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8

白帝春深(三国玄亮同人)——艾草

时间:2018-02-07 09:29:43  作者:艾草
“民心民气,军心战力,君臣聚合,庙堂运筹,尽皆国力。”
“财货丰厚,历来不是国力之魂。君不见项楚之强,卒败于高祖。秦以羸弱,变法之后,君民齐心,遂败强大之魏国,收复河西,争霸中原,终得天下。昔我汉国,仅据四郡之地,曹操已占北方半壁江山。我等能进取西川,北下汉中,荆北倒戈,威震中原,进迫许都,何也?靠的是原来就国富兵强?”
众臣闻此,皆暗暗称是,为之精神一振。刘备温颜望向诸葛亮:“国力之魂,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我汉能强大起来,首先是因为有一个长于谋划,善于治国理民,训练军队的丞相。其次,我君臣文武揖穆,文臣尽心,将领用命,方才建国。”
诸葛亮向刘备长揖为礼。在坐文武望着君相二人,心下慨然。如鱼之有水,十七年来未曾改变,二人君臣之情始终如一。刘备始终信任倚重于他,诸葛亮亦证明了自己的才华足以使弱国富强,他凝重谨慎,堪当一国大任。君足信,臣足重。而刘备现在无疑是要把这信与重,都全盘交付给诸葛丞相。
现在,他要他的臣民完全信任丞相。一如信任他。
只见大汉丞相复又转身面对群臣,缓缓道:“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八阵若成,可使我三军立于不败之地!”
“守国自保,易耳。然若如此,无异昭告天下,陛下与太子,摄于曹氏之威,轻让社稷。则不异于昭告四海,九五之尊,不以德举,而以力取。”
“想当今之世,精兵强将,封疆大吏,兵不厌多,势不厌大,万般利欲,只嫌其少。乃至生叛逆篡位之心,自古有之。王莽摄政,孝愍让国之事,循环不止…臣恐天下,从此永无宁日。”
“……!!”
群臣皆为诸葛亮此语所震摄,皆能预见若不伐魏,汉国终将败亡。而自是之后,礼崩乐坏,窜逆成风。也许百余年之内,天下还要动荡不安。乱世将何时终止?帝王将相自身难保,或流落民间,或为权臣强将所杀害。遑论百姓万民,死于战乱饥荒者,动辄上万…
思及此,谁能不寒而栗?纵使北伐艰难…只要有一线希望,又怎可不为之?
费祎低叹:“丞相远见,臣等不如也。”
刘备微微一笑:“丞相之言是也。朕比他更早预见这一乱象,故起于草莽之中,屡经胜败,终折而不挠…公琰,你意如何?”
蒋琬长揖道:“臣当倾力以助丞相。”
刘备盯着他片刻,笑了起来:“呵呵…好啊。你自己没有什么想法。然而孔明救过你一命,对你又有提携教导之恩。你自会以他之愿,为己之愿。公琰素性质朴,朕信得过你。”他说着,指着蒋琬,笑对诸葛亮:“好好教导。此子能成为有用之才。”
诸葛亮微笑点头。
刘备又转向射援:“射卿以为呢?”
射援躬身长揖:“臣唯陛下之命是从。”
刘备与诸葛亮默然对望。群臣闻北伐之论,多是惊诧。荆州已失,如今季汉,且不提此刻内外交煎。就是内外患平定之后,以小国寡民抗衡北方强国,亦是几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费祎与李恢,很坦然地说出了内心的看法。射援与蒋琬,内心亦都是如此认为。但他们一个仰慕刘备,一个敬爱诸葛亮。是以都愿意许之以驱驰。
于是刘备对射援道:“今后,卿等当以丞相之命是从。”
射援应声道:“是!”
刘备命诸葛亮起身上前,坐于榻侧。他紧握着丞相之手:“孔明,交给你了。朕把他们托付给了你。也把你托付给了他们。谁若不听你话,即是有违朕命。丞相酌情罢黜之。他们的衣食身命,前途荣辱,你也需负责照顾。如君视臣,如父视子。”
“……!”群臣闻此最后一句,心下皆震。如此郑重托付,全心信赖,将太子与群臣俱都托付…怕是只有当年周武王嘱托弟弟周公方才有吧?如此鱼水君臣…十七年来,未曾改变。
君子之行,贯彻始终,莫过如是…
 
25.少司命
 
当下群臣起身而退。独留诸葛亮与刘备叙话。刘备缓缓道:“孔明日后,便是辛苦了。可知北伐不在兵力多寡,而在人心向背。”
诸葛亮微叹:“陛下,臣无陛下感召之力,识人之明。陛下若离臣而去,臣当何以自处。”
“却也未必。”刘备笑道:“孔明必当成圣成贤,万民仰望。丞相才德,有过于朕。”
诸葛亮还待说些什么,刘备却按住他手,笑道:“虽九死其犹未悔…?丞相,今日之会议,倒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诸葛亮不禁笑起来:“臣之心,唯有陛下知之。”
“啊,丞相…”刘备叹道:“是成败重要?人心重要?礼乐仁义重要?苟全性命重要?”
