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的是,就在皇后召见适冬后不久,冷情冷性的文神皇帝好像忽然记起了深宫中还有位备受冷落的妻子,接连驾临桂宫。皇后有孕,普天同庆。
皇后与女官适冬前后脚临产,生下儿子的当天,适冬就消失不见。记叙人慌忙去到棋所,却连棋官也一夕失踪,两人如梦幻泡影,没有留下一丝存在过的痕迹。
正宫皇后的嫡长子,出世即被立为储君,建造东宫为之居所。记叙人与另一位女官奉命在东宫照料小殿下,并在皇后的警告下,将适冬与棋官永远遗忘脑后,只当世上从没有过这两人。
记叙人如履薄冰,常常胆战心惊,她只敢在深夜里小心地以目光描摹小殿下的眉目轮廓,试图从中找出好友的影子。但是殿下太小了,而她恐怕永远不能等到他长大。
宫廷皇府如渊裂海眼,深不见底,吞噬一个活生生的人,像捺去一滴露。那通天的手段用纸糊了天空,提笔画个圆就是日月,多少性命攸关的秘密被掩埋在这作假的天日之下。
有一天她也将如一滴活不过清晨露珠、亮不过转瞬的电光,被皇后轻飘飘的意志夺取性命,为这秘密陪葬。因此将所知所感书于细绢,藏于树下,望得有心人发掘,或者永葬黄土,她亦无能为力。
梁珩读罢长信,发现崔季已不见了,剩沈育陪他坐着。
“为什么?”梁珩奇怪道,“他不敢面对我吗?”
沈育观察他的神色,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失措与茫然,可见梁珩在接连的变故后,心态已然有所不同。
“他以为你会受不了,想自己一个人静静。”
梁珩哦了一声,盯着绢信,眼珠呈现一种参禅似的极浅淡的色泽,半晌说道:“这个故事,我仿佛在哪里听说过。你不觉得,与梁玹的身世如出一辙?”
“我只怕是梁玹亦是这般认为,”沈育说,“当他听说有位宫女与人私通,很难不联想到当年王妃身边那个犯错的侍女逢春。”
“这么说,梁玹与段皇后早就发现了适冬所隐瞒的事情?”
“以你对他们的了解,先帝与太后是容易糊弄的人么?”
放在从前,梁珩可能真的会以为,他“爹”不过是个闭目塞听、任人摆布的傀儡,但是现如今他发现,事实上是所有人都在为梁玹所摆布。
自以为操纵全局的三宦、手握遗诏托孤摄政的段相,甚至于以为皇帝昏聩无能而白白送死的沈矜、连璧等人,都只是梁玹为他儿子肃清朝纲的弃子。梁玹就是那只伏在网中十年不得一动的蛛王,牵一发则起全身,他的每一步都很清醒,除了从来不肯相信嶂山王与王妃的清白。
沈育道:“梁玹在适冬身上看见了逢春的影子。他受尽折磨,盼望能够摆脱阉佞而不得其法,就在得知皇后身边一位女官因私受孕后,一个瞒天过海的计谋忽然浮现在他心中。”
“你的意思,”梁珩眉头紧皱,注意到绢信中一个奇怪的地方,“他突然与段皇后行房,孕育子嗣,就是因为这个计谋?”
沈育点点头:“你反观自己的经历,就明白了,如果他自己不是皇室正统,即使留下血脉也是作假,依旧被阉人拿捏,即便忍无可忍而反抗,也会被三宦当朝戳穿,改立新人。所以他看起来不近女色,对延续子息并不执着。一个假是假,两个假就成了真。他自己的儿子是假的,于是他又找了另一个假的来替换亲子。三宦千算万算,算不到自己胁持的根本不是正主。”
“他需要适冬的儿子,是为了渡过骨戒难关?”
“不止,”沈育道,“你别忘了。先帝一直认为川南王与三宦勾结,在他生前,骨戒被保护在川南军府。如果没有人挡在前面,段延祐面对的就是宫中三宦,与川南重镇五万精兵。他必须制造一个罪名,激此双方谋反,段延祐才能平安上位。”
梁珩难以想象,梁玹从前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心情面对自己。适冬之子就是逢春之子,梁玹并非是随意挑中了一个不幸的替罪者,他选中的是他自己!记忆里那个病恹恹的皇帝每每冷漠疏离的眼光,不是他性格使然,这其中充满的是他对自己肮脏血脉的痛恨。因为厌恶自己,所以厌恶梁珩。
“所以那个棋待诏是……嗯,是崔季的大哥崔逸?”兜兜转转,梁珩竟还有机会知道生身父母的姓名。
二人步出崔逸的房间,在外廊见到久候的崔季,他一直未走,此时见了梁珩,神情犹犹豫豫、难以言表。崔逸信中提到,他离家北上时,弟弟尚是幼龄,眼下这个不比他们大多少岁数的人,论辈分已是梁珩的叔叔。
虽是故人,却如初见一般。想到崔显崔季寻亲多年,与故人之子却是相逢对面不相识,两人都哑口无言。
崔季逐渐有点尴尬,他从前对梁珩颇多微词,望都城风传的关于太子殿下的恶言,他还附和过。
沈育替他们打破沉默道:“崔世伯还在午寐么?以往这个时候,他都去探望珩儿了,我看,要么大家同席共座,认亲还是道歉,将话讲开便好。”
崔季正待点头,忽然梁珩跳将起来,大叫不好:“我药还摆着没喝!崔老又该教训我了!”是以先一步疾走回去,留下沈育与崔季哭笑不得。
老实说,梁珩落到今天这步田地,背后少不了崔家父子的推手。崔季一直于心有愧,得梁珩死遁逃得一命,便有个心结无法解开,当下梁珩不在,他便询问沈育道:“那时我们父子固然不晓得珩儿就是大哥的儿子,但不论他身世何如,无辜教先帝父子迫害至斯,着实令人寒心。贤弟,你是古道心肠,对珩儿不离不弃,愚兄与家严都万分感激。只是段延祐一定要置珩儿于死地,就算逃得一时,还能逃得一世?不知道这以后的日子又该怎么过?”
