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2

流年照锦(GL百合)——钓鱼养猫

时间:2022-04-02 09:25:42  作者:钓鱼养猫
  关于赵家父女的处境和想法,姜照暂时无可得知,也没心思去关注。
  有驿使夜叩宫门,八百里加急来报,云阳府黎州地震,牵连周围几大州县,死伤人数已经过万余,黎州知州为救百姓身亡,州丞代其掌印,差驿使入京求陛下赈灾。
  姜照连夜召群臣议事,灯火未歇。
  天乍亮,群臣皆面带倦意,年轻的朝官还好些,年纪稍大的如左右相,都已是面色灰白,气咽声丝,但皇帝带头苦熬,无一人敢说累字。
  还是姜照自己注意到了几个有气无力的老臣,为他们赐了座,又让宫人去煮了几壶参茶来,才吊住了他们的一口气,没让人倒在御书房里。
  趁着几位老臣歇息的空隙,压抑了半天的御书房里也终于有了些许喘息的机会。
  姜照坐在案后,抬眼一一看过殿内的大臣们,都是无比熟悉的面孔,都是位高权重的大员,也都是由百姓赋税供养出来的肱骨之臣。
  此时此刻,他们都没有了平日在朝堂上明争暗斗耍嘴皮子功夫的意气风发,也没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唇枪舌剑没完没了的坚持不懈,一个个入宫匆忙,灰头土脸,全然没了任何精气神儿,更没了飞扬跋扈的蛮横姿态。
  姜照无声冷笑了一下,伸手拍向桌案,吓得众人立刻又道貌俨然,不敢放松。
  “朕给你们半个时辰,去御膳房用早膳,半个时辰后朝上继续议事,但凡有所延误片刻的,摘官帽,脱官袍,杖二十,赶出京城,永世不予复用!”
  君王面沉如水,嗓音冰冷不带一丝感情,群臣齐齐打了个寒噤,不敢有异议,纷纷俯首作揖,高声道:“微臣谨遵圣谕!”
  姜照道:“余行秋留下来,其他人跟着高盛安去用膳。”
  众人纷纷冲户部尚书余行秋投去一个同情的目光,却也不敢多看,生怕被陛下捉了把柄借题发挥,很快跟着高盛安出了殿门,往御膳房去了。
  姜照留下户部长官,左右不过是要过问朝廷财政的事,于是不等她多费口舌,余行秋屈膝一跪,叩首道:“禀陛下,近年来天下少有灾情,国库尚算宽裕,但自七月起,有两笔钱款要拨出,一是边关三十万大军粮饷,二是地方五处大堤整修加固,这两笔款项都已经过陛下御笔批阅,且数额巨大,不可随意调动,还请陛下定夺。”
  先帝在位时贪图享乐,扩建了不少宫殿,还给自己修了一座豪华的皇陵,姜照即位时,国库里空的都要跑老鼠了。
  她登基三年才攒了点儿钱粮,除了必要的军饷之外,抱着地方折子看了许久,才定下了要加固修堤,还针对于此出了一些政策,材料工人俱备,只等钱款到位即可动工,也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只是万万没想到,意外总是比计划来的要快,要猝不及防。
  军饷不能不给,不然如同自断脊梁。
  大堤也不能不修,姜照让人实地勘测过,的确是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本来早几年就该修的,只是先帝迟迟不予拨款,到了如今,已经经不起一场春雨。
  但是天灾当头,黎州百姓还等着治伤救命,重建家园。
  姜照沉思良久,无法定夺。
  “你也去用膳吧,让朕再想想。”姜照屈肘靠在案上,撑着眉心,头疼的厉害。
  余行秋站起身,走了两步又停了下来,低声道:“陛下,事已至此,凡事还需陛下拿主意,您可一定要保重身子啊。”
  姜照淡淡应了一声,挥手让他去了。
  余行秋一走,殿内空空荡荡,只剩下姜照一人。
  她昨晚处理政务到深夜,驿使带着急奏进宫的时候她刚躺下不久,甚至还没有进入睡眠,就立刻披衣下床,召群臣议事,几乎是一夜没合眼。
  但是她却并不觉得乏累,反而神思清醒,满脑子都是急奏上面的伤亡数字,甚至她闭上眼,都能想象出奏章里因为行文仓促,字迹杂乱不说,还写错了两个字。
  但是姜照没有嫌弃,也没有撕掉,看了一遍又一遍,把每个字都刻印进了脑海里。
  奏章里说,因事发突然,牵连地区甚广,且援救任务太重,只能初步统计伤亡人数,那万余之数,绝不会是最终的结果,请陛下救救黎州百姓。
  奏章里说,霎时间房屋倒塌,埋人不计,地裂数百里,山石滚落,数村壮丁妇孺难逃一人,哀嚎遍地,触目惊心。
  黎州知州宋世泽,老母妻儿皆遇难,遂抱死志,折返救民而亡;州尉孟准,率衙役救人,断一臂;总兵白荣,只身往返八次,救小儿十数,以肩负巨石,力竭而气绝……
  姜照看完急奏,立刻派人给陆苍玉传旨,让他调动黎州附近未受灾情影响的地区兵力紧赴黎州救灾,陆苍玉恐情急生变,已经亲自带圣旨赶过去了。
  但京城与黎州相去甚远,即便是千里马飞快,驿使进京,再加上返程,谁也不知道现在的黎州是怎样的场景。
  姜照没有去过黎州,无法在脑海中描绘出黎州的风土人情,但是根据黎州州丞笔下的描述,她在脑海中想象出了一个人间炼狱的情景,忍不住手脚发凉,背后起了一层冷汗,更觉得头痛难忍,几乎是要裂开了。
  她干脆握掌成拳,在自己脑袋上狠狠敲了几下。
  “阿照!”