“陛下…”诸葛亮微微一叹:“孔子云,使人温饱而后知礼义。臣当先使仓廪实,而后器械利。自古成王败寇,不成大功者,何以教化人心。陛下亦知臣伐贼,才弱而敌强也。”
刘备笑道:“丞相竟在群臣面前说一套,在朕面前说另一套。”
诸葛亮眉目舒朗,笑问:“陛下想不想听另一套?”
“哦,丞相还有另一套?”刘备笑问。
诸葛亮扶着刘备躺下,坐在榻边,微笑:“这是臣对自己说的话:也许路并没有那么远,翻越了秦岭,离长安也不过一百里路。”
刘备笑握住自家丞相之手,点头:“壮哉!朕之武侯!”他停顿了一下,又道:“公琰自随你磨练,已戒酒多年。倒似脱胎换骨,不复年少轻狂,越发老成大气。这孩子…越来越像你了。”
诸葛亮笑问:“那么陛下看,文伟此人如何。”
“丞相看呢?”刘备反问。
诸葛亮答:“文伟识悟过人。便是公务烦猥,文伟举目暂视,已究其意旨,其速数倍于人,终亦不忘。其奉旨出使,应对进退,事事条答,无所遗失。此难得之才也。”
刘备笑而点头:“文伟才高,但大智不如孔明,其志气亦不如公琰。若内德敷教化,泽被百姓,凌蹈上国,以弱敌强,无人可及孔明。他们两个是你所提携教导,然而终究无法青出于蓝。盖天地灵气所锺,只在丞相一身。”
皇帝一字一句,满满是对自家丞相的爱重:“孔明得此二杰辅佐,何愁不能兴汉灭魏,还于旧都。”
诸葛亮思及蒋琬是刘备素所不喜。但因自己看重公琰,便亦随之认同,欲令他自己简拔人才,毫不干预,一概支持信赖。思及此他不禁感动于心,哽咽不语。
但听刘备笑道:“孔明记得么?往日你与曹子建为文对论两汉开国群臣,人多以孔明之论为是。高帝开创我大汉天下,以至于妇孺皆知谋臣有张良陈平,相有萧何,将为韩信。可光武同样以布衣策马而得天下,他的谋臣良将却相形黯淡。试问后世百姓,还会有多少人知道邓禹、吴汉、马援等辈?”
诸葛亮想起了数年前与曹植的笔战,不由微微一笑。却不知刘备何以忽然提及此事。只听刘备继续说了下去:“世祖之才具谋略,不逊于他的谋臣,是以盖过了他们的光芒。而高帝性疏,然知人善任,方使臣子之才得以突显。朕更似高帝,以后世人说起朕,大概也同样知道孔明是朕的萧何。士元,孝直,为朕之良平。云长,益德,子龙,亦一时之骁将俊杰。我刘备因为你们,三分天下有其一,终成帝业。”
“然以后待孔明还于旧都,一统四海,人们说起孔明,大约也似说起世祖。余下汉臣,虽皆世之俊杰,比起你来也是囊萤皓月。在孔明的光辉下,都要相形失色。后世老百姓们,只怕要连他们的名字都记不住。”
“想到此,朕真替他们遗憾。但却又为你而高兴。孔明啊…你真真是人如其名,不枉汝父给你起的名字。朕命阿斗封你武乡侯,便是要你既不负光明之意,也不负了“武”这一字。”
光…武…
孔明…武乡侯…
不想,刘备原来是这个意思。
诸葛亮默然片刻,沉声道:“请陛下收回方才之言。”
“你…!”刘备着恼地看着他。
诸葛亮起身,整衣跪下,清晰而朗声道:“君父之命,亮不敢违。然陛下以臣比世祖,实为不当。岂不见曹操欺君,天下土崩,人民沸扬。子丕继之以篡,至是礼崩乐坏,君臣之道,渐以凌替。纵文韬武略冠绝天下,亦不能解生民于倒悬。故臣请陛下收回方才之言。”
…孔明自来尚礼,在他称王称帝后更是如此。那一套君臣纲常有时都惹得出身行伍的刘备不耐烦。然孔明说话虽不温不火,却又句句在情在理,听似和缓,实则原则强硬无可辩驳。刘备默然良久,终叹了一口气:“丞相请起。”
诸葛亮依然朗声道:“请陛下收回方才之言!”
“天子无戏言,你要朕收回什么话!”刘备语气中已是带上一丝不悦。
诸葛亮默然。虽是长跪的姿态,却从头到脚无不充满了执拗之意。
“很好,还会跟朕拗脾气。”刘备又气又好笑。但见诸葛亮依然不起,便冷然道:“你这是要朕扶你起来么?!”
