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本座恋爱脑(GL百合)——凤崎舞

时间:2024-10-26 08:10:13  作者:凤崎舞
  江秋洵猜测道:“是他们自己写的,却过关了。总不能是三个人都文曲星附体、超常发挥吧?是他们的文章取巧了?”
  林婵点头,笑道:“你不知,尚文苑有一项规定,落榜者需贴出文章,以供借鉴。过关卷密而封存,以备陛下查验。”
  江秋洵道:“一般不都是过关了贴出来吗?我记得之前还有种了进士的文章刊印,传达天下呢。这尚文苑怎么反着来?”
  林婵道:“自然是为了行方便。勋贵中总有子弟需恩赏,尚文苑之名便是明面嘉奖之由,若是有人文章不好,拿出来品头论足……”
  江秋洵道:“原来如此!是怕被较真的人指责文章不好吧?干脆把录取的文章藏起来,反而将落榜文章张贴,这样就可以用舆论来对抗权势,让落榜的人不敢再多嘴多舌。”
  这样皇帝想让谁毕业谁就毕业,想不让谁毕业……谁也没有怨言。有怨言的让他们自己来看看自家孩子写了些什么狗屁不通的文章。
  江秋洵道:“考差了还贴出来群嘲,那是挺社死的啊。哦~我懂了!莫非瑞安县主他们就是钻了这个空子,写了不能张贴的内容?那他们三个到底写了什么文章?”
  提到他们当年的文章,林婵这样冷清的人都忍不住笑了。
  “那次文试以‘孝’为题。”
  “九皇子的文章不得而知。”
  “宋翼说起文章也支支吾吾,我猜大概是一些荒诞不经之语。”
  “唯有尧瑛的文章曾告知于我。”
  “她写的三篇文章分别是:《仁孝》《承志》《善亲》。”
  林婵大概讲述了三篇文章的内容。用浅显的话来说,这三篇文章的正确标题大概应该是——
  《我的榜样太子堂兄对皇帝孝顺对百姓仁义是本县主最尊敬的兄长》
  《我的皇帝堂伯英明神武继承太祖之志平定天下江山永固四海升平》
  《我的战神祖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敢作敢当喜欢我祝奶奶就娶回来好酷啊我好喜欢好崇拜我要一辈子孝顺她》
  在阅卷老师的眼中,她写的应该是——《我的堂兄是太子》《我的堂伯父是皇帝》《我的祖母是镇国公主》。
  于是她的文章就过关了。
  江秋洵:“?!!!”
  县主写这种文章居然都没被打死?
  “之后的庆功宴上,尧瑛喝醉了,因有同窗质疑,为了证明自己文章写得好,她在一众勋贵官宦子弟的怂恿之下,当场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求凰》的骈文,详细描述了大长公主和公主夫人那些年的风花雪月。也因此,大长公主殿下的这一场□□才闹得举国皆知——当晚她就被郡马忠义侯打断了腿,在床上躺了三个月。”
  “之后当今圣上没怪罪她,还在公主寿辰下旨正式册封祝夫人为公主妃。”
  江秋洵“啊”了一声,道:“祝夫人,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女驸马’?”
