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早已有言在先,不在意后人如何论断。”刘备斩钉截铁,复又笑望诸葛亮:“孔明在乎吗?”
“不。”诸葛亮笑答:“臣不在意后世如何评论此事。诸葛亮永为汉臣,不在意后人误解。”他顿了顿,又叹:“亮但恐治国治军之际出现失误,不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臣之愚钝,将有伤陛下知人之明。”
“孔明,你多虑了。”刘备温言,笑看着他:“朕的识人之明,不会有误。丞相慧极,就是总爱忧虑过度。至于孔明是做伊尹,还是周公,名声如何?朕…顾不得了。单看你怎么做了,丞相。朕固执地把你绑在刘家,也把朕身后之名也交给了你。你可要对朕负责?”
“…这个责任太过重大,”诸葛亮叹道:“陛下,此例千载未有…”
“你要跟朕说,你担当不起?”刘备嗤然:“原来朕不是慧眼识英雄。错看你了。”
“陛下…”诸葛亮笑了出来:“陛下识人之明,有过高帝。”
“好!”刘备亦笑道:“朕看你之才华德行,千载未有!丞相不证明给朕看吗?只有孔明能光照天下,震荡四海,并昭告天下万民,刘备识人之明,明并日月!”
诸葛亮尝想,为什么他的帝王从不忧臣下功高震主?若刘备哪怕对臣下有一丝怀疑,或许关羽会更加戒慎恐惧。荆州就不会丢失。他今日也不会忧惧至此,必背负天子所给予他的,天下难以承受之重!
然乐毅若如此问燕昭王,怕昭王也回答不出。
智者不忧,勇者不惧。在刘备身上,诸葛亮看到了圣人所描述的智勇之人:出于绝对坚定信念的不忧,又由光明心地产生慷慨强毅的不惧。
因而少年时的他坚信,能撑起大汉天下者,必是此人。因而如今的他知晓,若他能以一人之力承担天下,亦是因这位大汉天子给予他的信心与勇气。
“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
诸葛亮悲伤地吟唱起屈原所作九歌《大司命》之辞。歌声低缓哀沉,如咽如诉,一唱三返。彷佛在以心神对他的主上倾诉:纷纷乱世,茫茫九州,陛下即是我之大司命…纵威震四海,一统天下,然知己凋零,于臣来说,亦如失魂魄…
而这在喜音乐,好楚歌的刘备听来,但感直入内心,震荡魂魄。皇帝于是亦以九歌《少司命》之辞回答。病中歌声低哑:
“秋兰兮青青,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丞相自青年时,便如兰之有师德,教导朕,熏陶朕。孔明,你就是那能担当天下大任的美好之人,是少司命。何以如此悲愁自苦?
诸葛亮闻此,亦继续以歌作答:
“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陛下啊,你乘着孔雀翎制车盖,翠鸟羽饰旌旗,升上九天抚持彗星。是亮永远的君王。天下豪杰之士甚多,你不以臣出身卑鄙,三顾亮于草庐之中,独信倚重,知己厚爱,今当生离。这是臣此刻之所以悲伤的原因…
刘备以歌回道: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孔明之心…朕已知晓。朕何尝不为与君相知而欢喜。何尝不为与君长别而悲痛…丞相啊,你从此持章武之剑,征伐天下,辅护幼主。你执法公正,善于治理百姓,你将做得比朕更好,为大汉子民之司命,不亦宜乎?你当以此自勉啊…
诸葛亮不再歌唱下去。他缓缓叩拜于地,象征着沉重的允诺应答。同时亦抑制不住地泪流满面。
刘备流泪叹道:“孔明…朕已不能再扶你。起来吧,丞相…你当顶天立地,为朕撑起大汉天下!”
