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魏国地势条件,不就与荆州一样?”刘备道:“若主能强之,则是四通八达,用武之地。可成天下霸业。若其主不善用之,则四分五裂,为人所夺。荆州之不能守,是云长之过,怎么能怪你?况若鲁子敬尚在,孙权安能不识时务,袭杀云长?若非朕用兵无方,不听丞相与子初之言,安能有此覆败?丞相以此自责,不亦谬乎?”
“……”
刘备接着叹道:“朕知道,你此刻最怕从朕口中听到悔愧二字。而朕,也正害怕听到你说不悔。可是,”他慨然长叹,凝视着自己的丞相:“朕,又是如此的期待。期待那朕应当许你的,又已不能亲眼所见的一切。”
诸葛亮闻此,一时悲不自胜,涕泣俱下。
“然而,丞相!你应知死亡并非终点。朕之神灵归于天地之间,永伴你之身侧。亦将与你一同载入史册。”刘备复又笑道:“一切都还没有结束。孔明,你应当为此欢喜!”
他说罢,静静看着他那平日稳重如山,不轻易流露悲喜的丞相思索片刻,终于破涕为笑。于是他笑道:“你知道吗?看着你这样一个英雄为朕而泣,为朕而笑,朕方觉不枉此生。江山秀丽,美人多娇,不及丞相万一。”
“……”诸葛亮无言片刻,随即笑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臣为天下而悲喜,非为陛下。”
“朕是天子。朕就是天下。”刘备慢悠悠道:“再说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丞相,朕不是你的王吗?”
诸葛亮微笑:“陛下是臣之天,臣之君王。”他复又叹道:“天之将倾,宁不震惧。”
刘备笑道:“丞相当效女娲补天。”
“……”
“朕引喻失义,丞相莫怪?”刘备笑道:“然而天皇伏羲,地皇女娲,皆为人王。”他指指诸葛亮心口:“王就在你心中。若你做不到。朕可立即加尔九锡。”
“不。”诸葛亮断然道:“大汉子民无功不受禄。若臣兵进长安,洛阳,还于故都,使四海康宁,天下归一,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
“好!”刘备精神一振,强撑起身,紧握住诸葛亮之手:“壮哉!孔明!”
他即命诸葛亮回到案前安坐,自己亦在侍者扶持下,来到几案对面坐下,倚靠扶手。君臣二人相对促膝而坐,一如当年隆中草庐。诸葛亮羽扇轻摇,望着他的帝王微笑。而刘备肃然开口:“先生,孤创业未半而将不久于人世…今天下三分,曹魏在北,其势既大,而吴更违盟,荆州已失,复有秭归蹉跌…然孤志犹未已!”他停顿了一下,笑道:“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坦然而答:“自我大汉与吴息战,江北烽烟数起。孙权比之曹丕,则名微而众寡,然终能全身而退者…”
刘备忍笑不住:“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笑着摇摇头,继续刚才的话:“然终能全身而退者…不过是因为一场大疫!”
“哈哈哈哈哈…”君臣二人相对大笑。
但见两人笑过,诸葛亮收敛了神色,冷然道:“孙权与人为盟反复无常,自猇亭一胜,便自以为得意,对曹魏停止进贡,惹恼了曹丕。可谓自作孽。不思踞有荆州后不得不全防长江,兵力分散数千里布防以拒北军,岂能自保。上次被打得火烧眉毛,危如累卵,若非一场大疫迫使曹丕退兵,如今还不知是如何。”
刘备叹息:“这荆州原当我所踞有,方可长久。巴蜀天险,易守难攻,北兵不得越秦岭而入川。故云长可多持兵众协助东吴于长江布防。鲁子敬深明此理,故一向主张孙刘联盟。岂料孙权吕蒙短视近利如此,当真一谋兴邦,一谋丧邦!拖累得我大汉如今亦危如累卵。”
“陛下,为什么不生气了?此刻陛下思绪清明,考虑周全,英明睿智,浑不似抱有深仇大恨之人。”诸葛亮微笑问。
刘备温颜笑望自家丞相:“见了孔明,朕高兴都来不及,还生什么气?”
诸葛亮摇头:“陛下,见到臣,可以高兴得忘了一切?忘了骨肉之痛,切齿深仇?”
刘备微笑:“朕担当身前事,而身后自当忘却。如今朕眼中心上,唯丞相一人。”
诸葛亮心中一沉,刘备此言,令他仿佛落入无尽深渊,心头为恐惧哀伤所牢牢攉住。他默然片刻,道:“陛下曾许臣策马天下,来日一统中原时,定携臣之手,指点江山。此约陛下难道也已忘却?”
