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同云眼睛登时一亮:“半截大刀,您是仆固将军?”
听他这样一说,义军众人纷纷瞩目过去。
那把深深压在将军肩甲上的大刀,刀背厚而坚实,刃面却坑洼不平,像狼的獠牙,是肉骨磨砺出的尖齿。
只可惜,这柄凶悍的大刀已断去尖刃,只剩半截,露出黑森森的铁石。
“断刀仆固怀恩……”
见此情状,李明夷身边的少年二牛深深呼出一口气,眼神几乎放光。
李明夷探头看了看:“谁?”
这人如此不识泰山,少年忍不住瞪大眼睛,指了指那把大刀:“仆固将军是郭子仪将军座下第一猛将,也是铁勒族第一勇士。你看到那把断刀了吗?听说是因为他刀比手快,杀气太重,郭将军怕他收束不住,才截去半段,以防他斩错了人。”
若非如此,方才黄同云已经成了刀下冤魂。
听到少年的声音,扛着刀的仆固怀恩向后侧首,咧嘴大笑两声:“好小子,你倒话多。”
二牛也跟着嘿嘿傻笑起来。
“既然将军已经至此。”黄同云这才迟迟松一口气,忖度道,“看来九门胜负已分。”
“呵。”仆固怀恩仰起头,脸上竟还有点遗憾之色,“我还没尽兴呢,史思明那龟孙子跑得比狗还快!”
双方都算是唐军,既然误会已经解开,便各自放下兵刃,简单交换了一下情报。
原来郭子仪一至常山,便马上抽出精锐出兵九门,给史思明来了个下马威。
这支号称燕帝国最强战力的部队在短短一天一夜的时间里,就被朔方军一连逼退八十里,仓皇逃至赵县。
可惜他们稍晚一步,追击至此,才发现本地的义军已经惨遭毒手。
仆固怀恩等先遣军彻夜追踪,在这里发现埋伏的踪迹,本以为是苟命的燕兵,没想到竟是凑巧遇上另一支河北义军,失望也在所难免。
但当听到黄同云说起尸首的问题,仆固怀恩散漫的表情亦变得肃穆。
“他们是为国捐躯的勇士,肯定也不愿意自己的尸首传出疾病。就依你们所言,就地火化了吧。”
在朔方军的帮助下,不一会便找来几卷草席。
那些未肯瞑目的面孔,被遮进黑暗,随着一桶热油泼上,很快化为熊熊大火。
夜风一吹,零星的火点从中迸出,掠过周围之人的脸颊,随即湮灭在深深夜空。
“安息吧,我的兄弟。”仆固怀恩以拳捶在自己的左胸口,闭上眼睛,“我向天神发誓,一定会为你们报仇雪恨。”
火化结束后,仆固怀恩再次上马,准备回师九门。
离开之前,他再次远望冥冥无边的南方,磋着牙道:“史思明部都是精锐骑兵,一日可行军数百里,此番让他断尾而逃,只能来日再跟他决个胜负了。”
这位北方将军勇猛之下并不乏对战局的精准判断,刘镇驿不由钦佩道:“之前我们也曾对战史思明部,可真是一群贪狼鬣狗,我们实在不是对手。郭公与将军连挫其锋,实在用兵如神。”
仆固怀恩也颇有感慨:“这是有赖北岸兵民勠力同心。我们一至常山,就有本地里正送来九门地图,实在帮了大忙。”
说到这里,他像是想起什么:“对了,那里正说他儿子也在燕营,求我们莫要错杀。可我们抓住的燕狗说那孩子跟着蔡希德部,你们既有过冲袭,可曾留意到?”
听到这个问题,刚刚被九门捷报所振奋的义军诸人忽然沉默下来。
仆固怀恩还在竭力思索:“那孩子,好像叫周……周什么来着?”
“周满。”有个低沉的声音回答道。
“哦,对!”仆固怀恩瞥他一眼,正想追问,便在义军们齐齐垂下的脸上找到了答案。
黄同云的回答更印证了他的猜测:“方才我们所说那位挺身而出的义士,便是周满。”
仆固怀恩久久默然。
“不愧是父子,俱是忠烈。”
宵风吹过士兵们的衣甲,朔方的军人纷纷摘下银盔,齐齐默哀片刻。
“将军。”一片沉寂中,却听见方才答话周满名字之人再次开口,“若您要回九门,能否带上我?”
仆固怀恩转眼看去。
是个瘦高、挺拔的年轻人。
他只瞥了一瞥,便笑着摇摇头:“你不是义军吧?”
关于这人的细节,义军刚刚并未提起,仆固怀恩却能一眼断定其身份。刘镇驿倒是有些好奇:“您怎么知道的?”
