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在三国争霸的日子[基建](历史同人)——木枝雪

时间:2025-06-13 08:39:24  作者:木枝雪
  这一年董卓巧立名目,给官员百姓定罪名,大肆劫掠他们的财产,将长安内城的每一个人都变成惊弓之鸟,所有人对董卓都充满了仇恨。
  所以,当董卓乱棍打死自己前任上峰张温,其他官员再也无法忍受,暗中联合,密谋除掉董卓。他们策反了董卓的部将吕布,趁着董卓入宫探望生病的皇帝,在夹道布了陷阱,誓要将董卓当场诛杀。
  结局不言而喻。
  当消息传到陈国,刘昀终于有了一种“尘埃落定”的平定感。
  可当他抬起眼,却见说出这个消息的陈王神色复杂,不见任何喜色。
  他小声询问:“阿父,怎么了?”
  董卓被杀,不管于公于私,都能谈得上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他的父亲露出这样凝重难言的表情,莫非还有什么他所不知道的变数?
  陈王刘宠没有直接回答刘昀的问题,而是将手中的秘信递给他。
  刘昀接过秘信,一眼就扫到“董卓被王允、士孙瑞等朝臣联合诛杀”的消息。
  视线再往下方看,刘昀蓦然一愣。
  ——董卓见大势已去,带着部将强行闯入宫中,犯上杀帝。
  最后四个字,犹如刺目的刃,直入眼底,让人无法将目光移开半寸。
  犯上……杀帝?
  董卓见大势已去,所以临死反扑,进攻刺杀皇帝刘协?
  带着无法置信的愕然,刘昀抬眸望了陈王一眼,继续将这封信读了下去。
  ——帝死,群臣惶然,密谋另立之。
  皇帝死了……大汉的最后一个皇帝,竟然死了?
  这个堪称惊雷的消息,远比张邈被黑山军杀死这一变故更让人无措。
  变量难定,带来的后果既有可能是好的一面,也有可能是坏的一面。
  当变数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乱世的走向已进入另一个陌生的轨迹,诞生了另一个未知的平行空间。
  未来汉献帝的意外身亡,在这条时间线的拐口折出一道标志性的皱痕。
  这个世界以后的轨迹……将不再是他熟知的三国。
  短暂的惘然萦绕内心,刘昀很快驱散纷乱的思绪,烧去密信。
  “密谋另立之——他们想要立何人?”
  被杀的幼帝今年只有十二岁,没有子嗣,前任少帝也已被董卓毒杀,两人既无其他兄弟,又无近亲,前面几任东汉的帝王也大多短命少嗣,长安城内,名正言顺、适合继位的宗室恐怕连半个都找不出来。
  “幼帝容易掌控,但年幼者容易夭折,徒生变故。按照如今的局势,群臣必定会迎藩王入京,奉诏登基。”
  朝廷没有太后,被杀的皇帝也还没立下皇后,这个“诏”,自然是由掌权的朝臣发出。
  至于召哪个藩王入京……
  “王司徒此人心思难辨,有霍光之志,所召之人,绝非昌邑王之流。”
  想到霍光与昌邑王,刘昀不免神色微妙。
  依照大众认知,霍光是名臣,昌邑王是贻笑大方的昏庸之君,只坐了短短二十几天皇位就被废黜。
  但实际上,昌邑王被霍光罗列的罪名有一千多条,也就是说,他登基的那段时间里,平均每天犯下的罪过就有40多条,按照一天24小时来算,就算昌邑王不吃不喝不睡,他一个小时也要犯下两条罪过,等同于马不停蹄地跑在犯错犯罪的路上,这简直比某柯里著名的时间管理大师还牛,天生就是做坏事的劳模。
  因此,关于昌邑王被废的真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猜测。
  而他父亲的这句话,其中提到的“霍光之志”,就颇有几分耐人寻味了。
  当初霍光在废掉昌邑王后,挑选的新帝是只有宗室身份,没有部众后台,甚至曾经沦入官狱的刘询——也就是著名的汉宣帝,某著名古装剧中的男主原型刘病已。
  后来霍氏势力被汉宣帝拔除,霍光因为拥立之功,死后并未收到牵连,反而被尊奉祭祀。