“…孔明。”刘备沉默片刻,凝视着诸葛亮:“丞相曾言,自当阳一败,死里逃生。梦里梦外,唯朕一人。更竭股肱之力,呕心沥血。朕不知何以答卿此情此义,唯有此刻,与卿念念相系,举国相托,心神无二。方不负你我一世知音。往事如水,一去不返。然牙旷之调,永垂千古。唯愿丞相,暂息悲哀,志存高远,莫负朕意。”
“…好。”诸葛亮强抑悲恸,缓缓道:“请陛下回思臣草庐之对:而今荆州已失,与益州之师左右策应共伐中原之谋已不可行。然我汉国小力弱,不能独力以抗曹魏。势必仍得与吴结盟。”
刘备道:“向者孙权被曹丕打得大败,忧朕复举兵东向与曹丕共灭其国,故遣使请和,朕已许之。然吴人险诈,贪得无厌,反复无常。更兼才与我结下新仇不久,复盟可行?”
诸葛亮开口便提及与吴复盟,见刘备丝毫没有怒意,反而冷静分析,如在谈论别家之事,这简直让他的心更沉了下去。怔忡片刻,方答:“孙权数失信于曹魏。曹子桓再如何无谋,也不会再相信他了。东吴更与我结仇,此时两面受敌,必惴惴不安。忧来年曹丕再度举兵南下,于长江数千里布防,苦苦支撑之事又要重演。到时候若无大疫,他们可就有灭国之危了。”
刘备笑而点头,等他说下去。但听诸葛亮道:“孙权亦想取蜀以壮大自己。然白帝城易守难攻,固若金汤。且我大汉国力尚在,将相揖穆。他也知道撼我不得。我与吴复盟,则无需忧虑川东门户。如此便可于平定南方之后,屯兵汉中,伺机出秦川北伐。而吴于东策应,使曹魏之兵不得尽西。”
刘备点头含笑:“…来年丞相励精图治,教兵讲武,待天下有变,即兵出关中,天下震动,各郡倒戈,百姓谁能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自此孔明羽扇指处,势如破竹,直抵长安!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闻此却是怔然看着刘备。不意草庐之对,在这永安宫重演。只是光阴移换,他心中虽仍有豪情壮志,却无当年喜悦之情。心中忧虑悲伤,不知如何能解。他一时忘情,猛然倾身,握住了刘备之手:“我愿随将军举兵北上,以图大事!将军三顾之恩,知遇之重,亮当效犬马以报!”
刘备叹道:“朕的管仲,朕的萧何,朕之子房!如今真要连着乐毅与韩信的活一块揽上!我知孔明自许管乐,自然做得到。可如此操劳,朕于心何忍!丞相!不如朕放你归于山野之中,莫报燕王,也忘了我这个汉王吧!”
诸葛亮亦是哽咽:“陛下是何言也。陛下知我惜我,厚待恩遇,远逾燕王。全心信我,视亮如骨肉,委以重任,不曾疑我半分,亦远胜高帝。此情此义,已入骨血,刻骨铭心,如何能忘?陛下将臣罢归乡里,亮岂不成一孤魂?宁效屈子赋离骚,歌渔父,自沉锦江乎!”
“…休得胡言。”刘备淡淡道:“自上次你与曹植为文对论,魏人多说你文采不艳。连曹子建都比不上,不要提跟屈原比。既不能留下传世之文,岂可不建盖世功业?功业未建,自沉锦江,岂不可惜?我看你不会甘心,也做不到。”
“…………”知臣者,陛下也。诸葛亮决定不再跟刘备作口舌之争,默默地在心中第无数次下了这一个结论。
20.长相思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古诗十九首》
当晚,诸葛亮方抵达白帝,国事忙碌,夜里尚要陪伴皇帝。不得已命人将公文都抱回到刘备寝殿批阅。他踏入寝殿时,正看到刘备歪在榻上翻阅一些书信。见他来了,便望着他笑。
诸葛亮亦微笑坐定,批阅公文。片刻后觉自己始终被一目光盯着,抬头才看见刘备在默默注视着他。
他见此,便笑问:“陛下方才在看什么?怎么不看了?”
刘备道:“方才看的是丞相。现在看的也是丞相。常说字如其人,但是看字怎比得上看人。”
诸葛亮闻言,放下笔起身坐到皇帝榻侧,望着刘备几案上摊开来的书信。
那是自己于二个月前,深冬之际所书之信。于简略交代国事之后,另书有一诗:
孟冬寒气至
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
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
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
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
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
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
惧君不识察
章草极尽精妙,字迹虽草而不乱,于刚劲中透出缠绵苦思之意。是他于思念中耗费了不少心思书就。
彼时他夜不能寐,披衣起身在庭中仰望成都月夜。百姓安睡,万家灯火俱寂,还醒着的怕亦只有思念丈夫的妇人。百姓们怎知,那日理万机,为他们抚平战后疮痍,再度带来太平春的丞相,在夜里还要因为思念在远方的皇帝而愁不能眠?闻得刘备改鱼腹为永安,此生欲终于此之意已然明了。他知刘备至深。岂能不明白这一点。然月缺月圆,时光飞逝,眼看相聚时间日短,而与君已经年不见,只能把书信常置袖中,思念时拿出来看看罢了…
他抬头之际,只听皇帝温声道:“孔明,经年不见。白日里尽谈国事,朕还没有来得及与你诉离别之情。”
诸葛亮微笑道:“臣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耳!”