  “是。”
  林婵还告诉了江秋洵有关祝夫人的一些秘闻。
  祝夫人原名祝青亦。
  就是当年公主休夫故事中赫赫有名的歌姬,乃前朝探花祝陉之女。
  祝陉前朝时高中探花,下放北方边境为知府,且知兵事,是一名赫赫有名的儒将。北方契丹族来侵犯,守城时被耶律景辉驱赶千余百姓叩门。百姓都是城中士兵亲人,眼看士气大跌。
  守将之前已中调虎离山之计,不在城中,祝陉亲率亲兵百人出城,悍不畏死,暂时杀退了敌军,救回百姓。
  乱战中,祝陉被耶律景辉一箭射中。之后他不顾伤势坚持守城数月,直到援军来救,部将上城墙禀报、请他下城迎接援军时,才发现站在城上的他因为看见援军放松了心神当场去世了。
  因他坚守城池,才使得北境未被契丹肆虐,北境皆传诵他的忠义。
  祝陉之妻乃皇甫世家的三房的女儿,在祝大人死后带着祝青亦投靠皇甫家。两年后,朱家逐鹿中原,皇甫家亦称帝与之争雄。后皇甫一族战败,成年男丁被处死,家眷发卖为奴。作为皇甫家女眷的祝青亦母亲也就成了贱籍,发卖给一户人家。
  祝青亦自然也成了贱籍。
  这户人家几年后因为官场倾轧落败,急速衰落,祝青亦的母亲也病故。祝青亦无家可归,又属贱籍,能选的路不多,要么嫁人为妾,要么流落风尘。
  这时候她找到了一位有名的歌姬。这位歌姬曾在北境受过祝大人恩惠,虽然年纪大些了回了枣城,但认识很多达官贵人,也很有才学。歌姬知道了她是祝大人的女儿,倾囊相授。
  祝青亦本就聪颖,天资卓越,长大后琴棋书画无一不会,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到十六岁时,某一日,她一曲成名,被众多达官贵人追捧,许多人放话要纳她为妾。
  当是时,恰巧天子的嫡幼公主在北境大败契丹,斩杀契丹大将军耶律景辉,被太祖皇帝封为镇国公主。
  祝青亦公开宣扬说镇国公主杀了她的杀父仇人,万分感激这位恩人,要去公主府拜谢,愿为公主做牛做马报答恩情——然后连夜收拾包袱从枣城跑路。
  她带着小丫鬟从枣城赶往京城,本难以脱身,但枣城窥视她的权贵们忌惮镇国公主,听说她是去公主府,不知她们是否有渊源,亦不知道她们是否是旧识,一时之间不敢出手。最终放任了祝青亦离开。
  祝青亦到了公主府,恰逢镇国公主有紧急公务离府,反被驸马撞见。
  驸马一见之下,惊为天人。当时驸马和名妓巫雅暗通款曲,巫雅嫉妒祝青亦——都是贱籍,为何她可以独善其身,分明清高冷傲,却被人们吹捧,而自己却要卑躬屈膝看人脸色才能活下去——于是怂恿驸马将祝青亦抢走,安置于别院。
  祝青亦以死相逼,与驸马周旋月余。直到他耐心快要耗尽的时候,镇国公主终于回府。
  祝青亦买通下人将自己所住别院的位置告知公主心腹,公主当天便带着侍从打上门来。
  镇国公主走进小院,见湖边一女子坐在树下奏琴。女子沐浴阳光,恍若仙子下凡,令人见之惊艳。公主一见之下,杀意顿消。
  “果然是国色天香,难怪驸马胆大包天。”
  祝青亦见她带部下来势汹汹,却一点儿也不怕,缓缓起身,盈盈下拜,道:“将军,妾候你多日了。”
  镇国公主听她叫自己将军,而不是公主,莫名觉得有趣,竟一点也不生气了,好奇道:“你在等我?”
  祝青亦道:“我父祝陉,为耶律景辉所杀。闻公主斩杀妾之仇敌,特来致谢。”
  镇国公主见她容貌倾城,弱柳扶风,楚楚可怜,顿起怜惜之情,连质问都温柔了几分:“你就是这么谢我的——做我驸马的外室?”
