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母抹眼泪道:“儿啊,这是咱们家里剩下的钱,总共一百多,你拿去吧,不够我和你爸再去借。”
崔父也拿出烟斗敲了敲,重新点烟,一边咂一边说:“回学校复读吧,好不容易读到高中,怎么能回来当泥腿子?”
崔何平愣了半天,猛地低下头,让人看不到他的脸。
不知过了多久,他哽咽道:“可是,我已经不想再考了。”
抛开现实世界他上班几年早把高中知识忘光了不提,这个年代的高考题目和他参与过的高考肯定也不一样。就算从现在开始备考,一年后也未必能考上。
高考是崔何平想过之后最先放弃的路,此时说出口,他以为自己会被恨铁不成钢的父母骂,却不想对面又叹了口气:“你真不想考,那就算了。”
儿子已经被逼疯一次,崔父是真的看淡了:“昨天我和你大伯去喝酒,他家小孩在镇上那所小学读书,你去求求你大伯,让他约班上的老师和你见一面,说不定能让你进那所学校!”
求人帮忙当然要有求人的态度,打点费他们已经准备好了。不过买东西根本花不了这么多钱,说到底还是给崔何平花的。
崔何平吸了吸鼻子,好半天才开口:“爸妈,我……”
突然,外面传来一声响动,把笼子里的老母鸡吓得咯咯叫。
出去一看,只见院子中心被踢得旋转翻倒的铁盆和少年跑出去的身影。
崔何平大概明白,老二崔文明为什么对他最冷淡。
咬咬牙,崔何平拿了一半钱,另一半不停推让着放回崔父兜里:“我不能让家里一点钱也没有!”
“爸,我一定会找到一条出路的。”崔何平小声保证。
打完谷子田里的活告一段落,但是还有地里的活。
崔何平跟着一家人来到地里,看见一地花生藤灵机一动,兴奋地坐下来拔出其中一株,只见上面结着满满当当的花生:“长得真好!”
他终于想到该怎么积累本金了。
在这座偏僻的村庄里,崔家并不算穷,甚至还是过得很不错的表率。
因为崔家人口多分到的地不少,一家子又都很勤快,十分吃苦耐劳。他们把地办得很好,温饱以上不愁,半个月能吃两顿肉。
一年到头,崔家最主要的营生就在田里的稻谷和地里的麦子和花生上,拥有的钱是卖米卖麦子获得的。
花生反而被他们忽略了,一向收了摘回来,吃饭的时候炒两盘,当美事享受,吃不完送给亲戚,品质淳朴过头。
但崔何平认为,花生才是最关键的货物,自古以来价格都不低,若是能再加工一下就更好了。
一天,他趁父母都不在的闲暇时候把晒干的花生收进麻袋里。
邻居家最喜欢找他的男孩二两也来了,因为生他的时候家里只有二两肉票,应景取了这个名字。
崔何平跟二两说想不想赚钱,二两就唯他马首是瞻,来的时候还挑了两桶沙子进来。
崔何平连忙接过手,“我不是让你每次提半桶沙就行了吗?你还这么小,不能太用劲。”
二两擦了擦汗,笑起来只有牙是白的:“和平哥我没事儿,这样快嘛。”
崔文明挑水回来看到两人在院子里,拿着筛子筛沙愣了:“你们在干嘛?”
崔何平抬头笑得神秘:“把粗沙筛成细沙,有用。”
崔文明:“……”
不懂,不过抱着大哥又在整什么事的好奇心,崔文明加入其中。
筛完沙后,小妹春花烧火,崔文明和二两把沙子倒进锅里,随后观望。
他们像是瞒着大人做什么坏事,除了崔何平,其他人都有点心虚,二两特地站在门口望风。
崔何平拿着锅铲不停翻搅,沙子热了,他把准备好的花生倒进去。
崔文明好奇地睁大眼睛:“你,你这是要炒花生?”
