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自从孔伷的靠山周毖被杀,在救命之恩的加持下,孔伷已彻底倒向陈国,除了本身没什么统御能力,孔伷在豫州刺史这个位置上其实做得还不错。
综合权衡之下,让黄琬去东郡便是最优的选择。
只要黄琬掌控东郡,就算刘岱撑不住青州军的侵袭,和历史上一样早早战死,有驻扎在陈留郡的张辽策应,加上陈国在暗中的帮助,以黄琬的履历和声望,足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新的兖州刺史,将兖州纳入掌中。
这不仅是刘昀的计划,也是黄琬的想法。
天子已死,中央朝廷名存实亡,其余人皆名不正、言不顺。非刘姓的诸侯为了师出有名,将在汉室血脉中选择一方来辅佐,举起匡扶汉室的大旗。
黄琬作为前任豫州牧,与陈王父子有旧交,对陈国颇为了解。选择陈王父子,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黄琬要想和陈国更亲近些,态度上就要变上一变,不能再用以前做豫州牧时的客套。
“世子即将加冠,家中可取好了表字?”
古人二十虚岁而冠,起表字,以字表德。
刘昀现在虽然还没有正式行加冠礼,但表字这种重要的东西,相当于人的第二个姓名,自然是一早就起好的。
“阿父给我起了'楚白'二字。”
他用指尖沾上清水,在桌案上写下“楚”和“白”。
“楚痛止息,东方将白。极好,极好。”
黄琬捋胡大笑,由衷而喜。
白,天将亮也,对照单名“昀”的含义——日光,确实是极好的字。
否极泰来,整片大地都笼罩在无处不在的日光之下,抚平战乱的苦痛。
“楚白,我以水代酒,提前为你相贺。”
杯壁相撞,清脆悦耳。
“庆,加冠之喜。”
第43章
正如二人所说的那样,没过几天,黄琬启程前往东郡,临走前给刘昀送了一份贺礼。
“这是庆贺楚白加冠的贺仪。你加冠的那一日,我或许无法赶回来,便先将贺仪交予你,等过了冠礼再打开。”
刘昀应下,目送黄琬的车架离去。
皇帝宾天的消息传遍了五湖四海。众诸侯、士人在震惊之余,纷纷有所行动。
一山陵崩, 便要前往另一山。
袁绍先前因为拥立的动作过于急切,被刘虞用“剃度”的狠话拒绝,已然学乖了不少。
他让部下陈琳写了封声情并茂的疏文,大意是:皇帝还未长大,就被大奸宄董卓所害。中央朝廷那些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皇帝命丧,没一个人去救驾,让人心冷。几人中央朝廷的臣子都靠不住,那便只能由他们这些地方州牧、太守来匡扶汉室。还请刘虞代表汉室宗亲,起带头作用,联合各部,澄清天下。
董卓这时候要还是活着,也得为袁绍这番话凝目。
袁绍这人虽然有几分“见事迟”,但在总体的眼界上并不算差, 他一眼就看出董卓杀皇帝这件事中的关键所在。
董卓固然残暴,然而,能趁着鹬蚌相争的机会,一把掌控朝廷,获取渔翁之利的人,又有几个是蠢的?
他杀死皇帝不是为了给自己陪葬,他对皇帝也没有什么意见——毕竟这小皇帝还是他亲自推上去的——之所以对皇帝下手,一是为了杜绝群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可能,有点“我失败了你们也别想得到”的意思;二则是为了让群臣和他一起担上谋害天子的罪名,以“不察”、“不顾”之罪,一起成为史书中的罪人。
董卓早已破罐子破摔,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也不在乎自己在史书上的形象。但他知道,这些以正义之名反对他、攻伐他的人一定在乎。
袁绍同样抓住了这一点。就算董卓主要策划者王允已经死了,中央朝廷落入李傕、郭汜这些董卓残部手里,也不妨碍他占据名声上的高地,将幸存的朝臣和董卓部将通通打为乱臣贼子。
刘虞其实不太想在这个时候出头。但是没办法,他和袁绍是同盟关系,为了对抗公孙瓒,他不能和袁绍闹得太僵。先前拒绝称帝的那一年,他已经多次拂了袁绍的脸面,这一回,要再拒绝,袁绍怕是会马上与他翻脸。
于是刘虞默认了这一点,对袁绍的安排不置可否。
青州的曹操、田楷、刘备并没有迎合这封疏文。
要说起皇室贵胄,他们青州原本就有。曹操所在的平原王国,正是平原王刘硕的封地。
这刘硕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宗室,他是汉桓帝刘志的幼弟,是汉桓帝为其父安排的嗣子,继承桓帝父亲的香火。
若论名正言顺,刘虞一个东海王之后,比得上汉桓帝的亲弟?
