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冥王和月老互换工作后(玄幻灵异 )——术子佚

时间:2024-10-16 21:14:08  作者:术子佚
  “哥哥,我看得见太傅为我付出,然时局如此,不可违背。指望个人情意牵扯大局,与螳臂当车何异?家国大义注定湮灭真心,这是你我身为皇子的宿命。”
  说罢,张怀安目含恳切:“所以,哥哥,不要再劝阻我,至少不要妨碍我,我需要你站在我这边,就像你一直做的那样。”
  他自嘲地笑了笑:“我不知要如何活得自在,哥哥,你是修道之人,你告诉我吧。”
  张玉庄看着眼前的太子,沉默良久,才说:“保重。”
  他转身离开,却如何也读不懂自己心中汹涌的震怒。
  这回,他没有实际阻拦过,可依旧不可避免走向那个结局。
  该要去怨谁,又能去怪谁,谁又会可怜谁。
  他不知道。
  未来无可更改,钝刀一样让他承受痛苦。
  无可抑制的低落潮水般奔涌而来,将他牢牢困住。
  它们汇聚成哀哀低语,告诉他命该如此,嘲笑他自不量力。
  他仰头去望树叶间隙中那些星光,忽然意识到,自己许都没有真正安静过了。
  奔波,谋划,无有改变。
  夜色愈深,张玉庄闭上眼,开始回想自己的初心。
  那个要度化众生,造福百姓的人。
  那个人还在吗?
  *
  张玉庄破釜沉舟不管不顾起来,他心中有个声音告诉他,无论如何要保住太傅,无论如何不能低下这个头。
  他多方周旋,短短数日将自己熬得憔悴不堪。数次扶乩,皆落于一个死字。
  每一次伸出手,都是饮鸩止渴。
  事态依旧不可避免地发展下去,太傅赵醒安被指控通敌叛国,太子在北境九死一生压下内乱外敌,都不用他再做什么,已足够证明清白。
  毕竟,若是沆瀣一气预备推太子继位,怎可让他险些有去无回。
  乘势利用这个指控,展露自己的手腕以及决断。
  甚至,借着调查太傅一案,顺手清除了大批朝臣,证据漫天飞,言语显得尤为薄弱。
  秘密处决、严刑逼供、家族连诛、自杀图存。
  血雨浓稠,一时间人人自危。
  好似,太傅一日不认下这个罪名,杀戮便一日都不会停止。
  张玉庄深陷燥热无措之中,在一个深夜悄悄潜入大老,月光透过窗棂,无论如何也照不亮老人消瘦的脸。
  “太傅。”张玉庄低声唤他。
  赵醒安缓缓抬头,瞧见来人,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殿下。”
  “太傅。”张玉庄深吸一口气,“我送您离开,远走他乡。”
  闻言,老人脸上划过一丝讶然,随即又归于平静,“孩子,该离开的是你。”
  张玉庄抬起头,困惑地看着老人。
  赵醒安继续道:“老朽看你如今斡旋于朝堂,你想改变,又不愿意沾染黑暗,你要保护,又不愿意伤害。你要明白,为了更大的善,必须要做一些看似‘恶’的选择,这不是背叛,这是承担。”
  “若你留下,你要学会狠辣。若你做不到备受折磨,殿下,你该离开,去安静修行。”
  “你放不下你对家国黎民的责任,你害怕因为自己离开而没能挽救更多苦难。”
  “可是殿下,生之一事,苦自当头。”
  囚笼中,老人同张玉庄说了许多话,他的面庞逐渐变成了记忆中的师父。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谈话。
  张玉庄站起身,深深地向老人鞠了一躬。
  当他离开时,听到身后老人平静地说:“告诉他们,我准备好了。”
  “你是最适合的执刀人。”
  杀戮止于六皇子呈上赵醒安的认罪书。
  自监刑台下来,张玉庄仍压不下心中的恶心,他觉得自己身上有什么,也在今日一同被杀了。
  六皇子除奸有功,成了史上第一位道袍亲王。
  金冠加身,诏词绕耳,一切都变得讽刺。
  他再也看不见那个要度化苍生造福百姓的少年,反而他自己成了需要被度化的人。
  秋日尽头,寒雨姗姗来迟,水幕朦胧。
  六殿下屏退左右,也不撑伞,自己走回司天台,试图用寒意驱散心中的不适。
  一步步走得缓慢沉重,金冠压得他喘不过气。
  他只觉得自己化成漫天雨丝,找不到一个落脚点,他痛恨这样的命运迷宫,又惧怕每一个拐角会带来新的痛苦和绝望。
  他被命运折磨得不成人样。
  身为修道之人,他自然晓得善恶从不分明,但却再也瞧不清何为正邪两立。
  雨水模糊视线,也模糊了他曾经坚信不已的界限。
  一个本该普度众生的修道之人,却亲手将无辜之人推上断头台,这是恶吗?
