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连要结交和打点的名单都事先准备好了。
至于冯谦,不知是不是因为离开闽州前事先被冯安平警告过,到都城后一直还算安分,整日待在驿馆里读书睡觉,也不怎么和其他举子走动。直到发榜后,确认自己中了会元,便故态复萌又去了烟花巷。
“那几个小厮都确认,东西的确送进了宋府,”齐子元放下状纸,拧起眉头,“并且未被退回?”
“回陛下,所有人都是分开审问的,回答虽然不尽相同,除了因为时日渐久,有些细节记不清楚,整体上并无出入,也不像是事先串过供,”孙朝顿了顿,又道,“据他们所说,冯安平准备的都是闽州的特产土仪,只是为了表示心意,并不贵重,宋大人纵使收了,也不能代表什么。”
“一点特产土仪,收了固然不能代表什么,”齐子元把状纸递还给孙朝,“但也不能因为这样,就硬要宋清承认自己收了根本没见过的东西。”
孙朝捧着状纸,沉默了一瞬:“事已至此,陛下,宋大人府上……。”
“……去他府上问问吧,”齐子元抬手捏了捏额角,同意之后又忍不住嘱托,“只是普通询问,阵仗不用太大,也别惊动周遭的百姓。”
“臣明白,”孙朝拱手,“来回估计还要些工夫,臣让人送些吃食过来?”
“不用,”齐子元摇了摇头,“待人回来了过来告知朕。”
“是。”
孙朝应声,施了一礼后,缓步退了下去。
门开了又关,有一瞬齐子元似乎听见了前面内堂的嘈杂和烦恼,忍不住长长地叹了口气。
自进到京兆府就默不作声但一直不离左右的韩应终于开了口:“这已经小半日了,陛下水米未进……您要是不放心这京兆府里的东西,属下去城里买一点回来?”
“不用,”齐子元回过神来,“朕现在也没什么心情吃东西。”
“东西可以不吃,水总不能不喝,”韩应朝齐子元明显干涩的唇上看了一眼,犹豫着开了口,“属下随身带了水囊,您若是不嫌弃……”
“水囊?”齐子元有些奇怪,“怎么想起带这个?”
“属下给太上皇做近卫前,曾在江老将军军中待过几年,”韩应说着从身上摘下水囊,“北关干燥少雨,沙漠又多,便养成了随身带水囊的习惯。”
“那朕就不客气了。”齐子元接过水囊,打开盖子后胡乱地往嘴里灌了几口,小半日的干渴缓了不少,连心情好像也好了点,“多谢。”
“陛下客气了,”韩应立刻回道,“属下奉了太上皇的命,保护和照顾陛下便是属下的使命。”
“幸好皇兄让你跟着来了,”齐子元微阖眼帘,忍不住轻叹,“朕今日好歹……”
见他话说了一半,韩应有些许迟疑:“陛下?”
“没事,”齐子元轻轻摇头,“我睡一会,孙朝过来叫我。”
说是想睡一会,一闭上眼,各种纷乱立刻浮现在脑海中,一会是杨诠信誓旦旦义正言辞地指控,一会是宋清据理力争地辩驳,还有个喝得醉醺醺的意识都还不清楚的冯谦,大着舌头否认自己的会元是作弊得来的。
费尽心思整理完思绪,种种困惑齐齐涌上心头——冯谦的会元到底是怎么得来的,杨诠如此行为究竟源于自己是对冯谦的怀疑,还是背后另有人指使?
若真的有幕后之人,就打算只凭着这些单方面的口供,强行拖宋清下水?
“陛下,陛下!”
就这么思绪混乱地躺了不知道多久,齐子元一度以为自己已经睡着了,却又在听见韩应声音的瞬间恢复了清明。
“孙朝来了?”他揉了揉眼睛,坐起身来,正对上韩应的眼睛,茫然了一瞬,看见了他身后的孙朝,“去宋府的人回来了?”
“是陛下,”孙朝回道,“臣派人问过了宋府的门房、管事另随便叫了几个仆从问过,也在府里简单查看过,宋大人确实从不受学子的拜帖,更没收过任何人的土仪或者礼品。”
齐子元刚想松口气,目光凝在孙朝脸上,将他的神情收入眼底:“但是?”