崔何平:“对啊,别看炒花生简单,里面也有大学问,比如这沙子和花生的混合比例,火候都要到位,才能炒出又香又脆的花生。”
其实他只知道小时候家里做过炒花生,细节早想不起来了。不过系统别的用没有,给他当百科全书,找烹饪攻略还是挺不错的。
赵风闲也庆幸自己懂因材施教的道理,要是任务对象没在农村里待过,穿书也是两眼抓瞎。
崔何平让系统计时,翻炒得手都酸了,终于成功炒熟花生,让春花熄火。
“你们都来试试!”崔何平兴奋呼喊。
三小只一起凑过来,崔何平抓住二两急切伸出的手,“小心点,现在沙子很烫。”
轻轻一捏花生壳就开了,里面的花生米也很脆,揉一揉外皮脱落。
四人吃到嘴里,皆是双眼放光。
花生是最普通的食物,可是怎么能这么香?又脆,又香,还有一股柴火味,口感极佳。
而且用沙子掺着炒是为了让花生受热均匀,外面的壳几乎没有半点糊到的黑色,而是金黄的,色泽鲜明。
第一次就尝试成功的崔何平十分高兴,跟另外三个参与者开开心心抱在一起。
赵风闲隐身飘着看着四人,突然也想现身和他们抱一抱。
多青春洋溢,温馨热血啊。
他们一天炒了一袋花生,等崔父崔母回来见面让他们坐好,春花端了盘花生上来。
崔文明挠挠头:“大哥做的,爸妈你们快尝尝,爷爷也说好吃呢!”
一旁的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老大出息啊。”
崔父崔母本来疑惑自家娃在搞什么,听到是崔何平主厨互相看了看,拿起花生。
当然是一致好评。
崔何平趁着全家都高兴的时候说出自己计划:他打算从卖花生开始,慢慢上手做生意。
以后有了本金,生意说不定能越做越大。
崔家父母本来笑着的脸垮了下来,都不乐意。许久,崔父问他:“老大,这个你是怎么学会做的?”
崔何平理解书中父母的犹豫,何况就算在现代供出一个大学生最后去当销售家里都不太接受,觉得不做学历相关的工作书岂不是白读了。
他连忙解释炒花生的方式是在电视上看到的,他想做的事也是看书给他的启发,并没有白念书。
“爸妈,你们就让我试试吧,我好不容易有一条想走的路。”
晓之以理各种动员,父母终于松口,让他去试试。
他们也在心里感慨,祖国十年又十年发展真快啊,他们的思想快要跟不上时代变化了。
次日三四更,崔何平被弟弟叫起来:“你要去镇上,现在就得走。”
崔何平:“啊?”
走出家门,二两在外徘徊也想跟他们出去,三人于是一人扛着半口袋花生上路。
干花生不重,架不住路程远。
崔何平忍不住吐槽:“这村子到底有多偏啊!”
赵风闲:“实际上八十年代到处都是这样的村子。”
知青,城里工人,甚至一些公职人员都是少数,泥腿子才是普罗大众。
“创业初期总是艰辛的,加油吧!”
“……”
一直到天亮,三人单用脚走到了镇上的菜市口,寻了个摊位。
二两问两个哥哥,“咱们是不是得叫卖?”
和平文明俩兄弟瞬间安静如鸡。
呃,他们不好意思啊!
过了半天,才有人过来问了句口袋里是什么。崔文明连忙把口袋撑得更开,让客人看清。
客人看了看不感兴趣,转身走了。
“……”还是二两上道,扯着嗓子喊起来。
“上好的炒花生喽!大家都来看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等了一会儿,想着有人陪就不尴尬,崔家兄弟也叫唤起来。
花生,这年头谁家不种点?一开始没人感兴趣。
后来行人发现这仨兄弟喊得很卖力,也好奇不就是花生,终于有几个走了过来。
崔何平捧起一捧给他们看:“免费试吃,不好吃不要钱。”
“炒过的啊?看不出来。”
这花生平平无奇,没发现哪里特别,不过色泽看起来不错。
直到吃进嘴里又香又脆,说不出哪里好吃,就是闻着很香,尝着也很香,想买回去下酒。
无论任何年头,掌握一门手艺都足矣谋生,做到极致就能叫座。
崔文明和二两模模糊糊想不起来,他们是怎么把一整袋花生卖完的,甚至没过几个小时。
在他们看来,崔和平卖的花生价格甚至偏高。平常一斤花生一块钱,大哥叫卖时是一块五一斤。
不怎么耗成本的炒花生比生花生一下子高了一半,纯利润算起来已经很高。
崔何平倒觉得他定价还算合理,毕竟要为手艺卖单,他手臂现在还酸着呢!
他们一个人背了二十斤花生,一天居然卖了八九十!
崔文明简直想哭,他家以前存款几百块是攒了好些年才有的,现在一天就能挣几十!
