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哪时死,荀柔记不清,但总在今年内,刻碑立碑,两三个月是要的,到时候雒阳乱起来,他哥也不必回来了。
荀彧深深望来一眼,“含光连此事也算定了?”
“当然没有,”荀柔立即回答,他顿了一顿,心中明白堂兄之意,微微思索,抓住兄长的袖子,“阿兄随我来。”
荀彧未动。
“阿兄。”荀柔执着的又扯了扯袖子。
荀彧这次被他带回案前。
荀柔指着案上地图,“雒阳中的事,我无可奈何,但天下安稳,我总要尽力而为这是并州,南匈奴数年之前内乱,阿兄必然也心中清楚,如今丁建阳将并州精锐尽出,以使其州武备空虚,南匈奴各部作乱劫掠,民不聊生,前匈奴王羌渠之子於夫罗,欲向叛众复仇,恨之兵少,不敢北上,亦将成寇乱。
“我原想借此之机,招於夫罗内附,借之平定并州,只是这出使之人,却难选择。
“雒中名士固然才德者有之,但此地危险重重,贼寇数十,犬牙交错,非寻常之人所能为也。”他抬头看向荀彧,叹了口气,“我原想托付兄长。”
“我请阿兄前往青州,以公达镇守冀州,幽州有公孙瓒暂时无碍,若能再定并州,北疆四州安定,以此数州骁勇,纵使雒阳一时之乱,北地兵至,自然瓦解,更有,并州临近凉州,两地均以骑兵著名,若平并州,或可以此为道路,西进凉州,则北方尽安矣。”
荀彧垂头望着地图,许久,抬头,“好,三日之内,我离京之前,会给你一个适合出使并州的人选。”
荀柔心惊胆战,不知堂兄是否相信了他这一番发言。
这的确是他原本的计划,但不知道为何,此时说来,竟忍不住的心虚。
三日后,望着递来的名字,他陷入更深的迷茫。
那张谏书,写得分明是:
荀谌。
第123章 两场告别
高冠革带,玄衣絇履,长剑在腰,骠马在侧。
高阳里外,年轻的荀氏子弟们,躬身长揖,正拜别尊长,身旁伴着妻女。
秋收后的原野上,长风浩荡,旌旗张扬,铁甲锐士列阵如山林。
高阳里内外,同里邻居,闻讯而来的周边里闾百姓,赶来相送。
“去吧。”身着儒服,须发斑白的荀爽,迎风而立,对年轻的族子们挥了挥手,玄色广袖在风中微扬。
他身后,犹剩十余男女,多为年长或幼小,端正的回礼如仪。
荀棐抿紧嘴,向父亲跪下去,叩首、再拜,起身后,分别与父亲身后的荀悦、荀衍对揖。
“常青放心,”荀衍直起身,眉宇间一片坚毅。
“拜托。”荀棐再揖。
“吉时已至,启程吧。”荀爽神色端肃催促。
“父亲。”荀欷飞快地将父亲的战马牵上前去。
这次他与妹妹荀襄亦将随父上任。
荀棐正想喊他沉稳些,一转念,想到要带他上战场,不能再学君子行步冉冉,又住了口,只严肃瞪他一眼,接过缰绳。
“荀公、荀公荀公慢行”
皂盖轺车疾驰而来,左侧朱幡被车速扬得飞起,幡下焦急的伸出一只手,袖子都急得褪到上臂,露出白胖胳膊在外使劲招摇。
马车在高阳里前停下来。
车还未停稳,就跳下一个满头大汗的中年胖子,正是在颍阴扎了根,数年不挪窝的唐县令。
“荀公,听闻荀氏将举族迁居了?”唐县令一边从袖子里掏出巾帕擦汗,一边紧张问道。
他个子不矮,却下意识弯腰欠身,整个人矮了荀爽一头。
荀棐与荀衍几乎默契的按剑皱眉。
“姻兄从何处听得谣言?”荀谌从他哥身后走出,将手搭在唐县令肩膀上,语气自然,“我荀氏自本朝以来,便居颍川,羁鸟尚念故地,我族岂能轻离家园。”
“果……果然?我怎么、怎么听说……”唐县令将信将疑,吞吞吐吐。
“既是谣言,岂能相信?”荀谌哥俩好的拍拍唐县令敦实后背,感觉自己好像在拍一块豚肉,“常青被为青州安乐太守,此地,唐兄亦知,已为黄巾所占,郡县官员多逃,只好多带本族子弟前去相助,岂非应该?”