  可若不如此,更多无辜姓名会葬送于这场动荡之中,这是善吗?
  他细想往日修炼种种,绝望地找不出一个答案。
  如此落魄之际,司天台外却聚集了许多人。
  宫中今夜为张玉庄升亲王而设宴,但他提前离席,许多朝臣也就附庸而来。
  他们打着华丽的油纸伞,脸上挂着兴奋笑容,争先恐后地向他靠近。
  “恭喜殿下荣升亲王!”
  “杀了那赵贼,大块人心啊!”
  “正是,殿下真乃国之栋梁!”
  张玉庄听得太阳穴突突直跳,某种声音在体内叫嚣,烧得他血脉沸腾起来。
  面前这些人兴高采烈,仿佛不是经历了一场血腥洗礼,而是一场盛大节日。
  怒火烧断每一根麻木的神经。
  对真相无知,对正义亵渎,让张玉庄无比反胃。
  体内灵力不受控制地本用起来,一股强烈的冲动在他心中升起。
  杀意隐隐冒头,迅速破土而出。
  雨幕中出现一个身影,他们之间像是隔了千川万海,可是隔岸遥遥而望,又能清晰不已地看清那双眼里的担忧。
  没有算计,没有猜忌,没有权衡利弊,没有地位考量。
  只有纯粹的、不加掩饰的担忧,赤诚一片,亮得晃眼。
  快要失锚的风筝被拽了回来。
  何所为?
  目的越来越清晰,慢慢缩小。
  天大地大,凝成这一个宁恙。
  只要有这个人在,他就有地方可以汲取能量。
  张玉庄还能找回曾经的理想和信念。
  只要他还在。
  就有人能原谅他灵魂上的裂隙,包容他的锋芒,甚至平息他的杀意。
  只要他还在,剑鞘就能拢住一切崩塌。
  *
  秋夜的寒意无理入侵每一个角落,空气潮湿,密布凄凉。
  深思倦怠地淋了场秋末寒雨,张玉庄没有为自己调动灵气护体,就这么沉沉地卧在塌上。
  金冠被随意丢弃一旁,他眉头锁着,呼吸急促。
  窗户被轻轻推开,宁恙悄无声息地翻进来,快步走到床边,伸出颤抖的手,轻轻触碰张玉庄滚烫的额头。
  “师兄……”宁恙声音哽咽,再也无法控制,他俯下身,将那个摇摇欲坠的人抱住,任由泪水无声滑落。
  压抑的抽泣声和窗外雨声交织在一处,砸出斑斑泪痕。
  “我们走吧,好不好。”宁恙低语,恳求道,“不跟他们玩了,我看不惯你这么累。”
  “你不该是这样的……”
  烛光摇曳,人影跳动,雨声不知何时渐渐变小。
  直到宁恙离开,张玉庄才缓缓睁开眼。
  殿外有人叩门三声,之后便没了动静,似是在等着传唤。
  张玉庄撑坐起来,一边调整仪容,一边调动灵气祛热症。
  得到准许后,殿门开启,一黑衣人跨了进来,携带几丝秋雨寒气。
  “殿下,寻到了那云游道士的踪迹。”
 
 
第136章 惊离
  自从知道皇后她着手四处找寻云游道人的踪迹,张玉庄就埋下大网四处搜罗那人踪迹。
  侍卫明暗里走访,终于捉到了一点线索。
  “说是曾在他的茅庐借宿。”侍卫恭敬地禀报,“老人声称那人一身道袍,但病倒在他屋前,说话沙哑。”
  张玉庄闻言,眉头微皱:“他还说了什么?”
  侍卫继续道:“那老人还提到,这道士瞧着虽然阴森可怖,但很执着于知恩图报,自从那次被老人救进屋子里,每隔两月便会有一笔金银送到老人家中。”
  “金银?”张玉庄思忖着问,“为何要特别说这个。”
  侍卫回:“本来那老人一开始不愿松口,是兄弟们走访间邻里听说了些异象,讲那独居老人无儿无女的,突然能拿出金币银钱来买吃食,也不知是从哪来的财富。”
  张玉庄若有所思:“如此说来,这老人似乎并非贪图财富,反倒心有顾虑,他还说了什么?”