26.汉乐
二人相携回入寝殿后,刘备在榻上翻阅诸葛亮遗留在几案上的图纸。叹道:“丞相近日太忙,没有时间搭理这些东西了。”
诸葛亮笑道:“非也。臣一直想找个时间,与陛下说说这些。”
刘备笑叹:“丞相之才,虽古之张衡何以过之。这些图纸,朕愣是没看懂半分。”
他说着,欣然望着自家身长八尺,方当盛年的丞相。诸葛亮容貌俊雅,一举一动无不具威仪,才华之深广,世所罕见。更难得的是,他从不因此而骄傲轻躁。他自年轻时起,心气即澄澈如水。随着年岁增长,越发沉静且中正平和。他有如一轮明月,在夕阳西下之后,将月上东山。可刘备知道自己有生之年,必然不得见皓月当空了。
然而这一轮明月,毫不在意自己的光芒未能显耀。诸葛亮安静地,全心地仰望着他那如烈日一样光芒四射的帝王。虽然嘴上不说,但刘备已经不止一次在君臣同榻而卧时,听见诸葛亮在梦里请求他不要离去。而诸葛亮白日再怎么善于克制,偶然也会从眼神情态中流露出哀伤不舍之情。
于是他拉过诸葛亮之手,笑叹:“丞相,其实朕不甘心。”
“……?”诸葛亮疑惑地望着他。
“不甘心啊,丞相。你的功业与后世之名,必然超越朕。你的才德贤能,也在朕之上。”
诸葛亮笑起来:“陛下又喝醉了。”他拾起几案上八阵图纸,指着八阵之首二阵,仰慕地望着刘备:“天覆阵者,天阵十六,外方内圆,四为风扬,其形象天,为阵之主,为兵之先。善用三军,其形不偏。”
刘备深知,诸葛亮哪里是在说阵法?分明是在吐露这一世对己渴仰之情。八阵之法,暗含八卦乾坤。乾建为天,坤柔为臣,是为首二阵之天覆、地载阵,而后方衍生出风扬、云垂、龙飞、虎翼、鸟翔、蛇蟠六阵。
于是刘备温声道:“天塌地倾,刘备誓不负与卿之约。”又指着图纸,一字一句背诵:“地载阵者,地阵十二,其形正方,云主四角,冲敌难当,其体莫测,动用无穷,独立不可,配之于阳。”
诸葛亮含笑接道:“天覆地载,亮永为君之臣。”
二人沉浸于往事之中,相对笑了起来。彷佛回到当年江夏,赤壁战后,他们在星月之下,携手许下誓言,天地为鉴。
君臣二人笑着,笑着,又皆哽咽无言。诸葛亮继续为刘备解说他近来又对阵法做了哪些改变与完善。刘备则拖着病体,全神贯注在这阵法上。尽管他所能理解的有限,却深知这阵法每一项变化,每一处玄机,都是诸葛亮数十年心血所成。
只听诸葛亮最后道:“…八阵若成,自今行师,应不复败矣!”
刘备笑而点头。诸葛亮则翻出另一张图纸,欣喜地为他解说起木牛流马:“陛下,勿忧蜀道艰险,粮草转运困难。昔者张衡尚能以地动仪预知地震方位。这奇技淫巧若成,用于运粮,焉知不能胜天?”
“木牛者,适合于山地行走,且能随意停在坡地上而不向下滑行,只需一人即能驾驭,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甚劳。”
刘备笑道:“此牛若成,可比地动仪更令后世惊叹!孔明之才,更胜鲁班!鲁班造的木鸟虽能飞上天,然不能负重运粮。没有实用。蜀道之险,猿猴亦愁于攀援,况背负粮草而行。孔明造此木牛,可不正如造出了能运粮的飞鸟,视天险如无物?”
虽然木牛尚未研制出来,但看着刘备兴奋激动的目光,诸葛亮亦觉信心百倍。他笑而复指另一张图纸:“山路既尽,则改以流马运。此为可拆卸之快船,用之于漕运,为木牛数倍之速。”
“丞相,丞相!”刘备慨然而叹:“如此运粮,韩信萧何若能复生,对此亦当惊叹!”
君臣二人,面对蜀道天险,相对而笑。在他们来说,没有所谓山穷水尽。只有无尽的高山流水。
刘备又取出另一张图纸:“丞相今之连弩,已可一发五矢。数年之后,当可十矢俱发。此弩以损益为名,可是取自夫子之言?啊,丞相…十世可知也?”
诸葛亮知刘备引用了《论语》,便笑而回答:“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刘备轻点头:“朕之夫子!”
诸葛亮复又道:“昔者管子,以丝弦长度,三分损益相生,而得五音。今损益连弩,亦尊此法。宫商角徵羽,各得二弦。”
“…朕之管仲!”刘备笑叹:“岂知这天下神兵,亦含礼乐教化之用。这是教百姓打仗也不忘礼乐啊!丞相必将绥靖四海,大兴礼乐。”
诸葛亮点头:“陛下与臣,皆喜音乐。等河海晏清,天下太平,将连弩上的毒箭拆下,即可改制为乐器。愿我大汉三军。皆息兵戈,歌乐弦管。是以臣将之命名为损益连弩。”
刘备含泪而笑:“好…好!太好了…!”
他们曾经数次结伴寻查各县,看着天府之国的富饶,相视而笑。只因他们都最爱看绿油油的稻田遍野,闻十里稻香。看遍地桑园,听家家机伫声。他们对天下,对苍生有着同样温柔的愿望,因而一个不顾危难,携民渡江。一个于北伐时道出: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但听诸葛亮接着道:“…臣还要筑城。平定南中后,臣将北屯沔阳,筑双城以为北伐之基。一名汉城,一名乐城…”他说着,找出了汉中地图,为刘备解说起他想在何地筑城,何地排演八阵,再从何地出兵秦岭,以取关中。
汉,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乐,是他二人共同的向往。一如乐竟为章,止戈为武。他们向往着一个天下止戈,强大安定,乐舞升平的大汉。因而诸葛亮北伐的决心是如此坚定,从没有想过在安逸偏远的蜀中偏安自守。而他的帝王,一世英豪的刘备也同样从来没有想过。
即便后人渐渐忘却了这天下太平,兴复汉室的梦想。即便所谓文景之治,前朝礼乐早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诸葛丞相所筑汉乐二城依然屹立。定军山上,丞相之墓座西朝东,永怀西蜀,兴复汉室。孝景帝之玄孙,亦曾在此一战而斩夏侯渊,夺取汉中,而为汉王。
时光可以飞逝,梦想也可以淡忘。但定军山永远记得那对曾经携手的君臣。他们主明臣强,先后在这个地方演兵,奋战。他们所歌唱的大汉最后一曲绝响,像千军万马奔腾,又如高山流水般寂静。
27.君其察之
这一日,诸葛亮政务耽搁,较晚回宫。刘备便召唤陈震入宫。政事没有聊几句,刘备便问:“丞相呢?”