即使这个平原王刘硕风评太差,喜欢嗜酒闹事,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刘硕有好几个成年的儿子,这些儿子都还养得不错,总能挑出一个看得过去的。
诸如此类的事,在各州都有发生。
江东各郡纷纷向扬州刺史刘繇低头;益州各部拥立益州刺史刘焉,庆贺刘璋等三位公子回归;荆州各族斥责朝廷的不作为,对刘表言听计从……
一时之间,各州各郡都有宗室被推到台前。不管是手执一方大权的州牧,诸如刘焉、刘表之流,还是被硬推上台子的傀儡,诸如平原王刘硕,在群龙无首的洪流中,注定被时代裹挟,在史载上留下或长或短的篇章。
因为有这些人的遮掩,在兖州、豫州开始展露头角的陈国,并未引起对手们太多的注意。
长安城那边,已经几乎散架,却还摇摇欲坠支撑着的旧朝廷也不甘示弱。
李傕、郭汜等人坚持认为长安的朝廷才是真正的正统,其他州郡都是意图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命令臣子写一封檄文,痛骂各州冒尖尖的逆贼。
寄出檄文之后,李傕、郭汜相顾无言,怒火中烧。
不知太师/董相是怎么想的,自己死了便死了,还非得带走小皇帝。现在好了,整个中原,就只有他们中央朝廷没有汉室宗亲,拿不出“正统血脉”。要是小皇帝还活着,还有刘虞他们什么事啊。
“若是长史刘艾没有逃跑,以他的身份,倒也勉强使得。”
刘艾也是宗室成员,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也好歹姓刘。
“现在说这些有什么意思?照我说,当初要不是火烧雒阳,鸩杀少帝……”
他们口中的少帝,指的是三年前登基,被董卓废黜的小皇帝,刘辩。
刘辩比刚死的皇帝刘协要大上几岁,是刘协的长兄。
这时再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后悔,已经于事无补。李傕、郭汜两个嘀咕了半天,终于敲定了一个“好”办法。
他们不知从哪找来一个五岁大的小孩,说他是少帝刘辩的遗腹子,把这个小孩推上了皇位。
这种说辞,当然没有人相信。
收到消息的袁绍当即嗤笑:“亏他们说得出口。少帝都死了多少年了,若真的有遗腹子,以董卓那脾性,还能让这稚子活下来?”
更何况,若这个孩子真的是刘辩的后代,那刘辩岂不是十四岁就与人敦伦?男童发育得晚,十四岁还不一定能行呢,那时的刘辩还只是一个皇子,未曾登位,也未曾提前加冠,未加冠而行人伦之事,这可是天大的丑闻。
这李傕、郭汜,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往死去的少帝身上泼了这么大一盆脏水,着实可笑。
这时的袁绍倒是忘了,他自己还给另一个小皇帝刘协的身上泼过脏水,说对方不是先帝的亲子。比起李傕、郭汜的行为,他的这做法似乎也厚道不到哪里去。
其他各州也纷纷为李傕、郭汜这骚操作侧目。
就算真要编个遗腹子,编成汉灵帝的不行吗,非要编成少帝刘辩的?
汉灵帝刘宏是少帝刘辩的父亲,两个人死亡时间只隔了一年。要按照年龄来算,五岁小孩给编成汉灵帝的遗腹子,这时间就正好对上了。
而且编成汉灵帝的遗腹子,这更加的名正言顺。汉灵帝死的时候也才三十多岁,逻辑上更符合一个父亲的身份,不会闹出虚岁十四的皇子与人敦伦生子的笑话,更不会自己打自己的脸——
要知道这少帝刘辩可是董卓他们废掉的啊,一边废黜人家少帝,不承认对方的皇帝身份,否认对方的正统,一边又抱来一个婴儿,说是少帝的儿子,是正统,要让对方继承皇位……就问李傕、郭汜,你们这脸痛不痛?这少帝到底是不是正统的皇帝?
如果李傕、郭汜听到这些吐槽,他们大概会两眼一懵。
这……还能这样搞吗?他们完全没想这么多,难道不是推出一个汉室血脉就行?和他们有过接触的皇帝也就小皇帝刘协,被废的少帝刘辩这两个,刘协死的时候也就十岁出头,没法有这么大个的儿子,那不就只能推给少帝刘辩了吗?
左冯翊贾诩听到这事,觉得李傕、郭汜这两个简直蠢得窒息。
平时屁大点事,这两个都会过来烦他。而现在,这么重要的决定,这两个竟然一声不吭,没人来和他提一句,就自己拍板定了?