  侍卫继续汇报:“老人确实心存疑虑,殿下,他说那道士虽然长相可怖,似不通人情世故,完全不像个正常人。老人担心这些钱财来路不明,那道士如此一昧报恩,恐怕不妥。”
  “直到我们拿出司天台令牌他才肯说。”
  张玉庄沉吟片刻,才问:“关于那道士,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老人说那道士虽然病着,但周身总有一股寒气,靠近了会觉得不舒服。”侍卫回答,“而且那人看起来不过中年,可声音异常沧桑。”
  “那老人怎知那银钱是道士送去的?”
  “因为那道士每次送东西来,总要留下片刻,或是吃杯茶,或是就着咸菜下碗泡饭。”侍卫回禀,“总归呆不长。”
  张玉庄文:“他上一次出现是什么时候?”
  “一旬之前。”
  “好,我知道了。”张玉庄起身,从书架上取出几张符咒交给侍卫,又令从钱匣中取出几张银票,“这些符交给兄弟们戴在身上,辛苦你们再看看。”
  侍卫恭敬地接下:“殿下放心,我们一定尽力。”
  张玉庄点点头,又叮嘱:“那老人身份特殊,此时不知那道士为何如此,还需你们暗中多加保护。”
  “明白,属下这就去安排。”
  侍卫郑重点头,退身离开。
  殿门关上之前溜进一缕秋末冷风,带着雨气,寒浸浸地在监正殿里扫荡。
  关于这道士和皇后的关系,千丝万缕,直把张玉庄想得头疼。
  他长呼一口气,起身关上了窗。
  *
  眼线紧盯那个小村,可那道士却再未出现过。
  转眼又到隆冬,皇帝身体每况愈下,各方势力纷纷浮出水面,储位之争进入白热化。
  这日,早朝又爆发激烈争论。
  起因是一份关于北方诸省粮食歉收的奏折,称因前年瘟疫,民生难以为继,尚未能回口气,今年又闹了一次北境反叛,百姓里,壮年多去充军,耕田大半荒废,如此下去,恐有饥荒之患。
  大臣意见分为两派:一派主张立即从南方调粮救急;另一派则认为应当开仓赈济,并减免赋税。
  实则两种皆可行,当下人命最为要紧,但他们乐于吵个口干唇焦,似乎只有当自己意见被采纳,方能证明价值。
  自太傅血案过后,张玉庄许久未在朝堂之上说过话,他沉默地听着他们你来我往,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张怀安,却发现对方正紧盯着自己,眼中光芒复杂。
  对视一瞬,张怀安移开视线行礼出列。
  “诸位大人,依余拙见,此事或许应当多管齐下。”
  朝堂顿时安静,皇帝以及大臣纷纷注目于他,目光疑惑。
  “粮食歉收确实危急,不论是调运南方粮食救急,还是开仓济赈都可同步运作。不过……”张怀安游刃有余地说,“事在人为,也许派遣能臣前往再去,督促地方官员积极备冬,例如储存甘草,准备御寒衣物,以防寒潮来时百姓遭殃,沦落至饥寒交迫。”
  这番话说得头头是道,言之有理。但张玉庄却觉察到了不对劲,甚至预料到了后续会有话。
  果然,张怀安笑了。
  “此事,不如三哥亲往最佳。”
  三皇子生母出身北方大族,在当地颇有影响力,此时皇帝病重,却叫三皇子带着兵臣回去母族,很是暗藏杀机。
  要知道,如今形势,三皇子若是此行成功,必定声望大涨,但只怕这回,有去无回。
  立时有人出声反对。
  张怀安却是说:“数月前北疆战乱,我去得,难道如今黎民受苦,三哥就去不得?”
  一句话把路堵死,剩下的全看天子圣裁。
  皇帝目光在张怀安和三皇子之间来回扫视,眼中闪过一丝忌惮。
  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就依太子所言。”
  三皇子只能强忍着恭敬接旨。
  不过月余,噩耗便传了回来。
  三皇子在赈途中遭遇意外,不幸身亡。朝野震动,纷纷猜测此事真相。
  张玉庄望着宫墙上挂满白幡,心中五味杂陈。
  “六哥。”张怀安不知是何时靠近,说话时平静得可怕,“你觉得三哥此去,是否为国尽忠了?”
  张玉庄沉默以对。
  张怀安却是冷笑一声:“六哥,这就是你教我的。”
  “我何时教过你这个?”张玉庄眉头一皱,望着眼前陌生的弟弟。
  “哥哥,缄默也是罪过。”张怀安奇怪地笑起来,“你明知三哥此行九死一生,不也没阻拦吗?”
  “你总是俯视众生。”张怀安的话如同利剑,“你的道德和修为让我嫉妒。”
  说完,他转身离去,留下张玉庄独自站在飘扬的白幡下。
  *
  此后数月,张玉庄请旨不再上朝,甚至连司天台都不出去。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