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2

流年照锦(GL百合)——钓鱼养猫

时间:2022-04-02 09:25:42  作者:钓鱼养猫
  转眼间距黎州地震已经过了大半月,眼见灾情逐渐稳定,总的伤亡人数也已经统计出来,与近况一起呈在了皇帝御案之上。
  黎州州丞李祯在此次灾情之中表现非凡,因知州宋世泽与总兵白荣皆以身殉职,一切事务都压在了他的肩头,钦差未到之时,几乎是夜不能寐。
  姜照问过二位钦差的意见,确定李祯是个可造之才,便正式下旨让他顶上了知州一职,又从京都调拨了两个年轻官员过去,一文一武,既是补足了黎州官职空缺,同样也是半是监督、半是监视,确保李祯能做好一州长官。
  至于前任知州宋世泽与总兵白荣,姜照感念于他们的爱民大义,命李祯上任后另修州衙,在原来的衙门废墟上建起一座庙宇,为黎州逝去的百姓亡灵超度祈福,在庙里为宋世泽与白荣立往生牌,让后世官员向他们学习,也让黎州百姓不要忘记他们。
  姜照还特意嘱咐,待庙宇修建好之后,让李祯代天子上香,以表哀悼之情。
  不久李祯回了信来,说谨记陛下圣谕,但如今赈灾款已经所剩无几,后面为百姓重建家园都很困难,修庙的事儿更得往后排,希望陛下能够理解。
  姜照又岂能不懂他的意思,只是无奈囊中羞涩,真的再没有银子能拨过去。
  眼见军饷出发之日越来越近,朝中官员也都被她薅了个遍儿,她本就不富裕的皇帝私库更是直接搬空,李祯能向姜照哭穷,姜照又能向谁去哭穷?
  朝上她提了一回,让群臣集思广益,可大家也没什么好法子,一口大锅轮流去甩,最后还是甩到了陛下头上,气得姜照直接罢朝走人了。
  她本来想回寝宫,却被元祥拦在半道上,说韩学士正在御书房候着。
  于是御驾转到御书房,姜照刚一脚踏进殿内,韩宣就迫不及待地迎了上来,拱手作揖,喜形于色道:“陛下,转机来了!”
  “什么转机?”姜照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韩宣道:“赈灾款项的转机,三军粮饷的转机,已经来了!”
  姜照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他在说什么,忍不住也喜上眉梢,赶忙问道:“有了什么转机?速速与朕道来。”
  “陛下请看这个。”
  韩宣并不着急解释,而是从袖中摸出一张折叠好的纸来,恭谨呈到姜照面前。
  姜照笑意微敛,一边接过纸张,一边不耐烦道:“有何事不能直言,非得要拐弯抹角,又让朕看什么东西?”
  她把折叠好的纸张打开,方知原来是篇文章,题目在上首,写的是:敬告天下人书。
  姜照来了些兴趣,也不再埋怨韩宣,一边看着文章,一边走向御案后,将那篇篇幅并不算长,却字字精细,句句振聋发聩的文章通读了一遍。
  文章为黎州灾情而写,简短却精悍,短短几句描述出人间炼狱,又引经用典,书肺腑之言,其行文之间真情流露,字字惊心,看得人不禁悲从心来,眼眶发热。
  而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很明显,劝天下富人,乃至平民百姓,泽爱同胞,由己及人,尽慷慨之力,伸援助之手,以告苍天后土,四海同源。
  “滴水成河,河汇大江……真是好文章,卿可知这是何人所作?”
  姜照按下文章,抬眼看向韩宣。
  韩宣笑道:“微臣知道陛下求贤若渴,但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不是有状元之才,而是切切实实的为陛下解了燃眉之急。”
  “此话怎讲?”
  “这篇文章传播甚广,在黎州附近的各州府更是随处可见,已经引起了多方豪绅的重视。
  无论他们是真的被文章说服,还是相互攀比求一个好名声,这篇文章的目的都已经达到了,自前几日起,已经有许多挂着不同族徽旗帜的银车粮车陆续运到黎州,甚至还有很多平民百姓慷慨解囊,自发组织起来捐钱捐物,力援黎州。”
  韩宣眉飞色舞,越说越激动,大步走到案前,断言道:“陛下,滴水成河,河汇大江,若集一国之力,何愁黎州不能重建,何愁三军粮饷不齐?”
  姜照恍然大悟,霍然站起身来,拊掌叹言:“天下人之大义,朕当铭记于心。”
  压在心口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姜照觉得自己从来没有那么轻快过,脸上的笑意怎么也压不下去,连案上堆起来的那些繁琐奏章,都看顺眼了许多。
  韩宣也一同笑着,又问道:“那篇文章的作者,陛下还想知道吗?”
  “朕自然想知道。”姜照看向他,坐回到椅子上,“这般奇才,若不能为朝廷所用,实在是大孟的损失,你若是知道是谁,就不要卖关子了,要朕三顾茅庐也使得。”
  韩宣道:“微臣的确知道是谁,说出来陛下或许也知道,只是可能没见过罢了。”
  “你说的是谁?”