  “驸马权势滔天,将妾强抢而来,妾一弱女子,如何逃得过?错在驸马不忠,非妾身用心不良。”
  镇国公主再也端不住,连忙上前扶起她,道:“我没怪你。”
 
 
第76章 
  据说当时公主的亲卫们全都被公主瞬间转变的态度惊住了。不过亲卫们令行禁止, 面上无半分端倪。
  公主在祝青亦的指点下,找到了在另一处隐秘宅院与巫雅颠鸾倒凤的驸马,当场把赤身的驸马绑了拖出去, 塞进马车拉回公主府。
  原本公主打算把他从外宅一路拖行回公主府,让满城百姓观看羞辱,但被祝青亦劝住,为了小郡主的颜面放过了他。
  那时周氏为世家,又有从龙之功, 公主前脚刚把驸马关进公主府炮制, 后脚求情的人就进了皇宫。
  即使是最受宠的公主,也没办法随心所欲。当时四方蛮夷虎视眈眈,国内也有许多隐患, 朝廷危机四伏, 镇国公主不得不忍气吞声, 与周家和解。在这种情形下,公主殿下打断了驸马的腿,押着人去皇宫父皇做主和离。
  作为一个领兵的实权公主,这等作为已经算是非常“识大体”的了。周家也不敢再做纠缠。
  只是公主之后的作为彻底惹怒了周家,使得公主府和国公府成了仇敌——长公主把祝大人的旧事禀报上去,请求赦免祝青亦, 同时把祝青亦接回公主府照料, 二人一文一武, 一个有情, 一个有意, 不久后公主以妻礼迎娶了祝青亦, 还把离主院最近、原本给驸马的院子整体翻新,作为祝青亦的院子。
  祝青亦虽手无缚鸡之力, 但心性不输朝中男儿,公主敢娶,她就敢嫁,当然不让地进了公主府。
  周家那位前任驸马还没来得及闹事,宫中又降下圣旨,追封了前朝抵抗契丹的忠勇名将祝陉为“忠义侯”,并嘉奖他唯一的女儿祝青亦为七品安人。
  这是以功嘉奖,好似和她嫁给公主没有丝毫关系。
  可这时机实在太巧了,以至于百姓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忠良之后嫁入皇室公主府,如皇子的良妾那般被封了品级。
  虽然没有明着赐婚,但变相地让祝青亦名这个“公主夫人”有些正言顺了。
  这“赐婚”也让周家少爷气得吐血。但包括周家在内各大势力都没有大臣置喙祝青亦的诰命,百姓也于此也没有非议。只因——契丹再一次南侵了。
  民间百姓群情激奋,特别是曾被契丹人迫害过的北方百姓及其亲朋,对契丹恨之入骨,将文武双全、爱惜百姓的“忠义侯”祝侯爷奉为当世名臣楷模、百姓守护神。
  祝青亦是侯爷的女儿,也受到淳朴百姓们的偏爱。她嫁给公主,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以风月韵事来诽谤她,而是联想到她从前公开场合下遥遥拜谢公主的旧事——她曾扬言公主手刃她的杀父仇人,是她的恩人,愿此生做牛做马相酬。
  这时候驸马被公主收拾的事儿还在民间传得活灵活现,说驸马损了为国征战的镇国公主的颜面。也因此,为了挽回公主的颜面,祝姑娘不惜把“做牛做马”换为“以身相许”来报答公主的恩情。
  在刚刚建国、武风盛行、推崇忠义的今朝,这是值得人们称赞的好事啊。
  直到后来祝青亦又被封为公主妃,京城百姓才渐渐明白了真相。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公主和这位祝姓女驸马的事早已被天下杜撰了无数个版本,以至于祝青亦真的封了妃、入了皇室名册,人们早就不觉得稀奇了。
  而朝野之中,新朝初建,文臣武将中有许多是前朝旧臣。这些人始终担心自己前朝降臣的身份会被诟病、被追责,会被皇帝“狡兔死走狗烹”,利用完了就找个理由抛弃,甚至处死。他们心中惶惶,和皇室若即若离,不敢用命,也不敢辞官。有些旧臣还为逃亡海外的前朝皇室提供遮掩,暗通款曲,为自己留后路。
