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漫无边际地想着,就听雁回道,“那等中学毕业,咱们考到这里来,怎么样?”
清秋猛地回头去看她,吃惊得睁大了眼睛。
“怎么了,你不愿意吗?”雁回故意问。
清秋深吸了一口气,“倒不是我不愿意,可是这里岂是我们说考就能考的?”
“可是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考不上呢?”雁回反驳。
清秋这才恍然集齐,雁回那三个补课的老师,就是这所学校的高材生。或许,她从很早之前,就已经将这里当成自己的目标来努力了吧?
她却不一样。清秋虽然也有上大学的计划,但是却没有想过要上哪一所学校。一来还没有毕业,不急着考虑这些,二来也要考虑自己的成绩,多半由不得她去挑剔学校,不过是考得上哪一所就上哪一所。
可以肯定的是,她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目标定为眼前这座高等学府。
甚至在今天之前,这所学校距离冷清秋应该是很远的,平时连想都不会想起。要不是跟着雁回,她现在也不会站在这里。
可是此刻她已经在这里。
站在这里,再去想考学的事情,感受就与平时不同了。
好像那个原本模糊的上大学的想法,突然之间就变得具体了起来,甚至有了明确的指向。
特别是身边的人已经将之当成了自己的目标,她又怎么甘心承认自己考不上这里,甚至连想都不敢想呢?
这世上的事,如果连想都不敢想,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可是已经看到了这样的世界,让她再回到原本的轨迹之中,庸庸碌碌一生,冷清秋却也并不愿意。
就像几个月之前,她也想象不到,自己想在会站在这里,考虑这样的问题。
在认识雁回之前,她最大的妄想,也不过是嫁给总理家的公子,成为有钱人家的少奶奶而已。
清秋不由转头去看雁回。但见她微笑地看着自己,好像她刚刚说出的,不过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提议,不值得大惊小怪。
不知怎么,清秋忽然也觉得这好像没什么大不了了。
“那就……”她动了动唇,声音还有些干涩,但说出来的话却是坚定的,带着一种无形的力量,“那就试试。”
第16章 你在想谁
下了决心要考这所最高学府,冷清秋再抬头四顾,感觉眼中的景象都不一样了。
变得亲切,变得热情,变得充满希望。
想象着自己像身边匆匆走过的学子们一样,成为这些风景之中的一部分,那感觉真是……虽然心里依旧难免有几分胆怯,可是放开了去想,又实在妙不可言。
我也可以吗?
试试也无妨。
有了这样的念头,无论是上学还是写作,清秋都更加有劲了。
要上大学,必然需要更多的钱财支持。以前她不敢想,但现在有了具体的谋生手段,自然要早早规划起来。这样一来,就觉得不够用了。
于是她变得忙碌,每日里来去匆匆,再没有从前的闲适。而这种变化,看在周围人的眼睛里,便也难免各有想法。
冷家人当然是乐于见到这种变化的。
如今清秋成了能够养家糊口的那一个,冷太太也好,韩叔和韩妈也罢,对待她的态度,便不像从前对待小孩子一样了。没了经济压力,冷太太早把从前那种替她谋一门好亲事的想法抛诸脑后,巴不得她更出息。就连商量家里的种种事务,也开始拿出来与她商议。
就连还在外地忙碌的舅舅,得知了消息,也写信回来称赞她。
但清秋的同学们,对此难免有些疑虑。
清秋上的是一所女子中学。
在这个时代,会送女儿上学的人家很少,大部分还都是为了谋一门更好的亲事。毕竟现在文明进步了,年轻男孩们也更喜欢摩登女郎,旧式家庭教育出的女子,很难适应各种社交场合。
而考虑到女性就业面很窄,大部分人上学最好的出路,也就是找一门更好的婚姻。
特别是以冷家的家境,能送她上的学校,条件也十分普通,在这里就读的女孩几乎不会出国留学,升上大学的更是少数。
所以这种女子学校,更类似新娘学校。除了文化课之外,还开设了一些思想品德、语言分寸、服饰礼仪及料理家务方面的课程,算是将中西结合,传统和现代结合做到了极致。
在这样的观念之中,学校里的女学生念着念着就回家结婚这种事,也就很正常了。
金燕西之所以想到要送冷清秋那串珍珠项链,便是因为她参加同窗婚礼的时候借了一串项链来戴。
所以冷清秋这一忙,待在学校里的时间变少,不再像从前那样有许多时间跟同窗们一起玩耍,在很多同学看来,便是要订婚备嫁了。
特别是这几个月以来,清秋的精气神与以往大不相同,颇有几分意气风发的模样,连新衣裳都多了几件,就更是佐证了这个猜想。
有和她关系较好的女同学,难免便问起来。
清秋听得十分惊诧,“你们怎么会这样想?”