  若朝中众臣要效仿霍光之举,或许会拥立与刘询处境相仿的宗室。
  刘昀父子已经猜到王允等人不会拥立刘虞、刘表这样有名望有部众的宗室,可当新帝人选出炉的时候,他们还是被小小地惊了一下。
  ——即诏鲁王入京,登基为帝。
 
 
第40章 
  如今的鲁王其实并非东汉第一任鲁王的后代, 而是由旁支宗室过继而来。
  要论血缘远近,身为东海王后代的刘虞都能排在鲁王前面,更不用说同为汉明帝这一支的陈、梁两家了。
  梁王知道这个消息, 又兴冲冲地跑到刘昀这边开小会。
  “阿弟, 你说这王司徒怪不怪,奉迎谁当天子不好,偏偏挑了鲁王那货色。”
  一回生二回熟,梁王这次过来,对刘昀的态度亲近了不少,还特地带了一些孤本当见面礼。他吃着陈国别具一格的点心,吐槽长安的小朝廷,仿佛真的把刘昀当成知心的兄弟。
  梁王这一支子嗣不丰, 传到这一代,只剩刘弥一人。若要往上追溯, 与梁王刘弥关系最近的堂亲,似乎就只有同为汉明帝后裔的刘昀一家。
  照这么看,梁王刘弥找他凑近乎,好似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
  至少明面上是这样。
  对于梁王的质疑,刘昀只是笑了笑:“鲁王能骑善射, 身体强壮,颇有先帝遗风。”
  他不认为自己和梁王的关系已经到掏心掏肺、随意说真话的程度,所以并没有依着梁王的话茬,和对方一起吐槽。但刘昀的用词其实颇有深意,什么“身体强壮”,“颇有先帝遗风” ,纵观汉灵帝的手段与风评,这样的评价很难说是褒奖还是贬损。
  对于刘昀滴水不漏的应答, 梁王只是笑了笑,吃完点心,喝完清酒,便回了梁国,仿佛过来这一趟,真的只是找刘昀叙叙旧,吐吐槽。
  另一边,身体不佳的沛王对这个消息倒是没什么大反应。哪怕他因为拒绝借道,得罪了鲁王,和鲁王开战打了一年,听到这个消息也没有什么真切的实感。
  即便鲁王真的坐上皇位,也没本事对付他,更别说这人还不一定有命坐上那个位置。
  郭嘉与荀彧也是这么想。
  “幼帝还未夭折,袁绍就敢拿他的身世作文章,妄图拥立刘虞。如今幼帝幼殇,这对于袁绍而言便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袁绍绝不会放任鲁王登上王位。”
  郭嘉遥遥看向远方,食指一下下敲在案前,发出清脆的叩击,“只怕鲁王行到半路,就会被袁绍派出的刺客所杀。”
  刘昀也认为鲁王没那么容易坐上这个皇位,但郭嘉如同乌鸦嘴的论断,还是让刘昀报以瞩目。
  郭乌鸦批命了,鲁王,自求多福。
  荀彧正襟而坐,垂眸遐思:“即便没有鲁王,群臣也会拥立他人。袁本初若要对鲁王下手,多半是为了拖延时间,他终究还是会立襄贲侯为帝。”
  襄贲侯,指的正是幽州牧刘虞。
  刘昀抱袖坐于上首,道:“以刘虞的脾性,绝不会任凭袁绍摆布。”
  刘虞只是仁爱,又不是脑子有坑。在这种谁出头谁先死的局势,他被袁绍硬抬着上火架,就算摔断腿也要跳下去——正史中的刘虞就被袁绍逼了两次,他干脆放话说自己宁愿跑去匈奴,也不愿犯上篡位。心意之坚决,可见一斑。
  后续发展也正如刘昀他们猜测的那样。
  幼帝身陨,本已放弃的袁绍又一次动了拥立刘虞的心思。他几次联合众人,意图推刘虞上位,组建一个以幽州、冀州为核心的新朝廷。
  刘虞再三拒绝,可袁绍的号召力太强,逼得刘虞放了大招——要是袁绍再逼他,他就剃度,跟着支娄迦谶皈依西域。
  至于这支娄迦谶是何人?
  支娄迦谶,正是汉灵帝时期,在中国传播大乘佛教的西域僧人。
  此时佛教思想已传入中原,逐渐被民众、士人接纳,但大部分人只是读一读佛教典籍,真正剃度出家的没几个。儒家素来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1]” ,刘虞这话远比流亡到匈奴地界更狠,把袁绍吓得不敢再做小动作。
  这要是真的把人逼急了,让刘虞真的剃度,跑去西域,他袁绍不得被人骂死,在史书上被人嘲笑几百年?