  “前任吏部尚书,谢玉折。”
  “谁?”
  姜照刚坐下没多久,又被惊的站起了身,韩宣有些不明所以,觉得陛下的反应实在过大了,但是既然陛下问了,他只能又回答道:“这篇文章,是当年因私受贿赂,买卖官职几项大罪,被先帝判处满门流放的前任吏部尚书谢玉折所作。”
  “竟然是他……”
  姜照呆怔片刻,突然笑出声来,惹得韩宣一脸疑惑,唤道:“陛下?”
  “朕知道了。”姜照看向韩宣的目光格外赞赏,笑道:“韩卿,你今日给朕带来了那么多好消息,朕得赏你点儿东西,说吧,想要什么?”
  韩宣见她确实高兴,只以为是因心事了却,又得了个能人,便也不作它想,更不与她客气,张口便说:“前些天陛下传旨,让微臣解决终身大事,可陛下您也知道,微臣早就脱离家族,又只是个小小修书官儿,俸禄不高,至今还住在租赁的房子里,拿什么去娶媳妇儿?”
  “听你这话,是有了意中人了?”姜照对他的话颇感兴趣,打趣道:“你年纪也不小了,别家儿郎同你一般大的,早就做孩子父亲了,只有你形单影只,看着还怪可怜的,是哪家的姑娘善意大发,愿意给你做媳妇儿了?”
  韩宣脸皮不薄,被她调侃也不羞臊,反而笑道:“陛下说的是,可微臣这些年来无心终身,不还是为了替陛下鞍前马后?您赏我个宅子安置内人,不算过分吧?”
  “万顺坊永宁坊有些空宅子,你去打听打听,凡是挂在公家的,你相中了哪里,让小元子给你过房契,不用再过问朕的意见了。”
  “谢陛下赏赐!”韩宣肉眼可见的欢喜,当即跪地给姜照行了个大礼。
  姜照一脸嫌弃道:“行了行了,朕早年赏你金银,赏你田产,你却自恃清高,不愿接受,现在知道没钱花的滋味儿了?”
  “微臣一个人,街头巷角也住得,可若有了家室,哪里能让人家受苦?”
  “这话说的倒是不错,等你成亲的时候,朕多给你随些礼品,以作你夫人日后经营管家的底子,人家嫁给了你,总不能就跟个空宅子过。”
  韩宣被点了一下,有些惭愧道:“还是陛下想得周到,微臣再叩谢圣恩。”
  姜照一抬手,示意他站起身。
  “这些年你为朕忙前忙后,着实辛苦,这些小事就不必言谢了。
  你今天来的也正好,省的朕再传召,朕有旨意给你,需得听一下你的意见。”
  “陛下有什么旨意还需过问微臣?微臣不敢有意见。”韩宣揣着手站在一侧,嘴上虽然这样说心里却嘀咕起来,不知道陛下又想要让他打破什么原则。
  坑害赵家一事,都不曾过问他的意见,这回问了,只让韩宣更加心惊胆颤。
  姜照面上笑眯眯的,先给了他一个甜枣儿,赞道:“朕得韩卿,如晋安宗得卫逢。且朕比晋安宗还幸运一些,卫逢年高,只为他出谋划策十二年,而韩卿年轻力壮,方正贤良,起码能再为大孟鞠躬尽瘁四十年,每思及此,朕心甚慰。”
  晋安宗是前朝最后一个盛世的开创者,他登基于外忧内患之时,以帝王之尊,在荒野深林等了三个月,终于感动了隐居的大儒卫逢出山为相,助他成事。
  二人君臣一心,扶前晋大厦于将倾,合力为晋朝续命百年,为后世所传诵,也成为了君圣臣贤的典范。
  姜照把韩宣比喻为卫逢,可见对他着实看重,把自己比喻为晋安宗,又可谓向韩宣保证了自己对他的绝对信任。
  所以即便是按照自己对陛下的了解,知道她话里必然有诈,但韩宣还是感到了受宠若惊,连忙表忠心道:“微臣能遇到陛下这样的明君,亦是微臣的福分。”
  姜照见他态度很端正,满意地点点头,又道:“你为朕遴选了不少能臣,他们都会得到重用,而你虽然因为身份问题,暂时只能隐于人后,但朕向你保证,有朝一日,你韩宣的名字,必然位列百官之首,如同卫逢一样,万世留存。”
  韩宣没想到姜照会对他说这些话,一时感动难言,眼眶微红。
  从他自己投诚到姜照手里,被安排到翰林院时,他就明白了姜照的打算,也做足了要当一辈子编书学士的打算。
  诚然,只要姜照愿意做个明君,那韩宣也愿意做个无名幕僚,在他心里,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远远比他自己的名声要要重要得多。
  但他毕竟年轻气盛,又志向远大,古往今来,哪个文人能够拒绝青史留名?
