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现在北边的官兵有刘福通牵扯,西边的徐寿辉忙着扩张地盘和内斗没空搭理他这个后起之秀,张士诚被杨完者挡住也分不出兵力来和他抢地盘,但是不代表他们就是绝对的安全。
老徐和老张看上去没空搭理他们,可谁也不敢说他们不会忽然调转兵锋和他干仗,所以东边西边都得防备。
长江以南他们三家起义军势头最大,再加上一个风头无两的杨完者和各地打不完的朝廷官员,这边的情况没比长江以北好多少。
这么一合计,他能在夹缝中见缝插针打地盘竟然还挺好。
希望老徐和老张继续忙他们的,他们都是起义军,同室操戈不像话,越晚对上越好。
朱升说的不错,他们现在的情况不适合出风头,徐寿辉和张士诚称王称帝就让他们称,他就低调的打地盘就行。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主要是,以他们现在的实力,想出风头也出不了。
朝廷的意思非常明显,造反就造反,天底下造反的太多他们已经管不过来,但是只要敢称王,立刻就会有官兵集结起来攻打。
他手底下兵马有限,哪个将领都是宝贝,谁折在战场上他都伤心,还是别和硬茬对战的好。
反正左右有徐寿辉和张士诚吸引朝廷的火力,他就稳坐钓鱼台,先把应天府建设好,等那边鹬蚌相争两败俱伤他再坐收渔翁之利,如此对他对百姓都好。
朱大帅想的好,但是事情不按着他想的来。
张士诚打不过杨完者拿不下杭州,终于放弃杭州将目光转向应天府。
这地方最开始也是他的目标,只是和隆平府相比不够富庶,所以他选择先拿下隆平府杀一波大户让弟兄们填饱肚子,谁能想到就这点功夫,之前看中的城池就被朱元璋给捷足先登了。
他在高邮起义的时候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底下当小兵,那小子何德何能敢抢他的地盘?
打!这一战必须得打!
张士诚在去年就想打朱元璋,去年朱元璋的大军在宣城受阻,元军那边有朱亮祖那个猛将在,徐达和常遇春两个人加在一起都没在他手里讨到好处,这大好的机会不打白不打。
奈何当时被杨完者缠的紧,实在分不出兵马北上攻打应天府,只能先把这事儿放在一边。
现在杨完者大败而归,带去的十万兵马尽数折在徽州,这时候不分兵北上更待何时?
张士诚这想法听上去有点奇怪,杨完者大败而归,他应该趁他病要他命一鼓作气冲破嘉兴的阻碍拿下扬州才是,怎么还分兵去打朱元璋?
老朱也纳闷,他本来想和老张打好关系,后来听到天音说张士诚会投降朝廷,于是就歇了打好关系的心思,继续桥归桥路归路,只要不干仗就绝对没有联系。
他们俩相安无事多年,怎么突然就打过来了?
他连杨完者都打不过,哪儿来的信心打应天府?
朱元璋这话倒不是自大,而是真不觉得正面交锋的话张士诚能打下应天府。
老张放着杭州不打掉头冲着他来不是不想要杭州,而是杨完者手里还有十几万大军。
当初杨完者驻守嘉兴的时候麾下人马只有两三万,全部都是他从老家带出来的苗军,后来扩充到二十多万都是在江浙行省现招的兵。
江南不愧是鼎鼎有名的富庶之地,那么大点儿的地方都能让他一个外来的苗军将领拉扯出二十多万的大军,要命的是粮饷还能供应的上,实在让人眼馋的不行。
不只张士诚眼馋,朱元璋也眼馋。
杨完者手底下还有十多万兵马,再加上还有达识帖睦迩给他处理后勤之事,杭州城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不如掉头攻打其他地方。
朱元璋捏捏下巴,所以老张到底哪儿来的自信打他?
从隆平府到应天府,北线走北线走常州,南线走长兴,水路走江阴。
如今常州、长兴、江阴都在他手上,三条路被他堵的死死的,他打不下杨完者驻守的嘉兴,就打得下汤和镇守常州、耿君用镇守长兴、吴良镇守江阴了?
不对,肯定有猫腻。
朱元璋下意识觉得不对劲,特意写信让汤和等人提高警惕,千万别让张士诚钻了空子,为此还特意将徐达派去支援最可能被进攻的常州。
徐达觉得根本没必要,张士诚兵多将广又能如何,连个杨完者都打不过,他干脆窝在隆平府当一辈子的土皇帝得了。
朱大帅不为所动,并一脚把他踹了出去。
然而事情坏就坏在徐达带过去的这些援兵身上。
朱元璋在各个起义军的高层都安插有耳目,张士诚也一样,虽然没能策反老朱的亲信,但是安排在应天府这边探子不在少数。
毕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不只他们俩,其他起义军也都这么干。
张士诚已经提前打听过常州、长兴、江阴的情况,他本来没想打常州,而是想着走水路,朱元璋手底下的水军在他眼里本事平平,他自己的水军才是天底下最厉害的水军。
虽然之前被他那糟心弟弟给糟蹋了不少大船,但是没有伤到根本,他手底下的大船还有很多。
但是朱元璋把徐达派到常州,那他就不客气了。
倒不是说徐达不会打仗,而是徐达手底下的将领有情况。
先前徐达攻城的时候有一支官军投降,但是徐达帐下有几个将领向他们勒索财物,那些人表面笑嘻嘻,其实心里都窝着火气。
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了,策反起来还不是轻轻松松?