“府役在宋大人书房查看过往送到宋府的拜帖时,找到了这封信,”孙朝说着话,将拿在手里的信递了过去,“据说是压在放拜帖的盒子下面,看痕迹是已经拆过,并且看过很多次的。”
齐子元伸手接了信,一眼就看见信封上工工整整的“宋清亲启”。
“信是谁写的?”他将信封攥在手里,迟迟没勇气打开,抬头看向孙朝。
孙朝一字一句缓缓答道:“闽州,冯安平。”
果然。
齐子元闭了闭眼,竟没有丝毫的意外。
刚刚半梦半睡的时候仍觉得困惑的事,在这一瞬得到了回答。
虽然不知道这封信到底是不是冯安平亲笔所写,但能让这种东西出现在宋府,绝不可能是杨诠这样外地来的落榜举子能做到的事儿。
看来幕后指使早做了十足的准备,有这么一封信在,即使齐子元有意偏颇,宋清也还是被拖入了这场浑水里。
“召其他几位大人过来吧,”齐子元一边说话,终于打开了手里的信,声音里带了几分无奈,“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若是一味掖着藏着,反倒说不清了。”
“是。”
等孙朝将其他几人请进内堂,齐子元已经看完了整封信,如他所料,信上的内容便是冯安平以同乡之谊为由头,并许以重诺,要宋清在春闱一事上给与冯谦关照,至于如何关照,倒是并未言明——按照时间推算,写信的时候宋清还未被委任为春闱的主考。
“先前冯家小厮的状纸、还有这封信上的内容,几位大人现在都看过了,”齐子元端坐在椅上,目光从几人脸上一个接一个地扫过,“那几位觉得,此案现在应该怎么办?”
曾蔼和吕励面面相觑,反倒是周济桓起身拱手:“陛下,周家与冯家是姻亲,此事已经牵扯到了冯安平,按律,臣当避嫌,臣会回禀孙久大人,再派别人过来协理此案。”
“你……”齐子元本想说你不是已经多年不回周家,但毕竟周济桓和周家并未真的断绝关系,名义上还是周家的养子,按律确实该避嫌,便将目光转向了其他二人,“两位大人觉得如何?”
曾蔼手里还捏着那封冯安平的信,犹豫了一会,叹气道:“禀陛下,臣是相信宋大人清白的,但这信毕竟是从他府中发现的……”
齐子元手指不自觉地捏紧,骨节间发出轻响:“曾大人就说,你觉得该如何处置?”
“臣觉得……”
曾蔼支吾着半天没说出话来,倒是他旁边的吕励先行开了口:“臣觉得,眼下人证物证皆有……哪怕是为了堵住悠悠之口,也该先将一干人等收监,严加拷问之后,自然知道是谁在说谎。”
第五十八章
“严加拷问……”齐子元将这几个字低低地重复了一遍,慢慢抬起头来,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吕励,“那依吕大人的意,一干人等都指谁呢?”
“回陛下,臣以为在查明事情真相之前,所有涉案人员都不无辜,所以不管杨诠、冯谦还有所有涉及到此案中的小厮、仆役都应该投进刑部大牢再行拷问,”吕励微抬眼,正对上齐子元分明带着考量意味的目光,不由一顿,“至于宋清宋大人,毕竟是朝廷命官,按律不得随意刑讯,只革职拿问就可以了。”
“原来吕大人还记得大梁的律法,”齐子元发出一声低笑,突然抬手将手边的茶盏整个掀到了地上,“朕今日才知道,你们刑部平日里就是这么断案的!”
瓷制的杯盏落到地上,清脆而又刺耳,温热的茶水混着碎裂的瓷片四溅开来。
“陛下?”
站在正前的吕励下意识抬手在脸上抹了一把,看见沾到手上的水滴才回过神来,抬头发现室内的其他几人已经跪倒在地,急忙也跟着跪了下来:“陛下息怒!”
“都起来吧。”
齐子元从怀里摸出锦帕,慢条斯理地擦掉刚才溅到手上的茶水,才又抬起头看着面前已经起身的几个人。
这是他自继位以来第一次在人前发脾气,甚至还摔了个茶盏。
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在场的几个,甚至连从刚才起就一脸事不关己的周济桓都明显吓了一跳——毕竟先前不管是齐穆棠的事儿,还是宋清的事儿,不管朝臣们如何坚持,如何反对,都没让齐子元又一丁点的失态。
但正如齐让所说,朝堂中的这些人,若压不住他们,便要被他们掌控。
“朕以为吕大人任刑部侍郎多年,会比朕清楚……”齐子元随手把蹭脏了的锦帕扔到桌案上,“酷刑之下必出冤案。”
吕励一滞:“臣……臣只是觉得,此案关系着此次春闱的结果是否公正,须得尽早查清,才能给所有参考的举子甚至天下的学子一个交待。”
“吕大人也说,得尽早查清,”齐子元站起身,向前走了几步,来到吕励跟前,微垂视线,看着他的眼睛,“既然这样,便该想想该如何去查,而不是全指望着靠着严刑逼供就去获得真相。”
明明还是少年人的形貌,却莫名其妙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势,迎上那双平日里总是微微弯着带淡淡笑意的眼睛,吕励第一次生起了畏惧之意。
“陛下教训的是,”他又躬了躬身子,拱着手回道,“臣知错。”
知错?