沈育抱臂环胸,笑容比他重伤无血色的皮肤还冷。
“谣言乘风起,直上九万里。崔兄可知,天下哪一股风,是能上得九重天的好风?”
“这……何解?”
“不巧得很,愚弟正认识这位专为亓国士人撰写生平的大儒,他与家父平生挚交,愿意帮我这个忙。只怕以后章仪宫是自身难保,万无闲心再为难别人了。”
第112章 重现世
望都相国府。段延陵再一次喝得酩酊大醉归家,他爹在厅堂守株待兔。自从段延祐认祖归宗,他家氛围是日渐变好,娘亲在他爹面前连个大气都不敢出,更别提争风吃醋,白日真是宁静不少,就是夜里常有人惊梦,大呼“陛下饶命”。
当然段博腴很无所谓,塞了耳朵翻身又能睡去。
新帝初立,朝廷人事浮动,许多人都在抓紧找出路,段延陵作为丞相公子,又是帝王心腹,众人私下找他取经,问他是用何等手段连任两朝新贵。段延陵说没有手段,这都是命。
聚会免不了就要喝酒,喝酒免不了就会喝醉。
所幸事出有因,段相不至于责备。
段延陵一步三跌,晃过中庭。
“又喝了多少?”
段延陵双目迷离:“你别管!……我想他……我想他啊!”
之所以敢借酒撒疯,缘因两年前梁玹驾崩,他喝醉了去找梁珩倾诉衷肠,却被梁珩不以为意忘之脑后,从此明白了醉酒之人说的话,没人会当真。因此在这胸中垒块憋不住要一吐为快的关头,他不得不日日买醉,以期段延祐和段博腴别将他偶尔流露的真情当真,千万当作醉后糊涂的假才好。
段博腴不满道:“喝酒误事,我教你的法门都忘了?”
所谓酒局法门,就是在宽袖中藏一只皮囊,将空管绑在掌根,饮酒时杯口掩于掌中,酒液顺着空管流进皮囊。
“进来。”段博腴让他上堂,茶桌上有一盏醒酒茶汤。
段延陵一看便沉默了,逼人解酒,无异于打断美梦,看来他爹确有要事相商。
只听段博腴说道:“这多年来,为了扶持陛下,耗尽心血……”
段延陵顾着饮茶,一言不发,知道段博腴绝不会是因委屈了他娘俩而道歉。
“……时间一长,连我也差点忘了,这本不是我的份内之务,而先帝也从未给过我任何承诺。”
搁下茶盏,段延陵发现茶案上还有一只木匣。看段博腴的意思,似乎是要他打开,便启开一看,瞬间一个激灵,从内到外都清醒了。
匣中躺着一枚白森森的骨环。
段延陵猛地站起:“这是……!”
段博腴道:“滴血验之,能溶于白骨,则是梁室皇亲,否则为乱国奸贼。我儿,以你所见,先帝果然曾滴血检验过血脉么?”
“……”
段延陵惊骇难言。怎么也没想到这个一度销毁于众目睽睽之下的骨戒,竟然会出现在父亲手中。甚至连梁珩都不知其下落——他到现在为止,还相信梁珩不会骗自己——段博腴又是哪里得来?
“他当然不会,”段博腴向来喜怒不形于色,此时却双目内蕴奇艺的光彩,“为父来告诉你,先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胆小如鼠,如惊弓之鸟,他不敢面对真相,畏惧于探查自己的身世,既不会滴血验骨,也不会彻查流言的源头。仇致远是他的敌人,曾经持有过骨戒的川南王也是他的敌人,就连我也被他蒙在鼓里,不曾得到过真正的信任。我只是他扶立延祐的一个借力,如果不是这枚骨戒落到我手里,延祐就算是真正高枕无忧了。”
段延陵听懂了言外之意,这时不知何处传来咯咯之声,半天他才发现,是自己的骨头在发抖。
“父亲……你想做什么?”
