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想好,二姐,要不我回来帮你种地吧。”乌榴突发奇想。@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不要,你只会捣乱。”
“哪有啊,我干活很麻利的。”
“没看出来。”
“二姐你这算人身攻击了啊。”
乌桃提醒:“火太大了,移一根柴火出来,鱼要糊了。”
“哦……”光顾着聊天,都忘了烧火这事。
“可是二姐,你那位呢?她在省城工作,你们老这样异地也不是办法,以后要么她来这里陪你,要么你去省城陪她。”
“为什么不能维持现状?她忙她的工作,我忙我的活,想对方了就见个面,说说话,我跟她就算住在一起,也没法天天见面,她经常出差,一去就十天半个月,跟异地也没区别。”
“话是这么说,但……”乌榴的脑袋瓜想不通这种模式的爱情,她投降道,“算了算了算了,你俩谁都比我聪明,我还是别瞎出主意了。”
炸货弄完了才开始炒菜,晚饭全程都是乌桃掌勺,满满一桌菜,色香味俱全,一大家子围坐着热热闹闹吃饭,上回乌榴没在,这次总算齐全了,李水琴特别高兴,去烫了一壶捻子酒,拿出奶奶当年陪嫁过来的一套玉器小酒杯,一人一杯,小孩就喝鲜榨橙汁。
火塘中的荔枝碳烧的很旺,屋里一点都不冷,捻子酒下肚后身体从里到外都暖烘烘的特别舒服。
家里的十几个大酒坛差不多空了,就剩下一点捻子酒和药酒,乌桃估摸着过年前还要再酿点,要不拜神都没有酒,得去别人家买。
…
第二天上午,乌安乌梨他们要赶回去,走时大包小包,拿不动的就寄快件,乌桃和乌榴送他们到村口就回来了,路过廿七姨婆的医馆,乌桃进去看了看,发现上回到这看病的那对老夫妻今天也在,那老太太气色好了很多,廿七姨婆刚给她号完脉。
“小小放假啦?”廿七姨婆眼神很好,一眼就认出跟在乌桃身边的是乌榴。
乌榴趴在柜台前看廿七姨婆配药,“没有啦,回来过节的,明天就走啦。”
“急急忙忙的,也住不上几天,跑那么远读书,回家都麻烦,后不后悔?”
乌榴调皮的吐了吐舌,没说话,背手溜达着去看别的。
这段时间进村的游客只多不少,其中一部分跟那对老夫妻一样,是来求药的,廿七姨婆这个小医馆变得格外忙碌,有能看的廿七姨婆就给看,碰上大症候的就让对方去大医院做个详细检查,不会乱开药。
那些在大医院没看好看的疑难杂症在廿七姨婆这里倒是被看好了,哦不对,也不能说完全好,是吃了几天药之后明显感觉到不一样,所以回来复诊的人也多。
现在镇上的旅馆生意火爆,就连公路两边的居民都把自家的房子改成民宿,住的大多数都是慕名来看病的人。
乌桃她们进来没多久,就有五六拨人进来找廿七姨婆看病,医馆地方本来就不大,这么多人坐都没有地方坐,乌桃看廿七姨婆忙不过来,就主动搬凳子给看病的人坐着等,先来后到,她帮廿七姨婆记着,该到谁了她就让那人过去。
本来一切都有条不紊的,门口突然响起一个不耐烦的声音,“我说去国外看,你们非要来这种破地方,就这种赤脚医生开的黑作坊能看什么啊,出了事谁负责,车还不能开进来,穷乡僻壤的地方还弄这么多规矩。”
一个看上去五六十岁左右,衣着体面,烫着精致小卷发的中年女人不顾同行人的低声劝阻,到医馆门口了还这么嚷嚷,不管她是来干什么的,这样的语气都让人觉得不舒服。
乌榴年轻气盛,受不了别人这么贬低自己的家乡,当即就想回怼,被乌桃一把拉住,冲她摇了摇头。
“二姐!”乌榴跺脚,她咽不下这口气。
乌桃瞥了眼那边,除了那个没礼貌、素质也低的中年女人,还有一对年轻夫妻抱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后面又跟进来三个中年人,两男一女,应该是年轻夫妻各自的父母。
“我们这里规矩是挺多的,看病有看病的规矩,做人也有做人的规矩。”乌桃敲了敲手上的本子,视线扫过那个小女孩,生病的应该是她,戴着很厚的毛线帽子,脸颊凹进去,非常瘦,唇色也苍白,焉焉的依偎在她妈妈怀里。
那对年轻夫妻非常尴尬,男的转头去瞪刚才说话的中年女人,后者还一脸嫌弃但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撇撇嘴,翻了个白眼。