卖完东西后,仨兄弟勾肩搭背去隔壁瘫位上买了三碗米粉,吃得斯哈斯哈,总共也才花了五毛钱。
他们还买了糖果和肉饼,带回去给小妹吃。
崔何平再次买了一份,塞进二两兜里,“拿回去吃吧,真的很感谢你。”
二两跟他们家不一样,二两只有一个爸,他妈早年生病死了。
他爸又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大家一起务生产的时候他爸偷懒,倒也饿不着。
承包责任制推行最反对的就是他爸这种人,后面自己管自己家,他爸不是睡觉就是抽烟,活也懒得干。
这种情况下二两野蛮生长,家里穷得快揭不开锅。
他跟着崔家人跑上跑下,说到底就为了自己能从嘴里剩一些给他吃,他都很满足了。
有的人也许会嫌二两烦人甩不掉,崔何平却只觉得他可怜。
三人装上钱财,踏着夕阳回家,路上玩玩歇歇,比来时轻松很多。
二两靠在石头旁揉了揉腹部,他感觉肚子有点痛,可能是吃撑了吧。
崔何平则凑近自家弟弟,拉着他的胳膊说:“我知道你以前讨厌我,觉得父母对你不公平,以后我也会努力赚钱养家的,弟弟。”
崔文明连忙摆手:“谁,谁说我讨厌你?”
他以前心里是不平衡,但也没到心生怨怼的地步,谁让他读不进去书,自己辍学去种田呢?
他现在发现大哥除了读书别的方面也挺厉害的,这大概就是脑子聪明的好处。
崔家兄弟看二两像是积食不舒服,轮流背着他回家。
三个少年的身影在夕阳下渐渐拉长。
第32章 去往海城
十多天后, 崔何平给家里买了头毛驴。
是从别家买的二手牲畜,将近二十岁也算是见过世面的毛驴了,年纪偏老却也比较便宜, 一百块左右。
买它不为别的, 只想着以后他不在家, 崔父崔母能用毛驴运输些农作物, 减少些体力上的辛苦。
同时现在他们还可以赶着毛驴, 驮花生去镇上买。
崔何平的花生生意很成功, 卖得很好,甚至在镇上有了一定名气。
可惜今年花生种得不多,自己家不吃也很快要卖完了,崔何平干脆拉着崔文明一起去村里采购。
村里人都不明白花生除了吃有什么用途,都很乐意卖给他们, 当然崔何平也没让村民吃亏,按市场价买的。
镇上有固定赶集的时间, 每周一两天,他们就在那一两天赶着驴子去市集,崔文明看驴子, 他和二两叫卖。
即使每周只能卖一两天, 他们一周收入一百多块在那个年代很不错了。一家人嘴也很严, 偷偷发财。
日子变得越来越好, 餐桌上吃肉的次数渐渐变多。然而花生存量又快没了, 崔何平思索一二, 又想到个好办法。
他让俩跟班弟弟拿着糖票和钱去跟邻居兑了几袋白砂糖, 自己和小妹一起炒了一盘花生。
去壳去皮后, 把花生用擀面杖捣成几半,却也不能敲得太碎。
随后糖放锅里, 灶里放进烧红的炭火,小火慢熬。
不放油炒糖色的技术含量有点高,崔何平失败了几次,主要是炒出来的糖浆会微微发苦。
第三次他终于把握好火候和频率,炒出完美的糖色,把花生碎放了进去翻搅。
出锅后放入方形简易模具里,冷却后切成条状,让大家过来品尝。
花生糖对于农村人来说并不稀奇,但崔何平先用原来的方法炒过一遍花生,吃起来比一般花生糖香浓,甜而不腻。
很快他们从卖花生转为卖花生糖,一毛两块,价格实惠。
八十年代市场刚放开,处处是机遇,卖小吃基本上只要味道过得去,生意都不会差。
崔何平按照系统提供的说明书,指挥崔文明用木头组装了个折叠桌子,摆在街上就是摊位。
卖二十块花生糖才有一块钱,但一百块糖也用不了多少花生,大大削减成本,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就是程序繁琐,劳动成本提高了些,每天都要去镇上碰碰运气。
结束一天劳动躺回床上,崔何平想起现实世界的家庭,果园里的水果也不知道烂光了没。
从前他总在城里摸爬滚打赚窝囊废,逢年过节都很难休假回家,从来没想过帮父母想些办法,把水果卖得更好。
走一趟剧情,他懂得了运用身边拥有的一切资源去改善生活,一条路不通还可以尝试另一条,而不是消极放弃。
随着去镇上的机会增多,他们也带着春花去了几次,每次都会买一些吃的玩的回来,一家人一起分享。
崔何平每次都给二两塞一份,他有些疑惑:“二两,最近你怎么不跟我们去集市了?”
二两放下揉肚子的手,蜡黄的小脸露出腼腆的笑,“我,我家里……”
他家里能有什么事?崔何平拍了拍二两的肩膀,“你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以后就跟着哥哥混,没事的。”
二两挠挠头:“哦~”
其实是他爸知道他们走得近,不让他老是贴着人家。眼看别家风生水起,自己家一团糟,二两爸本事没有却看不得。
27/65 首页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