“啊、应该、应该……”唐县令被他拍得连连点头,又赶紧向荀棐行礼。
“荀氏祭祀于此,世代族居,吾如今暂代族长之职,岂敢弃宗庙而去,”荀爽整袖行礼,“此乃无稽之谈,望君察之。”
“……哦哦。”唐县令一脸恍然,回过神来不敢受礼,连忙拱手作揖还礼,“是在下不察,还望慈明公海涵。”
“吉时将过,你带着人赶紧上路,勿耽误时辰。”荀爽眉目一挑,未继续与唐县令搭话,回身向长子催促。
“是。”
“勿忘国恩,勿堕家名。”荀爽郑重道。
“……唯。”抬眸望了一眼父亲,荀棐再次深深弯腰一礼,回身踩蹬上马,拨马转向,振臂高呼,“出发”
“是!”
命令被传下去,角鼓声依次鸣响惊飞燕雀,旗帜举起,整肃的队伍缓缓启程,留下烟尘滚滚的背影。
“壮哉!”唐县令大声赞叹,“君家子弟,能文能武,实乃国之干城!”
“谬赞。”荀爽颔首,并不小心遥想当年。
夸奖兄弟们时用不着如此,到了小辈,尤其是其中还包括自己长子,纵使是他,也不免虚伪起来。
唐县令长长吐一口气,拍拍胸口,擦着头汗,张嘴滔滔,“君族为我一郡之首,陡闻荀氏迁移,一郡上下震动,不知何谓,太守震惊,垂询于我,我也不敢来问,这几天辗转不寐,食难下咽,革带两度移孔,以致家中妻妾俱担忧,咳”
意识到自己说过头,唐县令对着满脸笑意的荀友若,战术性轻咳一声,“也不知何人,因何目的,传出此等流言动摇本郡民心,着实可恶!”
诸荀相顾以目,都未答话。
唐县令浑然不觉,一边将丝帕揣进怀里,一边仍然絮叨,“……今日可算能睡个好觉。”
“既然如此,唐兄早归家休息,”荀谌手感甚好的又拍了他两下,“我就不留了。”
“好,友若说得甚是,我等不必客气。”唐县令点头,一边后退,一边连连致意,“留步,留步。”
荀谌从谏如流,当即止步,拱手与他完成道别仪式。
轺车来去匆匆,带走一个县令。
“……荀公,君家真的不迁走吧?”当了五十年同里邻居,须发皆白的李公,犹犹豫豫、期期艾艾上来问询,“可是雒阳有大事发生?是阿善来信吗?”
“父亲!”李君皱紧眉,拽住他父亲布衣后肘,“荀公子如今可是太傅,怎能直呼乳名?贵人之事,勿要乱问,快随我家去。”
“无妨,”荀爽抬手摆了摆,又环顾周围,拱手向四方致意,“我荀氏久居于此,多受同县邻里之恩义,纵天下有难,也绝无不会邻里自逃,况且如今天子清明,仁爱有德,减免赋税,已使四方叹服。”
对乡邻说辞,自然同县令、郡守不同。
荀氏向来有颇人望,众人听闻此言,俱被安慰,送行也送完,于是就渐渐散去。
然而,归家过后,荀爽与两个弟弟同坐,却也都忍不住皱起眉。
荀悦、荀衍、荀谌侍奉在侧,彼此也相顾无言。
荀柔的判断,他们一向都相信,正因如此,这次语焉不详,越发让人心中惊栗担忧。
只是,举族搬迁,又岂是简单一句话。
荀氏此时若举族搬迁,不仅整个颍川震荡,传到雒阳,又会有何等议论?
今日虽只有唐县令,但观望者又岂止有同县之民。
荀爽在席前轻轻一扣,语气果决,“我家既承国恩,又负郡望,无论天下如何有变,都无弃地而去之理!”
“是。”众人应和。
“集合族中子弟、宾客,勤加操练,囤积粮草、制造箭只锐器,我再同郡中诸姓商议,各自备武,以应万全。”荀爽缓缓道。
“叔父,如今秋收已过,正是备寇之期,不如以备寇之名报于县令,尽选县中壮士,一同操练如何?”荀衍提议。
“嗯,”荀爽沉吟片刻,点点头,“郡中亦可如此,只是今年既免赋税,粮草便需由郡中诸姓同担。”
“公达之处,又当如何?”荀爽八弟荀旉此言一出,屋中顿时一寂。
荀爽深深皱起眉,数息才张开口。
一身素白的荀攸,这时被仆从恭领而来。
他一言未发,在阶前拜下,众人却已明白。
荀爽动了动唇,终于只是长长叹了口气。
--
“啪嗒”
宫中惯用的百合香丸,在鎏金博山炉裂开,发出一声轻响,袅袅升起白烟,在室中弥漫。
短暂的沉默,在两人之间流转。
荀柔惊了一霎,意识到自己不能沉默太久。
“阿兄所言甚是,谌兄善言辞、又通机变,的确是绝佳人选,此事我会与大将军商议,谌兄不在中枢,还需大将军调令才行。”他镇定道。
荀彧静静望了他一眼,点点头,“也对。”
“如今族中恐怕已经启程,家中无人,不方便,兄长去陈家吊唁,不如就在陈长文家落脚,他向来亲近兄长,兄长也多安慰他些许。”
“好。”
堂兄越显得平静,荀柔心里越是慌得一匹。
他稳住心跳,“阿兄可……有什么要交代于我?”
