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拿着电棍把人都分开,有人指着地上的司爵说:“有人探监,赶紧的。”
司爵慢吞吞地爬起来。
他刚刚被下了死手,感觉自己的肋骨都断了两根,这会儿不出去,等会还会被摁着打,即便行动不便,也赶紧跟着狱警出去了。
路上,他问那个自己相熟的狱警是谁来了,结果被对方白了一眼:“你管谁来,去就完了。”
司爵就默不作声了。
然而走着走着他觉得不太对劲:这根本不是去探监室的路。
他下意识想走,却被狱警驾着电棍拦住了,几乎是被强迫性地走进了禁闭室。
黑暗的禁闭室里只有一个窗户,这会儿从里面透出点微光。
司爵从这点微光里看见了谢洵的脸,冷凝的,带着寒意。
“哐!”
门直接被狱警锁上了。
黑暗让司爵心里有点慌,肋骨上的疼痛隐隐蔓延到了胸腔,心里还发虚,他忍不住喘了口气。
然而他这一口气还没到底,正面一股力道袭击了他的肺部,直接把他撞上了身后的铁门上。
背后一片钻心的疼。
司爵浑身上下都开始疼起来,意识模糊的时候,他听到了谢洵说的话:“别惹你惹不起的人,不然以后就不是这样就能解决的了。”
·
司星去见了那个京市推广大使活动的负责人。
对方是个年纪挺大的人,白花花的头发,佝偻着腰,见了司星很是激动:“诶!司老师好。”
司星简直受宠若惊,直播间那群粉丝叫司老师就算了,怎么这活动负责人还也喊上司老师了。
负责人笑眯眯的:“我也常看司老师的直播,司老师的直播很有意思,对于咱们的传统文化也有传播作用。这回这个活动的人选挺多的,但是我觉得还是司老师更适合,所以向上面推了你。”
司星道了谢,给了他一盒自己做的小饼干当伴手礼。
这个文化推广大使说是推动文化建设的进程,主要目的是塑造特色文化品牌,意思是想把司星推成一个经典的形象。
负责人态度很友好:“您目前在厨师和传统文化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给您评这个大使也是想让您继续做下去,今年上面对于文化这一块很是看重,也希望您能将我们的特色文化展现给世界范围内的观众和粉丝。”
司星神色一动:“我接下来想要拍摄一个系列的视频。”
负责人果然很感兴趣:“哦?”
司星把自己走遍全国的想法说了出来:“其实有很多文化在各地流传着,只是很少有细节把它们都串联起来,我想试一试。”
而且:“让它们继续蒙尘的话太可惜了,我也很期待能看到它们重新焕发光芒的样子。”
真希望未来的文化会像是大宋时期的商业文明一样蓬勃发展,人人都会歆羨、期待。
它们是明珠,不该继续落在尘埃里。
作者有话要说:啊,问问你们看不看这个系列,不看我就放番外去了~因为有一部分可能和美食关系不太大
第63章
近期姜清说有一场京剧要上演,给司星送来了几张票,让他有空就去看看。
司星没什么事,就和谢洵一块去了。
他提前跟姜清预约了说想再拍一期视频。
上回拍的那一小段《何文秀》让观众一直念念不忘,一直陆陆续续有粉丝给司星发消息希望他能再出一期相关视频,毕竟那短短的几秒钟所展现出来的东西太少了,现存的关于戏剧的资料又不多。
省戏剧院成立以后倒是有发过一些消息,但说实话,大部分内容对于他们这些从未接触过的观众来说,有点难理解,那些“二簧”、“西皮”之类的,他们听过了就忘,是好听,但是有点听不懂。
有点阳春白雪的意思。
所以想让司老师整点简单易懂的。
司星整理了一下资料,去了姜清那里。
之前那个馋肉吃的小孩儿又长大了一点,见了司星来就扑上来:“哥哥我记得你!你做饭特别好吃!”
姜清自从去戏剧院当了指导老师以后,一个月工资很多,戏班子还有扶贫救助金,这群小孩儿的日子也好过起来了,至少每周都能吃上肉了。
这也是上面的意思,小孩子家家的,天天练功练唱念做打太耗费体力了,虽然营养剂够用,但也偶尔需要补充一下别的营养。
不过给他们做饭的厨子其实手艺一般,如果没有司星之前做的那顿饭,或许他们能吃得开心一点,但是吃过了司星做的饭菜以后,这个厨子的就一般般了。
唯一的优点是厨子很会学习,发现戏班子的小孩儿们对自己的厨艺反响一般,已经在积极学习司星的做菜方式了。
但是小孩儿依旧对司星印象深刻。
司星蹲下身:“你学唱戏学得怎么样了?”
