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权经(GL百合)——崔九堂前

时间:2024-11-19 11:17:21  作者:崔九堂前
  现下国中混乱,王女姜于已经剿灭了莒侯之乱,姜于是老齐王亲女,乃唯一正统的王室血脉,最有资格继承国君之位,因此便以国君的身份命令晏能去即墨城向新国君觐见。
  念在晏能有平定内乱之功,新国君一定对他重重有赏。若晏能不去向新王觐见,那么便是齐国新的叛贼,齐国就要联合中原各国共同讨伐之。
  这一封恩威并施的制书实在是叫晏能有气都没法撒。
  首先,姜于虽然只打下一城,但已完全将扫平莒侯的功劳归在了她自己身上,晏能只捞了个从龙之功。其次,姜于稳坐老齐王赐给她的即墨城,向天下明明白白昭示着她继承王位的合法性,叫晏能根本没法反抗,一旦反抗,他就是叛贼。
  “想不到那个平日里不着调的小小翁主,竟有这等能耐!”晏能憋火的发狂,但也别无他法。
  变故来得太突然了,直到这时,很多人甚至都还以为姜于仍然在楚国呢!
  晏能计算了一下手中的筹码,以他的兵力,并不能将齐国全部吞下,况且现在他又失去了合法性,军心更加涣散。如果他和姜于硬顶,恐怕也不会有好结局。
  于是,三日后,晏能率领军队开赴即墨城,五日后,晏能于城下下马叩拜,以供奉君王之礼迎接姜于,姜于也以迎接功臣的礼遇面见了晏能。
  又过几日,姜于回到王都淄城,登基称王。
 
 
第90章 召集(三更)
  召集(三更)
  姜于登基, 封郦渊为齐相,晏能为上大夫大尹爵位,位在所有大夫之上, 自此,齐国局势稍稳。
  这时候最惊喜的莫过于楚王了,想想看, 他只派了几千士兵便帮助姜于得到了齐国王位,那么按照外交礼节,楚国对齐国也算是有国恩了。这笔买卖, 实在划算。
  楚王敖糜立即派人向齐国送去了国书,要求结盟,叫齐国认楚国为长老。
  但是叫楚王没想到的是, 姜于根本没买这个账。
  要知道齐国乃中原第一大国,素来为中原诸国之首, 现在楚国这个南蛮国家,竟然要齐国认它为长老,那岂不是骑在全中原国家的头上了吗。
  这种得罪全天下的事,姜于才不会傻傻答应。
  不过事情得一样一样解决, 眼下最棘手的, 还是齐国的内政。
  月末,齐王姜于设宴梧宫,款待功臣,这一回,她特意邀请了所有在别的城池的王室成员赴宴。
  这一回,她要对付的就是晏能。晏能功高震主, 实在不能叫她放心,哪怕郦渊一再说晏能乃外姓人, 掀不起什么风浪,对他下手只会寒了其他功臣的心。姜于也不听。
  以晏氏的权势,眼下能与之抗衡的,唯有王室之力了,没有任何姜氏的成员愿意看见一个外姓将军身居大尹之位,姜于与他们不谋而合* 。
  这场鸿门宴的最终结局,就是晏能当场被王室军队合伙伏击,缴了兵权。
  直到姜于的剑横在他脖子上,他仍愤愤不平:“齐王于,你可别忘了,是我支持了你,你才坐上这个位置。”
  “那又如何?”姜于只是微笑,笑里藏刀。
  晏能道:“你就不怕,我的部下起兵?”
  姜于道:“孤要是他们,便不会这么蠢!如今齐国已尽在孤手,他们还能再找出第二个比孤更名正言顺的人选吗?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你死了,谁还会蠢到起兵?”
  晏能道:“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你又有什么理由杀我?”
  “还需要理由吗?”姜于像是听到了什么好笑的事情一样,道:
  “孤的好将军啊。如果没有你,孤就做不了齐君,这是事实,但是,你却杀了上一任齐君——我的二哥,你还杀了孤德高望重的叔叔——莒侯。你连杀两位齐国王室……哼哼,谁要做你的君主,不也太难了吗?”
  晏能默然,他最后说:“没有公子栾和莒侯被废杀,你又怎么能兴起?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晏能说完,遂伏剑自杀,血溅梧宫。
  晏能之死,使那些支持姜于的功臣都胆战心寒。然而姜于却面无表情,只是长长吐出一口气,喃喃自语:
  “孤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之后,姜于又下令全国搜查公孙勉的下落,没过几日,便得到了消息——小公孙姜勉被他的老师带到了鲁国,得到了鲁国的庇佑。
  鲁国原先本就支持公孙勉继位,在这种时候庇佑他,也在情理之中。
  “王上,我们是否要接公孙回齐国呢?”郦渊提议道,他记得,公孙勉是姜于最喜爱的侄儿。
  谁料姜于却道:“接他干什么?”
  郦渊道:“现下齐国乱象已平,可以接公孙回来了……”
  姜于笑了,“齐国可不需要第二个齐王!”
