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贺匀舔了舔嘴唇,顾名思义,这潜雷恐怕就是他之前看到的水下能够爆炸的炮弹,那么,飞隼是什么东西?
那名蓝衣兵咽了一个馒头,摆摆手道:“你先别打断我呀!我还没说完呢。刚刚不是说到军舰坚固了许多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呢!你们知道以前的航程最多能到哪里吗?”
一个士兵说:“知道呀!差不多从日照到大魏一个往返。”
“那你们知道现在能到哪里吗?”
众人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那人有了成就感,昂起头道:“最起码能到大魏的渤海海域!渤海你们知道在哪儿吗?那可是大魏东北区域了,别提多远了!现在我们是想去就能去!”
贺匀睁大了眼睛,渤海,那可是皇城以东,渤海国所在之地。
大魏对渤海国几乎没怎么设防,若是从那里攻入,一定是措手不及,日照这分明就是照着大魏的弱点设计的军舰。
看来他们还准备往北部进发,也不知道京城有没有动作。还好他把金虎符留给谢旋了,谢旋只要能调得动乌甲兵,他就放心。
“哎你刚刚问什么来着?哦原料是吧?这个就更精彩了!我们原料不够,自然是从其余的国家运啊!我们这个位置吧,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能够得着的也就大魏一个国家了。像硝石啊这样的原料这些年的运输就没断过,还有更绝的!”
那人故弄玄虚地绕着周围的人看了一圈,吊足了胃口,才道,“我听说,火器局成批成批地从大魏运进现成的火器,再在这些火器的基础上去改造,留得住的就直接给改进了,留不住的就都拆解了重新制造。”
旁边一人眼睛都亮了:“那不就是大魏自己坑自己嘛!”
“可不是嘛哈哈哈哈哈哈!”这一堆的人全都跟着笑了起来。
贺匀笑不出来。
旁边一个人啪啪打了贺匀好几下,说:“你怎么不笑啊哈哈哈哈?”
贺匀看了他一眼,说:“没什么,我就是在想,这么多的原料火器,是怎么运进来的啊?”
话一说完,贺匀立刻看了看那位“百事通”,期待得到一些线索。无奈那位也摆了摆手:“这我可就不知道了!这个可是军事机密,最起码得副将以上才能知道吧!”
副将?贺匀突然想到了那晚在主舰的仓库,关押人质的小屋子里,那位副将倒确实像是对断臂上所刻的“韩”字有所知情。
外面传来了一声绵长的哨声,平日里练兵的哨声不是这样。士兵们的闲聊还没有结束,纷纷转头往门外看了一眼,便都匆匆忙忙地站起来。
贺匀拍了拍手,跟着大部队一起快速向饭堂外走。
果然,一名黑衣副将已经等在了门口,对一旁的都尉说道:“派五百名士兵去搬运军备,另派一千名立刻随我前往前线。”
搬运军备?那不就是去军火库了!真是撞了大运了。
贺匀探首往远处的海面上看了看,那里果然停靠着几艘登陆舰艇,是回来运物资的。他猛地意识到,这才七日不到,为何这么快便回来补运物资了?
贺匀心下一慌,难不成是快要登陆了?他心知日照此次打得是速战速决的主意,可是何至于这么快?大魏三百艘军舰怎么可能短短几日就被击退了?
这绝不可能。
他行在去军火库的五百名士兵当中,压下了心中的疑惑,前线的战况不需要他来考虑,需要他考虑的,是军火。
大魏的不同兵种所用军火种类不同,甚至连同一种军火,也由于所属不同而有标志刻画的不同。这点外行人不知道,可是贺匀每日都在炮甲营中盯练兵,他太知道了。
只要能摸到军火库,哪怕是看见一点大魏火器的分解体,他也能大致判断出来。
还真是撞了大运了!
作者有话要说:
本章中涉及到的关隘名称是直接从咱们的长城九关里拿出来用的,具体地理位置不准确啊,不要在意~
还有,由于本篇架空,所有会有一些古时候没有的武器,大家不用考据,本文架空架空架空。
第76章太名山
五百名士兵分乘二十几两马车离开了沿海,约莫半个时辰左右便抵达了军火库。
这日照的军火库与大魏不同,大魏军火库直接与军大营连在一起,前接练兵场,后接神机营。而日照的军火库在距离沿海不远的山区,全部存储于山洞当中。
贺匀他们的车辆领着十辆装载车在一个巨大的山洞口停下,按照领头兵的指示,他们纷纷进到洞里去搬运火器。
果真是种类繁多,单就这一个山洞,就已经有二十几辆巨型炮筒和十几辆火箭炮筒,角角落落里堆放着各类炮弹和炸/药。
贺匀自然识得各种陆地炮的炮弹,还有一些他却不认识,大概就是用在之前听说的潜雷或是飞隼上的。他寻了摆放火箭炮的角落,一边将地上的炮弹往人力木车上装,一边悄悄抬眼观察着眼前这座火箭炮的用料材质。
他记得那名蓝衣小兵说过,这里的火器不止是日照自己用原料制成的,还有许多是直接从大魏运过来改造而成的。既如此,大体的外观用料便不会变。
他侧身尽量遮住自己的动作,伸手到火箭筒的底部摸了摸,好在所有士兵都忙于搬运,没有人会注意他。他仔仔细细地摸了个清楚,眼睛一亮,缩回了手。这分明就是乌甲军的火箭筒,绝对不会错。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在退出山洞之前,贺匀非常小心地一个一个炮筒观察了一遍,其中有些他判断不出来,但是能够判断出来的的确都与乌甲军的火器用料一模一样。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发现,证明火器交易的源头在晋阳,天子脚下犯事,胆子可够大的。
可是既是从晋阳运出,他是从哪里运的?
