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明]给朱元璋当义子的那些年(历史同人)——醉酒花间

时间:2023-12-22 09:03:09  作者:醉酒花间
  【在这个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不只有答己太后,还有当时的权臣、答己太后的相好铁木迭儿。铁木迭儿为了邀宠,也向仁宗进言说册立硕德八剌,君臣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和世瓎被封为周王驻守云南,第二年,硕德八剌被正式立为皇太子。】
  【皇储之位定下,朝堂内外皆大欢喜,除了和世瓎之外全都乐乐呵呵。】
  朱大帅搓搓下巴,“咱怎么听着不太对,这个硕德八剌怎么有点怪怪的?”
  他不想当太子可以直接和他爹说,找祖母算怎么回事儿?答己太后当母亲的时候偏心眼,当上祖母肯定更加偏心眼,普通老百姓都知道谁家要是有个老太太的话,那个老太太肯定有个最疼爱的孙子,很明显答己太后最疼的就是他,他还在祖母面前说什么“要堂兄继位”“辅佐堂兄”之类的话,这不是故意火上浇油吗?
  朱大帅想了想,自顾自点点头,“嗯,肯定是欲擒故纵。”
  【前头也说了,和世瓎脾气有点硬,而且有自己的主意,他爹武宗当过皇帝,虽说皇位传给了他叔,但是还给他留了班底等着他继位。现在仁宗公然违约,和世瓎和朝中的武宗遗臣肯定不乐意。】
  【但是他们不乐意也没有办法,人走茶凉,武宗去世之后仁宗继位,现在当家做主的是仁宗不是武宗,仁宗可以公然违约,他们却没有足够的实力公然抗议。】
  【仁宗把和世瓎封到云南做藩王,云南那地方天高皇帝远,基本算是把这个侄子排除在皇位继承权之外。和世瓎出发去云南之前曾请求取一件盔甲,估计仁宗当时正心虚,大侄子想要什么都只顾得“嗯嗯嗯”答应,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和世瓎命人取的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世祖御铠。】
  【硕德八剌被立为皇太子那一年,和世瓎必须得去云南就藩了,一行人走到陕西地界儿,一群武宗旧臣追上来和他相会,旧臣少主见面那是两眼泪汪汪欲语泪先流,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双方见面一直不说话也不行,这时一个武宗旧臣就开始劝,“天下者,我武皇之天下也。出镇之事,本非上意,由左右构间致然。请以其故白行省,俾闻之朝廷,庶可杜塞离间,不然,事变叵测。”】
  【旧臣少主一拍即合,于是策动陕西行省丞相阿思罕发动叛乱,兵锋一度到达河中,以致京师戒严,逼的仁宗差点御驾亲征,也就是这时候,和世瓎取走世祖御铠的事情才被仁宗知晓。】
  【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武宗长子和世瓎被封为周王,次年三月被徙居云南,途中武宗旧臣谋奉之以叛,事不成,周王走避金山。】
  【没错,和世瓎造反失败了。因为他的造反大部分前头刚刚出发,后脚大本营就发生内讧,这次叛乱就这么虎头蛇尾莫名其妙的结束了。】
  【“周王走避金山”,金山也就是阿尔泰山,翻到山那边就是察合台汗国的地盘。那时候的察合台汗国和元朝很不对付,只要到了察合台汗国,皇帝再想杀他也拿他没有办法。】
  【和世瓎逃亡察合台汗国,仁宗传位给自己亲儿子的计划再无障碍。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长达九年,享年三十五岁,他驾崩之后,皇太子硕德八剌顺利登基,也就是元英宗。】
  朱元璋听到这里很是遗憾,“诶嘿,这父子俩的运道倒是好,全都顺利继位了。”
  马秀英回道,“仁宗在位足足九年,剩下还有六七个皇帝,平均到一个人身上还能有几年?”
