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仲卿现在是从七品官,比七品芝麻官还低半级,每年的禄米是70石,但俸银大概有33贯。
也就是说,小颜夫子一年的俸禄就可以买下所有的笔了。
这是个让两人都松了一口气的价格,虽然还是贵到离谱,但至少不是付不起,颜仲卿这个人物欲极低,除了每年固定往家里寄的钱外,他还是攒下了一些积蓄的。
以此类推,墨纸砚也按照市面上最低的价格来换算,他现在就可以拿出笔和砚台的钱,虽然那会掏空他的现金流,也许还需要和隔壁的同窗借上一些,总之,是在颜仲卿的承受范围内的。
纸和墨要的太多,花销也是最大的,这最费钱的部分:“我可以去找我的老师,我的师祖。”
颜仲卿虽然没什么朋友,但他这个人交朋友一向是重质不重量,是那种只要他开口,就一定能够借到钱的朋友。
沈里十分疑惑:“你为什么不直接和我借啊?”与其这样借来还去的,还不如直接都和他这个源头借呢,都不用中间商赚差价。
颜仲卿:“……”你很好,但你老公很恐怖。
“你不用担心,我超有钱的。”沈里再次开始报菜名一样的报他太子妃的工资,有一说一,确实蛮有钱的。
至少比颜仲卿有钱,有钱的多。
但这个事和沈里是说不通的,颜仲卿也就不打算说了,只想着等后面和太子直接谈,他不想伤了沈里的心:“那这个条件就算是解决了,我们来说一下背诵和作业的事吧。”
小颜夫子的超绝行动力深深的震撼了沈里,要知道他现在还发着烧呢。
可他依旧思路十分清晰的在试图钻金手指的bug,他问:“您之前所有的作业,都是自己写的吗?”
沈里第一反应当然是点头啊,任何一个学渣都会嘴硬到底,但后面又想起来现在是在讨论各种条件的可行性,这才又摇了摇头:“阿兔帮了我一些。”
好吧,是於菟帮了他很多,但字好歹是沈里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上去的。
“那些作业符合觉醒条件吗?”
“符合!”
“那我们就再更过分的试一下。”小颜夫子条理清楚的安排着,好比由他来写,最终再写上沈里的名字,看看能不能算。如果不能,那就再试试他写一半,沈里写一半。还不行就继续压缩。或者由他来试试模仿沈里的笔迹行不行。
结论是,只要名字是沈里的,笔迹和沈里相仿,且颜仲卿真心认可这就是沈里的作业,那就算数。
游戏AI终究还是无法取代抽象的人类。
在卡bug方面,小颜夫子绝对算是一个小天才,他表示他会尽快写完全部的作业,然后由沈里在上面署名的。最后,就只剩下背诵这一个难点有待攻克了。
沈里本来还觉得这肯定无论如何都不能作弊了,但小颜夫子说:“我有一个朋友。”
准确的说,这位朋友就在隔壁,对方是觉醒了血脉的,而他觉醒的血脉也有点特别,他能通过别人吃掉自己做的东西,来加强别人的记忆。
沈里:“?”哆啦A梦的记忆面包吗?
“没有那么神,因为记忆的时间很有限,能记的东西也有限。”总之就是没有办法帮人在科举上作弊,但如今帮沈里作弊却是刚刚好,对方在衙门里也对同窗用过这一招。
沈里回到东宫时,闻时颂正在挑灯夜读,一边假装办公,一边超经意听沈里讲了今天出宫发生的一切,然后才道:“所以,你的朋友觉醒了?”
沈里:“……没有。”
闻时颂一愣:“为什么?”
沈里悲愤欲绝:“因为我实在吃不下仲卿朋友做的小点心了。”QAQ
作者有话要说:
扯淡小剧场:
太子的重点:仲卿!叫的好亲热啊!