“他身上没有杀气。”仆固怀恩肯定地道。
甚至就连手上那把匕首都没握对。
这样的人上了战场,除了送命,他想不出第二个结局。
仆固怀恩的目光深长地落在面前不语的年轻人身上:“打仗可不是儿戏,你还是赶快回家吧。”
“我不打仗。”
李明夷抬眸与之相对,眼神中并无任何畏缩或欺瞒:“我有周满的遗愿要带给他父亲。”
仆固怀恩深深注视他片刻,转身拉紧缰绳。
“那就跟上吧。”
考虑到义军势单力薄、精疲力尽,而现在朔方军已经掌握了主动权,黄同云决定带着诸人暂时留在赵县修养,之后再根据战局伺机而动。
来不及说道别和感谢的话,李明夷跟随仆固怀恩一骑战马,很快回到九门。
破晓时分,他被撂在前往小镇南孟的路口。
“现在整个九门已经被我们控制了,不会有燕兵。”仆固怀恩给他扔了一袋干粮,“你自己去吧。”
河北局势仍然未定,朔方军实在无暇照顾到每个人头上。
所以周康等待的那个消息,只有李明夷亲自去告诉他。
一线亮光逐渐分开天与地,仆固怀恩所带领的骑兵队一路绝尘而去,很快消失在那抹朝阳之中。
抱着一口袋的干粮,李明夷一个人走到周家的宅邸前,停下步伐。
现在这里已经不是疟疾病人院,门口也没有士兵把守。他叩了几下门,见无人回应,便推开门慢慢走了进去。
院子里的光景和离开的时候没什么两样,只是有些空荡。左右转了转,还是没找到周康。李明夷的视线扫了一圈,不由自主落在那个熟悉的小厨房上。
带着陈杂的心情,他迈步走了进去。
灶台还有些温热,大概主人刚离开不久。
李明夷弯腰看了看下头,果然有个隐蔽的角落,只是很小,不知道周满那么大一个人之前是怎么缩进去的。
他刚试着往里钻了钻,忽然听见背后传来惊喜的呼唤:“阿满!”
是周康的声音。
脚步声快速地靠近,李明夷赶紧从里面退出来,重新站起身,向来人颔首招呼:“周里正好。”
见自己认错了人,周康有些不好意思地捏捏手,但还是很高兴:“李郎回来啦?平安就好,平安就好啊。”
他目光有些局促地落在对方身上,仿佛想问什么,又怕冒犯,最终只道:“怎么一个人来了?”
“我来……”李明夷顿了一顿,还是省去了寒暄,“是替仆固将军告诉你周满的事。”
“是吗?”听到有儿子的消息,周康马上笑了起来,“他如今在哪里呢?怎么不和先生一起回来,莫不是还在和我置气?”
李明夷摇摇头。
周康便笑着等他继续回答。
“他……”
李明夷艰难地发出一个音节,突然说不下去。
他曾无数次遗憾地向家属宣布病人的死亡,知道最能安慰他们的话语是什么。但在周康面前,那句简单的话搪在喉咙里,怎么也说不出口。
“李郎不必说了。”
片刻的凝滞,周康看着他的表情,像是已经明白了什么,忽然开口道。
他越过李明夷的位置,在灶台前慢慢蹲下去,看着那个黑漆漆的角落。
李明夷看不见周康的脸,只能听见他沙哑的嗓音响起。
“阿满他打小就是个犟脾气,不管是挨打,还是被骂,都从来不肯低头认错。每次他生气了,就躲在这个地方;饿了,就偷偷啃个地瓜。他以为自己躲得很好,其实我和他阿娘一直都知道。”
周康又笑了笑。
“所以每次找不到他,我都来这里看看,十次里总能找到两次。”
李明夷握紧拳头,克制着胸口的颤抖。
“后来,后来燕人来了南孟,为了警告乡亲,第一个就……他阿娘走后,阿满恨我向燕人弯腰,生了好大好大的气。我便每天都来这里,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他。只有一次……”
那是史朝义还在这里的时候,周满来找李明夷,为躲来人,钻进了灶台下面。
也是父子两最后一次无言的相见。
周康哽咽片刻,轻轻吸了口气,笑道:“当时,我怕他被发现,就什么话也没说。他大概还觉得自己躲得很好吧。”
“抱歉。”片刻的沉默,李明夷低声地道,“我……”
“李郎不用说抱歉。”
周康咳嗽两声,撑着自己的膝盖,有些踉跄地站起身来。
他长长地呼吸两口,这才转身朝向背后之人:“你救了南孟无数受疫百姓,身为里正,应当是在下向郎君道谢。至于阿满……”
这两个字一出口,周康的眼圈骤然通红。
