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好在,这个问题在未来已经有了合适的解决方案。
  扶苏自袖中取出一卷帛书,这是他提前写好的应对之策。经过他二十年的改进,整个官吏选拔的体系已经趋近成熟了。
  秦王政展开一看:
  “选取庶民教导他们习字?”
  庶民的崛起对于贵族世家来说是一种威胁,但这种威胁在秦国被减弱了。
  因为大秦所有庶民都能通过军功上位。
  有能耐的话不说封侯拜相,至少做个百夫长、千夫长之类的小官绰绰有余。
  秦人早已习惯了这从商鞅变法开始施行的政策,即便是贵族也不再对此叽叽歪歪。
  先在秦地挑选聪慧的少年教授秦律和别国语言,到时候专门派往对应地区为官。
  这对秦国勋贵来讲就是多给庶民分点肉汤喝,只要那些人担任的都是普通小吏,根本威胁不到自己的地位。
  打仗还能靠着军功强行挤入上位圈,为官却没那么简单。朝堂水深,要世家贵族排挤这些没有后台的庶民太容易了。
  其实大秦如今的高位将领大多也有个贵族出身,真正连姓氏都没有的庶民并不多。庶民能攒到的军功有限,很多时候千夫长一类的职位就是他们晋升的上限了。
  但秦国黎庶不在意这些,对于他们来说能当官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谁在乎是不是小官?哪怕只是个十夫长,也能叫家里脱胎换骨、过得宽裕起来。
  所以每逢打仗,秦国士兵总是十分积极,为了战功一往无前。
  反观六国士兵,打赢了他们拿不到奖赏,打输了自己要丢掉性命。自己死了家里就没了顶梁柱,不像秦国法度严明,战功抚恤都能悉数发给妻儿老小。
  六国就没什么法度可言。
  扶苏伸手指着帛书上的文字为父亲细细讲解:
  “战后百废待兴,若不提前做好准备,到时必将手忙脚乱。我知父亲定然想要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语言,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如现在就开始准备。”
  让李斯即刻开始改进小篆,把隶书提前弄出来。这样一来被挑中学习的少年人们就能直接学最终版的官方文字,不仅简练易学,还能省去先学了小篆以后再学隶书的麻烦。
  距离天下一统还有十年,十年的时间培养个文豪很难,但是普通小吏培养起来还是很容易的。
  届时即便各地的郡守县令都是六国本地人,底下来自秦国的小吏拧成一股绳架空上官,他们想搞事也搞不了。
  更何况还有各地驻军,这可是实打实的大秦虎狼之师,他们安敢擅动?
  秦王政听完点了点头,又考教儿子:
  “倘若朝臣反对庶民习字,该当如何?”
  认字一向是贵族的专属权利,所以靠这个当官和靠军功当官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前者更能激发贵族们的警觉。
  扶苏丝毫没有露怯,张口便来:
  “与其叫六国旧贵族凭借治理地方积攒名望,最后威胁到秦国贵族的地位。不如让秦人取代了他们,培养我们大秦的新贵。”
  贵族把黎庶当竞争对手,那是因为没看到其他更有威胁的敌人。
  六国旧贵底蕴深厚,很多都比秦国贵族更加显赫。你是愿意把这口汤施舍给不知道要用多少年才能发展成氏族的庶民,还是任由别国贵族抢去饱腹?
  这肉是必须分出去的,自己又吃不下,那就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大不了先承诺庶民做官最高做到几级,高官之位还是由他们贵族瓜分。等日后官吏中庶民势力足够庞大时,想取消这个限制将会轻而易举。
  秦王政对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又问了一些刁钻的问题,检验儿子的理政之能。
  末了,他眉眼舒展,叮嘱道:
  “明日开始,你同寡人一起去上朝。”
  儿子这么优秀,不能再让他待在章台宫里闷着了。拉出去给朝臣们瞧瞧,也省得他们总觉得长公子不足以堪当大任,整天琢磨歪心思。
  正事谈完,扶苏这才提起私事:
  “父亲方才进殿之前眉宇间似有不悦,莫非是朝中出了什么变故?”
  提起这个,秦王政心里有点不高兴。但刚才的一番谈话让他觉得那点不愉根本不足为道,所以依然面色和缓,只随意提了一句胡姬的冒犯。
  扶苏明白了,主动请缨去解决这个问题:
  “此事不必父亲劳心,事情既是我惹出来的,那便交由我处理即可。”
  秦王政却皱眉:
  “这种小事,何须浪费你的时间?”
  有这功夫,扶苏不知道能处理多少政务了。
  秦王政当即叫来侍官传令:
  “公子胡亥既不想学,那以后也不必再学了。”
  简单粗暴,完全不顾他人死活。
  扶苏心想,胡姬恐怕又要找人哭诉了。不过这次应该不敢再来招惹父亲,可能会去太后那里。
 
 
第12章 太后薨
  不出扶苏所料,秦王政的命令下达之后没多久,胡姬就坐不住了,直接去求见了太后赵姬。
  一个被王上亲口说出“不想学以后就不必再学”的公子,外人会怎么看他?