  太祖皇帝借着公主这件风流韵事追封前朝探花,还给了“忠义侯”这样好的封号,无疑是间接表达了圣意——不会再追究他们在前朝的事,反而要重用旧臣办事。于是旧臣们无不松了一口气。这些人对公主和祝青亦发自内心献上祝福,唯恐这面旗子被人泼了污水。
  可以说谁敢诽谤公主与夫人,谁就是这个群体的公敌。民间的舆论之所以往好的方向发展,这群旧臣中的文人也功不可没。
  祝青亦作为前探花的独女,不但精通琴棋书画,还善诗词、能文章。入公主府后肩负起了教导郡主的职责。
  因公主从前在外征战,小郡主难以见到母亲,父亲是个在公主面前唯唯诺诺、背着公主花天酒地的妈宝男,对孩子毫不上心,加上小郡主天生内向敏感,以至于养成了胆怯的性子。
  在亲眼见到冷漠的父亲被陌生的母亲打得半死的时候,还被吓得晕了过去。公主心疼又无措,又恨铁不成钢。另有几分悔意,但外族在侧,就算再选一次,她也仍旧会选择披甲上阵。
  幸好祝青亦温和可亲,代她安抚小郡主,并亲自教养郡主,如师如姐。
  祝青亦有一个父族这边的远房表兄,叫秦海,比她大三十岁,品行高洁,学问也不错,就是为人迂腐了些,不会专营,家境贫寒,在枣城的私塾授课。
  秦家表兄家有个儿子,也就是祝青亦的表侄儿,叫秦逸,与祝青亦一般年纪,年仅十七岁,喜好修史,也能诗词,但更喜欢刀枪武学,不喜做文章。原本定有一门婚事,但未婚妻所在宗族随朱家起义,如今官运亨通,便想解除婚约。
  只因本朝武风盛行,瞧不起背信弃义的行为,对方不好明着解除婚约。秦逸不愿对方为难,更不曾索取好处,主动上门解除了婚约,只是终究有些不满,从此也断绝了往来。
  秦逸拜了许多师父,自己也勤勉用心,一心从戎。
  祝青亦把七岁的小郡主送去秦家,请秦海教文,请秦逸授武。
  小郡主长到十二岁,忽然春心萌动,喜欢上了秦逸,一个比她年纪大十岁的鳏夫。
  祝青亦很快发现了苗头。公主于是也知道了,差点拿长戟去戳死他。
  不过二人都不是冲动的人——祝青亦十七岁就能把用谋把驸马的把柄摊开在公主面前,而公主殿下带兵杀敌用谋用略也不是真的率真女子。
  公主在祝夫人的劝解下冷静下来,一番思索后,装作不知此事,找皇帝借了秘谍把人仔仔细细查了个遍,又找借口和对方来往,发现对方并非勾引小姑娘的居心叵测之徒,反而心胸坦荡是个真君子。
  更令二人没想到的是,一向唯唯诺诺的小郡主居然鼓起勇气坦诚了自己的春思。她自幼害怕公主,反而对祝青亦亲近,这一次却能鼓起勇气找到长公主,虽然眼睛红通通的,颤颤巍巍像只受惊的兔子,但这也已经很了不起了。
  公主深知小郡主性格缺陷太大,好不容易争取了一回,可不能吓住她。公主和祝青亦商议许久之后,请来了秦海父子商议婚事。
  秦怡原本就崇拜祝老侯爷和战功赫赫的镇国公主,对小郡主也怜爱有加,虽然或许没有男女之情,但也愿意一生照顾他。
  祝青亦认为秦逸早熟,思虑周全,志向远大,明事理、知进退,可堪托付。镇国公主认为只要成亲不是什么大事,敢怠慢自家闺女就揍一顿,大不了将来和离。她就这一个女儿,喜欢哪个男人就抢回家,没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小郡主带着一群武力值超标的护卫和一群人均八百个心眼儿的丫鬟婆子嫁进了秦家。
  秦逸果真如祝青亦所料,对郡主十分爱护。郡主性子软、没脾气,还没主见,但这样的人往往善良又温柔,秦逸少年老成,护着小郡主长大,天长日久,感情渐深,对小妻子体贴周全。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