第51章 入主东宫第五十一天:
要背的课文实在有点多,沈里的记忆力不行,胃口也不行。
严大人做了一屉又一屉的点心,沈里最后却连半屉都没吃进去。这倒不是说严大人的手艺有多难吃,事实上,他做的小点心还蛮好吃的,是典型的北方点心,酥皮层层叠叠,内馅绵软丰富,最重要的是不太甜。
但严言觉醒的血脉毕竟不是真的记忆面包,不是说他在点心上面刻多少字,沈里就能记下多少内容,这个能力更类似于游戏里的属性加点,好比沈里的初始记忆力值是5,吃完点心之后可以短期加到8到10。
注意这个短期,是真的很短,短到沈里但凡吃完点心稍微磨叽一下,他给小颜夫子背的内容都有可能背不完。
可以说是非常争分夺秒了。
这也是沈里吃到后面实在是吃不下的原因,在刚开始适应这份能力时,沈里总是把握不好节奏,导致不少点心都白吃了。
“你同僚都是怎么用这个的?”沈里崩溃。
“他们会连续吃。”也就是持续加点,且他们每次需要记忆的内容只有固定的一份,不用像沈里这样得吃完一块看一篇,吃下一块又换一篇。最重要的是,严言的同僚们也都是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里杀出来的,他们的初始记忆值就比沈里高。
沈里:“……”我是个笨蛋真是对不起了。
而吃过点心的人都知道的,点心这东西吧,永远是吃一口惊为天人,吃十口必然会腻,再好吃的点心也逃不过这个定律。
至少沈里逃不过,东宫的点心娘子做的点心又好吃又好看,沈里每天最多也就能吃那么几碟。
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出走半生,归来仍要日积月累。
沈里也是万万没想到,绕了那么一大圈,最后又回到了他依靠自己脑子想出来的起点,每天坚持打卡背课文,只不过这一回背的速度要比过去快上不少。
他每天早上甚至都不用早起吃饭了,直接去弘文馆一边吃一边上早读。
事半功倍。
所有人都很开心。
除了闻时颂。
不仅没有解决沈里的交友问题,甚至还把自己早上和沈里为数不多的相处时间给搭进去了,超小气的太子殿下整个人都要不好了。
等闻时颂气势汹汹的想要上门找茬时……
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
好吧,也不算多大的事,但确实让闻时颂一时之间有些分-身乏术,不得不放弃了去找颜仲卿谈谈的想法,因为寿王死了。
寿王是谁?
就是之前的宗正寺卿,大启闻氏中辈分最高、年纪最大的老王爷,对方在辈分上是当今陛下的亲叔叔。
老皇帝当年是以冲龄登基,小小年纪就在天地祖宗面前称了帝。但在老皇帝登基之前,其实还发生了一件有关继承人到底选谁的小插曲。老皇帝他爹死的突然,没能留下只言片语,又没有太子,也没有皇后。而鉴于大启之前有过兄死弟及的先例,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朝廷就发生了一些分歧。
一派支持扶幼帝登基,由太后摄政。
另外一派则支持皇叔登基,也就是这位寿王了。一方面,寿王是先帝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是中宫嫡子,另外一方面,寿王当时正值壮年,能力和性格都已成型,有眼睛的都能看得出来这位殿下的优秀,上位就能干活,怎么想都比让一个不懂事的奶娃娃坐上皇位更加合适吧?
两边谁都有理,但最终还是让年纪尚幼的老皇帝登了基。
为什么?
因为寿王的人品是真的好,甚至有点过于老实了。他主动退出了和侄子的竞争,并极力支持由皇嫂摄政,岑夫子这位女大儒就是寿王介绍给太后的。
不管是在太后摄政还是后面老皇帝亲政的事情上,寿王都是出力最多的那个,共同谱写了一段叔嫂(侄)佳话。在老皇帝亲政后,寿王就自请去了南边,远离政治中心,也很少再插手政事,晚年归京更是只当了宗亲族长一类的职务。
有这么一个有眼色的省心皇叔,在任何人看来,老皇帝和寿王的关系都不会差。
老皇帝对于寿王的死,也确实表现的悲痛异常。
寿王病逝的消息一经传入皇宫,老皇帝就直接宣布了罢朝五日,他亲儿子死的时候,也就罢朝了这么多天。朝野上下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是举国哀悼,老皇帝还专门指派了自己的弟弟平王和太子一同治丧,成立了专门的治丧委员会。
官司也就从此而来,因为这一届的治丧委员会,没有按照传统从重臣及世家之中筛选挽郎。
朝野上下这一回是真的震动了。
但老皇帝推脱说他忧思成疾,不管外面如何洪水滔天,他都咬死了谁也不见,任由事态不断发酵。
意思很明显,名声他想要,君臣之情他也想保全。
这种既要又要该如何完美达成呢?那当然是让太子和平王来想办法啦,做成了是皇帝英明,做不成那就是他们办事不利。
平王是老皇帝最小的弟弟,但其实他也并没有比老皇帝小多少岁,一辈子没什么突出能力,也没什么野心,好不容易混到如今,一把年纪了却还要突然遭这个罪,可想而知老爷子有多委屈。最委屈的是,他取了一个世家女当王妃啊,虽然他后宅妻妾不少,但他和他老妻关系一直不错。
老爷子悲伤的泪水差点把整个东宫淹没,这般面对重臣和世家的疾风骤雨,他真的承受不来。
他只能把希翼的目光看向自己的大侄子:“殿下,咱们怎么办啊。”
能怎么办呢?老皇帝已经下了死命令,今年不选挽郎,他们不照办就是抗旨,又不能拿旨意来压人,因为老皇帝下的是口谕,一旦事态不对,他随时可以反悔说自己没有说过,甩锅给太子和平王。
平王那小细身板真的背不动这么大一口锅啊。老爷子一天能来东宫三回,每次来遮遮掩掩的,生怕被群情激奋的群臣给堵半道上,非要他给个说法。
他甚至不敢回家面对王妃,最近只能躲躲闪闪的住在外宅。
这日子他真的一天也过不下去了。
但端坐在东宫主殿上首的太子殿下,却是一点不急,不管老爷子说什么,他都是那句话,火候不到,皇叔不妨再等等。
放在任何时候,平王大概都能等,他甚至可以装病。
但现在的问题是,平王的皇叔寿王他老人家还躺在棺材里等着下葬呢,他们能等,寿王府可等不了。
也就是现在还是冬末春初,雍畿的天气还是比较冷的,不然……
棺材里的寿王真的没办法看了。
再考虑到太子闻时颂平日里坑人不眨眼的性格,平王在琢磨了好些天,也没能参悟透自己的大侄子到底在等什么之后,终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太子不会根本就不是在等什么,只想着让他背锅吧?