乌桃懒得搭理这种人,问那对年轻人是不是给小孩看病,是的话就坐下等。
“真的很不好意思,我婆婆说话就是那样,你不要往心里去。”孩子妈坐下后对乌桃歉意道。
她把乌桃误当成医馆的小医生,让老公把孩子的病历和在医院的检查结果拿出来,在乌桃接过后才抚着孩子脑袋上的毛线帽,难受的说孩子得的是脑癌,已经很严重了,活不了多久,但她不想放弃。
“北京上海的大医院我们都去过,都说治不好,我是从网上看到有人写帖子说你们这有治癌症的药,就带孩子来了,请老大夫给看看,我女儿……能……能多活几年吗?”女人嘴唇都在颤抖,泪水在眼眶打转,多活几年,一个母亲最卑微的愿望。
乌桃心里也不好受,沉默的看着手中的病历,小女孩才四岁,以后还有很长的人生,不该就这样被病魔夺去生命的。
“你说在网上看到的帖子?能治癌症的药?”她不记得宣传技法里有这项。
女人的老公从手机里翻出那个帖子,发帖人自述家里亲戚的孩子去年确诊脑癌,是今年在某中医院被治愈的,那家医院的中药特别管用,听说原产地是桂区的一个村子,叫乌家庄,现在已经很难买到了。
只要用乌家庄的药材,对症下药,百分百能药到病除,这个结果在方图那等人的圈子里早已经不是秘密,要不乌家庄的药材怎么会被炒到那么高的价,但普通人是第一次听说,还半信半疑,来这里纯粹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
很快轮到小女孩看病,廿七姨婆号脉的时候眉头都皱起来,可见女孩的病症有多棘手。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这不是第一次有癌症患者来小医馆,前几天还有一个胃癌的,廿七姨婆斟酌着给开了药,听说那人现在就住在镇上的旅馆,早上还进村吃作坊门口的瘦肉粉饺,一口气干了三十几个,又晃晃荡荡闲逛了半天,中午饭也是在村里吃的,看上去完全不像一个得过病的人,他逢人就说自己病好了,现在能吃能睡,身体倍棒,小医馆的名气有一半就是这个人吹出来的,这对夫妻进村的时候应该也听到过。
廿七姨婆看了病历,反复揣摩之后才给小女孩开药,煎熬和温水送服的小药丸都有,先吃一个星期看看情况。
后面乌桃要去村委大院看收上来的甘蔗,就没有继续在小医馆帮忙。
上回黄琼帮着收木薯,做的挺好,乌桃就正式雇佣她和莫慈萍帮自己工作,每月开工资,以后要在村里收什么就是她俩负责,自己就过来看看,没问题就回家忙别的。
收上来的甘蔗不会在大院放过夜,当天工厂就会派货车过来拉走,乌家庄收不上来多少生姜了,乌桃又不用外面的,目前就只能加工红糖块,红糖姜茶是村里的制作坊在做,纯手工,数量有限,还没有在助农店上新就已经被游客买走了,出一批买一批,蹲门口守着的。
“桃桃来啦?刚熬出来的红糖,给你装两罐拿回去兑水喝,很甜!”门口有个婶娘看见乌桃姐妹俩,投喂的心理怎么都歇不下去,远远的就喊了。
“不用了婶娘,我家也熬了蔗糖的。”她带着乌榴拐去村委大院。
门口乌泱泱的全是人,有游客,也有村民,拉甘蔗的车子在外边都排起了长队,有的游客现场就跟村民买甘蔗,坐在台阶上啃的很起劲。
第70章 红糖姜茶(中)
乌桃还在人群中看到了陈大嫂, 两家隔得远,以前又没有往来,乌桃能对上号完全是因为那两捆白玉蔗, 比一般甘蔗都粗壮, 没有扛进大院就已经被好奇的游客包围。
在外维持秩序的村干事也说白玉蔗比普通甘蔗要甜, 皮薄好咬,游客纷纷掏钱买,收款提示音叮叮咚咚响, 陈大嫂笑呵呵的忙着砍蔗子, 抬头看到乌桃, 笑容滞了一下, 露出拘谨的神色。
一个人坏, 不代表所有人都是坏的, 乌桃遵循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她冲陈大嫂点了点头, 视线移到白玉蔗上面,她也挺喜欢啃的, 但那边游客太多, 就懒得过去了。
别看陈大嫂是农村妇女,眼力见可一点都不输,她选了三根最好的白玉蔗让孩子给乌桃送过去。
乌桃已经进大院了, 那孩子拖着三根蔗跟进来,也不说话, 放下蔗就跑, 喊都喊不住。
后面是黄琼追出去把钱付了, 陈大嫂一开始不肯要钱,两人推来推去, 黄琼硬塞过去这事才算完。