东南仅有三港可供运输,若是这么大的运输量,卫大统领不可能察觉不到。况且若是真要从东南运,运赤甲军的火器不是更方便?乌甲火器都能偷运出来的人,赤甲火器应该也不在话下吧?
那就说明这火器不是从东南运的,可是交易国家是日照,必须走海路,不从东南海域走,难不成...难不成?
联系到之前所打听到的消息,贺匀几乎是醍醐灌顶,渤海海域啊!
“一个个都没吃饭吗!动作快一点!”身穿棕红色衣衫的领头兵在洞口喊。
士兵们忙加快了速度,把装得满满的人力木车往外拉,再运到装载车上。好不容易装载完成,领头兵喝道:“谁让你们只拿军舰炮弹的,所有的都拿上!一会儿把炮筒也都拉出来!”
贺匀试探性地问了一句:“咱们不是海战吗?拿陆地炮做什么?”
那领头兵白了贺匀一眼,大声道:“谁跟你说是海战的!”
身边一名士兵接过了话问道:“咱们不是去邶海吗?难不成那边已经登陆了吗?”
“谁说的去邶海?邶海那边才打了七天,运什么物资!我们去渤海!”
贺匀手上动作一顿,果然!
军火是从渤海运出来的,也就是从晋阳,经由渤海国运出,渤海国在这里面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现在还说不准。
看样子日照准备双管齐下,邶海海域还在打,他们现在要派兵直接往渤海海域去,想直接从渤海国侵入大魏。
大魏对渤海国几乎不设防,仅靠太名山一处天险做屏障,只要能顺利进入渤海国,攻入大魏就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日照的算盘打得真是绝了。
最重要的是,有能从晋阳往外偷运火器的能力,再加上那个“韩”字,贺匀终于联想到了一个人。
早该想到的!
几百名士兵忙忙碌碌,很快日照兵便乘上了登陆巨舰,踏上了去渤海国的路程。
贺匀闭着眼睛思考着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不知道晋阳那边会不会未雨绸缪,先行对太名山设防。
若是有,那当然万事大吉;若是没有,他要怎样才能拖住日照大军?又要怎样才能传消息去晋阳呢?
为了派兵一事,晋阳城中,朝堂之上,已经争辩了不知多少个来回了。朝臣们各执一词,互相不能说服,皇帝坐在御上一言不发。
一件事硬生生被拖了三日,这一日的早朝又被拖到了正午时分,还是没能得出个结果。
谢旋早料到派兵一事会遭到诸大臣的反对,可却没想到会如此激烈。他看了看与自己隔着一个过道站在右边的掌谕大人,心中知道他定是做了些手脚。
“陛下,去年我朝发生的祸事实在太多,京中早已人心惶惶。如今往太名山和武仓山派兵,分明是无用之功,还会搅得百姓更加内心不安,实为不妥啊。”说话的人官任少保,名为公孙仁。
一整个上午都在做口舌之辩,谢旋此时已是极为不悦,虽然面上仍保持着仪态,语气却不善道:“公孙大人倒是说说,极为不妥是何意?您又凭什么断定这是无用之功?”
公孙仁对谢旋作揖,道:“王爷,臣说话直了些,您别介意。”
谢旋笑容仅在皮肉外,回了一礼。
公孙仁接着说道:“王爷且考虑,去年一年间,从郑王谋反起到晋阳疫患终,我朝发生过多少祸乱。若是向前追溯,甚至还有先皇驾崩与贺青将军卒,一件连着一件。朝中群臣知道缘由,都道是人祸。可朝外百姓却不知,他们以为这是天怒。民心所向是天子,若是民心乱了,对我朝而言,难保不是大祸。”
谢旋道:“少保考虑得是,本王不否认。可是少保难道认为,战争之前的民心动乱要比战争之时的更加严重吗?”