小孩特别自信:“一整段的《何文秀》我都会唱了!”
不仅会唱,他都已经能上台表演了。
姜清说:“之前有个青少年比赛,他傻乎乎报了名,结果要上台了人都傻了,人家都是上去表演开机甲和近身搏斗之类的,他在台上唱完了整段的《何文秀》,把评委唱得一愣一愣的。”
司星问:“比赛没规定主题吗?”能让这小孩儿产生这么大的误解。
姜清也哭笑不得:“人家是青少年才艺大赛,倒也没偏。”
关键评委当时听的时候虽然愣了,却也能听出这小孩儿唱得好,才艺才艺,又没说不能唱戏,而且正因为他这神来一笔,硬是让评委记住了他,在一群机甲秀里脱引而出,拿了第一名。
小孩子啪嗒啪嗒跑去把自己的奖杯搬过来递给司星:“给你摸摸我的奖杯。”
司星顺应着摸了摸,夸他:“你真棒。”
小孩儿就露出个害羞的笑。
和他们聊了几句,司星开始办正事了。
他和姜清商量的是,先不介绍京剧那一段冗长的发展历史,毕竟要讲就要从乾隆时期讲,从四大徽班进京开始讲,那太长了,更何况近两千年的历史,中间京剧的发展过程有些细枝末节的,很难一次性讲清楚,真要细细地讲,那都能拍上几十集的电视剧了。
司星选的是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让人直面京剧的美。
美是所有人共同的认知,那句被人说烂了的话是什么来着:每个人都有发现美的的眼睛。
国人其实对于两种美认知更清楚,一种是朗月清风,仙气儿,也叫淡雅庄重,另一种就是浓墨重彩,色彩的碰撞能够直接给予人最直接的感官冲击,更容易被记住。
京剧就是如此。
司星央了姜清画脸谱。
京剧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七种角色,后三种已经不再有专门的行当学习表演,后面就发展为统称生旦净丑四种了。
在脸谱里头,生旦净丑又分成了两种风格,生旦是一种,妆容简单一点,叫“素面”,净丑的妆容就更加复杂一点,浓妆艳抹,叫“花脸”。
丑角一般都会特意在鼻子上抹一小块白色的油彩。
司星今天下了血本了,让姜清在自己脸上画。
姜清摸了摸司星的脸:“其实你这脸挺适合唱戏的。”
司星的骨相很匀称,是那种很容易上色的脸,只要换个妆容,保准认不出来是同一个人。
姜清给他画的第一张脸,是兰陵王。
最开始的脸谱来源就是关于兰陵王高长恭的传说。
兰陵王容貌清秀,虽然武功高强,但是自觉长得太好看镇不住敌军,因此常常戴着面具出战,后来还因此有了舞蹈《兰陵王入阵曲》,唐朝时期逐渐发展成了歌舞戏,当时的兰陵王演员就是要头戴面具出演的,后来逐渐发展出了京剧的脸谱。
司星之前看过一场樱花国的歌舞伎表演,这种也是穿着华丽的衣服,画着脸谱表演,据说就是依据兰陵王面具改编出来的。
几乎所有的京剧脸谱都是白色打底。
司星是开了直播的,直播时候的视角和霍灵均拍的视角不同,直播间更全面一点,能让感兴趣的观众仔细看。
画脸之前,姜清就把所有油彩放到了桌上。
大约有7-8种。
他拿了刷子给司星刷上白色的底色。
司星闭着眼睛讲了一下兰陵王的大概事迹,说:“京剧其实大部分的演出内容都是依据历史故事改编而来的,不像越剧《何文秀》,《何文秀》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历史上有的,是明朝那会儿,主要是为了讽刺当时的内阁首辅严嵩那个政党的横行霸道,但是故事本体还是虚构的。”
刷子在脸上动来动去,有点痒,司星停了一下继续说:“有多霸道呢,《何文秀》里那个反派张堂背靠着他的干儿子,强抢民女,把何文秀逼得家破人亡,故事的最开始,何文秀就是户部侍郎的儿子,亲人被严嵩迫害致死,逃到了海宁才遇到张堂的。”
【卧槽好霸道,之前听司老师讲了一下《何文秀》,但是只注意到何文秀调戏王兰英了oyz根本没注意到细节。】
【妈耶,严嵩害死人家的爹,他的小喽啰还欺负人家,太恶心了吧??】
【何文秀实惨,历史上的奸臣也太恶心了。】
司星继续道:“之前跟你们说的《金瓶梅》还记得吧?里头写西门庆也是认了严嵩做干爹,后面有人分析,作者可能写西门庆就是因为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因为严世蕃号东楼,字庆儿……”