“你瞧瞧你现在这个样子。”一个女同学将随身携带的小妆镜递到清秋面前,“这样春风得意,若不是因为婚事,又是为什么?”
清秋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不由微微一怔。
她已经很久没有这样仔细地看过自己了。似乎从认识雁回以来,她的时间都用在了别的地方,日常生活安排得太充实,对于外在的东西,如衣裳、首饰、容貌之类,便没有从前那般关注了。
可是她的容貌非但没有因此减损,反而渐渐露出从前不曾有过的光彩来。
也无怪同学们会觉得她是陷入了恋爱之中,好事将近,因为就连清秋看着这样的自己,也觉得她应该是很幸福的。
她不由笑了起来,合起镜子还给同学,“确实是有好事发生,不过与你们猜想的不一样。”
“什么好事?”
清秋想了想,将自己在报纸上连载文章的事说了出来。
她之前没有跟同学们提过,是因为这事由自己提起来,难免有些羞耻,而且听着实在像炫耀。但这件事,于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骄傲,既然有人问起,倒也没必要刻意隐瞒。
她家学渊源,国文一向学得很好,文章也常常被老师们夸奖,这是众人都知道的。但得知她在报上发表文章,还是难免惊讶。
再一问笔名,才发现竟然有不少人都看过,只是之前不知道那是她写的。
报纸上看到觉得很好的文章,竟然是自己身边的人写的。这种神奇的体验,一下子就让这些日常生活乏味的女孩子们激动了起来,连连追问。
清秋被众人环绕着,感觉很是奇妙。
她在诸多同学之中,虽然不至于泯然众人,但也并不算太出众。这还是头一回,有那么多人将视线集中在她身上。
她们羡慕她,钦佩她,仰望她,不是因为家世、容貌、婚姻之类的东西,而是因为她这个人。
这让清秋打心底里升起了一股底气,也让她意识到,原来笃定与安宁并非只有婚姻能带来,它完全可以由自己亲手缔造。
在察觉到金燕西对自己的情意时,她心里也得意过。可那时候,她人是飘在空中的,并不知道未来会如何。但此刻,她如此清晰地看到自己未来的路。
而这一切,都是一个人带来的。
肩膀突然被人拍了一下,清秋回过神来,就对上了女同学们揶揄的视线,“写小说是真的,有对象了只怕也是真的吧?”
“什么?”清秋不明所以。
“哎哟,还不肯老实交代!”一个已经订了婚的女孩指着她的脸说,“你刚才在想谁?你自己瞧不见,我们可都是看得真真的。也只有待嫁的新娘想情郎的时候,才会是这幅样子。”
“胡说什么?”清秋心里一惊,抬手抚上脸颊,有些心虚地道,“我怎么不知道我在想谁?”
“你就嘴硬吧。现在不说,等到结婚的时候,还不是要给我们发喜帖?”同学们嬉笑着调侃她。
这样的态度,倒是弄得清秋自己也疑心起来。
她方才脑海里想的只有一个人,怎么会让人误以为是在想情郎?
诚然,清秋必须承认,雁回对她来说,是挚友、是知己、更是她的人生导师。与这种情谊比起来,她从前对金燕西的那点心动,都显得如此浅薄。可是,那也不至于会被人误会吧?
她很想再看看自己此刻的表情,可惜镜子已经还回去了,便只能将这念头压下去,竭力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幸而她们没有抓着这个话题不放,很快又说到了别的,让清秋着实松了一口气。
只是等下了课,她去雁回家上课,进了门,看到坐在书桌后的人,不知怎么又想起了这事,脸颊便没来由地烧了起来。
“怎么了?”见她站在门口不动,雁回抬头看了过来,有些疑惑地问。
对上她的视线,清秋猛地一惊,下意识地转开了眼。
我这是怎么了?
