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主公奉天子以令不臣(穿越重生)——何日不生尘

时间:2021-07-29 19:30:22  作者:何日不生尘
  吕承泽心事重重,许文和很快也发现了,觉得吕承泽很可能是在想这段时间与陛下的恩怨纠葛,于是赶紧也对吕承泽说了离席,就跑到一边加入打牌的队伍。
  皇宫里,沈奕和一众皇亲国戚把酒言欢,看着大殿里的歌舞。沈奕的后宫还没有后妃,因此家宴只有皇族和外戚,到了天色渐晚的时候,就会放所有人回府。
  于是,一群人跑到殿外的院中赏过月后,歌舞就渐渐的散了,一群亲戚也纷纷告退回家。本来几个长辈还想留他们的儿子在宫里陪着陛下,不过沈奕说不用,直接让他们都回去了。
  夜色沉沉,中秋的夜晚已经有些凉意了,沈奕站在殿前,仰头看着皓月长空。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沈奕低声吟道。
  几个侍从不远不近的守在一边,怀恩近身侍候着,听到了陛下吟的诗。这好像是思念人的诗句,于是怀恩默默记下,觉得陛下可能真的有所念人。
  “白日吕少保走的时候,没有笑朕失态吧?”沈奕忽然问旁边的怀恩。
  “没有,少保还嘱咐臣陛下喝多了,要好好照看。”怀恩说道。
  “哦。”沈奕应了一声,原本有些忐忑的心情又转好了,有时候真的需要示弱,才能得到一些关怀么。
  怀恩反应了一会儿,方才开始觉得惊悚,陛下刚念完思念人的诗,又问吕少保,还担忧是否失态,这是巧合么?那么之前陛下关注吕少保和李姑娘的事,不是对李姑娘有心思,是……
  不过,这好像更离谱了,他怎么会想到这个方面。不过怀恩虽然觉得离谱,还是默默记下了这种可能,留待来日观察。
  “陛下,要不要摆驾回寝宫?”怀恩又问道。虽然今天可能会晚些时候再安睡,但此时也应该回寝宫了。
  “不,去绛云阁。”沈奕说道。
  于是沈奕又一次登上绛云阁,看万家灯火。现在战争已经停止,百姓的生活开始恢复正常,只是粮价还在居高不下。不过,这件事也快到解决的时候了。
  沈奕站在高处临风而立,依然望着宫城南边,心境已不复最初回来时的迷茫。
  