经年的思念,只简单化作一句短诗。刘备欣然而笑:“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诸葛亮笑答:“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诸葛亮笑接道。
“噗…”刘备忍俊不住。君臣二人相对笑起来。当是一笑解千愁。末了刘备抚着自家丞相之背:“不对,不对。你这卧龙,怎能没有双翼?你将来可是要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朕忧心的,只是怕你不会’努力加餐饭,随时爱景光。’”
“…陛下过虑了。”
刘备摇头道:“丞相近日多有劳累,是为朕所累。朕不当责怪你没有保重身体。但以后你独当大任,忙碌只会有增无减。还要如此折腾下去吗?孔明教朕读书观其大略,怎么自己做起事情来这样巨细靡遗?这样岂能不过于劳累?”
诸葛亮笑道:“陛下,读书与理政不一样。”
刘备叹息:“庶事精炼,物理其本,是孔明为政一贯的作风。只是造福了百姓,累着了丞相。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丞相焉能不保重自己?如此纵用心力,不是养生之道。教朕益发担忧起你来。”
“……”
“你听着,这是朕叮嘱你的第一件事。”刘备认真地望向他。
“臣谨闻圣教。”
“事情虽多,你也不可不分巨细,审查入微。时不时还要亲自查阅校理簿书。你让属下脸上心里怎么过得去。他们不笨,恰恰是你太聪明。一个家的主人,便应让仆从掌车马,妾婢主洒扫炊事。犬守夜,鸡司晨。你只需发号施令便可。不宜亲自去做他们全部的事情。”
“……”诸葛亮见刘备一脸认真,便殷殷握着皇帝的手,含笑答应。
“听进去了?”刘备笑道:“那么好。今晚那些公文都交给他们处理去。你我早些躺下歇息。”
诸葛亮笑着依命而行。让侍者搬走公文簿书,君臣二人洗漱毕,同榻而卧。
然而他当晚在皇帝身畔,极为浅眠。天明之前,便轻轻起身,前往他在永安宫中理事之处,命侍者研墨毕,自己则执笔宁思。
…周公为周文王少子。有圣德,辅其兄武王伐商,定周八百年天下。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代。藏其册于金匮,无人知之…
…后武王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抱成王于膝,以朝诸候。有庶兄管叔、蔡叔将谋不轨,心忌周公,反布散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不久篡位。成王疑之。周公辞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
…一日,天降大风疾雷,击开金匮,成王见了册文,方知周公之忠,迎归相位,诛管叔、蔡叔,周室危而复安。
诸葛亮心想,他没有为刘备延寿之法,但作册文告天,却是他可以做到之事。
…何不仿效周公?
他向来行文惯用章草,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这一封祈告上天之文,他先反复酌思,存了腹稿。再以篆书写就,字字如刀刻,力透纸背。
“…倘上天垂怜,使今汉天子得以康复,转危为安,诸葛孔明愿以身代。”
待得最后一行字写毕,抬眼见天方蒙蒙亮,便屏退随从,独自一人往白帝城最高处行去。
山风猎猎,峡谷波涛汹涌。汉丞相跪拜于地,对天祈祷。他朗声诵读册文,反复三次,但愿上达天听。
然后,他将册文付之一炬。看着冉冉烟尘上升,他心底稍安。彷佛如此便能让上苍看到这册文…
周公将册文藏于金匮,也许上天不知。而世人知晓了。他诸葛孔明总要做些不一样的。如此世人不知,但上苍可能会看到吧…
21. 与君同罪
清晨,诸葛亮于东征阵亡将士灵堂祭拜之后,即于侍从伴随下前往议事厅。
这是丞相来到白帝城之后,头一次会见群臣。身为百官之首,群臣皆想听诸葛亮如何评价检讨东征之失,以及大汉的未来--他们该如何在风雨飘摇中走下去。
议事厅中,中间上首为皇帝之位。左侧首席为丞相之位。其下群臣文武依班次坐定。李严,赵云,陈到,马谡,陈震,向宠,向朗,宗预,廖化,吴壹,吴班,吕乂,王连,杨洪,张翼,许慈,来敏等人皆已就坐。只待丞相入席,会议开始。
30/46 首页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