齐子元在心底发出一声嘲弄的低笑。
不止这个吕励,在场、甚至全朝堂的这些人,最擅长的就是察言观色、揣测圣心,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样的话,几乎已经成了他们的本能。
自己要是信了才是天真。
挥了挥手,算是把这件事掀过去,齐子元转过视线,看了一眼一直安静侍立在一旁的孙朝:“虽然找到了这封信,但此案疑点重重,须得仔细查证……既然杨诠告到了京兆府,那此案就由京兆尹主理,大理寺和刑部协理,御史台监审,列位大人不会有异议吧?”
孙朝有一瞬诧异,回神后也不推脱,毫不犹豫地开口:“臣遵旨。”
其他几人面面相觑后,也跟着应声:“臣等并无异议。”
“至于涉案的人员如何处置……刑部大牢是什么样子,朕略有耳闻,还是先在京兆府内找几间空屋子将他们分开安置吧。除了派人看守限制出门外,饮食起居上不能有任何苛待,”齐子元微顿,抬眸扫了吕励一眼,才继续道,“未经朕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提审涉案的人员,更不得有刑讯逼供之事。”
孙朝有一瞬迟疑,而后抬眼看向齐子元:“陛下,包括宋清大人吗?”
“他既涉案,也只能如此,”齐子元闭了闭眼,“在此案查清之前,暂停他在中书省的职务。”
孙朝点头:“是。”
“既然杨诠怀疑冯谦中举也是靠舞弊,便连带乡试一并查起,朕会另外下旨命闽州太守、学政等相关人等全权配合,”齐子元说完,目光从面前几人脸上一个一个扫过,“务必要尽快找到证据,查清事情真相。”
众人齐齐应声:“臣等遵旨。”
“那几日就先到这儿吧,折腾了这大半日,列位大人也辛苦了,尽早回去休息吧,”齐子元揉了揉额角,看向孙朝,“孙大人稍候。”
其他人得了令,纷纷施礼告辞,只留下孙朝还留在堂内:“陛下放心,臣一定会尽早彻查此案,还无辜者清白,也给天下学子一个交代。”
“你任京兆尹这几年,素来公正严谨,朕自然放心,只是此案毕竟不是寻常的案子,牵扯的……”齐子元沉默了一瞬,最后长叹了一口气,“接下来不光要在案情上费心,所有涉案人员的安危,也务必要保证。”
孙朝愣了愣,有些迟疑地看着齐子元:“陛下的意思是……”
“朕既已被迫答应彻查此案,你们又在宋府找出了冯安平的信,杨诠今日费尽了周章地搅和就算是成功了,也就是说……他的使命完成了,”齐子元垂下眼眸,“但如果煽动了这么多的举子陪着他来控告当朝官员的杨诠出了意外,别说宋清这个本就涉案的主考,你这个判案的京兆尹,还有朕,都不可能再摘干净了。”
孙朝微哽,立刻明白了齐子元话里的意思。
如若杨诠死了,这些随同而来的举子只会觉得是朝廷维护宋清这个主考,杀人灭口,到时不管再拿出怎样的证据来证明宋清的清白,也不会再被相信。
整个朝堂,甚至于齐子元这个皇帝将会失去这些举子乃至于天下学子的信任。
所以派人看守不仅是限制出行,也是保护好他们的安危。
“臣明白了,”孙朝连忙道,“不止杨诠,臣会派得力的府役负责每个人的安危,请陛下放心。”
“人在京兆府,朕总归是放心的,”齐子元抬手捏了捏前额,“时候也不早了,朕差不多要回皇城了……宋清现在哪,朕要见他一面。”
第五十九章
京兆府大概是整个都城办事效率最高的地方,只这一会的工夫,宋清已经安置进了京兆府后宅内的空屋里。
两个府役守在屋门外,远远地瞧见有人走近,立时戒备起来,直到看清走在前面的孙朝的脸,才缓缓放开了握在刀柄上的手。
“大人!”等人到了近前,二人才发现孙朝后面的齐子元,连忙又躬身,“参见陛下。”
孙朝回过视线,见齐子元面上并无不满,便点了点头,示意两个府役让开门口的位置,上前推开了紧闭的屋门:“陛下,宋大人就在里面。”
39/73 首页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尾页 |