张士诚乐了,真是瞌睡了就给他送枕头,见过贴心的没见过这么贴心的,这次要是能拿下应天府,他还真得感谢朱重八。
这边刚知道徐达去了常州,那边立刻放弃水路改走陆路,同时让探子去策反那些心怀不满的元军降将,别管能策反多少,只要有一个顶事儿的他们就赚了。
事情的结果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好,那些元军降将果然都是墙头草,探子过去策反的时候人家都不带犹豫的,二话不说立刻带上兵马转投他们,顺便把常州城里的布置泄露的干干净净。
徐达没想到他手下的将领竟然临阵倒戈,反应过来的时候差点气炸,当场带兵出去正面和张士诚的大军干仗。
差点从常州追到隆平府打到张士诚的大本营。
恰在这时,张士诚故技重施又策反了刚投降徐达不久的元军降将,这个将领比较厉害,带了七八千人当场倒戈反而把徐达给围了。
徐达:???
老徐长那么大从来没受过这样的委屈,气的是怒发冲冠,二话不说回头求援,把常遇春、汤和、廖永安、廖永忠等水陆大军全喊过来和他内外夹击,他非把张士诚给弄死不可。
常遇春等人带兵赶过来,徐达又正在气头上,如此一力降十会,张士诚再多计谋也不管用,虽然他没被弄死,但是他弟张士德被抓了。
张士德,小名叫张九六,是张士诚最会打仗的弟弟,既有谋略还爱兵如子,和张士信那个没脑子的家伙完全不一样,浙西一带都是他带兵打下来的。
徐达抓了张士诚最信重的弟弟,算是稍稍出了个气,打退张士诚的进攻后便带上俘虏回应天府交差。
然后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
朱大帅黑着脸看着回来交差的徐某人,这次打退了张士诚还好,要是让张士诚冲破常州防线打到金陵城下,这家伙以死谢罪都不为过。
短短几天时间,他手底下竟然能出现两次将领带兵投敌的事,他这个大将军是干什么吃的?
徐达硬着头皮小声嘀咕,“我说过降将不好用。”
他们军中出现过好多次降将复叛的事情,不只他手底下,其他人手底下也是如此,所以他对那些元军降将都很防备,谁知道防备的太紧也会出事。
朱元璋拍桌而起,要不是这家伙现在已经不能随随便便推出去打板子,他非得狠揍他一顿不可,“咱手底下的降将为什么能用?你看陈兆先!你看朱亮祖!哪个不好用?”
不知道认错还嘴硬,罪加一等!
第61章
徐达想反驳, 但是看他们家大哥气成这样又不敢说话,只能耸拉着脑袋听他骂完。
陈兆先和朱亮祖现在不敢搞事儿,之前不也是降了又叛?拿他们俩当例子是不是有点不太对?
说一千道一万, 降将就是不好用啊。
他们这些义军是走投无路活不下去了才成为义军, 官兵和他们立场就不一样, 就算底下的兵过的再惨,那些将领总归不愁吃不愁喝。
大部分士兵都是上头让干什么他们干什么,只要有口吃的饿不死,当起义军还是当官兵对他们而言没有区别。
朝廷那边的将领就不一样了,能在官兵中混的风生水起的都不是简单人,不然他们也不会一看打不过就干脆利落的投降。
之前渡江打太平府的时候,朱亮祖不也是投降没几天扭头就跑?
也幸好那家伙跑的早, 当时没有在打仗, 要是带着手底下的兵在打仗的时候临阵倒戈, 那才是真正要了命的大乱子。
陈兆先那儿他不担心, 那小子的爹陈野先已经死了,还是死在地主官兵手上,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官府那儿防备他也防备的厉害,他没机会重新回去给官府效力。
朱亮祖不一样,一个正当壮年的彪悍武将, 就算他接连打了几次败仗,只要他想回去,朝廷那边依旧能让他带兵。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朱亮祖打败仗不是因为他太弱, 而是因为起义军太强, 他打不过这边的起义军,不代表打不过其他地方的起义军。
防着, 必须得防着。
老常说那个朱亮祖本事大的很,那人在他们这儿待久了肯定会摸清楚他们军中将领的打法,要是等他摸清楚情况再扭头跑官府那边去,他们岂不是得亏死?
