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望向陆令从,淡淡笑道:“你不说刚才那些话,这个口我是无论如何开不了的。”
陆令从也笑了,谢竟觑他神色自如,却有些底虚。他其实是有私心的。
当然,说给陆令从的理由不是假话,他确实是想帮家中牵线搭桥,但抛开这些,还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为他这个尚未出世的孩子。
谢竟不能确定他和陆令从之后还会不会再有子嗣。倘若没有,倘若他这一胎是个女儿,他得为她的一生事无巨细地打算妥当。
他不担心陆令从会因为是女儿就亏待孩子,但没法更改的事实是,陆令从的王爵、封地不能也不会由一个女儿来继承。
宫中不可能允许昭王府无后,他们成婚头一日皇后就说过了,谢竟生得出便罢了,生不出,不管是抱养庶子还是过继宗室子,总之最后得有一个男孩来承爵。
到时候他的女儿又该如何自处?
这是有心无力的事情。陆令从最多最多能做到为她择一位合心称意的夫君,给她尽量丰厚的嫁妆——这还是建立在陆令从真有这个权力的前提下,而更大的可能是他们的女儿也会重蹈他们的覆辙,生来担着“天家女”的责任,为了种种种种,嫁与一个素昧平生的人。
谢竟很明白他没法撼动这些旧制,去和宗法硬碰硬是最无意义、最蠢的行为,迂直的人才那么钻牛角尖,他不会浪费那个时间。
所以不如未雨绸缪,早做打算。他虽然已经嫁出了谢家,但毕竟不是女儿身,且同辈只有他和他兄长两人,所以凡事仍有分一杯羹的余地。这一回贩粮之事能成,也会有抽成进他自己的腰包,虽然不敢说很多,但起码不会太难看。
这就是为什么他让他兄长别着急雇佣牙人打理,先等他回来问问吴家的意思再说。没有了中间的传声筒,很多事情来得更直接方便,也更放心。
这笔收入,他每月不算多的俸禄,再从他嫁妆内挪出一部分,也扔进钱庄利滚着利。女儿真要许人也得及笄,那从现在开始,满打满算至少能有十六年,十六年攒下来怎么也是可观之数了,到时候买地置产,都落到他女儿名下,不算嫁妆也不带到夫家,便可以仰仗一辈子。
这些算计——也不能说是算计,谢竟能想象到,陆令从若知道了他有身孕,也会考虑到这一层,也会着手来安排。但他们毕竟还没到一体同心、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地步,有些事上分得清楚一点,也没什么害处。
放在几个月前,谢竟决计想不到他会在这些事上动脑筋。他对为人父母一直无甚概念,勉强知道是什么模样——比如他出嫁前一晚他父亲的那些话——但却难以设身处地共情,没办法咂摸透那种滋味,颇有几分赶鸭子上架的感觉。
直到现在,他才明白那种事事都忧心、事事都抓瞎却又事事都小心的情绪,叫“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第45章 十.五
大雨过后,天气勉强舒服了一两日,第三天日头一晒便又原形毕露,到五月下旬更是连下雨也不管用了,绿艾叫着嚷着把窝挪到了屋内的阴凉处,贞祐八年的仲夏就跟王府后湖的荷花争先恐后地来了。
冰窖的重要作用便显现出来,下人们的菜式中也都按旧例添了解暑的绿豆沙,还有好些时令瓜果,殿下每年夏天都着人屯下不少,许仆婢们自用,每人皆有份例,不要钱。
所以在昭王府做工实在也算一件美事,差使清闲,主子又好说话,平日还时不时得个赏沾点光。
当然,“主子好说话”是建立在殿下从东屋搬回去、不再和王妃分房睡的基础上。
陆令从被谢竟那副畏热的样子整怕了,特别嘱咐厨房午膳和晚膳都给他变着花样儿做冷食,要不就是当他在书房和欹碧台消暑时,送去酸梅汤和冰荔枝,还有糖酪浇樱桃,也是丝丝儿冒着凉气的。
但没两天下来就发现谢竟几乎不怎么碰,也就挨了挨那碗酸梅汤,却也是啜了两口就搁下了。
据回话的小丫鬟说:“王妃瞧着倒不像不喜欢的样子,看那些糕点鲜果,还颇有几回想尝尝,只是最后还是全赏了我们,让分着用了。”
陆令从搞不懂,又不好明着问,便亲自钻了一趟冰窖,拿春天没喝完的茶叶研磨成粉,做了道龙井酥山端到书房,并且一点不带拐弯地说:“我做的,尝尝吗?”
笑话,他的手艺在谢竟这里还从来没有碰过壁。
果不其然,谢竟闻言愣了一下,便抬手拈起小银匙,舀了一小块淋着茶粉的酥含进嘴里。刚入口确实冰得很,他牙根都有些发酸,但适应片刻后,牛乳的清甜和龙井的微涩都在舌上绽开,质地介于冰碴和软糕之间,含了一会儿便完全化开,和他的口腔一般温度,谢竟才慢吞吞地咽了下去。
他抬起眼,点了点头:“好。”
陆令从那瞬间写了得意的眼神让谢竟很想把这一盅都拿过来吃干净,但他手上还没舀到第二勺,身后银绸便不轻不重地咳了一声。
谢竟只好悻悻撂下了勺子。
陆令从不明所以看一回二人:“什么意思?不是‘好’吗?”