“丞相正与令君、幼常、叔至谈论白帝城防务之事。”陈震说着,见刘备皱起了眉,便道:“陛下…臣去唤丞相?”
“不必了。”刘备制止。他不喜在诸葛亮忙碌时横加打搅。
陈震见此,感皇帝对丞相体贴之深,心下感动。只听刘备又问他:“你看正方此人如何?”
“……!”陈震闻此,默然不言。他焉能不知,李严才气甚高,又是蜀中有声望者。当时诸葛亮主持制定《蜀科》,伊籍辅之,另有三位川中刘璋故旧即法正、刘巴、李严。刘备为示待荆州故旧与益州士人平等之意,先后令法正与刘巴为尚书令,后两人皆病殁,才急忙调李严来白帝城任尚书令。
当年益州初定,盗贼马秦、高胜等招集队伍数万人为乱,到达资中县。当时刘备在汉中,李严不待另外发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其余人四散逃命,回家为民。又越砈南蛮首领高定派遣军队围攻新道县,李严急速出兵前往救援,贼兵大败逃走。如此才能,自是不可多得。
然而…乡里有言:难可狭,李鳞甲。李严此人性情孤傲,腹有鳞甲。是其美中不足处。
自从刘备至白帝城以来,仍时常会见文武臣下,亲自过问政事。尚书令李严总揽文书,替皇帝处理政事并且回报。但自从诸葛亮来到,刘备便几乎诸事不问,令李严凡有政事都向丞相回报。陈到赵云等凡有军务也皆请示诸葛亮。
本来,季汉的尚书令,凡有丞相在日,皆为虚衔。只因诸葛亮官职全名实际上是:大汉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即丞相方是真正意义上的尚书令,统领总摄全国内政。并且在必要的紧急时刻,可不经皇帝命令,持节调动全国军队。
有汉以来,丞相极为尊贵,权倾朝野。
刘备见陈震始终默然不答,便笑道:“好大胆子,竟不答朕所问。”
陈震原来知晓自家主公性情,笑了起来:“陛下拿臣玩笑。臣不答陛下所问,有两个原因。”
刘备缓缓点头:“卿一不愿以下属议论上司。二自认识人之明,不如朕也,故不敢答。是也不是?”
陈震笑答:“知臣者,陛下也。”
刘备叹了一口气:“若不知尔等,朕则愧为君王,愧受尔等股肱之力。”
陈震心下感叹,又道:“再者,疏不间亲。丞相与令君相友善,是国家之福。陛下何必忧心…”
刘备摇摇头:“朕在一日,是国家之福。朕若不在,就未必了。正方虽与孔明相亲,可他太高傲狂妄了。对天地神灵不敬畏之人,怎会真尊敬君长?何况他腹有鳞甲,性情无定。朕恐丞相,一时不察。”
诸葛亮与李严相友爱,季汉各官员,因为诸葛亮治国有方,为人中正平和,勤俭且许国忘身,执法严峻至公,都对丞相畏而爱之。而刘备却是一眼看出,在这许多仰慕自家丞相的人当中,唯有李严有爱而无畏。
但听刘备叹道:“朕现在没有理由把他从尚书令的位置撤换下来。就算朕要这么做,孔明也不会同意,益州仕族更不会同意。故朕命他与叔至共守永安,让他离孔明远些。朕会与孔明细说,但恐他不能明白朕的意思,来日固执起来,又把朕的叮嘱忘了…”
“孝起性情忠纯,老而益笃。朕知丞相亦深矣。他才德超绝,样样都好。唯有识人之明不如朕。孝起年纪大些,对世事人心,或许看得比他明白一二。你…记得替朕提醒他。”
陈震心下一凛,即便意会:“是!陛下勿忧。臣当竭力以助丞相。”
刘备接着又与他聊起出使东吴之事,也不外乎嘱托他尽力相助诸葛亮,协调汉吴两国关系。二人聊及此事,不免提起之前数次出使东吴的马良。陈震见刘备提起已故的马良,神态淡然,就好像不过只是跟马良分别几日罢了。这使他意识到,刘备的病不可能好起来了…他的主上将要离他而去。想到此,他心下惶恐悲伤,犹不敢在刘备面前哭泣,直到走出宫门外,方忍不住落泪。他边走边擦眼泪,以至于没看见迎面走来的诸葛亮,倒是差点把自家丞相给吓坏。诸葛亮心中惦记着刘备病情,急忙拦住陈震:“孝起,陛下…”
35/46 首页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