“愿君……崇明德,应时爱景光。”荀彧起身长揖,转身离去。
荀柔伸了伸手,望着堂兄背影走出门去,终于垂下去。
他方才,其实再对他哥试着说一次曹老板,但最后放弃了。
他能阻止吗?
阻止一个人的意志、思考、理想?
即使历史之中,荀彧至死,真的后悔吗?
况且,他又有什么立场去阻止别人?
“呵呵……呵呵呵……”
他伏在桌上,捂住嘴,低声的笑……或者哭,连他自己都不清楚。
滴答
有液体从指间滴落。
颜色鲜红。
第124章 雨中丘山
雒阳秋雨连绵数日,不见停歇,往颍川吊唁的队伍,却不能再耽误。
于是只能决定冒雨出行。
这一点倒合荀柔心意。
他实在记不得何进被宦官所杀的具体时间,随着这一年剩下时间渐少:何进历史任务,杀蹇硕、除董氏、招外兵全部完成,他心中焦虑与日俱增。
今日雨势较前几天略小,但整个天空仍然阴沉沉不似终局,反而像半场休息,积蓄力量,准备再大干一场。
雒水仿佛也感应到来自天空的力量,不安的在雨中澎湃动荡。
将要启程的人们,方才出城,已被秋雨沾湿衣裳,朱轮上滚满泥土,马车在泥泞中艰难前进,就连高高举起的旄节,也似没精打采低垂下头。
这样的环境下,送别也只能简短而匆忙。
荀柔前些日子“微染风寒”,这几天断断续续咳嗽,一路送,一路被堂兄催促回城,到雒水畔只得止步。
仓促道别后,出行队伍很快融进雨中。
最后一点离情,还没有相互倾吐,就已来不及。
又或者,也许他们已经再没有什么可说。
“太傅,风雨甚紧,可要回城?”护驾的小兵,抹了一把头盔前缘滴落脸上的雨水,凑在车窗边问道。
“走走。”
“啊?现在?”年轻面容上露出惊诧,呆滞仰起脸、张大嘴。
雨水直接滴落进去。
荀柔伸手摸到袖中巾帕,却突然手下一顿,没将巾帕取出。
“啪”
“少说废话!”梁姓小校走到小卒身后,重重一敲头盔,将他推开,凑到窗口,“太傅是想透透气吧,这几日一直呆在屋中,连我们这样的粗人也觉气闷,何况贵人太傅欲往雒水行,或往太学、三雍去?”
这两位,都是朝廷配给。
与之相应,还有他这一行,轩车一驾,二导二从,四辆从车,再加上成队的骑兵、步卒各十人,共组成太傅出行全幅仪仗。
不是他想如此兴师动众,而是他只要坐车出门,就得配齐全套,否则,反倒会被弹劾,以前甚至有倒霉蛋为此丢官的先例。
“就在附近里巷转转。”他耐心重复一次。
“这、这附近都是黔首陋巷,”这下,梁校尉也露出迟疑,“可无甚景致”
“太傅不如往西南面走?”一个兵卒凑上来,“听闻高顺将军,每日都在城南练兵,霖雨不避,十分勤苦。”
“……南?高……顺?”
“正是吕主簿帐下高顺将军,”兵卒见他似乎感兴趣,顿时情绪高昂起来,将自己听说的,也不管真假一口气全说出来,“其掌兵甚严,操练勤苦,但其能与部众同衣同食,故部众蹈死无怨,兵卒悍勇,非寻常可比。”
“那便沿着里巷走,再往南面看看。”
“是!”梁校尉对小兵递出一个“干得好”的眼神,当即应诺,呼喊车驾转向东驰。
雒阳城,广义来说,并非只指那数丈砖石围墙护卫的横六里,竖九里的“九六城”,还要包括城外的“郭”。
城中面积小不够用,除了皇宫、官署、供居住的处所并不多,绝大多数平民,甚至包括太学、壅辟、雒阳三市这些建设,都在城门之外,周围充作保护的,只有护城河,以及里闾低矮的郭墙。
84/241 首页 上一页 82 83 84 85 86 8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