  朱大帅坐正身子掰着手指头算,一共二十六年,武宗海山四年,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九年,就算兄弟俩交替的那一年算做一年,这一下子也占去了十二年。
  二十六年的时间里换九个皇帝,武宗仁宗兄弟俩占了十二年,只给剩下七个皇帝留了十四年,也就是说平均到一个皇帝身上只有两年。
  不愧是蒙古人,武德就是丰沛!
  朱大帅算完之后又开心了,看向前面的光幕两眼放光,迫不及待要听接下来的大混战。
  即便他不清楚朝廷那边具体是怎么回事,猜也能猜出来接下来肯定乱成一团,不然不可能换那么多皇帝。
  虽然元朝的皇帝除了世祖忽必烈和现在大都那位之外全都是短命鬼,但是再怎么短命也不可能一连串儿全部当上皇帝就病死,十有八九都是被别人给干掉的。
  【英宗硕德八剌继位时只有十八岁,他可以说是被答己太后和铁木迭儿给推上皇位的,所以刚继位的时候朝政被答己太后和铁木迭儿把持。此时的铁木迭儿担任中书右丞相,一时间可谓是权倾朝野。】
  【年轻的英宗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直接和祖母叫板,不光事事听从祖母的安排,还隔三差五给铁木迭儿各种赏赐。毕竟铁木迭儿是答己太后的相好,懂的都懂。】
  【答己太后和朝臣们推他上位就是看他怯懦好摆布,然而这次他们看走眼了,英宗和他堂兄和世瓎一样都真不是任人摆布的傀儡。他没法直接和祖母叫板,于是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上看着乖顺,实际上却开始在朝中安插自己的亲信,比如木华黎的后裔拜住就被他一手提拔为中书左丞相。】
  【之后没多久,年轻的君臣俩就借镇压政变的机会把答己太后和铁木迭儿在朝中的势力一网打尽,答己太后饮恨而终,铁木迭儿没多久也跟着去了,亲政路上的拦路虎消失,英宗终于能展开手脚大干一场。】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英宗硕德八剌是个好皇帝,元朝的所有皇帝之中,只有他一个试图从制度方面入手来解决阶级矛盾。如果他能坐稳皇位,也许元朝历史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了。】
  【英宗亲政,拜住升职成为中书右丞相,这对君臣一上来就试图革除自武宗以来朝中出现的各种弊端,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宗王和功臣滥行赏赐,还有就是裁撤臃肿不堪的官僚机构。】
  【俩人到底还是太年轻,手段不够圆滑,改革的步子迈的太大,很快就把各个势力得罪了个遍儿。】
  【朝中的蒙古勋贵们一看这情况都觉得不行,他们要的皇帝是能给他们带来好处的皇帝,不是现在这样天天找茬的事儿精,一群人凑到一起合计了一下,很快拿定主意把英宗和拜住这君臣俩给嘎了。】
  【元朝是两都巡幸制,皇帝在入春之后会在上都待半年,入秋之后再回大都待半年。】
  【英宗在位的第三年的八月,他和拜住自上都南返大都,途中驻营于上都西南三十里南坡店,君臣二人皆被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等人所杀,史称“南坡之变”。】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宗硕德八剌,在位四年,享年二十一岁,拜住也只有二十五岁。】
  朱元璋撇撇嘴,“继位顺利有什么用,也得压得住朝中大臣才行。”
  【铁失等人在准备嘎掉英宗的时候就已经选好了下一任皇帝,他们选的不是别人,就是倒霉蛋甘麻剌的嫡子,那个十岁就继承晋王之位的也孙铁木儿。】
  【也孙铁木儿的父亲甘麻剌是真金太子的嫡长子,他自己是甘麻剌的嫡长子,从礼法上来说他来继位比武宗仁宗英宗都要合适。皇帝虽迟但到,这次终于轮到他了。】
  【八月份南坡之变英宗遇害,当年的九月四日,也孙铁木儿在从漠北赶赴大都的路上宣布继位,是为泰定帝。】
  朱大帅听到皇位终于到了甘麻剌这一脉还挺激动,结果一听这个称呼立刻泄气,“得嘞,这个倒霉蛋估计也没几年好活。”
  听这个称呼就知道后面肯定还会有大事发生,不然也不会别人都是宗啊祖啊的到他就成了泰定帝。
  这倒霉催的一家子,也真是没谁了。
 
 
第72章 
  朱大帅听到“泰定帝”这个称呼就开始叹气, 不是他多愁善感,实在是甘麻剌这一大家子让他不得不发愁。
  泰定帝,连个庙号都没有, 唉, 怎么当了皇帝还能沦落到那种地步?