【哈哈哈哈哈草东楼=西门,所以是西门庆吗?】
【我感觉司老师和《金瓶梅》过不去了。】
【《金瓶梅》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吧?明朝人,严嵩也是明朝的……我严重怀疑这是哪个大佬的马甲,故意讽刺严嵩和严世蕃的,所以不敢留真名,怕被□□哈哈哈哈哈。】
上完了脸上那一层白油彩,司星照了照镜子,何止白了三个度,简直惨白一片。
打好了底就要抹胭脂。
但是要等油彩先干一干,司星就趁着这个空隙给观众讲颜色的区别。
“之前给你们讲了兰陵王的一些事迹,主要是想跟你们说,这个人物主要是正面形象,而且属于勇猛的那一类。”司星拿起一盒红色的油彩,“一般这种类型的人物,用的都是红色的脸,等会姜班主就会用红色给我的脸上色。”
司星在网上找了找那首歌《说唱脸谱》,然而好像没有记录了,消失了。
他就自己哼了哼:“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笑死,这个调调没谁了。】
【好家伙,我本来觉得我记不住这乱七八糟的颜色的,司老师唱了一段突然感觉自己记住了哈哈哈。】
司星哼着哼着想起了这首歌的最后那一段,“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其实这段说的也没错,有些传统文化确实离他们越来越远了,或许稍微创新改革一下也不错。
像21世纪就火了挺多戏腔类的歌曲。
油彩一干,往脸颊到眼角朝着太阳穴那边抹上红色的胭脂,一张粉白的脸就出现在了镜子里,司星看了看,差点没认出自己来。
过后就是画眉毛。
京剧的眉毛和眼角的眼线都是往上画的,基本都是45度角。
姜清画花脸的技术很好,即便是这种夸张的妆容,他都画的特别干净利落。
【哇,司老师这样也好好看。】
【脑袋告诉我好简单我会了,手告诉我你在想屁吃。】
【上次看姜班主画的自己的那张脸就很好看了呜呜呜原来司老师画了也这么好看,我是不是可以臆想一下我要是画成这样也特别好看。】
【楼上你也在想屁吃。】
画完脸,姜清拿了一条长长的黑带子出来。
准备缠头。
所有的京剧表演基本都要缠头,从额头那里开始缠,一路把整张脸缠着往上提,直到眉毛和眼线75度为止。
【嘶……我的脸开始疼了……】
【我之前看姜班主发的图以为眉毛是往上画的倾斜角度,万万没想到……居然是拉扯上去的。】
司星也是头一回弄这个,额角隐隐作痛:“其实这一步是为了唱戏的时候保证脸谱化,不让戏剧演员做太大的表情,破坏整个脸谱的标准。”
他感觉自己好像被往上提了两公分:“嘶,真的有点疼,这个不熟练的人轻易不能尝试,不然会让你怀疑人生。”
【哇,辛苦司老师啦!】
【辛苦司老师了!戏剧演员也好辛苦呜呜呜呜。】
司星看见这些弹幕心里一暖。
有人鼓励的感觉真好啊。
作者有话要说:我都在内容简要里标了是关于哪些的,大家可以看感兴趣的!
最后一句话也是我想对追到现在的读者们的感谢
这本书从开始写的那段时间,一直到现在其实我都挺忐忑的,因为三次的一些事情,这一大段时间我的负能量很重,每天都在怀疑人生。
但是这本书我写的很开心。
每天什么都不用想,只要开开心心地码字、更新。
因为我知道这本书会给你们带来快乐。
而你们的追更和鼓励会给我快乐,谢谢你们鸭!感谢在2021-03-05 01:43:19~2021-03-06 20:40:2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芸香5瓶;黎洛酱吖、枫香脂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64章
花脸只是开始,缠完头以后还要贴片。
贴片是清朝时期的秦腔名旦魏长生发明的,最开始乾隆时期,四大徽班进京,融合了汉调、昆曲和秦腔,才有了最初的京剧,因此,秦腔名旦发明了贴片以后,京剧也采用了。
最开始的时候贴片并不是像现代戏剧那样一圈一圈的,而是月牙形的,像发箍一样贴在额头上,后来是梅兰芳先生将其进行了改良,形成了现代的水滴形贴片。
52/57 首页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