真不怪平王会用这么大的恶意揣测闻时颂,因为闻时颂平日里他根本就不做人啊,况且他去年在闻时颂娶沈里这件事上上蹿下跳,进行了很大的阻拦……
太子不会是想一箭双雕,连他一起打击报复了吧?
做贼心虚的平王,其实是个蛮好欺负的软柿子,这事放在任何时候,他哪怕这么想了,也对事实造不成任何伤害,但是偏偏这次就出现了意外。
不想背锅的平王自认为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并敢想敢做的当天就这么行动了,他对外直接放出风去,是的,今年不选挽郎了,只选挽娘。
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朝堂这回是真的炸锅了,炸的不能再炸,但平王却还觉得自己这招想的很妙呢。毕竟老皇帝的口谕是不选挽郎,他没说不能选挽娘啊。这样皇兄那边也算是有个交代了,世家也不算彻底得罪,完美。
闻时颂:“……”
这个傻逼。
闻时颂本来还稳坐钓鱼台,等着清流派主动上门求合作呢。毕竟如果说如今朝堂上,不想世家再起什么浪的,那绝对非清流派莫属,这种事指使清流派出面是最合适的。但是闻时颂主动开口,还是让清流派开口,那就是两回事了。
之前说过了,闻时颂既看不惯挽郎制度,也看不惯清流派。他当时选择了分而治之,让世家和重臣之间先闹了内部矛盾,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如今他正准备拿捏清流派。
双方对此都心知肚明,也都在暗暗角力,谁也没想到会横空杀出平王这么一个大聪明,还一整就整了个大的。
“现在要如何收场啊?”整个东宫衙署都急的团团转。
闻时颂却还是那副死人脸,怎么收场?就这么收呗,虽然计划和他一开始想的不太一样,但平王搞出来的这条路也不是不能走。
挽郎制度就留一半,留下挽娘,不要挽郎,并且只要最优秀的世家女和官员之女。并且寿王的葬礼之后,只要能通过吏部的铨选,一律留用朝堂。
世家大族不满意朝廷的后门只开给了女儿,儿子什么都没捞着。
清流派不满这个制度本身,之前就说了,他们中有不少酸儒这些年一直在反对女官,说什么男女有别,与女子共事十分别扭。
知道他们都不开心,闻时颂也就爽了。
他甚至直接对外表达了自己不耐烦的态度,吵来吵去,没完没了,他皇叔平王都退一步了他们还想怎么样?是真的不想让他皇叔祖寿王下葬了吗?
东宫官员集体震惊,虽然知道自家殿下的精神状态有一点点优美,但也不能优美成这样啊,得罪所有人,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好处啊?
所有东宫臣属都做好了面对疾风的准备。
他们也确实被骂了。
但诡异的是,大家的骂声并没有他们以为的那么严重,甚至隐隐有就这么接受了吧的妥协之姿。这一回连老皇帝那边都震惊了,怎么做到的?
沈里在岑夫子的阴谋小课堂上积极举手,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
这甚至不是闻时颂告诉他的,而是沈里从对闻时颂的了解出发进行的反推。
因为世家这边想的是,好歹保留了挽娘,万一再闹下去,惹太子真的动怒了,连挽娘都保不住怎么办?儿子需要工作,女儿有一个也挺好的啊。
而清流这边想的也差不多。
这里就必须得先说一下,世家子弟受精英教导多年,其实还是有一些有本事的。只不过在男子方面,来来回回的筛选,真有本事的早就都去当官了,根本没什么遗贤,留下的都是歪瓜裂枣,朝臣才会如此反对。女子就不一样了,虽然在大启女人也能当官,但实际上女官的占比还是很小的,大量优秀的世家女还待业家中。
40/71 首页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