  【铁失等人选也孙铁木儿有两个原因, 一是也孙铁木儿是真金太子的嫡系后裔,这个身份足以服众。二是也孙铁木儿从小住在漠北,十岁的时候父亲甘麻剌去世,甘麻剌一去世,漠北那地方也没谁会教他汉家儒学。他对儒学没什么特殊感情,自然就不会被朝中那些能把死的说成活的的汉人给忽悠到他们那边去。】
  【也孙铁木儿他爹他哥都因为脾气好吃了大亏,他小小年纪就没了父兄, 想有特殊感情也没那个机会。】
  【还有一点就是, 只要也孙铁木儿继位, 铁失等人就能从弑君的大逆不道之人变成有从龙之功的大功臣, 他们杀过皇帝又能怎样,现在这位皇帝是他们推上去的就行。】
  朱元璋一脸嫌弃,“蒙古人总说汉人阴险狡诈,他们自己也没好哪儿去。”
  马秀英回道,“蒙古人那么多,汉人那么多, 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人。”
  蒙古人中也有好人,汉人中也有坏人,不管是蒙古人的朝廷还是汉人的朝廷, 天底下的朝廷都一个样儿。
  【九月四日, 也孙铁木儿即位于漠北龙居河。】
  【按元朝的规定,登基诏书先由文臣以汉语文言文拟写, 再翻译为蒙古文颁行天下。泰定帝的登基诏书和规定略有不同,他的诏书是用蒙古文译为大白话,再从大白话翻译为蒙古文颁行天下。】
  【这里摘几句给大家看看,“薛禅皇帝可怜见嫡孙、裕宗皇帝长子、我仁慈甘麻剌爷爷根底,封授晋王,统领成吉思皇帝四个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都付来。依着薛禅皇帝圣旨,小心谨慎,但凡军马人民的不拣甚么勾当里,遵守正道行来的上头,数年之间,百姓得安业。”】
  【是不是有种“这是什么鬼东西”的感觉?有这种感觉就对了。】
  【泰定帝自己不通汉语,他身边也没有能帮他润色的汉人大臣,这份语句不通的诏书是他身边略通汉话的亲信硬译成汉语的。换个容易理解的说法,就是现在的“机翻”。】
  【泰定帝连登基诏书都能弄成这样,朝廷那边也不帮着他弄,可见双方应该是单纯的互相利用。】
  【他的继位诏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份白话文的登基诏书。没错,唯一一份。虽然大家对老朱家的白话圣旨都有所了解,但是不代表人家老朱是文盲,相反,人家的文化程度相当的高,再不济身边还有一大群能给他润色的读书人,不会弄出大白话的登基诏书。】
  朱元璋:!!!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怎么又提到老朱了?
  好好的正说着皇家的事情,总提那个不知道是谁的老朱干什么?
  朱大帅咽了咽口水,“妹子,这个老朱和前面提到过的那个老朱是同一个老朱吗?”
  马秀英有些迟疑,“应该是吧。”
  朱大帅再问,“那朱温家有白话圣旨吗?”
  马秀英:……
  “应该没有。”
  夫妻俩对视一眼,都意识到他们之前的猜测可能还是错的。
  可是,老朱不是朱温还能是谁?总不能真的是他朱重八吧?