  郦渊大惊,他抬头看去,“王上,公孙勉才只有几岁……”
  “呵,几岁又怎么了?他难道不姓姜吗?”
  姜于只是冷笑,现在的她,王袍加身,几个月的磋磨让她褪去了那份闲散和纨绔,脸上只有严酷与敏锐,哪里还有从前的半点烂漫开朗?
  郦渊端详她片刻,他明白了,姜于下令搜查公孙勉,根本不是为了接他回宫的!
  就在这一刻,他忽然发现,他好像有点不认识自己的这个学生了,昔日伶俐善良的小翁主,似乎已变成了另一个人。
  一个人一旦成为了王,她的所思所想都将发生巨变,这恐怕便是王权对人的异化吧。
  郦渊的头脑一阵混乱,他在想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人……
  就在这时,姜于却发话了:“孤不仅不会让他回来。”她的语气没有一丝温度:“孤还要命人去向鲁公带句话,这个任务,就由相国你去办吧。”
  “什么话?”
  姜于背过身去,一字一句道:
  “就说罪臣晏能欲立姜勉,已被齐君处决,姜勉是齐君的至亲,齐君不忍心处置自己的亲人,那么就请鲁公秘密杀掉他吧——如果,鲁国还想再做我大齐盟国的话。”
  后半句话,她的语气充满威胁,她知道,鲁国应该掂量得清利弊的。
  郦渊望着王座之上的姜于的背影,惊诧得无以复加。
  听听她说了些什么。
  好一个“至亲”,好一个“不忍心处置自己的亲人”。可怜那个孩子,说不定还在满心期待着他的好姑母能接他回家呢。
  但是现在,事已至此,郦渊已别无选择,他只能叩首,“臣,谨遵王命。”
  ……
  于是,在齐鲁两国的史书中,小公孙姜勉从来没有被仔细记载过,他也从来没有出现在鲁国,他好像人间蒸发一样,永远失踪在了那场齐国的内乱中……
  解决完了内政的“心头之患”,姜于开始思考怎么对付楚国的问题了。
  众所周知,楚王暴戾且不按照常理行事,更视中原礼仪为粪土,说举兵打过来,就打过来了,这回惹恼了他,齐国肯定没好果子吃。
  姜于思来想去,唯今之计,只有联合中原七国共同提防楚国,不如就顺势组建一个同盟,选一个霸主,让整个中原铁板一块,楚国忌惮中原实力,也就不敢随意造次了。
  这个方法,不仅对齐国有利,对天下诸国都有利,何妨一试哉?
  姜于这么想,也就这么做了。于是齐国的联盟国书迅速发往了鲁、郑、申、陈、蔡、汉。以齐王的名义,召集七国君王会盟,共商拒楚大事!
 
 
第91章 刺客
  刺客
  高傒最近渐感疲惫, 倒不是汉王那边又出了什么事情,而是家宅不宁。
  自从上回父子俩大吵一架,他便明白, 儿子也有了自己的羽翼,不是那么容易掌控的了。如果换做别人,他会毫不犹豫的拔掉这个不听话的下属, 可是对高封却不能,这是继承他一切的人。
  不过眼下,他还没有闲心去想怎么教育儿子, 天下五国都已经接下了齐王于的盟会邀请,汉国也不好不表态了,他当然不希望这些外事干扰到他在内事方面的控制权, 但逆天下大势而为也不是他的作风。
  接下国书的第二日,齐国的国礼便送到了, 刘枢准备在朔日大朝会上隆重收下这份礼物,以显示汉国对齐国的重视。
  五月初一,朔,数百卿大夫早在寅时末便入宫等候, 卯时, 鱼贯入蕲年殿,叩拜,奏事,汉王听政。在这种场合,官员奏事之时不用口语,而是大声朗读奏章。
  奏事毕, 便是朝贺阶段。这一阶段并非每次大朝会都有,只有遇到特殊节日, 如正旦、冬至、君王诞辰或者接待外国使团等等,才要多出这一环节。
  齐国使者被一传一传的宣上殿来,汉王亲自接受了齐使的参拜和朝贺。
  齐使步入蕲年殿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怎么泱泱齐国派来送国礼的只有四个人?
  刘枢也觉怪异,但并未多言,只是道:“汉齐交好,此次七国盟会,寡人必亲往。”
  “谢王上!”为首的那名使官上前道:“寡君特备三样国礼,以赠王上。”随后让开一步,只见他后面三人每人捧一木匣。
  “何礼?”刘枢问。
  使官拍拍手,三人依次打开匣子。第一个匣子打开来,是一枚精致小巧的白色方鼎。
  “这是……白玉鼎?”刘枢问。
  那使臣笑道:“此乃精盐宝鼎。”
  “盐鼎?”刘枢奇道。
  众所周知,齐国是产盐大国,别国的食盐都是棕色的粗盐,唯有齐国产的海盐雪白莹亮,细如粉末,如雪花一般纯净,不含杂质,向来是流通各国的奢侈之物。
  使臣朝上一拜,道:“此鼎乃我国特产精盐所制,鼎上刻有铭文,寓意汉齐两国友谊长存,祝愿王上社稷如宝鼎般昌盛永固!”