“我不想做什么,”段博腴微笑道,“只是拿回为先帝父子鞠躬尽瘁后,应得的回报。仇致远、童方、牛仕达、单官,区区阉人,就能一手遮天不见日月,为父身为亓国朝官之首,为王朝呕心沥血,先帝是我的妹夫,今上是我的外甥,这枚骨戒除了我,还有谁有资格执掌?”
段延祐于深夜里毫无征兆地惊醒过来。
龙床上空悬挂黄铜轩辕镜,倒影的景象非常模糊,以至于对影成三人,好像卧榻之侧还睡着另外两个人。一个是他那没见过几面的皇帝父亲,一个是死在他手里的梁珩。
这时候仿佛同处地府的梁玹与梁珩才是真正的父子,而他这唯一的阳世之人给两个幽魂裹挟,浑身冰冷,爆发出一阵大叫,连面对父亲的魂灵也感到恐惧。
守夜宫人连忙进入寝殿。
“陛下何事吩咐?”
这是从小跟在他身边的书童,两人共享一种言语之外的默契,即公子与书童,最终会成为陛下与大人。
段延祐惊魂未定,不明白为什么在这龙床上睡觉会令自己莫名恐惧,只能将之归结为死人阴魂不散,预备使唤书童煮安神茶,忽见他面色发白,额汗涔涔。
“你怎么了?”
“回、回陛下,奴才没有事……”
段延祐不由分说,扯开他未及掩饰的衣领,露出胸前纹了一半的奔马刺青。此人显然是自己动手,画了个四不像,若非段延祐熟知此图腾,恐怕也认之不出。
书童忍着新伤疼痛,跪地告饶道:“陛下恕罪,奴才只是……太想为陛下效劳,愿对陛下唯命是从!”
奔马图腾,是梁玹留给段延祐的东宫影卫所纹标识,其中含义,并不重要,段延祐只要知道这是皇家正统的象征就好,他拥有章仪宮所有的战马,而梁珩什么也没有。这是他和父亲的秘密。
他的手指落在书童那片泛红的皮肤上,以自认为抚摸而实则入骨的力道寸寸剐过那匹马,书童为痛楚所激,眼中爆发出与主人一式的凶狠。
殿外有人通传。
半夜有紧要事面见陛下的只有近卫。这是正经的东宫影卫,俯视那书童时充满了对待劣质仿品的不屑。
“这么晚了,来做什么?”
“陛下,臣有急事禀报。留在相国府的暗哨回禀,丞相找到了武帝骨戒。”
段延祐的不耐顷刻消融了,换上谨慎的面具。
“骨戒?”
影卫道:“先帝有遗命,一旦骨戒出世,立毁之。原本被人先手销毁,但是,看来金殿之上只是个障眼法。无论骨戒到了谁手中,都不可置之不理,臣请旨永除后患。”
段延祐起身,书童立刻为他捧来衣袍,服侍他妥贴穿好。繁复的衣物包裹好他的身体,同时也裹住他纷乱的思路。
他的父亲生前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武帝骨戒的存在,没有告诉段博腴,也没有告诉他。直到年前章仪宮兵变,才令他们措手不及。事实上 段延祐并没有亲眼见到过仇致远展示的那只装盛骨戒的木匣,否则他一定会明白父亲为东宫影卫刺下这特殊徽记的含义。
事后他琢磨起来,段博腴有裴徽的始兴军在手,即使梁珩得到川南相助是个意外,但并非至于不可掌控的局面,而段博腴却违背了对先帝的承诺,没有在金殿上便将乱臣与贼子一同拿下。恐怕令他改变主意的契机,就是仇致远拿出的武帝骨戒。
“他从哪里得到的?”
影卫回答:“傍晚丞相离开府中,去了北寺狱,出狱后又去了东闾里。陛下,恕臣直言,东闾里那对老夫妇在先帝时就常派人盯梢,无效的棋子用完就应及时处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够了,”段延祐不喜听人说教,阴沉道,“立刻备车,随朕去北寺狱。”
狱中只关押一个人。既不受审,也不释放,送汤水的狱卒不胜其烦,曾抱怨过一两句,挨了狱丞一顿教训:“此人原是仇致远的心腹,参与过调换太子一案,乃是今上身世的人证。得到圣旨之前,谁也不能擅自处决。”
表面上并不能看出,原来是这样重要的一个人。因为长久地囚禁在地下,蓬头垢面,忍饥挨饿,折腾得是形销骨立,基本上看不出原貌。狱卒一想到此人从前跟着那风光无限的仇公公,想必也是耀武扬威,心中又恨又妒,对待他态度便更生恶劣。而那人像一条无骨的鱼,任人唾弃,并不反抗,狱卒后来才发现,原来是个哑巴残废。
欺负个残废,就谈不上乐趣。此人继续待在角落无人问津。而今夜,能够最终裁决他罪行的人终于来了。
今天的晚饭不错,可说是连日来最填胃的,缘因黄昏时分段丞相造访囚室,给了点银钱,请狱丞置办一点酒菜。
78/81 首页 上一页 76 77 78 79 80 8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