  朱大帅回想天音说过的关于“老朱”的只言片语,赶紧摇摇头把这个可怕的猜想甩出脑海。
  虽然他很想青史留名,但是那样的名不留也罢,神仙提到的“老朱”千万不要是他。
  沐青圈紧小朱标,默默的拿起桌上快要凉了的馒头给他喂饭。
  对不住了爹,神仙提到的“老朱”真的就是你。
  朱大帅夫妻俩心神不宁,可是给他们透露天机的神仙很烦人,就提了那么一句,之后又回到泰定帝身上了。
  你说你不说就不说,要说就说清楚,遮遮掩掩的想干什么?
  急死他算了。
  沐青缩缩脑袋,夹几筷子菜到面前的小碗里,两耳不闻旁边事,一心只喂弟弟吃饭。
  【铁失等人想利用从龙之功保住荣华富贵,可惜他们的如意算盘要落空了。也孙铁木儿不了解儒家文化不假,却不代表他是个任人摆布的傻子。】
  【泰定帝继位之后,参与南坡之变的人都得到了封赏,然而不到一个月,这些人就全部被嘎了,连他们的子孙后辈都一并诛杀殆尽,抄家灭门不留一个活口。】
  【道理很简单,那些人敢杀一个皇帝,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杀第二个?这等弑君谋反之辈,不杀他们怎么立君威正臣纲?】
  【泰定帝到大都后一通操作猛如虎,说好听点是永绝后患,说难听点是卸磨杀驴,因为他杀铁失等人杀的太过干脆利落,甚至有不少人都猜测南坡之变也有他的手笔。】
  【不过up主个人认为应该不存在这种可能,如果泰定帝提前和大都那边商量好杀掉英宗篡位自立,他的登基诏书不会写成那个鬼样子。他身边没有人懂汉语,大都懂汉语的文臣可多的是。】
  【当然,不排除他故意这么干来撇清嫌疑的可能,总之就是他登基之后立刻把参与南坡之变的大臣抄家灭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稳定了当时的朝堂局势。】
  【泰定帝长期生活在漠北,他不认识汉字,甚至可能连汉话都不会说,也没有励精图治的意思,只是把精力全用在守成和□□上,这一点看他起的年号“泰定”就能看出来。】
  【但是他任用回回人倒剌沙为丞相,这个倒剌沙贿赂通行卖官鬻狱,提拔了一大批回回人进入朝廷中枢,甚至把蒙古勋贵的风头都给压了下去。】
  【他在位的五年时间,各地冰雹、地震、蝗灾、旱灾、水灾等天灾接连发生,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湖广、云南、四川等地相继爆发起义,虽然没有像元末那样声势浩大,但是已经于是元朝进入多事之秋。】
  【五年后,泰定帝在巡幸上都的时候病逝,在位一共五年,享年三十六岁,非常符合元朝皇帝短命的刻板印象。】
  【泰定帝是个很复杂的皇帝,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且相差特别大。】
  【觉得他好的说他在位期间推行汉法、疏浚漕河、减免赋税,能守祖宗成法,号称治平。】
  【觉得他不好的说他除了前朝的弊端和再荒滥的程度上更加有所发展之外,几乎无一善可以称述。这个评价可以说是非常不客气了。】
  【作为一个弑君的嫌疑人,他继承皇位的正统性经常被质疑,只蒙古勋贵那边就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一波是铁了心的认为皇位应该在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这兄弟俩的后代里找人继承,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后继位的英宗硕德八剌被谋杀时才二十一岁,他是被臣子杀掉的皇帝,朝中大臣肯定不会从他的后人中选皇位,那么能选的就只有武宗海山的后代。】
  【另一波则是认为甘麻剌的后代才是正儿八经的继承人,不管是薛禅汗忽必烈属意的嫡长子继承制还是蒙古旧俗幼子守灶制,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俩都没有继位的可能,因为他们兄弟俩的老爹答剌麻八剌行二,不是长子也不是幼子,他俩的爹都没有皇位继承权,他们兄弟俩就更不用说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