他赶紧抬起袖子擦了擦,仓促地笑了笑,接着垂下眼眸,慢慢、轻轻地继续道:“阿满他虽然脾气坏,不听话,但一直是个爱护百姓的好孩子。我想……他一定也是和郎君做着同样的事。”
李明夷深深地颔首。
几滴水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地上。
“是,他一直很好、很好。”
得到这个答案,周康满足地闭上眼,终于落下泪来。
转眼便是清明。
这两日,李明夷一直陪着周康呆在南孟镇。
朔方军带来的和平不知能维持多久,身为里正的周康也不敢偷闲,忙着帮助临时官府重新给乡亲们分配土地,拾起农桑。李明夷就顺便在这里替乡亲们看看病,开开药。
小雨纷纷,在这个特殊的时节,周康终于可以暂时放下里正的身份,去镇外的清宁河畔祭祀亡人。
周满的尸首还未寻到,他亦不打算立碑,只准备了纸钱、灯烛,祈愿流水带去这份思念。
李明夷亦随他来到河畔。
走过树丛、拨开柳枝,视线豁然开朗的一瞬,一前一后的两人忽然停下步伐。
只见清宁河波涛起伏的水面上,正飘着无数白色的纸片。从上游往下的河岸上,陆续有人向河中抛洒着纸钱,虔诚向之叩首。
那是附近的百姓,在祭奠这场战争中无家可归的亡灵。
细雨点着河波,大风忽然吹起。那重重的纸片回旋在急涌的激流中,如千堆雪浪,铺满了整个河道。
李明夷亦闭上眼。
一种迟来的、深切的思念,终于慢慢涌上心头。
再回到周宅的时候,已经夜暮。
门口,正拴着一匹皮毛漆黑的大马。
马儿似乎已经等了一阵,极不耐烦地用蹄足蹬着地。见到宅主迟迟归来,赶紧长嘶一声,呼唤主人。
周康和李明夷对视一眼,还未开口,便听门内有人打着呵欠走出。
“你就是那个李明夷是吗?”
来人瞥他一眼,开门见山地道。
“郭公想见你一面,走吧。”
第57章 郭子仪
李明夷听说过的郭公就只有一个。
朔方军总指挥,节度使郭子仪。
但若是郭老本人指名要见他就更奇怪了。
毕竟,他在常山与九门的消耗战中实在不算有什么作为,即便是要审判他投身燕营,倒也无须郭子仪这个级别的将军亲自动审。
见归来的二人脸上皆有疑虑防备之色,等了半天的青年脸上掠过一抹急躁之色,伸手掏出一个腰牌丢过去。
“瞧好了。”
周康手忙脚乱地接了腰牌,在看清上面的錾文后,脸色当即变得敬重:“原来是小郭郎。”
他向一旁仍不知情的李明夷解释道:“客人是郭公府上二郎君,李郎就随他去吧。”
郭家二郎,郭旰。
跟随父亲从军数月,这位小郭郎的名号也算打得响亮。李明夷于是问:“敢问郭公所为何事?”
“你这人怎么这么啰嗦?”郭旰收回腰牌,一个轻巧的翻身上马,向后撇撇头,“赶紧的,贻误军机,你担待得起?”
不远之处还拴着一匹枣红马,大概是给李明夷上路准备的。
都把事情说到贻误军机这种份上了,也容不得李明夷再拒绝。只是对方说得越是严重,李明夷越有种感觉——
此去,可能不会有机会再回到小镇。
“放心去吧。”周康将他手中装过纸钱的竹篮提过去,笑了一笑,“周某会一直守在这里,李郎随时可以回来。”
他是里正,一日为官,终生不移。
李明夷回到这里,本来是打算完成周满的遗愿,也怕孤身一人的周康不肯独活。但事实证明,父子就是父子。
那句活下去,对于周康,太过多余。
他没了家人,但仍有使命,矢志不渝。
清明的雨滴滴落在脸上,在离别的路前,李明夷郑重向周康地道:“等一切结束,我就回来。”
郭旰扬鞭催马,两人即刻启程。
在疾驰的风中回望,重归安宁的小镇和路口前送行的老人,都渐渐被细雨遮断,彻底融入暗下的山水中。
很快抵达九门主城。
这里李明夷算是很熟悉了,而今换了朔方军把守,气象又不相同。本重兵严防的城门现在已经大开,供附近百姓往来交通。不过史思明部留下的营地还算规整,唐军便直接借来用之,所以一进大营,除了旗帜不同,其他的改变倒并不算多。
54/138 首页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5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