  袁绍向来重视脸面,并不想让自己以这种方式“名扬千古”。
  他不敢再逼迫刘虞,甚至向刘虞道了歉,一转头,悄悄派人前往河南郡,在林中设下埋伏。
  于是,接到朝中诏令,兴高采烈去登基的鲁王,在河南郡郊外的一处密林,被埋伏在那的刺客伏击,一命呜呼。
  司徒王允等人在朝中左等右等,始终没等到鲁王。
  派人出去打探,才知道鲁王死在半路,只留下一具尸首,被部曲们运回鲁国。
  王允以为这事是董卓余部干的,大怒,原本决定赦免这些董卓残党,现在也不肯赦了,决定将这些残党除个干净。
  侍中蔡邕跑到王允面前劝说,被暴怒的王允指责,将他收押治罪。
  前任相国长史刘艾见势不妙,连忙去找黄琬。
  从董卓不断作妖开始,黄琬就有了隐退之心。现在皇帝已死,王允独揽大权,董卓余部又在长安附近蠢蠢欲动,长安的朝廷早已名存实亡,继续留下没有意义。
  于是黄琬联络了被招安的董卓部将——徐荣,买通狱卒,悄悄救出蔡邕,在部曲的掩护下,悄悄离开长安。
  王允得知消息,立即派人出去追捕。
  刘昀早已派人在京兆郡接应,为黄琬等人拦下追兵。
  太尉马日磾原本想替蔡邕求情,听到蔡邕被救走的消息,当即收拾行李,一起跑路。
  皇帝死了,董卓旧部随时会攻袭长安,王允还在这忙着排除异己,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与黄琬、马日磾有着相似心思的不止一人。
  如果皇帝还活着,他们或许会坚守长安,忠君执义。
  皇帝没了……那不好意思,为皇帝效死和傻乎乎地等死是两个概念。
  在跑路的名单当中,荀攸占了其中一位。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前一任的黄门侍郎,曾经因为密谋诛杀董卓事泄,被董卓抓入监狱。
  因为刘昀特地写信,找相国长史刘艾帮忙。在刘艾的帮忙下,荀攸并没有在长安狱中受罪,出来时状态良好。
  他收到小叔叔荀彧的信,得知荀氏一族已经举族投奔陈国,又从刘艾那知道一直暗中帮助他的是陈王世子刘昀,荀攸当即联系了陈国派来的援兵,拜访群臣的住宅,一个个游说。
  在荀攸的分析下,本就心生退意的朝臣纷纷动了心。
  谁不想跑啊,之前被董卓的士兵拦着,又因为顾忌皇帝,所以跑不了。现在来了一支强大的护卫队,能护送他们东归,二选一,是留是走根本不用选。
  于是,能跑的朝臣都跑了。而野心勃勃的那一批,荀攸并没有带人去游说。
  等王允收到消息的时候,中央朝廷的群臣已经跑了一半。
  王允不由心梗。
  他没想到对付一个小小的蔡邕,竟然会发生如此糟糕的连锁反应,顿时后悔不已。
  王允不知道的是,帮助群臣逃跑的刘昀其实早有预谋。
  刘昀刚接到皇帝死讯的时候,短暂地生过物伤其类的感慨。但他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皇帝已死,长安危机四伏,一定有不少朝臣想要离开。只是城外兵荒马乱,没有那个机会。
  没有机会,没关系,他刘昀来做那个创造机会的人。
  于是,当王允还在决定新帝人选的时候,刘昀就秘密派了好几支军队前往京兆,伺机接人。
  只要锄头挖得好,能臣一个都别跑。
  收到东归人员名单的刘昀当即炫了三碗米饭。
  看看名单上的豪华阵容——
  三国曹魏著名的谋主,荀攸;东汉名臣,前任豫州牧,刘昀的老朋友,黄琬;东汉名士,著名文学家蔡邕,和他的女儿,著名才女蔡文姬;东汉名臣,著名经学史家的传人,一代大儒马日磾;和袁家并立的顶级大族,名臣杨彪,以及他的儿子杨修;董卓前任部将,曾数次大败关东义军,屡屡让孙坚曹操碰壁的悍将徐荣……
  除此之外,还有钟繇、赵温、周忠、杨密等人,不予赘述。
  哪怕这些人不一定会全部投靠他,但在承他护送的情后,以后多多少少能说得上话。
  而且,以荀彧的号召力,陈国目前的实力与待遇,不说将这些人全部留下,至少也能吸纳一小半吧?
  和刘昀的快乐相对照的,是王允成倍的苦闷。
  成功除掉董卓,结果皇帝死了;看上了一个合适的新帝,结果半路被杀了;成功排除异己,独揽大权,结果朝臣走了一半。
  事情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走,但是结局又没那么好。
  王允愁眉苦脸地坐了半晌,忽然拍案而起。
  “我怎么就忘了,能登基称帝的人选,我们京兆本来就有啊!”
  刘范,刘诞,刘璋——这三个是益州牧刘焉的儿子,也是刘焉留在京中的质子。他们之前被董卓抓了,现在还关在郿坞呢。
  虽然他们只是西汉鲁恭王的后人,没有东汉的宗室名正言顺,但是西汉的宗室也是大汉皇族的血脉啊,和东汉的一样都是刘邦的后人,足以担任正统。
  想到这,王允连忙去请刘璋三兄弟。
  刘璋三兄弟极为生动地感谢了王允的帮助,然后拒绝了他。
  王允:……
  心梗+1。
  偏偏这三人身份特殊,又有益州牧刘焉这个后台,王允没法逼迫,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刘璋三兄弟离开,前去投奔他们的老爹刘焉。
  王允只得绞尽脑汁地勾画新的帝王人选,为此掉了许多头发。
  老奸巨猾,本身又能打的陈王肯定是不行的。沛王身子弱,万一路上死了不是又白干一场?梁王也不行,小小年纪就手段惊人,只花了一年就把梁国相架空,他可不想成为第二个梁国相。
  没等王允想出名堂,董卓残余的部将李傕、郭汜率军攻进了长安。
 
 
第41章 
  结局不言而喻, 王允身死,不愿归服乱军的朝臣被屠戮,一夜之间, 长安城血流漂杵, 不闻鸡犬之声。
  得到这个消息时,往外逃亡的朝臣刚刚抵达弘农郡,纷纷觉得后怕。要是他们动作再慢一些,就会步王允的后尘,即便不死,落到李傕、郭汜那种人手里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