曾经为了自保,而帮李傕、郭汜出谋划策,帮他们夺回长安城的贾诩,再次开始考虑起了跑路的事。
真正的小皇帝死了,李傕、郭汜两个又蠢得惊人,他要是再不跑,怕是得和这艘烂船一起沉沦,沉进万劫不复的渊薮里。
贾诩暗中收拾好行李,在堪舆图上寻找目标。
跑路的理由好找,一句“丁忧”解决一切。就是这跑路的地点,需得细细琢磨。
他的目光短暂地掠过益州,在荆州北部略作停留,一路往上,在豫州、冀州、幽州之间徘徊。
多山瘴之地容易染疫,排除掉重峦叠嶂的州郡,能选择的地方就那么几个。
贾诩的目光最先停留在离司隶最近的豫州。
听说李傕、郭汜曾去颍川劫掠,却被新任颍川太守李通阻击,无功而返。
这个李通,倒是有几分意思。
贾诩用手指在颍川上画了个无形的圈,决定先去颍川看看。
若颍川不成,还能一路向东、向北。
反正是顺道而行之,慢慢走,慢慢选,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宜居之所。
心中有了决议,贾诩收起舆图,开始了最后的部署。
……
初平四年,二月。
陈国官员占卜了一个黄道吉日,为陈王世子行加冠之礼。
马日磾、杨彪等从长安出走的公卿被请为主宾、赞者,来参加刘昀的冠礼。
加冠之礼颇为繁琐隆重,刘昀入乡随俗,丝毫没有不耐之意。
冠礼的主持者是他的父亲陈王,“三加”,“三冠”,皆由父亲陈王亲自经手,念诵祝词。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1]……”
祝词很长,每次加冠都要念相关的祝词,代表长辈最深切的祝愿。
刘昀耐心等待,直到冠成。
接下来便是与宾客、赞者见礼,与长辈见礼,由主宾公布表字。
一顿流程下来,刘昀觉得自己行礼的动作已经变成机械式了,哪怕脑子里在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的身体也总能在最合适的时候,完成最标准的礼节。
冠礼进行了一整天,终于结束。
刘昀送走各位宾客,脱下外袍,倒在榻上一瘫不起。
今日这一遭,简直比他练武一整天还累。
刘昀神色放空,忽然,窗户边传来细微的叩击声。
第44章
刘昀来到窗边,打开窗棂。
窗子底下的木条上挂着一只蓝色布袋,刘昀将布袋拿到手,取出里面的物件。
里面是一张缣帛,用特殊的暗号记录了重要的情报。
上面所记载的情报一共有两条:左冯翊贾诩离开长安,往东疾行;掌控南阳的孙坚与江夏太守黄祖反目,其子孙策进入豫州境内,目的不明。
刘昀收起信囊,回到温暖的被窝中,盯着纱帐沉思。
以长安朝廷如今糟糕的局势,贾诩会想着提前跑路,这一点也不奇怪。
而这一世,张济、张绣没有进攻长安,贾诩自然也没有与张济叔侄搭上线。
刘昀原以为贾诩会和史载上一样,先去投靠老乡段煨,但大概是因为皇帝被杀带来的连锁反应,本该在华阴屯兵的段煨去了辽东,和公孙度把酒言欢。
失去投奔方向的贾诩选择东行,也许是在试着寻找落脚的地方。
想到贾诩的能力,刘昀顿时不累也不困了。
他穿上外衣, 坐在桌案前,提笔给李通写信。
颍川郡这两年被西凉军骚扰,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像贾诩这样的人才,既然路过了,就得想办法把人留下来。
李通英勇善战,一往无前,正缺个能帮他看顾后方的军师,搭上贾诩倒是正好。
至于孙策……
刘昀转着手中的笔杆,推断着孙策的来意。
因为孙坚还活着,并成功占领了南阳,孙策这位在三国中赫赫有名的“小霸王”自然也没有冒险前往江东。原本安置在庐江郡的其他家人也被一同接到南阳郡,由孙坚这位一家之主庇护。
孙坚、孙策两父子武力惊人,孙策的堂兄孙贲也不是简单的角色。以他们的能力,固守南阳郡并不算太难。
然而,尽管局势变动,有一些本质的东西却仍然难以撼摇。譬如,东汉统治制度下,被世人所在意的门户与出生。
在史载上,孙坚父子“孤微发迹”,被出生所限,起步极为艰难。孙策为了服众,在江东以杀立威,快速拿下江东,却也因此遭到反噬。
如今,将江东换成南阳,他们同样要被出生掣肘。
只不过这一回,因为孙坚还在,孙策不需要逼着自己锋芒毕露,如今的他,还只是一个十九岁的束发少年。
刘昀思量着孙坚父子的处境,从孙坚的行事作风,到他这几年的行动轨迹,最终得出一个猜测。
孙策前来豫州……莫非是有结盟之意?
旋转的笔杆停住。刘昀深深望了眼手中的缣帛,将它放入匣中。
孙坚的家人前几年在舒县……正巧,他的舅父谢源前几年在庐江舒县定居,明天倒是可以去问问。
刘昀吹灭灯烛,褪衣入寝。
35/65 首页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