  “善。”刘枢颔首,赏赐了那捧匣子的从官,眼睛移到下一个匣子上去。
  第二个匣子被打开,但见一个黄金盘子里呈着一颗鸡蛋大小的黄珠子。
  “此乃东海海明珠。”使臣说道。
  刘枢笑道:“古书云,明珠生于东海,晶莹剔透,色如月华,怎么你这珠子却是黄色的?”
  使臣不慌不忙道:“请允许臣等亲手拿与王上,一看便知。”
  此话一出,原本安静整饬的朝堂出现一阵不安的骚动……王上的身侧,哪是他人能够轻易近得的啊。
  刘枢想了一下,两国邦交,太计较小节有损和气,便道:“上前来。”
  于是那第二个捧匣子的齐国从官便托着匣子一步一步走上丹漆彩绘的台阶,一直走到君王案前,停下,闻喜上前取出匣中的珠子,献给刘枢。
  刘枢拿在手里一看便明白了,这海明珠的确晶莹剔透,透着微微白芒,之所以方才看起来是黄色的,那是因为它放在黄金托盘上的缘故,黄金的色泽折射到明珠上,才使它看起来也是黄色的。
  “果然是天下至宝。”刘枢赞道,把玩几下,滑腻冰凉,她又将海明珠放回去,照例赏赐了这个捧匣子的从官。
  接着便是第三个匣子了,那匣子甫一开启,便泄出一抹五彩光华来,等完全打开时,只见内里流光溢彩,绚丽夺目,引得殿上群臣纷纷好奇,究竟是何宝物。
  郦壬臣混在群臣中,位次居中,能从侧面瞧见一眼匣子的边缘,她心下默默揣测,明若流霞,光耀百步,难道是齐国的……
  还不待她想完,那使臣便朗声道出答案:“此乃流霞缎!”
  “流霞缎?”刘枢好奇的俯身去瞧,“什么样的绸缎,竟会发光?”
  那使臣介绍道:“流霞缎为我国国宝,织造难度极高,每年也只产得十余匹,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流霞,因而得名。一寸锦,十斤金,就算是我国王室也不舍得随意使用。今献与王上,祈望汉齐两国邦交之谊如锦似玉,前程光耀!”
  “好。”刘枢喝了一声彩,“备下这三份礼物,齐王费心了。”
  那匣子很深,又很长,锦缎只在底层铺了薄薄几匹,就算从上方俯视下去,也很难望见流霞缎的全貌。在场诸卿更无一人见过这等国宝,全都好奇的朝匣子边上瞟。
  刘枢便道:“也呈上来,取出看看吧。”
  “诺。”使臣应道,那捧匣子的第三名从官便也一步一步走上殿前,迈上台阶,挨到案前,闻喜走过来,从里面抽出一片锦缎,锦缎是卷成一匹一匹的样子的,一时也无法裁断,他便只能这么双手扯住,露出一截,给刘枢看。
  流霞缎被展开的那一刻,只见五彩之光更盛,熠熠生辉,在烛光和日光的双重照耀下,锦缎上仿佛有丝丝缕缕明媚的光泽如流云般缓缓流淌,美不胜收。
  “奇哉!”刘枢赞叹道,她抖了抖层层叠叠的袖子,腾出一双手,伸手摸了摸这锦缎,图案精美,触感丝滑,真不愧是国宝。
  齐国送来的三件礼物,刘枢都连夸带捧,并非她沉迷珍宝,而是从外交上来说,这样的态度无疑给足了齐国面子,有利于不久后的盟会顺利举行。
  夸赞完以后,她又道:“转过身去,叫众爱卿都看看。”
  众臣听到此言,也都满心期待的等着,但那捧匣子的从官似乎没听见王命一般,没有立即转身。
  就在这一霎那间,那从官忽然一动,谁也没有看清他的手是怎么伸进匣内,又拿出了什么,下一瞬,一声尖锐的裂帛声响起,匕首穿破了张开的锦缎,直直朝刘枢刺过去!
  同时,匣子也被那人掀翻,一时间漫天华彩,叫谁也看不清王座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刘枢只觉得眼前一花,炫目的流霞缎在面前一闪,在一片五彩斑斓的海洋里分不清东西南北,冰冷的利刃已经逼至她胸膛,她一个激灵,朝后猛地一躲,“刺啦”一声,匕首已划破了她宽大的袖子。
  那人似乎很惊讶她竟然能躲过那致命的一击,匕首微顿,刘枢使出全力再要朝后躲一步,那匕首却不给她蓄力的机会,追命似的一下快过一下,向她刺来。
  匕首寒光森森,定是淬了见血封喉之毒。刘枢根本无暇喘息,眼看下一击就要刺穿她的喉咙,情急之中,她抬脚蹬翻了御案,“哐当”一声,那人只好侧身躲过。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