  谢锦刚一进门就瞧见姜照没轻没重地用拳头敲打着自己的脑袋,吓得变了脸色,忙冲过去将她的双手按住,颤着嗓音问:“你这是在干什么?”
  姜照面白如纸,额上渗着一层冷汗,见到谢锦着急的脸色,想要安慰她两句,却在刚一开口的瞬间,眼泪就落了下来。
  “阿姐。”她忘了自己的金口玉言,颤着嗓音又喊出了那个熟悉的称呼,口齿不清道:“我要怎么救……要怎么办……黎州……朕……怎么才能救他们……”
  谢锦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只是听元祥说她半夜起来议事,到如今水米未动,心里担忧惦念,才想着要过来看一眼。
  她不知道姜照是遇到了什么事,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帮到她,只是见到姜照现在这个状况,仿佛看到了初见时那个满脸泪水淹没仓惶的小姑娘,心里的疼痛和酸涩瞬间一涌而出,只想着无论如何,都愿代她受过。
  谢锦双臂用力,把已经比她高许多的姜照搂进了怀里,就像六年前搂着那个瑟瑟发抖的小宫女,在她耳边低声道:“不要怕,有阿姐在呢,阿姐会保护你。”
  姜照反手与她相拥住,深吸一口气,哽咽着哭出了声音来。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姜照登基三年,没见过啥世面,前面谢锦也说过,没什么灾情,也不打仗,夸她皇帝做的好……
  结果真遇上事了,就芭比Q了,毕竟咱文案上是有成长标签的!
 
 
第44章 忧思
  朝堂之上,群臣肃立,一片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姜照坐在高处,单手撑在龙椅扶手上,揉了揉胀痛的太阳穴,淡声道:“怎么?平日里一个比一个主意大,一个比一个嗓门儿高,如今却都变成了哑巴?”
  “国库的情况方才余卿已经阐明了,朝廷每年花那么多俸禄养你们,不是让你们和朕装聋作哑的,有什么对策,尽快提出来,朕等得了,黎州百姓等不了。”
  姜照提高了声音催促,却见朝上大臣将头埋得更低,依旧无人出来进言。
  她未戴冠,头发简单用发带束起,眉眼全然暴露在外,眸色深沉,带着些难以捉摸的狠厉感,令人脊背发凉,不敢与其对视。
  见无人应声,姜照干脆点了人,“左相,你怎么看?”
  赵恒则肩头一颤,怀抱笏板出列,弓腰颔首道:“回陛下,兹事体大,老臣不敢妄言。”
  姜照蹙起眉,有些不悦道:“你是三朝元老,位高权重,若你都不敢开口,那这满朝文武百官,谁又敢随便说话呢?”
  话已至此,赵恒则脸色微变,没话说也得找话说,便沉吟片刻,开口道:“老臣以为,如今边关平稳,暂无战事,可先调军饷赈灾,待今年税收完成,再行安排。”
  他话音刚落,便有零散几个声音附和道:“臣附议。”
  姜照没说话,倒是兵部尚书徐定远冷哼一声,开口道:“兵者,定国安-邦,是江山稳固的根本,纵然如今边关无战事,但眦邻南蛮、北凉,哪一个是好惹的主儿?
  再者军饷发不下去,饿肚子哪只我三军将士,后方还有几十万军属等着他们养活呢。”
  一行武官,深以为然,纷纷出言附和,还有人嘲讽道:“相爷没上过战场,更没杀过敌军,只是在朝中指点江山,岂能知吃了这顿不知是否还有下顿的悲壮?”
  赵恒则被说的面上无光,却又不知如何反驳,只能皱着眉头忍下了。
  此计不通,便有大臣道:“那就只能调拨修堤款了。”
  “不可!”
  这回出来反对的是工部尚书徐闻,也就是袁启如今的岳父。
  徐闻道:“修堤一事,早已提上议程,也已得陛下御批,早几个月就已经做足打算,地方工人已找好,材料商也已签订字据,只等款项到齐,便能动工。
  若是动了这笔银子,前功尽弃不说,万一真因此再遭天灾,堤破冲垮万亩良田,谁又能为此担保?”
  他说完,屈膝跪地,掷地有声道:“黎州百姓固然要救,可其他百姓就活该受灾吗?修堤一事,已经晚了好几年了,还请陛下明断!”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问题又甩给了姜照,大殿内又恢复一片寂静。
  良久,姜照才开口道:“先不说这个,黎州知州宋世泽和总兵白荣都以身殉职,朕有意派钦差前往黎州,赈灾救民,处理后事,众位卿家觉得谁当此重任?”