她心里迷迷糊糊地冒出来一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但又理不清、说不出,于是无端地生出了几分焦躁。
“没事。”她轻轻吸了一口气,掩饰道,“只是走过来有些急,缓一缓。”
雁回点点头,没有多想。不一时老师过来了,两人便坐下来上课。
虽然努力表现得像平常一样,但老师究竟讲了什么,清秋根本没有听进去,视线总是会被坐在身边的人吸引,感觉对方的存在感前所未有的强烈起来。偏偏雁回好像也很关注她,她看过去的视线常常会被对方捕捉,弄得她更加的心烦意乱。
好在两个人的相处与平日并没有什么不同,清秋在这熟悉的氛围之中,慢慢地平静了下来。
她觉得自己可能只是将雁回看得太重,才会胡思乱想。
毕竟一男一女结了婚,也未必能如她们这般心意相通。一段婚姻之中,往往充满了不确定,不光是两个人的事,更牵涉到两个家庭,纵然是众人眼中的锦绣良缘,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楚。
如此一想,清秋甚至觉得,就算一辈子不结婚,这样跟雁回一起作伴,似乎也没什么不好。
不过未来的事,距离十七岁的冷清秋还是太远了。
对她来说,更重要的还是摆在眼前的事:这一周的稿子还没有写,之前雁回提过的国宝文大纲还没有做,学校里的课业须得兼顾,考北大也要补习专门的科目……等等。
所以这些纷乱的念头,最终全都沉淀到了心底,只留下淡淡的痕迹。
作者有话要说:
新年快乐!
第17章 赞成
转眼就到了十月。
雁回和清秋两个埋头学习,几乎没怎么察觉到时间的流逝。直到天气渐冷,冷太太指挥着人将夏秋的衣物收进柜子里,将冬天的厚衣服从柜子里取出来清洗备用,她们才恍惚地意识到,已经是这个时节了。
清晨出门的时候,呼出来的都是白气。
雁回站在门口,仰起脸看冷家院子里的那两株枣树。树上的叶子都已经掉光了,只有红红的枣子挂在树上,看起来煞是可爱,让人想起张孝祥的词,“秋太淡,添红枣。”
清秋从门里走出来,正听见这一句,不由笑道,“我听出来了,这是有人嘴馋了。”
“这话是你说的,我可不认。”雁回一面反驳,一面转头去看她。
她应该是刚刚起床,头还没有梳,辫子松松散散地搭在颈侧,鬓发也蓬松松地扎着,因为早上冷,肩上还随意地批了一件外套,袖子没穿进去,松垮垮地垂在两边,半靠在门框上,整个人看起来慵懒又适意。
雁回平常难得见到她这幅样子,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清秋被她一看,也顺着她的视线低头往自己身上看了一眼,登时两颊便涨红了,忙往里退了一下,“今儿怎么来得这样早?进屋来罢,外面冷,我先去换件衣裳。”
然后匆匆走了。
雁回也没有多想,跟在后面进了屋。
冷家人都才刚起,看见她不免惊讶,都问,“怎么来得这样早?”
雁回道,“今天不是约了书局那边的人吗,有些东西要准备,我怕清秋一个人忙不过来,来搭把手。”
“多谢了。”清秋已经换好衣服,梳好了头发,又是伶伶俐俐一个漂亮姑娘,笑盈盈地掀了门帘从里间走出来,对她道,“等着一程的事情忙完了,咱们挑个晴朗的日子把院子里的红枣收了,我给你做点心吃。”
“那敢情好。”雁回笑着答应,“都说江南的点心好,我倒没吃过。”
“这还不容易?”冷太太闻言,在一旁道,“你们忙你们的,这事只交给我便是。等你们忙完了,就能吃上新鲜的点心。”
“妈你别理她,这种事,就是要自己动手才有意思,都让你老人家包办了,还有什么趣味?”清秋道。
雁回也说,“对,伯母您歇着,让我们来做,您老人家就等着吃。”
冷太太被逗笑了,“你们年轻人的想法我是不懂,既如此,我也懒得管,随你们去吧。”
说了几句话,早饭也得了,一家人坐下来吃过,雁回和清秋才到小书房里去忙。等东西都准备好了,又一同去了书局那边,谈新的合作。
之前出的那一套书已经上市,反响十分不错,口口相传之下,多印的那部分竟也都在短时间内一售而空。书局那边见这种预售的方式很受欢迎,便想再印一些书,做生不如做熟,自然又找到她们了。
等到诸事都商议完毕,太阳已经西斜了。雁回将清秋送回家,正要走,便见韩妈开门出来,叫道,“金小姐,且慢。”
原来今天她们出门的时候,金家那边下了帖子来请他们。得知人不在,又再三地叮嘱了,等回来了一定要通知到,请她们晚上过去玩。
“你去吗?”雁回接了帖子在手里,看了一眼,抬头问清秋。
清秋想了一想,道,“这一阵子总闷在家里读书,难得有人相请,我倒想去瞧瞧。”
说到这个,她心里也不免唏嘘。清秋自己从前读书,已经算得上自律,但年轻女孩子,总难免有些别的心思。加上周围的环境使然,便也经常与同学们出去玩耍。这回跟雁回一起埋头读书,才发现她自以为的自律,跟雁回比起来可就差远了。
11/25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