“请陛下收回方才之言!”诸葛亮又是应声道。
刘备深感无力。如果他现在有力气的话一定上前将这家伙一把掀起。然而他终是压下怒意,半晌,缓缓道:“孔明,过来,扶朕起来。”
诸葛亮依然不动。
刘备怔然片刻,叹气道:“朕想去外面走走,吹吹江风。还望丞相陪朕一起。”
诸葛亮闻此,便起身上前扶起刘备。两人出宫缓缓而行。永安宫后正是接山临水,可眺望长江峡岸,山路上枝荫茂密,蝶舞花香,暖风吹拂,只是那子规悲啼,叫得人心中凄然。君臣二人搀扶着慢慢沿山壁小道而行,良久谁也没说话。刘备似乎精神不错,走了好一段路也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意思。行到了面西的山侧,但见夕阳一轮,正挂在远山翠黛之上。江风吹拂,更令人神清气爽。
刘备终于停了下来,君臣二人静静看着落日。片刻,刘备忽道:“孔明啊…”
“是,陛下。”诸葛亮应道。
但听刘备继续说了下去,竟是开始回忆从前:
“那时,我刘备闻卧龙之名,足足跑了三趟隆中,见到的还是一条睡龙。谁知孔明出山后,与我夜夜同榻共语,综论古今,聊得开心,往往过了中夜才睡去。朕原来不喜读书,可自从得你如师如友,解说谈论,教我观其大略,我也渐渐享受起执卷漫读的乐趣。”
“那个时候,我们叹息痛恨于桓、灵二帝。现在时移物换,我们有了江山基业,却说起了世祖与高帝。”
刘备沉默了下来,不再言语,由诸葛亮扶着他,慢慢走着。直到一处转角,刘备忽然停下,指着诸葛亮身后,笑道:“丞相请看。”
诸葛亮回头,但见长江万里,山峦迭嶂,而他们脚下几里处,零星散落着百户人家。炊烟袅袅,远远近近,升腾而上。夕阳遍洒,将这一切罩上了朦胧温暖的橘红光晕。直是如诗如画。
“莫非,孔明眼中只有朕一人。竟看不见这世间美景,江山如画。”刘备笑道。
“……”诸葛亮无语地看着自家皇帝,却见刘备忽目光一凛,恳切地望着他,一字一句沉重道:“朕深知孔明之忠,天地同鉴。也知你谦顺淡泊的本性。朕将你比作世祖,自然使孔明惶恐万分。”
诸葛亮鼻中一酸,哽咽道:“陛下明鉴。”
刘备望着远方万里山河,慨叹道:“然以私情而论,朕又希望看见你号令天下的样子。孔明之才华,只有更胜世祖,定将为天下带来从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诸葛亮摇头,正要说些什么,却听刘备道:“孔明噤声。你给朕听着就好。你不让朕说,朕以后就不说。但朕这只是想一想,你也不允么?”
诸葛亮怔然,当下只能默然听下去。
刘备握紧了他的手,道:“孔明与朕同生于乱世,我们都看见了千里荒芜,路有饿殍,人相食的乱世惨状。奸佞当朝,恶官压民。瘟疫,蝗灾,再加连年战乱,正是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当此时,休说礼崩乐坏,就是人们要有一口裹腹的粮食也没有。须知得天下者,当以民为本。岂不见桓灵之举措失当,而失天下人心乎?”
“…阿斗这不成器的竖子有没有定性朕清楚。不求他有朕才能之十一。不做昏君已是万幸!你以后治国治军,须顾不得他。倘有一日因他之故致使孔明之才不得施展,甚或听信小人之言,逼迫于你…那时休说天下苍生不幸,朕亦抱恨九泉!丞相不见乐毅与伍子胥即为前车之鉴! "刘备凛然望着诸葛亮:“朕不需要你来告诉朕何为君臣纲常。然若卿做乐毅,我为昭王,你又置惠王于何地?你想写一封报燕王书,逃离汉国,让阿斗留下千载臭名吗?”
“…陛下!”诸葛亮一时惶恐:“太子是臣教导长大,便无陛下之才具,也必不会如此!”
“丞相天下奇才,唯有识人之明不如朕。”刘备冷然道:“还有,知子莫如父。在这个问题上,你必须听朕的。”
“……”
“丞相,朕如今要交付予你绝对的权力。你不能只做管仲,乐毅。甚至不能只做周公!必要之时,你当做伊尹,行废立大权!如此托付,方可震慑群臣,令他们知道,就连阿斗也得依靠你,废立以下的事情,谁也别想质疑丞相之权力!”
“…陛下!”
“朕不会作昏君乱权之言,颠倒君臣纲常。朕说的话,做的事自有道理。就算你觉得这个托付之言令你难以承受,朕也必须这么说。”
“诚然,以阿斗之才,杀不了你。以孔明之能,绝不会为他所害。但朕也不希望你有一日被逼出逃到别的国家,尤其是东吴。你兄长在那里。”刘备说:“哦对了,你还有个堂弟在曹丕那儿。你也可以去魏国。但朕要你永远都是我刘家的臣子。”
“……”诸葛亮沉默片刻,缓缓道:“陛下之言,臣明白。然陛下若如此托付于臣,日后臣又手握一国大权,专制独行。一朝身故,史家将如何看待于臣?刀笔之下,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伊尹之名,永远比不上周公,是为何故?臣之名声不打紧,若是史家也因此毁谤陛下语出昏乱,颠倒伦常…”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