谢竟无辜地躲开目光,把问题抛给银绸,后者只得道:“王妃体寒……这些生冷之物少碰为妙。”
陆令从叫冤:“我知道他体寒,所以只做了这么一小盅,还没一个狮子头大呢,够尝个新鲜罢了,这也不能?”
银绸沉默,然后摇了摇头,勉强笑道:“……最好不要。”
陆令从古怪地看了看她,又看了看装聋作哑的谢竟,到底没说什么,自己端过来拿谢竟用过的那个银匙两口收拾了,正要抬步离开,谢竟忽然出声道:“我想吃那个面。”
他伸手拉住陆令从袖子以防他迈出下一步,补充道:“我生辰你做过的,鸡汁银丝面。”
陆令从回头:“祖宗,那汤底熬下来一个半时辰,这天气,你不嫌吃的时候蒸出一脸水,我还怕做的时候被闷死在厨房呢!”
谢竟:“你又不用一个半时辰都守在灶前,你上次说过的,你熬上汤之后就回卧室来等我起床了,你还发誓了。”
一连串四个你,咄咄逼人的架势,陆令从探手佯作要去挠他腰间痒痒肉,谢竟却反应奇大,几乎称得上惊慌地把手往腰间一抱,鞋也没穿跳下坐榻,跑到书房外间去了。
陆令从哭笑不得,认命往厨房去了,当日晚膳桌上谢竟如愿以偿捧上了热腾腾的面,陆令从为免被水汽蒸到坐得离他十万八千里远,谢竟也不在乎,心满意足连汤也全都喝掉。
银绸适时小声对陆令从道:“这是王妃这些日子胃口最好的一回了。”
陆令从听完,顿了顿,又不动声色把位子挪到谢竟身边,夺过碗筷又给他添了几口面,道:“再吃点。”
由于此事发生在众目睽睽的花厅之中,不过半日便长了腿一般传遍了整个王府,好,现在大家都晓得了殿下的光荣事迹,引为美谈津津乐道数日,连不久后登门拜访的李岐也有所耳闻。
李岐来王府是为了传句话:“下月底有一批新兵送到西大营,要交给我姐夫练,你想来玩玩的话,我就让他悄悄给你办张文书。”
陆令从道:“自然是想的,至于文书上……就写谢奉,陈郡人氏。”
李岐闻言,不怀好意道:“你前几次可都是用的贵妃娘娘的姓,这叫什么,这叫娶了媳妇忘了娘。”
谢竟入宫不在,前院书房只有他们两个在说话,便没什么顾忌。陆令从骂他一句,道:“还没完呢,再烦请姐夫给我家那位也搞一张,籍贯也写陈郡,姓名的话,便写‘吴芷’好了。”
李岐诧异:“你要带王妃同去?”
陆令从问:“不方便就算了,我只是看他每日王府和宫中两点一线,除了伏案再没别的爱好,无聊得紧,想带他去透透气罢了。”
“方便倒是方便的,”李岐忽然一笑,得寸进尺道,“只是没想到您老变卦这么快。之前连人生辰还不记得呢,这才没有两个月,便上赶着给人家做倒插门去了。”
陆令从:“我有吗?”
李岐反问道:“你没有吗?你听听你刚才那几句话,宝贝得什么似的,你去问问,怕只有那一位的亲爹娘、亲哥哥能做到你这个份儿上。”
陆令从琢磨了一会儿,认真分析道:
“我对他好,正是因为他是昭王妃。他既住在王府屋檐下,我为什么不对他好?他离了父母兄嫂,我不对他好,还有谁能对他好?再者说,我又不总与我娘和真真待在一处,我不对他好,还去对谁好?”
李岐古怪地打量他一回:“你急什么?他是你的王妃,带着出去透气也好,给做吃做喝也罢,谁敢派你的不是?”
陆令从横他一眼:“做吃做喝是出于身为厨子的成就感,你这种连厨房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的人是不会懂的。”
六月初一,右相王俶的次子王奚自扬州回京,在王家设宴接风洗尘,也借机将王奚与崔家长女的婚事公之于众,昭王同王妃俱在受邀之列。
巳时末正准备出门时,忽来了个内监,说是皇帝急召陆令从入宫,但具体是什么事也不清不楚。这样一来,只好谢竟先行独往。
“你要不想去就别去了,传个话说抱恙,我等下从宫中出来直接过去。”陆令从知道谢竟不喜欢应酬,更别提与王家既无交情又不相熟,到场若没有他在侧,怕也是一个人百无聊赖,自斟自饮。
谢竟却摇头:“你不是说皇后今日会去么?”