  不明真相的人会认为公子胡亥不学无术,竟连王上都惊动了。这样一个公子,别说继承王位了,就算是在朝中当个普通的君侯也是做梦。
  即便有人探寻到了这件事的完整过程,也不见得能对胡亥有什么好印象。有这么个只会拖后腿的母亲在,朝臣对他的信心也会大大降低。
  胡姬自然要趁着消息还没传开,赶紧让胡亥复学。但她又不敢再去找秦王政,只能去求其他长辈。
  赵姬和秦王政关系不好,可再不好那也是亲娘。作为祖母的赵姬有资格插手孙子的教养问题,只要太后发了话,王上那边应该也不会公然违抗。
  可惜胡姬打算得很,结果去甘泉宫求见时,却连赵姬的面都见不着。
  楚系一脉动作不算快,是以赵姬身边还有很多她自己的心腹。但,心腹都是身边近侍,一般没人会去收买守门的侍从。
  所以扶苏轻而易举地替换了这几个位置的人,只要他不想,没了守门人的通报,某些消息就传不到赵姬耳中。
  胡姬并不知道守门人根本没进去通报,只是做做样子往甘泉宫内绕了一圈又回来了。
  听闻太后不想见自己,她咬了咬唇,到底没有纠缠。
  已经惹怒了王上,不好再惹怒太后了。
  胡姬于是转头去求见华阳太后。
  华阳夫人是孝文王的王后,庄襄王子楚嫡母。虽然不是生母,但这些年一直颇受尊崇。
  这位比赵姬还要长一辈的老人家如今已是六十多岁的高龄,早就不插手底下小辈的事情。可胡姬觉得,华阳太后到底辈分高,又不像赵姬那样和王上关系不睦,或许她说的话更有分量。
  没成想,这一次依旧吃了个闭门羹。
  倒不是扶苏连华阳宫的守卫都换了,而是华阳太后最近身子很不好,根本无法见客。
  前段时间朝中还有人借此发难,说华阳太后会生病就是因为大秦发兵攻打韩国。上天都看不过去了,这才降下罪罚。
  这种无稽之谈自然遭受到了所有人的嗤之以鼻。
  发兵是王上下令的,怎么受罪的反倒成了华阳太后?老天要是真的看不过眼,也该让王上病一病才对。
  作为封建迷信的重度爱好者,秦王政自己都没信这个鬼话。而且即便真有天谴,朝他来就是,他会怕这些?
  是以攻韩一事完全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倒是出声的人遭受到了同僚排挤。
  甭管那家伙是收了韩国的好处才发表此等言论,还是别的什么缘故。他和王上理念冲突,又没有特别厉害的能耐,以后想来也没有升官加爵的机会了。
  ——有大才的韩非都因为一心向韩被王上放弃了,你难道本事比他还大?
  到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再无人提起这件事情。连带着不少人都对华阳太后生病一事起了怀疑,觉得可能就是普通小病,被那人拿来夸大其词了而已。
  胡姬就是这么想的。
  华阳太后深居简出,本来就不爱去外头晃悠。她一般都待在华阳宫里,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连楚系势力也不怎么爱搭理。
  华阳宫这个地方比较特殊,那里曾经是咸阳宫专设给太子的宫室,为秦太子宫。
  孝文王被封太子之后,华阳夫人就随着丈夫迁居入其中,此后直到孝文王继位也没挪过窝。连宫殿名改为华阳宫也是因为当年华阳夫人颇受宠爱,之后这里就成了她的专属宫殿。
  无论外界流言怎么传,只有华阳宫里的侍者知道老太后身子骨是真的不太好了。太医一日三趟地造访,也不见她有起色。
  胡姬来请见的时候,华阳太后难得清醒了片刻,正在喝药。
  听了通传,她有气无力地摆摆手:
  “我没功夫见她,让她走吧。”
  现在是灭韩的关键时期,因为之前朝堂上拿她作筏子,她就干脆连自己病重到时日无多的事情都没叫医官汇报给秦王,更不可能为一点小事和孙子作对了。
  秦王自己都不在乎自己儿子上不上学,她何必插手呢?
  胡姬无功而返,思前想后,发现为今之计似乎只有去求长公子。长公子宅心仁厚,不可能见死不救。
  只是胡姬心有不甘,不太愿意向扶苏低头。这件事的开端本就是她想给扶苏上眼药,现在反而要找扶苏解救,她丢不起这个人。
  儿子的未来很重要,她身为贵族的脸面也很重要。
  胡姬心里生出了一些侥幸,想着要不再等两天。先让家里想法子把消息按下去,或许过两天太后就肯见她了,到时候也不必去求扶苏了。
  她打算得很好,但很不幸的是,当晚华阳宫里就传出了太后薨逝的噩耗。
  胡姬的脑子当时就是“嗡”地一声。
  她白日才去求见了太后,晚上太后就殁了。虽然她可能只是赶巧,但保不齐有人觉得是她妨碍到了太后养病。
  否则人家太后好端端这么长时间都没事,还能继续用药物吊命,怎么你一过去,她人就不行了呢?就算你们两个命格不存在相冲的地方,那会不会是你白天跑去说了什么话气到了老太后?