朱元璋怒目圆睁,“你就不能想点好的?”
徐达敢怒不敢言。
这事儿是他往好处想就能好的吗?这不得看那些降将是什么想法?
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他就是觉得降将不可信。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冷静下来,走到门口把门关上,然后拽着徐达开始吼。
今时不同往日,他们要成就大业就不能拘泥于个人恩怨,知道什么叫英雄不问出处吗?
什么降将不降将的,只要来了他们身边那就是他们自己人,就算心里有不满也不能表露出来,不然怎么让他们归心?
老大不小的人了,就不能长点心!
徐达带兵好几年,多长时间没被拧着耳朵教训,这会儿也不敢大声反驳,只缩着脖子小声嘟囔,“英雄不问出处是这个意思吗?我怎么感觉不太对?”
朱元璋:……
“徐达——”
朱大帅的咆哮声响彻云霄,不光惊飞了路过的飞鸟,外面竖起耳朵偷听动静的家伙们也被吓的不轻。
朱文正把趴在墙沿上的小老弟接下来,搓搓胳膊感慨万千,“完了完了,爹这次真的很生气。”
他们这次打退了张士诚不假,但是徐达麾下接连出现两起将领带兵投敌的事情实在太过显眼,就算那两个带兵投敌的都是元军降将,徐达也不得不担起个治军不严的罪。
降将是人家以前的身份,来了他们这儿就是起义军的将领,要不是主将没本事,怎么会让他们降而复叛?
不管怎么说,主将难辞其咎。
沐青双脚落地,也跟着心有戚戚,“徐叔该不会挨打吧?”
虽然现在的战况已经变成了他看不懂的样子,但是不耽误他觉得这次徐达要挨揍。
原因很简单,听他们家老爹吼的那么大声就知道这事儿肯定没那么容易解决。
兄弟俩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又是一声长叹。
太难了,真是太难了。
朱文正摇摇头,带上小老弟离开这个充满“狮子吼”的凶险之地。
他这次是跟徐达一起回来的,因为徐达军中接连出现两次降将带兵复叛,每次都带走了七八千人,徐达官儿虽高,但是手里却没多少兵马,这几带几不带的差点把他弄成光杆司令。
第二次那个将领临阵倒戈反过来把徐达给围了差点没把朱元璋给吓死,徐达自己传信给周边的将领求援,朱元璋这边也立刻派朱文正带兵三万赶过去救人,生怕慢一步人就没了,他这会儿反应那么大未必没有后怕的缘故。
兄弟俩左拐右拐拐回后院,沐青张开手臂接住走路都走不稳就先会跑的小朱标,双手用力一提就稳稳的把小孩儿提了起来,“文正哥你看。”
朱文正挑了挑眉,“不错不错,有长进。”
沐青嘚瑟的不行,“那是,天天两个时辰的武艺不是白练的。”
朱文正呼噜呼噜他的脑袋,“行,以后哥家里的娃也交给你带。”
沐青眨眨眼,放下咯咯笑的小朱标抬头问道,“啊?嫂子有喜了?”
朱文正瞥了他一眼,“这还不是早晚的事儿?”
之前在和州的时候说亲被战事给耽误了,被耽误了却不代表给忘了,他们的大本营搬到应天府后没多久就把婚事给他牵的圆圆满满。
他媳妇是谢再兴的大女儿谢翠英,谢再兴是他们家老爹身边的老将,身家背景非常信得过。
老丈人不只他媳妇一个女儿,还有一个小女儿同时嫁了徐达,这关系也是够乱的。
跟他爹这边的关系走,他得管徐达叫叔,跟媳妇那边的关系走,徐达得管他叫姐夫,嘿,反正就各论各的。
娶妻生子娶妻生子,媳妇都娶到家了,离生孩子还远吗?
沐青白了他一眼,他大侄子还没影儿的,现在说是不是太早了点,没准儿到时候他也被分配到其他地方干活去了。
话说回来,他记得朱老爹家前几个孩子年龄相仿,怎么现在小朱标都两岁多了还不见有其他小崽崽降生?
难不成朱老爹见了神迹危机感太强把儿女私情给抛到脑后了?
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不生也好,虽然有点对不起后面的小娃们,但是少生孩子对他们家娘亲的身体有好处,连着生孩子太伤身体,多隔几年没坏处。
这边正说着,马秀英便活动着肩膀从外面回来。
朱文正立刻站起来迎上去,看看能不能提前知道他们家老爹打算怎么处置他那倒霉催的连襟。
沐青捏着小朱标的胖爪爪坐在板凳上,忽然想起来他们家文正哥那老丈人也不是什么好人。
朱老爹现在因为徐达帐下接连出现两次降军复叛的事情大发雷霆,但是要不了几年,他麾下和他一起渡江南下的老人谢再兴也会叛变。
49/91 首页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5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