“王家老二定亲,母后是他姑姑,算是主婚之人,自然要回府一趟。这也是父皇默许了的。”
谢竟心里当然是懒得去凑这个热闹的,但他现在和陆令从进退一体,为对方考虑也是为自己考虑:“那我便更不能缺席了。不然在她那儿又落了话柄,不光临海殿里刻薄我,明里暗里再下绊子为难你,实在烦人。”
陆令从看谢竟主意坚决,便也不再阻拦,送他上了马车,嘱咐道:“有什么事别瞻前顾后的,不高兴了直接走人便是,咱们开罪得起王家。”
谢竟笑一下,点头应了。
王家旧宅与谢家同在乌衣巷内,算得半个邻居,只不过早两代便迁出去另置了新邸,离昭王府有些距离,谢竟到时,已然门庭若市停了不少车马,皇后的凤辇也在正厅落着。
下人们将谢竟引到堂中,先与王相父子寒暄,再进去向皇后见礼。皇后看到只谢竟一个人露面,果然微蹙了蹙眉,问:“子奉怎没有与你同来?”
谢竟答了,心里想着连皇后都不知皇帝召陆令从入宫,看来确实是有急事,只不知道要不要紧。
正厅内外有屏风相隔,谢竟的身份让他不得不坐在一众命妇闺秀中间,男女有别倒还在其次,最重要是人家全都认得他,他却一个也不认得人家,连句闲天都没法找人聊。银绸站在他身后,原本她不是王府丫鬟,不需要陪主子出来应酬,但因放心不下他,还是跟来了。
皇后仿佛看出了谢竟的窘迫,便道:“等下你还是出去坐罢,不然和一群女儿家同席,总有不便。”
谢竟只感念了皇后一炷香功夫,然而等他被领到男客之中,便立刻发现,这绝不比和女客们周旋来得简单。
留给他的倒是上座,身旁空着给陆令从,除了方才打过照面的主人王奚,余者全是生面孔,反倒是在下首看到了几个平日和陆令从走得近的人。
谢竟对京城的派系斗争并不太了解,单看这一桌桌乌泱泱的人,看不出什么大名堂来,只能通过座次大概判断:虽然碍于皇室身份,陆令从和他会被安排在主桌,可与昭王府交好的其他人却并没有受到主人特殊的招待和热情,甚至可以说是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
而此时陆令从不在,谢竟的“皇室身份”便成了个笑话,从进屋的那一刻起,他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打量的目光。
没有人按例向他行礼,厅内寂静片刻后,一个青年率先站起来,拱手,唤了一声“小谢公子”。
谢竟记得他叫李岐,是陆令从的发小,昭王府的常客。
随后又有几位起身问候,谢竟一一回过,落座,心里已然分明。
他是个异类。无论在哪个群体中,他都是个异类。女人们对他警惕,好奇他一个男人有什么魅力把昭王殿下吃得死死的;男人们对他鄙薄,看他委身于人、自己的名姓官身都得排在“昭王妃”这个头衔之后的笑话。
李岐等人顾念着和陆令从的交情,叫他一声“小谢公子”为他解围,可不是所有人都稀罕卖他这个面子。曾经风光无两的状元郎如今成了天家檐下谨小慎微的儿媳妇,谁暗地里不拿他当丑角儿?
谢竟瞧出这一点倒歇了心,反正只要他不局促局促的就是旁人,便只作飘飘然一切不知。
王家的交际圈子和昭王府有重叠,但大体上还是不同的。琅琊王氏与他陈郡谢氏同为前晋时南渡来金陵的侨姓士族,但与谢家每一代都出过进士不同,王家自高宗改九品中正为科举之后,子弟没了捷径特权,朝中无人,渐渐也曾没落,直到本朝出了皇后、宰辅才再度兴盛,交好的也多是命运相似、祖籍江北的旧门阀。
而常在昭王府走动的,则是江南本地慢慢积攒起势力的新贵,要么有财要么有权,多少有些本事。
因此席上人虽然大都系出名门,却没几个有功名在身,是比陆令从身边那群京城土著还不如的真纨绔。
这些人谈话谢竟本插不上嘴,又没人给他递话茬,正遂了他的意,打算埋头用膳,到底厨子还是不错的。
但话赶话说到了今日的正事——王奚和崔家千金的婚事,又由不得他不竖一竖耳朵。
“听说那崔小姐倒比王二还大上一岁,早年还常出入行伍,不知是怎么个夜叉。”
“悍是悍些,可去岁宫宴上瞧过一眼,模样倒是顶好。”
“二哥,你倒也肯,人挑剩下的你抬进门。”
酒席间虽然言语风流是常事,但谢竟也没料到这帮人会当众这样肆无忌惮地对崔氏评头论足,而王奚竟也不阻拦,只是不置可否地耸肩。
“话不能这么讲,昭王挑剩下的,到底是不一样。”
谢竟不动声色地放慢了咀嚼的速度。
“如何不一样?”
43/120 首页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