  先有胡亥不想学习被王上厌弃,后有胡姬疑似气死太后。这一关要是过不去,他们母子俩就彻底完了。
  章台宫接到消息时,扶苏正在偏殿里整理明日要看的奏折。秦王政因为处理政务的速度提升,今晚倒是难得早睡了一回。
  谁知才刚换上寝衣,华阳宫就传来这等噩耗。秦王政立刻重新更衣,急匆匆带人朝外走去。
  走出寝殿时正遇到扶苏从偏殿出来,秦王政一愣,刹那间想明白了什么。
  原来这些日子夜里偏殿灯火通明是扶苏在熬夜替他整理奏折,他还以为儿子是早起处理这些的。
  此时不是说这个的时候,秦王政只来得及吩咐蒙毅留下接替奏折分类的活,带上儿子前往华阳宫。
  扶苏落后半步,叮嘱了侍从两句。
  高祖母去世,桥松和舜华也该去祭拜一番。上辈子桥松出生时华阳太后早就去世多年了,根本没见过这位高祖母。
  别说儿女了,就连扶苏自己那时也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对这位曾祖母同样没有太多印象。
  父子俩坐上辇车后,才有人来回禀白日里胡姬曾去求见过华阳太后的事情,不过太后并未见她。
  秦王政眸光一凝:
  “谁给她的胆子去叨扰太后?”
  分明求一求扶苏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舍近求远去找太后。看似把胡亥这个儿子放在心里,真遇到事情了还是她自己的脸面更重要。
  扶苏叹了口气。
  他倒不觉得华阳之死和胡姬有什么关系。
  老人家年纪确实大了受不得气,可那毕竟是经历过四朝秦王更迭的老者。对方的气度涵养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普通小事也不会被她放在心中。
  上一世华阳太后就是灭韩这年亡故的,只能说这是命中注定。老太后倒是想多撑两年,免得朝中又有人拿她说事,可惜寿数不是凡人可以左右的。
  抵达华阳宫后,父子二人在太后灵柩前跪接了遗旨。
  华阳太后亲自开口,将自己的死亡归结于看到大秦即将完成上古未有之霸业,再无遗憾。于是特意先去拜望列祖,好将这个好消息尽快告知他们。
  无论这番话外界是否相信,至少明面上任何人都不能再揪着她的死亡大做文章,这是她能为孙子最后做的事情了。
  秦王政沉默地接过了帛书。
  他想起了许多往事。
  当年庄襄王子楚能力压兄弟们被册封为太子,是因他得了华阳夫人的支持。后来秦王政回国与弟弟成蟜相争时能获胜,不仅是因为子楚去世太早那时的成蟜尚且年幼,更有老太后的手笔。
  秦王政与这位祖母的关系其实不错,尤其是在有赵姬做对比的时候。
  灵堂已经开始布置,可秦王不可能把时间耗费在给太后哭灵上。扶苏也入朝在即,只能把其他儿女提溜过来送曾祖母一程。
  安排好一切,父子俩回章台宫重新睡下。
  明日早朝还有一场硬仗要打,需要养足精神。说服朝臣同意教导庶民习字这件事,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容易。
  公子公主们大半夜被叫起来去曾祖母灵前守孝时,一个两个都懵逼得很。
  他们和老太后接触不多,虽然知道长辈去世了,也生不出去太多的悲伤来。反而是因此能够顺理成章地停课一段时间,让刚被长兄压迫过的公子们都松了口气。
  不过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这口气松早了。
  上一位长辈去世是十年前的事情,秦王政的亲祖母夏姬过世。那时别说他们了,连长兄扶苏都还是个小娃娃,守孝哭灵的事情稍微做一做就行。
  一群少男少女有记忆以来根本就没经历过这些,万万想不到哭灵是一件多劳心劳力的事情。相较起来,还是上课更轻松一些。
  秦王政和长公子都没空过来,阴嫚自认为作为剩下兄弟姐妹里最得父亲看重的那个,必须承担起责任,替父亲和大兄把他们那份孝给尽了。
  于是阴嫚每日起早贪黑,一丝不苟地守在曾祖母灵前。
  长姐这么认真,以她的性子居然一点懒都没偷,这弄得其他公子公主压力很大,更没底气糊弄了事了。
  弟弟妹妹们:我恨卷王!
  说回朝堂,这几日各种事情堆积在一块,扶苏陪着父亲忙得脚不沾地。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