乌榴还没有来过村委大院,看什么都新鲜,跟乌桃说了声就自己跑去玩了,碰上乌梅和乌兰兰,三个年纪没差几岁的女孩聊的非常好,乌梅拐乌榴帮自己处理售后,乌榴很乐意干这份工作,认真到把自己二姐都给忘了。
乌桃一时半会也想不起来妹妹,她被乌夏林喊到二楼的办公室看乌家庄的山林地图,村委会之前飞无人机拍过乌家庄的全景,对着地图大致能知道在哪一块地方,目前有意愿种药的村民非常多,开春后就得挨家挨户看地,现在她先做大概的了解。
种药这个事乌夏林也很上心,之前他觉得药材嘛,能有什么区别,但现在他改变想法了,乌家庄这块地种出来的药还真跟别的地方不一样,那是真能药到病除,不是瞎吹的,现在想从乌家庄收药材的药商很多,他一天接待好几批,不过这事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得看桃桃怎么想。
“桃桃,想种药的人不少的,你手上有这么多药苗跟种子吗?”他担心数量太少了不够分,外面买的也没有桃桃的好。
“夏林叔放心吧,够的。”
她手上并没有那么多药种,但可以从外面买回来用灵泉水养一段时间,再移植到地里就能保证成活率跟质量,后期伺弄也省力,只要不是特别恶劣的天气,药苗都能顺利生长。
有她这句话,乌夏林就把心放回了肚子里,谈完这事,两人又一起下楼到院子里看收上来的甘蔗,黑皮的最多,有一部分青皮,黄琼说已经收的差不多了,今天是最后一天。
乌家庄又收木薯又收甘蔗,消息传出去,其他村的人就过来问能不能也收他们的,黄琼说暂时不收,他们就失望的走了。
这个事乌夏林也知道,隔壁好几个村的村主任给他打电话,让开个口子,把他们村的甘蔗也收了,不用跟乌家庄一样的价格,比其他黑心收购商高几毛钱就行,让村民能有点钱过年。
“棠梨村的黑皮甘蔗还是很好的,我们村的甘蔗种还是从他们那边弄。”乌夏林观察着乌桃的神色,谨慎的替邻村说公道话,村民想种点东西卖钱很不容易,东西明明不差,要么价格很低,要么没人要,真的挺难的。
棠梨村的村民过来时带了一捆甘蔗,黄琼说不收,他们把甘蔗留下就走了,都没要钱。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乌桃扒了一节尝了尝味道,甜度蛮高,要是没有灵泉水滋养,乌家庄的甘蔗还真比不上棠梨的。
她慢慢嚼着甘蔗渣在考虑收还是不收,现在收上来的甘蔗都是立马就加工的,工厂那边倒是有储存的地方,可时间长了糖分也会流失,最好还是加工后再进行保存,这样的话成本肯定会增加,而且灵泉还没有净化到邻村,这些甘蔗只是普通中相对较好的而已,并没有其他特殊疗效,售价高不到哪去,但如果能储存到明年乌家庄生姜收获的季节,那就不一样了,乌家庄还有好几处桂花林,8~10桂花盛开,还可以拿来做桂花红糖。
乌桃不出声,其他人不知道她是怎么个意思,也不敢说话,现在村里的东西都是乌桃出钱收购,她要是不点头也没办法。
“我跟工厂那边商量一下。”
这就表示有希望,乌夏林松了口气,“行,谢谢啊桃桃,叔回头请你吃饭,你梅婶养了好几笼兔子,做红烧兔给你尝尝。”
“好啊。”
制作坊门口的摊子扩了规模,原来只卖小吃,现在有各种粉和粥,队伍依旧排的很长,小广场不让停车后,空地就用来放置桌椅,有不少游客就是专门为了吃而来的。
摊子雇了村里的女人来打扫卫生,都穿着统一的烟青色竹子纹样的对襟衫,头发用发网拢在脑后,再戴上头巾,穿暗红色的长裤和黑色布鞋,指甲弄的齐整干净,每天负责收碗筷、擦桌子、打扫卫生,一个月3500,单独入社保,这个只要在制作坊干活都会有,医保统一入的农村合作医疗,村里每个人都有的,没有的就是在外头入的城市医保,这个乌夏林就管不到了。
制作坊和助农店人员的工资现在都是乌桃发,余下的就是村委补贴,成为旅游村后乌夏林承诺大部分村民都有分红,按户分,只少数几户没有,因为他们的山头还种着桉树,舍不得砍,游客不去那边,就不算村里的景点,自然拿不到分红,乌老二和他的两个兄弟就一毛都没有,他们甚至连木薯和甘蔗都卖不出去,品质太差了,几毛钱都没人愿意要。
52/133 首页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