公孙仁道:“王爷,大魏建朝这么多年,武仓山与太名山从未设过防。东南有赤甲几十万,有顶级的海军装备与陆军战力,抵御日照绰有余裕。而太名山外还有渤海国,即使渤海国再势微,面对日照也足够拖个一时半晌,届时我朝再派军前往又有何迟呢?再者,日照从渤海进攻的可能性不也是微乎其微吗?”
谢旋转过了身,直面公孙仁道:“关于少保大人的几点疑问,本王可以给出明确的解释。其一,大魏建朝这么多年,的确没有在武仓与太名两山设过防,但是大魏建朝这么多年,也从未与日照交过火,凡事总有先例;
其二,若是东南赤甲抵御日照绰有余裕,卫大统领不会亲自带领全部战舰海上御敌至今未归,况且目前来看,我军的损失相较于日照来说多得多;
其三,太名山外是有渤海国,可是少保有没有想过,渤海国何必要在面对这样一个压倒性的强敌面前负隅顽抗?万一渤海国不抵抗呢?万一日照早前便与渤海国谋划过呢?
其四,日照从渤海进攻的可能性是不大,但依旧存在。本王任银甲统帅时间不长,可是经过两次战役后也明白,战场之上没有侥幸,只有有备无患。”
公孙仁被谢旋有理有据地这么一驳,顿时哑口无言。
谢旋平静道:“诸位大人还有什么问题,尽可以畅言。”
一名六品武官站出来,声音有些怯弱地问道:“王爷,城中乌甲兵有许多是去年疫患后新招入军营的,训练的时间还不长。若要派兵,是否有些操之过急呢?”
公仪禹适时地补了一句:“此言有理。”
谢旋瞥了公仪禹一眼,道:“新兵是有,可不是多数,此次派兵没有必要动用新兵。”
公仪禹道:“那么王爷,是要把新兵们都留在晋阳城中做防吗?这对皇城的安危未免不太负责吧。”
谢旋轻笑道:“掌谕大人总说本王杞人忧天,如今自己怎么也开始担惊受怕了?只是抽几成而已,城中三位副将去其二,还有一位留在皇城。再者,不是还有韩太尉的禁卫队吗?”
突然被点名的韩太尉吃了一惊,忙道:“禁卫队可以保证陛下的安全。”
看来总算是可以派兵了。
皇帝终于开了口:“此前晋阳危乱之时陆川副将护卫皇城有力,那此次就将其继续留于京中,黄裕副将与陶姜副将派往两山,诸位觉得如何?”
群臣自然是没有什么意见,谢旋也猜得出皇上派出陶姜是要顺谁的心意,反正也是早料到了。
如此,派兵一事算是尘埃落定。谢旋打从心里舒了一口气,废了好几天的劲,总算是把这些顽固说服了。
从前线海战的消息传到晋阳至谢旋在朝上提议调兵不过一日,可这一议却耽误了三天。还不知道日照又做了什么规划,本来早该进行的事情,却在跟这些大臣的斡旋中耽搁了这么久。
而战机着实是耽误不得的,谢旋继续秉道:“陛下,此事不宜拖延,臣想...”
“朕了解,待朝会结束朕便下令调兵,王爷放心。”
谢旋愣了愣,他没料到皇帝会直接截了他的话。皇帝的意思很明显,调兵一事朕亲自来,金虎符也继续留在朕这里,与摄政王无关了。
第77章韩施
登陆舰艇已经抵达了渤海海域,正在渤海国海岸处停靠。日照军方似乎是在同渤海国的国主协商,而这前去协商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贺匀一个多月没有见到的日照首丞。
早在海界边停靠之时,贺匀就看出了这首丞在军中的地位,他作为一名文官,在军中说话的分量却显得比日照中将要更重。很多时候,日照中将的决议都要先同首丞商议。
如今中将留在邶海,首丞却来了渤海,看来他们是真的准备要将渤海作为重点地区攻陷。
渤海国势微,日照首丞又不是个吃素的。这连协商带胁迫的,估计渤海国国主撑不了多久就得开门放行。渤海国的门跨过去了,再来可就是大魏的门了。
贺匀还在想着,一名黑衣副将突然就下了令,要求所有士兵将舰艇上的全部火器弹药运下船,向渤海国进发。
这也太快了!照这个速度,岂不是今夜便要跨过太名山?
但是与贺匀料想的快速进攻不同,武器搬卸完成之后,副将没有下令向前,交待了两句全军备战便匆匆走了。
贺匀仔细一想,在这个抢占先机的绝佳时刻,日照居然不快点进攻,原因能是什么?
还能是什么?军火出了问题呗!
首丞没有回来,副将又匆匆而去,那就一定是有什么大事要商量。贺匀往四周张望了一圈,趁着人多眼杂,赶忙悄悄跟上了那位副将。
行了一炷香的功夫,副将到了一处营地,很显然,那是渤海国的军营,里面的房间还灯火通明着。
54/93 首页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5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