可以应用在治疗中。”李明夷纠正道,“一个新产品,有了消耗的途径,才能有改良的动力。”
  这句话成功地堵回了马和的嘴。
  他同样看向不远处漆黑的邺城,心情却截然不同:“你说等到官医署重建,还能有那么一天吗?”
  夜色沉沉,眼前的黑暗似乎没有尽头。
  停了又起的风中,轻轻的铃声在他们身后响起。
  “会。”
  李明夷轻而肯定地道。
  一张极为普通、又深沉若海的面孔浮现在他眼前。
  郭子仪。
  这个名字就像一道光,将会在日后的十年,逐一照亮永夜下的神州大地。
  “行吧。”见李明夷如此坚持,马和也不再争执。
  总归已经上了贼船。
  不如想想怎么赚钱吧?
  次日,两人便分头行动。李明夷去药市采购常用的药材,马和则负责打扫养病坊,彻底进行消毒。
  许是太久没有接到这种大单,药市的老板亲自和李明夷商谈价格。
  随着米价飞涨,药材的价格也有小幅度的升高。好在一听他要建立医署,老板立刻答应折价售出。
  “不怕郎君笑话,其实我们这里生意也寥落了许久。若是能有长久的往来,这价格还能再议。”
  李明夷了然。
  在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医疗俨然已经成了一种奢侈消费,相关的需求大幅度缩水,所以这些息息相关的行业同样希望重新建立本地的医疗秩序。
  和老板签了短时的契约,李明夷在集市中买了些东西,便回到城郊的养病坊。
  被马和勤勤恳恳地打扫一番,这里已经焕然一新,门口的牌匾也被摘下,换上了一个大大的福字。
  正想迈步进去,忽然听见一阵人群嘈杂之声。
  李明夷脚步一顿。
  现在医署还没开张,怎么会有人到访?
  刚刚提起警惕心,便听里面传来马和抑扬顿挫的声音——
  “再说我们这位李郎,那可真是妙手回春、一品圣手。李郎有一术曰手术,可以换人皮肤,接续骨骼,陈留卢氏女的植皮术,想必各位有所耳闻,就是李郎所为。”
  回应他的是一阵倒抽凉气的惊愕声音。
  马和满意地笑了笑。
  “本月十五,本医署就要开张,还望各位乡亲多多捧场,谢谢,谢谢!”
 
 
第69章 大蒜素
  话毕,门内响过一阵稀稀拉拉拍掌的声音。
  接着便有三三两两的乡亲从里面陆续走出,手里提着些便宜的瓜果,路过刚刚被马和大肆吹捧的李郎面前也浑然不知,心满意足地带着收获往家里走去。
  李明夷逆着人流走进门内。
  “各位拿好,走好!”
  讲得口干舌燥的马和给最后一人发完瓜果,刚笑眯眯地招手送客,便见提前回来的李明夷突然出现在视野中。
  “李郎,你回来了。”他热络地招呼一声,顺手掰开一个地瓜,丢给李明夷半个,自己也大口大口啃起来。
  李明夷拿着地瓜,往后打量着:“他们是?”
  “他们都是本地的乡民。”马和嘴里嚼着水分丰润的地瓜,半点不耽搁倒豆子般的语速,“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咱们一无本地的根基,二无官府的扶持,又开在山妖山的脚底下,唯有把李郎你的医术广而告之,日后才能有病人上门呐。”
  他满足地吞下一口甘甜的地瓜汁,忽然想到什么,紧张地看向李明夷:“我这可不是骗人!”
  “我知道。”李明夷把半个地瓜又抛还给他,低头整理着今日在市集中购买的东西。
  马和说的其实不无道理。
  在专业领域他自负绝不输给当世的任何人,但要运作一个机构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专业知识。
  此人一贯痴迷于高成本的化学研究,却能靠一张嘴吃遍天下,放在现代至少也是个拉赞助的高手,没有任何机构能拒绝这种人才。
  且他昨夜和刚刚提及的蓝皮山妖也正是李明夷一直在考虑的,除去非自然因素的可能,那么解释就只有极少的几种……
  见他忙着手头的物什,马和好奇地凑过去脑袋。
  ——竟是一袋大蒜。
  打眼一看,至少也有十数斤。马和不禁好奇:“你不是去置办药材去了吗?”
  这么多的大蒜,他们得吃到明年去了吧!