 
  ☆、撒网
 
 
  中秋过后,忙碌的生活又开始了,各官署开印办公,积攒了五天的琐事让许多人忙碌了好一阵。
  这段时间里,让人忧心的一件大事始终悬而未决,京畿地区的米粮价钱居高不下,百姓的怨言已经越来越盛了。甚至有的人开始打算离开京师,搬到其他地方。
  然而实际上,八月五日,两河之北的李思云已经向南送了粮食十万石,布两万匹,白银十五万两,囤积在相州府,秘不发报。八月十七日,江南的赋税也送到了京城,共计粮食二十万石,布八万匹,白银三十万两。
  李思云所占领地不多,而且属于边关,偶尔会有战争,并不富庶,已经拿出了不少的库存。而秦公达也非常慷慨,他们送来的粮食就足以支撑京畿地区近半年所有的粮食消耗了。
  三十万两白银,差不多是一座城池一年的赋税,虽然他们颇占了一些城,但以现在这个天下大乱的情况,收上来一座城一年的税就已经很好了。而且地方也会留一定比例的税收,作为本地财政收入。
  吕承泽看着户部报过来的账目,不由得好笑,一个城一年的税啊……显贵外戚咬咬牙也能拿出来,贫富差距可见一斑。
  八月三十日,西川的赋税送到,其中粮食整整三十万石,让吕承泽感叹不愧是天府之国。而且西川的势力并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在面对可能逐渐整顿好的朝廷时愿意多出些力,吕承泽又对关陕和荆湖的势力打过招呼,让他们不要拦截搜刮西川路的粮草,西川的物资这才得以顺利进京。
  九月二日到五日,淮南,荆湖,关陕的物资才姗姗来迟,荆湖和关陕都只出了一万石粮,连他们在京城外盘桓近一年时搜刮粮草的零头都不到。而淮南庐州的吴卓,大概是因为他留在相州的钉子攻击过吕承泽,而稍稍有些心虚,倒是给京城送了五万石粮。
  于是最终的结果,淮南荆湖和关陕的三大势力,加起来向京城交的赋税中,粮食没有超过十万石,银两也没有超过十万两。西川一路所交的粮草独占鳌头,各地收上来的粮食总计近七十万石,够整个京畿近十个月的供给了。
  并且,朝廷势力范围内的各地官府也尚有少量存粮,吕承泽命京畿与两河势力范围内的官府准备好库粮,随时听从调度,便开始准备撒网。
  虽然各地的粮草已经运往了京城,但平民对此却一无所知,市场上的粮价依然居高不下。然而,虽然平民百姓一点关于粮草的风声都没听到,有的人却是可以知道一些的。
  开封府下辖的陈留县,一个不起眼的农庄内,有两拨服饰普通,却目光炯炯,看着非常干练的武士守候在院中。而某间房屋内,有两个人一脸严峻的交谈着。
  “郑二爷,你的粮草是不是快用完了,眼看粟米这一头,就要被韦家,甄家王家和各种散商夺去了吧。”一个三十多岁,略显精明的人说道。
  “何必说废话,你们是不是又搞到粮食了?”被叫做郑二爷的年岁差不多大,却一身官宦子弟气质的人说道。
  “对,我们又从江淮一带买了粮食,偷偷运了回来,这一回,足有八万石。”
  “八万石?”那个被叫做郑二爷的人正是郑家二房的二公子郑云河,听到京城又来了这么多粮食,瞬间眼前一亮。
  “怎么样,我可是一到货,就来联系郑公子了,韦家甄家还有别的商家,我可是半分消息都没透露。郑公子打算要多少?”
  “价位还是和原来一样,每石四两?”
  因大商户之间粮食交易的数目太多,因此不按斤卖,只按石卖。一石为十斗,一百升,装不同的粮食时所得斤两都有所不同,但大致一石是一百到一百八十斤。虽然小米,粟米等按斤两所卖的价格有所不同,但大批量的按石购入时,成交价格基本一致。
  往年每升米是十几文钱,一石接近二两银子,现在米的市价翻了几番,进价便也涨到了一石四两钱。
  然而,那位倒卖粟米的人却摆了摆手,做了一个“六”的手势。
  “六两?你怎么不去抢!”郑云河一下子急了,愠怒道。
  “郑公子,你可要想好了,现在市面上粟米的价格日涨几文,我们当然要多卖些。而且这次我们冒着风险去江南寻米,千里迢迢运回来,要点辛苦费不过分吧?”
  郑云河咬着牙,想了想,却也觉得有些道理,然而还是不死心的说道:“五两,可否。”
  “那恕在下不奉陪了,郑公子不想买,可有的是人想要,告辞。”那人说着,便转身要走。
  “等等!”郑云河连忙拉住他,又想了想,说道:“好,我买,八万石全部买下。”
  “郑二爷果然爽快,好,那还是老地方交钱交货。”
  于是双方敲定买卖事宜,虽然郑家家业庞大,可要拿出四十八万两的现银,却也要费些周折。郑云河想了想自己家的那些田产铺子,没一个适合暂时抵押出去的,于是只好去找父亲商议筹款的问题。
  几天后,京城的某间不起眼的铺子内。
  “岳商长,都已办妥了,这是票据,银两不日就能分批送到京城。”那个前几天与郑二公子交接粮食的人跪在一个长者面前,恭顺道。
  “好,做的不错。”岳祈坐在上首,捋须点头道。
  “岳商长,可否网开一面,留小人与家小一命……”那人又哭丧着脸说道。
  “先前都说了,做得好,自然保你们性命无虞,衣食无忧。接下来还有几处商家,你们也把他们关照好。”
  “是。”
  于是接下来,郑家韦家甄家等等,全部都从有门道的粮商手中买了七八万石的粮食,然而一轮过后,供货方又说手中还有五六石的粮。众商家为了不被其他商户抢先,纷纷咬牙囤积粮食,在他们看来,以朝廷势力范围内粮草的耕种情况,京畿粮价的涨势还会持续一年。
  这一年里,会消耗一百多万石的粮食,手中有粮的商家会赚得满载而归,他们当然不能放过囤积粮草的机会。这种情况下,朝廷唯一能让京畿等地粮价回落的办法只有以其他地方的粮救本地之危机,但是在群雄割据的时候,谁肯将粮食送给敌方。
  于是,几大商户在难以拿出现银后,全部都去向官府的钱庄借款,有的不能借到官营交子务和钱庄的钱款的人甚至向私家利息高昂的钱庄借款。借完款之后,便去昔日的伙伴处买粮,然而他们并不知道那就是朝廷的粮食,向朝廷借的钱转眼又回到了朝廷手中。
  于是很快,吕承泽数着四百多万两的进账,乐得几乎脸抽筋,这些人用他们自己的钱付了一半,又找朝廷贷了近两百万两钱。而且这些借款还有很大一部分利息高昂,半年时间就能吃下一半本金。然而吕承泽还是有些惋惜官府的钱庄不能再升息了,不然那些人就都去私人钱庄贷款。
  想想汉景帝时期的民间借贷大户无盐氏,借给财政困难却又急于镇压七国之乱的大汉朝廷钱,约定利息整整是本金的十倍,最后朝廷平叛后付足了本息,那才叫赚得快乐啊~如今自己作为朝廷,却不能放利息特别高的贷了。
  不过两百万两贷款的利息,依然非常让人快乐,吕承泽把战果和财政大臣江若淇一说,江若淇也乐得找不着北了。这下不用担心这些商人携款潜逃了,他们自己拿钱买粮,把钱都交给了官府,而且还朝朝廷借贷,朝廷成了他们的债主。
  骗完各商户的钱后,接下来,收网的时候到了——九月五日,官府所经营的各粮庄,开始发售大量价格低廉的粮食。
 