  从前姜照没有给他选择,他只能沉默接受,但现在姜照不仅给了他选择,还给了他最想要的可能,他如何不五味杂陈?
  “陛下……”韩宣深揖一礼,不知该用什么话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动。
  他的反应早在姜照的意料之中,年轻的女帝背靠宝座,眸色幽深,嗓音却淡然无波,带着一丝笑意道:“韩卿,可为帝王师。”
  这评价太高,韩宣一个激灵,连忙又跪在了地上,叩首道:“微臣不敢!”
  他自知虽有些学识,也的确比圣上年长几岁,但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称帝师。
  毕竟大孟朝中太傅一职地位超然,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会册封太傅,上一位还是太宗皇帝的老师,当代大儒林观,那是真正的传奇人物,也是天下文人的楷模。
  卫逢已是历史人物,韩宣敢以与其比肩为荣,也为之而奋斗不休,但林观如今尚在人世,犹如巨峰深海,哪里有人敢望其项背。
  韩宣觉得陛下真是给他戴高帽子戴上了瘾,方才的感动,多少有些变成了压力。
  但姜照却道:“你反应不要那么大,朕说你可为帝王师,又没说要封你为朕的太傅,韩卿,你的脑筋不要这么死,目光放长远一些。”
  韩宣隐约有些明白了她的意思,但更多的还是迷茫,他抬起头来看向高坐在御案后的陛下,忍不住道:“微臣愚钝,还请陛下明示。”
  姜照意味深长道:“赵恒则都能做三朝元老,难道韩卿只打算辅佐朕一个人吗?”
  “陛下的意思是……打算立储?”韩宣瞪圆了眼睛,难以置信道:“您是想通了?数月前不还因为大婚的事和赵相闹了不快,怎么突然……”
  “突然什么?”姜照反问道:“你觉得朕要大婚,生个孩子交给你带?”
  韩宣微微颔首,算是默认了。
  他没看到姜照的表情,只听见她轻笑一声,嗓音凉薄道:“韩宣,抽空儿改改你的坏毛病,你不需要揣摩太多,只需要做好朕交代的事情就行。”
  韩宣闻言只觉背脊发凉,后脖颈子都湿了,忙叩头道:“微臣遵旨。”
  作者有话要说:
  又是算计韩学士的一天,纯纯的工具人
 
 
第49章 四九
  六月中旬,李祯自黎州传来书信向陛下请安,信中谈到黎州如今虽百废待兴,但钱粮人力一概不缺,一切都即将步入正轨,遥拜圣躬安好。
  姜照大喜,免黎州三年赋税,亲自撰文广发,歌颂天下百姓对黎州大义,并且御笔亲题了几块匾额,浩浩荡荡地送往各地,赐予为黎州捐赠最多的几家豪绅大户。
  一时之间,皇帝圣名远扬,四方来贺,又给姜照送了一批好东西。
  高盛安捋着礼单念到气喘,偷偷看了一眼姜照,见她侧身倚在榻上,左手握书,右手端茶,眉眼之间尽是惬意,满脸写着心情很好。
  “读完了?”
  察觉到没了声音,姜照抬起眼,懒懒看向高盛安。
  高盛安忙道:“回陛下,还没读完,奴才只是喘口气儿,马上继续读来。”
  姜照笑了一下,气定神闲道:“算了,让人直接登记在册吧,把东西都送进朕的私库,待朕有了闲时,再去一一清点也不迟。”
  “奴才遵旨。”高盛安喜不自胜,连忙应了一声。
  姜照又道:“你到时候盯着点儿,挑几个精致的小玩意儿送给锦娘,再为朕备一份贺礼,等到韩宣成亲的时候,你亲自代朕走一趟。”
  “奴才遵旨。”高盛安又应了一声,慢半拍反应过来,惊讶问道:“韩学士要成亲了?”
  姜照点点头,道:“大约是快了,他毕竟也年纪不小了。”
  高盛安面露猜疑,欲言又止,凑近到姜照身边,小心地问:“不会是被陛下逼的吧?”
  姜照面色微凝,抬起握书的那只手指向门口,一言不发地盯着他。
  “奴才多嘴了。”高盛安忙伸手给了自己一个嘴巴,讨好地笑道:“陛下心胸宽广,大人有大量,必然做不出逼迫臣子的事儿,是奴才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他又说了许多好话,奈何姜照心硬如铁,没有丝毫回心转意,最后还是元祥匆匆进来,跪地给姜照磕了个头,才让姜照转移了注意,没执意把高盛安赶出去。
  元祥把手里的信件举到陛下面前,恭谨道:“陛下,事情办成了。”
  姜照面色一正,将手中的书卷和茶杯都放在了一边,坐直了身子接过信件,打开仔细阅毕,吩咐道:“此事暂时不要告诉锦娘,待朕安排好一切,自会让他们相见。”
  元祥叩首道:“奴才明白。”
  次日朝会,二位自黎州返京的钦差殿上述职,百官皆以为黎州事毕,赞颂陛下反应及时,安排妥当,称她为千古明君,奉承不断。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