  “中药材老板明日送来。”李明夷收回思绪,掂了掂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大蒜,抬眸看着马和。
  “这是我要做的药。”
  “……用大蒜?”
  “没错。”李明夷提起装着大蒜的布袋,看向马和,“不过,还需要加工。”
  两个时辰后。
  “李郎,这就是你说的药?”
  被熏得眼眶通红的马和使劲盯着眼前盛着大蒜水的容器,不敢相信这就是李明夷所谓的“药”。
  不过是把大蒜去皮捣碎,再封进瓦罐里用水泡着,怎么看都只是一锅调料。
  果不其然,揭开盖子,除了直冲面门、快把他天灵盖掀开的辛辣气味,压根没发现任何特殊的产物。
  李明夷也没闲着,把炉火点燃,将向马和借的器具架了上去。
  一个竖椭圆的瓶形陶器。
  他又在上面倒扣了一个陶壶,陶壶的盖子也被倒扣、封住。接着,从壶嘴里灌进一些冷水,把一根消毒过的引流管用厚厚的湿布裹上,压在下面的陶器和壶盖中间。
  这样,一个简易的蒸馏装备就完成了。
  马和眼珠一转,便看出了里头的名堂:“你是想蒸出蒜水的精华,冷凝收集?”
  李明夷点点头。
  蒸馏的概念对古人而言其实并不陌生,在唐之前数百年的东汉就有了青铜蒸馏器。但工匠精心打造的器皿售价不菲,类似的原理下,眼前的装置足够平替。
  “这倒省事。”
  马和绕着这个朴素的蒸馏器看了一周,越看越觉妙不可言,被使唤剥大蒜的怨念顿时一扫而空。炉火刚刚烧起来,他便在李明夷的指示下将浸着大蒜的冷水倒进陶罐里。
  木柴毕剥燃烧,小小的火苗托着硕大的陶罐,慢慢将之加热。
  两人的视线一动不动,齐齐注视着引流管的开口。
  足有两刻功夫。
  就在两人的耐心也渐渐被灼烧的时候,一滴黄豆大小的油液慢慢从管口渗出,无声地滴到地面。
  马和双眼不可思议地瞪大,像怕惊扰到什么一般,一言不发、小心翼翼地把手捧过去,接着管口。
  滴答、滴答。
  一连几颗油粒跌进他的掌心,金黄澄澈,带着浓郁的蒜香味道。
  “这是……”
  “大蒜素。”李明夷紧绷的表情也慢慢轻松下来,拿过一个陶碗,替去马和的双手。
  碗底逐渐聚其一层金黄的液体。
  这就是大蒜素溶液,古代条件下最容易制备的药品之一。
  尽管不是抗生素,这种天然的有机硫化合物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而因其原材料常见、制备流程简单,也使这种温和的药物具有相当可靠的安全性。
  李明夷并非没有想过制备抗生素。
  理想条件下,青霉素和土霉素都有可能被制备出来。
  但未经人工去毒的抗生素,对于这个时代从未应用过抗菌药物的人而言无疑是足够致死的毒药。哪怕在现代医学,该不该应用抗生素都仍是医学界永恒争议的话题。
  青霉素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却也同时将医学的潘多拉魔盒打开。
  现在的科技水平尚不能与之匹配,李明夷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将它留在未来。
  “大蒜素。”马和喃喃地重复这个名词,嘴角慢慢扬起,“李郎,你果然是个有趣的人。”
  这锅大蒜水被蒸馏结束时,天已经黑了。
  大蒜素在常温下几个小时就会变质,所以李明夷不打算浪费太多资源去储存。摸索出了制备方法,日后便可以即制即用。
  夏日闷热,简单用胡饼把晚饭对付过去,两人回到院子,坐在台阶上乘凉。
  李明夷撑着手肘,仰头看着夜空。
  七月的夜空,银河流转,星罗棋布。一千年的时光,对于人类而言漫长得不可想象。可对于这些天体,几乎只是它们漫长寿命中短暂的一眨。
  李明夷不由自主地伸出双手,接住来自宇宙的光。
  此刻照在他掌心的星光,或许已经经过了不止一千年的旅行。而这一刻星辰发出的亮光,应该正辉映着二十一世纪的那个自己。
  这个念头一浮现,一个几乎被他忽略的问题忽然在心间闪过——
  如果宇宙的时间永远呈线性流动。
  那个二十一世纪的李明夷,究竟是他的过去,还是未来?
  啪。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