  ☆、收网
 
 
  “听说了吗,现在朝廷的粮铺每升大米是十三文钱,小米十六文钱一升,麦粉更是才十文!是打仗之前的价格了!”坊间,有人与回家的邻居开始交流最近的大事。
  “知道,我去抢了五十升的大米和面粉,总共七十多斤,够我们一家四口人吃半个月了。后面还有许多人订了几十斤粮,粮铺说还有库存,很快会调过来,但也不知道能支撑多久。”另一个人说道,有些庆幸自己抢到了平价粮食。
  “我也抢到了,还有好多人没抢到,也只能先订了,但不知道要排到什么时候。朝廷的存粮恐怕也不多了,但能为咱们着想,放些便宜的粮食稍稍缓一缓粮价,也是好事啊。”
  “是啊,朝廷做了大好事,吕少保倒比原来的陈太尉宽仁多了。”
  “嗯嗯,只要朝廷对百姓好,咱的日子也就好过了。”
  于是这一天,京城,开封十六县以及环京师一带共发售了八万石平价粮,许多百姓一次性囤了一个月的粮,当然还有更多百姓没有抢到粮食。各大私人商家对朝廷的举措不以为意,只觉得一部分人抢到便宜的粮食后,剩下的人还是会去他们那里买粮,朝廷的粮支撑不了多久。
  然而第二天,各大官家粮铺还是如约继续发售平价粮,这一天同样卖了八万石粮食,大部分百姓已经存够一个月的粮了。并且,朝廷发布告示:近日,朝廷已收到两河,淮南,关中,江南,西川,荆湖各地的赋税,粮食问题不必再担忧。
  消息一出,所有人立刻沸腾了,关中,江南和西川都是富庶繁华的地方,粮食产量丰厚,他们竟然向朝廷交了赋税?百姓们都知道几大势力都割据一方,互相不服,然而最近吕将军诛陈以后,勤王军倒是不战即退了,并且朝廷还对他们进行了封赏,提升了爵位并赠予一定的金银与粮草,让他们顺利返回故地。
  难道各方势力与朝廷达成了什么协议?所有人纷纷猜测朝廷得到赋税的可能性,虽然半信半疑,但人心总算安定了许多。
  并且,人们也发现官家的布匹店和成衣店也新进了一大批货,价格同样十分便宜,因人们对粮食的关注远远大于衣物,所以第一天这个消息并没有太引人注目,直到朝廷布告赋税一事,百姓才联想到布帛供给的变化,不由得对朝廷的话更信了几分。
  第三天,官粮继续发售,这一天卖出了五万石,众人都已经囤够了能支撑月余的粮食,于是这天的发售量比前两天少了很多。第四天,官粮售出了两万石,第五天,依然是两万石,而朝廷的供给依然源源不断,这个时候,所有人差不多都相信了朝廷已经筹到了粮草。
  于是,市场上的布匹价格开始回落,本来在特殊时期,衣物相比于粮食这种消耗品来说就不是那么紧缺,并且布价相比于粮价,涨得也不算高。于是在朝廷放出已经要到了赋税的消息后,布价率先调低。
  昔日因朝廷对勤王军封赏而气愤的人纷纷大为羞惭,觉得朝廷果然厉害,能谋划全局。然而这个时候,韦家郑家甄家等各大商家虽然开始恐慌,但依然怀有侥幸心理,期盼朝廷是在勉力苦撑,不肯将粮食的价格降下来。
  然而这一等,一个月就过去了,朝廷的平价粮草依然在源源不断的发售,并且每日售卖量回落到了正常时期的两三千石。而且,一部分家业不大的私人商户也已经把粮价降到了正常水平,唯有郑韦等几大商家还在顽强的不肯降价,引起了百姓的不满。
  百姓对粮食的问题早有怨言,但因为战争的原因,粮食短缺因而价高他们也能理解一二。但直到现在,那些大家族还没有降价,商人的市侩嘴脸昭然若揭。
  不过这一个月以来,维持高价的私人商家半分粮也没有卖出,于是百姓们一边唾骂几个大商户,一边嘲讽,更有聪明的人开始道出京畿粮价的高涨,本来就有这些商户的功劳。他们囤积粮草不发,让市场米价高涨,最开始甚至还把多余的粮往外送。
  于是在满城的风言风语中,几大商户不仅粮食卖不出去,其他的布帛瓷器,屏风摆件等货物也受到了抵制,生意一落千丈。他们经营的酒楼与各种娱乐场所,也因为声誉原因,从原本的宾客盈门变成了门可罗雀。
  十月十二日,几大商户终于顶不住压力,将粮价调整到正常水平,并且出面道歉,说对市价的反应不够快,给民众带来了误解。他们绝没有骗取高额利润的意思,只是当时进价也高,所以观望了一阵,又以为买卖由人,反正自己价高就会卖不出去,没想到让大家误解了。
  这种解释一出,倒是有很大一部分人买账了,众人想到他们进价颇高,有所亏本,也就理解了他们的行为。在粮价调整的时期,几个商户没有断定粮食是不是充足到可以让粮价回调,因而观望也情有可原。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