  她看向右相秦端,问道:“秦相觉得呢?”
  秦端略一思忖,拱手道:“回陛下,刑部侍郎向勤,心思缜密,大理寺少卿唐近山,文武双全,此二人都可以独当一面,堪以大用。”
  秦相也是出身世家,但是他性情刚正,不屑于结党营私,向来是京都世家的一股清流。对于他推荐的人,姜照也不作猜疑,当即点头道:“那就二人一同前去,也便于彼此帮扶,商讨行事,另外再从兵部调两队军士随行保护,以防万一。”
  刑部侍郎向勤、大理寺少卿唐近山、兵部尚书徐定远一同出列,叩领圣谕。
  下了朝,姜照也没回寝宫,召了韩宣在御书房议事。
  韩宣在翰林院编书,领的六品学士闲职,没有资格上朝参政,经姜照口述,才知道黎州发生了灾情,也知道了陛下现在的艰难。
  君臣二人商讨许久,最终韩宣道:“若不修堤,真不幸遇到大雨时节,不止是农户颗粒无收,更甚牵连到两江税收,到时朝廷也依旧要出钱出粮赈灾,可谓是得不偿失。”
  姜照问:“那就只能动用军饷了吗?”
  韩宣长叹一口气道:“陛下,三军将士与黎州百姓,您总归要辜负一个的。”
  姜照沉默不语,韩宣又道:“将军饷一分为二,先予以黎州应急,七月军饷出发,再到达边关,总能拖延一段时间,说不定会有转机。”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姜照愁肠百转,终于还是应下了。
  她在案后写圣旨的时候,韩宣突然道:“陛下,微臣食君之禄,不能为君解忧,实在是愧疚难忍,微臣愿捐献半年俸禄,用以支援黎州。”
  姜照握笔的手一顿,抬眸望向他,问道:“这是你给朕出的主意?”
  韩宣笑道:“有一分算一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你有心了。”
  姜照点点头,召来元祥,把落了金印玉玺的圣旨交给他,又叮嘱一番,放他去了。
  精神紧绷太久,终于稍微放松了一下,姜照忽觉眼前发黑,脚下一个踉跄,幸得及时扶住案边才勉强撑住了身子,吓得韩宣大喊一声:“陛下!”
  他连忙上前搀扶,姜照摆摆手,气若游丝道:“朕没事 。”
  韩宣眉头紧蹙,看着她步履艰难挪回到御案后坐稳,终于忍不住道:“陛下,圣体为重,您可千万要保重身体啊。”
  这话余行秋也说过,姜照听在耳里,却不以为然。
  她道:“太宗皇帝曾夜批奏折四百封,白日依旧可以揽弓射箭,神采奕奕,朕这才哪到哪儿?韩卿,没有哪个明君圣主,是单单坐在龙椅上得来的威名。”
  端来茶盏喝了口冷茶,又揉了揉眉心,确认昏厥的感觉已经缓过去了,姜照看向韩宣,淡淡道:“你坐下,同朕说说这段时间赵家的情况。”
  韩宣不敢抗旨,拿她没有办法,只能惟命是从。
  于是君臣二人又说了好些话,到了正午时分,姜照才把韩宣放走用膳。
  韩宣走的时候特意和守在殿外的高盛安嘀咕了几句,把高大总管心疼的眼泪汪汪,在他走后又召御医,又传御膳,最后一咬牙,还跑去清元殿把谢锦给请了过来。
  “奴才真是一点儿法子都没有了,昨儿一夜未眠,早上到现在一次也没传膳,把自个儿关在御书房里批折子,还不让咱们进去伺候,这么折腾下来,铁打的身子也受不了啊!”
  高盛安一张老脸皱成一团,哀声叹气不断,身后跟着谢锦和御医张适。
  到了御书房门口,他从候在旁边的小太监手里接过食盒,转身递给了谢锦,又看向张适,道:“劳烦谢大人先进去劝劝吧,还请张御医与咱家一起稍等片刻。”
  他还是怂,未得姜照允许,敢放谢锦进去,却不敢放张适进去。
  张适自然也不敢有怨言,老老实实站去一旁,和高盛安一起目送谢锦推门而入。
  姜照坐在案后批阅奏章,听到开门的动静声,头也不抬道:“朕说过,没有重要的事情不要来打扰朕,你最好给朕一个合理的借口。”
  谢锦提着食盒,缓步走近,开口道:“请陛下用膳,算不算重要的事情?”
  “锦娘?”姜照抬起头,面带讶然问道:“你怎么又过来了?”
  “听闻这个又字,陛下是不想见到我?”
  谢锦将食盒放在了一边,双手撑在御案之上,直勾勾盯着姜照,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悦。
  姜照搁下笔,伸手去摸她的手,却被轻飘飘躲了过去,只好讪笑道:“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想着你现在应该在清元殿陪安乐……是不是高盛安把你叫来的?”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